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北京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高考精品讲义集


2022北京高三上学期期末名著阅读《红楼梦》《论语》汇编

2022北京高三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2北京高三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少年走过的路》,完成19-22题。(共12分)

少年走过的路

周恒祥

少年走在乡间小路上。此时已经是夜里的八点半,刚下晚自习。从学校到家里,有八里多路。这段路必须要步行,因为家里买不起自行车。这段路有两个分支,都能到家,但是,一个分支的路边,要经过全村死去的人的大坟地,少年不敢走那一段路;另一个分支,要经过一条小河,河中间一个小桥,桥的两边是密密麻麻的芦苇荡,过了芦苇荡,有几座孤坟,白天尚可,夜晚经过,也是恐惧。少年无他,只好选择了芦苇荡。

月亮升起来了,少年快步走着。惨白的月光洒在地上,也把少年单薄的身影印在地上,显得那么渺小,孤单。村里的孩子考上中学的有三个人,那两个因为有亲戚在镇上,就住在亲戚家了。只有他在镇里无亲无故,学校只有初三才会提供住宿。少年来到了芦苇荡,清风吹过,芦苇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在议论着什么,在召唤着什么。少年的身上,鸡皮疙瘩一下子就炸起来了,冷汗嗖的一下在后背上钻出来。少年害怕得差点叫出声。少年走在芦苇荡的小径上,发出嚓嚓的脚步声,总觉得后面有人跟着。为了给自己壮胆,大声地唱了起来。月亮才不管害怕的少年,好像还耻笑少年的胆小如鼠。少年声嘶力竭,想喊出胸腔里的勇敢来。

少年唱着歌一直向前走去,向着家的方向,在回家的小路上,孤单而勇敢地走着。

依靠歌声,走过了月亮地那段恐怖的夜路。

后来,家里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少年在周末便会骑车回家。那一天,骑到半途,下起了瓢泼大雨。少年拼命地骑车。他想躲一下雨,可是,路边全部是庄稼,没有树,无处可躲。这时,天空突然亮了起来,紧跟着就是一道闪电,接着是一声炸雷,霹雳声起,少年吓得扔掉自行车,一个趔趄,从车上迅速趴在地上。少年潜意识里觉得,炸雷会通过铁传导电流,而自行车全身都是铁呀。少年很为自己无师自通的机智而骄傲。炸雷过后,少年赶紧起来继续骑行。失魂落魄的小小灵魂,到了家里,全身湿透,胆怯的心,还怦怦跳动。

雷雨天的路,惊心动魄。

那一次,少年跟父亲去卖干草。镇里收干草,说是送往种马场喂马的。少年利用暑假,每天早晨起来割草,晒干了,装了满满一平车。父亲拉着车,少年在后面推着车。为何要跟着父亲呢?卖了干草得来的钱,父亲总能买一支冰棍吧。就是为了这小小的期待,少年走了一路,湿透的衣服紧贴着后背,但是,他默不作声。卖草很顺利,一车草十几块钱,父亲激动地把钱一卷,装进了口袋,又用手捏了一下,就喊他回家。经过冷饮店门口,少年以为父亲能至少买一支冰棍的,没想到,父亲的脚步连放慢一下都没有。少年怏怏不乐。回到家里,果然,父亲被母亲一顿责备,孩子跟你一次,怎么就不能买一支冰棍呢?这些草,都是他每天起早,踩着露水去割的呀。刚才的路上还不觉得,此时,少年的委屈如决堤的江水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一个来回,小二十里的路,全部是走着的呀。父亲为何不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呢!

那是一条充满了委屈的路。父亲不懂得少年的心事,也不会去理解少年,任由委屈在少年的心里滋生、疯长。

那个少年,就是我。

少年时代走过的路,不会有多少。但是,人到中年以后,能铭记在心的,也就是那么

    (几条/几回)一路上,少年训练了自己的胆识,锻炼了自己的心智,磨炼了自己的心性。小小少年的一颗心,开始向往着那远方。

(有删改)

19.少年慢慢长大、成熟,得益于少年时代走过的路,以及路上的经历:克服恐惧,            ,骑着车走过雷雨天的路 ;满怀委屈,      。(3分)

20.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生动,用词精妙,请你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其妙处。(3分)

答:

21.文中加点词“默不作声”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2分)

答:

22.请在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处选填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4分)

答:

(二)(12分)

19.(3分)答案示例:唱着歌走过芦苇荡那段夜路    战胜胆怯    跟着父亲走过卖干草的路

(评分说明:每空1分,意近即可)

20.(3分)答案示例一:文中使用了“炸”“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年在听到芦苇发出声音时,身体快速反应的不适和紧张状态。表现了走夜路的少年内心的恐慌和不安。

答案示例二:文中画线句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发出的声音神秘、可怕而不可捉摸,表现了走在芦苇荡那段夜路时,少年内心的恐慌和害怕。

(评分说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分,表达效果1分,意近即可)

21.(2分)“默不作声”体现了少年当时的期待,既期待父亲能给自己买一支冰棍;又期待父亲能够发现自己辛苦的付出。“默不作声”还体现了少年当时的懂事,尽管千辛万苦,但也不向父亲抱怨。

(评分说明:共3个要点,答对任意2个要点即可得2分,意近即可)

22.(4分)选择“几回”。理由:“几回路”,既可以指少年实实在在走过的路,又可以指少年在路上的经历、得到的教益。正是这些经历和教益,让少年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

(评分说明:围绕“路”“经历”“教益”“成长”作答,每点1分,意近即可。如果选择“几条”酌情给分)

北京市延庆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完成15-17题。(共8分)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

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吃一顿白馍,清平湾的老老少少都很高兴。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孩儿’家不容易,离家远。”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不敢让腰腿作下病!”老老小小见了我都这么说。在那个地方,担粪、砍柴、挑水、清明磨豆腐、端午做凉粉、出麻油、打窑洞……全靠自己动手。腰腿可是劳动的本钱;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嘴,看手。

和我一起放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

夏天放牛可不轻闲,好草都长在田边,离庄稼很近。稍不留神,哪个狡猾的家伙就会偷吃了田苗。我们得东奔西跑地吆喝着。有一头老黑牛,称得上是“老谋深算”。它能把野草和田苗分得一清二楚。它假装吃着田边的草,慢慢接近田苗,低着头,眼睛却溜着我。我看着它的时候,田苗离它再近它也不吃,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儿;我刚一回头,它就趁机啃倒一棵玉米或高粱,调头便走。我识破了它的诡计,它再接近田苗时,假装不看它,等它确信无虞把舌头伸向禁区之际,我才大吼一声。老家伙趔趔趄趄地后退,既惊慌又愧悔,那样子倒有点可怜。

秋天,在山里放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山洼、沟掌里的荒草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而且谁要是说那些小动物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

有一回,我在山洼洼里,睡着了,醒来太阳已经挨近了山顶。一阵山歌,破老汉担着两捆柴回来了。“饿了吧?”他问我。“我把你的干粮吃了。”我说。“吃得下那号干粮?”他带我到山背洼里的一棵大杜梨树下。“咋吃!”他说着爬上树去。他那年已经五十六岁了,看上去还要老,可爬起树来却比我强。他站在树上,把一杈杈结满了杜梨的树枝撅下来,扔给我。那果实是古铜色的,小指盖儿大小,上面有黄色的碎斑点,酸极了。

冬天,半夜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老汉说。每天晚上,我和破老汉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草添得要勤,每次不能太多。老汉的孙女留小儿跟在他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干的“噼噼啪啪”响,湿的“磁磁”冒烟。留小儿把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了。

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医治。

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那个同学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

十年过去了。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选自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改动)

15.本文记叙了作者在清平湾的一段经历,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作者却品出了浓浓的生活情味。阅读文章-段,将下面内容填写完整。(3分)

队长的话不多,但我却能听出对我的同情与关照;

老黑牛的举动        ,但我却能感受到贫瘠土地上生灵生存的不易与艰辛;

乡亲们惊讶地瞪着谈论吃小动物的人,我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与善良;

破老汉摘下来的杜梨很酸,            

         ,但我却看到了山里娃简单的幸福与满足。

16.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对画线语句进行赏析。(2分)

答:          

17.作者为什么在结尾把十年前和我一起放牛的“破老汉”的称呼改为了“白老汉”?请结合全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          

(二)阅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回答问题。(共8分)

15.(3 分)

答案示例:狡猾(或老谋深算)   但我却品出了对我的关心与帮助(关爱、疼爱等)    留小儿爆出的玉米花很少

评分标准:一点1分。

16. (2分)

答案示例:

用词:作者运用“钻”“飞”“叫”等动词,“扑楞楞”“咕咕嘎嘎”等拟声词(1分),展示出那些小动物活泼可爱的样子,给美丽的山中秋色增添了无限生机,也能体会到作者愉悦的心情(1分)。

修辞: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小田鼠探头探脑的样子多么可爱,既写出了它的警惕,又写出了它活动时的样子(1分)。

评分标准:角度1分,分析1分。

17.(3分)

答案示例:

因为在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老汉长相破、嗓子破,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喊他“破老汉”既是入乡随俗,又透着亲切。

十年后,“我”回忆起他不顾年迈上树给我撅树枝摘梨(或冬天让“我”睡觉替“我”给牛添二次料,或回北京住院后托同学捎给“我”他辛苦攒下的十斤粮票)文章结尾处称呼他为“白老汉”,充满了感激之情,表达了“我”对他的尊重(敬重),白老汉善良、热情的形象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评分标准:称呼“破老汉”的理由1分,称呼“白老汉”的理由(一点即可)1分,“我”的情感1分。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素养展示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1-23 12 分)

2008 年11月2日,贾平凹获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秦腔》。授奖词中说:“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 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 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

我得知《秦腔》获奖的消息是在一个中午,就打电话给贾平凹,没头没尾地问了一句: “知道了吗?”他也没头没尾地答了一句:“刚知道。”我说:“我去你家里?”他说:“好。”我们两个人坐了很长时间,东拉西扯,雅俚并雕,却是谁也不提获奖的事。告辞的时候我问他听到获奖消息的心情,他想了一会儿,说:“就是天空晴朗,没啥。”

《秦腔》全书 40 万字,2003 年春天开始动笔,到 2004 年 9 月写出初稿。初稿 35 万字, 第二稿又增加了 5 万字,已接近了现在成书的规模,之后又经过了三稿和四稿的修改。二、三稿全部重写过,第四稿又做了细处修订。细算来,这部 40 万字的书,他共计手写了 115 万字。贾平凹手拙,不会用电脑,他是彻头彻尾的手艺人,这些字是他一个一个写出来的。这部书他  写得苦,构思过程苦,写作过程也苦。整整一年零九个月,除了一次因感冒住院,他没有连续  地休息过三天,而且住院的那三天,也是医院强迫着不让回家的。我读的是这部书的第三稿, 2004 年 11 月 29 日,他给我书稿的同时还附了一封信,结尾的一段是这样写的:“此书稿耗尽了我的精力,写得这么久,改得这么多,从来没有。我对农村十分痛苦,为我的父老乡亲悲  凉。书中故事,差不多是我的长辈和同族人的事。我相信此书稿是好的,我对得起我亡去的父  亲和伯父。”

我去过他老家两次,一次是给他老父亲迁坟,另一次是他的伯父病逝,陪他回乡奔丧。  他的父亲做了一辈子的山区教师,后来中年早逝,贾平凹曾写过一篇散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父亲贾彦春,一生于乡间教书,退休在丹凤县棣花,年初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七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中秋将近, 天降大雨,我还远在四百里之外,正预备着翌日赶回。”

父亲的去世,给贾平凹的打击很大,至少有几个月的时间他没有从悲痛中脱身出来,他悲哀的是父亲劳碌了一生,受的苦太多,享的福太少。

贾平凹在家族大排行中是老八,他是孝子,对待伯父母如对待自己的父母。接到伯父去世的电话,他甚至顾不上回家换衣服,直接从单位叫了车就走。西安到棣花,一路秦岭,不400 里的路程,我们却走了近 6 个小时。进到伯父家,他一头便跪到灵前,泣不成声。

贾平凹的写作,以土地和农民为主要观测目标。他瞄准的是中国土地上正在发生着的一系列根本变化。他创作的一系列小说,比如《浮躁》(1986  年出版)、《高老庄》(1998年出版)、《秦腔》(2005年出版)等,构成了乡土中国之变,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中国农村问题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1982 年至 1985年,贾平凹曾专注于散文写作,此间其标志性散文作品就是《商州三录》。他从西安回到老家,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商洛地区的七个县用脚丈量了一遍,创作出《商州 初录》《商州再录》和《商州三录》三部关注当下现实的长篇写实散文,笔触深入商洛地区的 现实生活。这三部作品在当年引来了一片喝彩,也奠定了他在国内散文界的地位。他的这三部 作品发表后,家乡商洛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后来商洛地区由地改市,名称也便叫了“商州”。他是爱家乡的,家乡的人也以他为荣。有一年正月十五,我看过一台来自他家乡的“社火”。这种民俗表演一般是以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人物为主的,一支几百人的队伍举着塑像,闹然过 市。在这支队伍的最中间,我突然见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扮成他的样子,穿着风衣,戴着鸭舌 帽,站在一根几米高的铁芯子上,孩子身后背着厚厚的一本模型书,书上写着三个大字——贾 平凹。一位朋友用照相机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当把照片送给贾平凹的时候,他立即泪流满面, 哽咽着说不出话,过了好久才低声说了一句:“我还没给家乡做过什么呢!”

1978 年,年仅 26 岁的贾平凹创作出以热爱农业科研的乡村姑娘为主人公、反映时代新风貌的小说《满月儿》,该作品斩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那时算起,到 2008 年获茅盾文学奖,30 年间里获奖近百次,他脚踏实地且步伐矫健地一路走了过来。

○10 始终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这便是质朴而深情的贾平凹 30 多年文学创作一直“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吧。

(取材于穆涛《先前的风气》)

21.本文由贾平凹获茅盾文学奖写起,追溯了贾平凹的创作经历。请从其主要作品与乡村关系  的角度,按时间顺序整理本文提到的贾平凹立足中国乡土的创作经历。(4 分)

       

1982 年至 1985 年,取材商洛现实创作《商州三录》等散文作品,使家乡商洛知名度迅速提升。

       

22.本文结尾称贾平凹“质朴而深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贾平凹的“质朴”和“深情”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4 分)

  答:       

23.请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作为本文题目,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 分)

A.  孝子贾平凹  B.  贾平凹与《秦腔》C.  乡土的贾平凹

选择 (     

理由:       

21. 答案示例:

1978 年,以热爱农业科研的乡村姑娘为主人公创作小说《满月儿》,反映出时代新风貌。

1986-2005 年,以土地和农民为主要观测目标(或“瞄准中国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变化”),创

作系列小说,构成乡土中国之变。

(或“③1986 年出版《浮躁》,1998 年出版《高老庄》,2005 年出版《秦腔》,构成乡土中

国之变。”)

4 分,每空 2 分,创作经历 1 分,体现与乡土的关系 1 分)

22. 答案示例:贾平凹得知自己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对作者说“就是天空晴朗,没啥”,写《秦腔》数易

其稿且全部手写,文学创作始终以土地和农民为观测目标,为写散文用两个月的时间深入了

解商洛地区的七个县……这些都表现出贾平凹的质朴;他完成书稿后说自己对得起父亲和伯

父,父亲去世后贾平凹几个月没从悲痛中脱身,为伯父奔丧一头跪到灵前泣不成声,都表现出

贾平凹的深情;而听说家乡有孩子在社火上扮演自己哽咽良久才低声说了一句“我还没给家

乡做过什么呢”,既表现出其质朴又表现出其深情。

 (4 分,“质朴”的表现 2 分,“深情”的表现 2 分,每一方面答出两点即可,“质朴”“深情”

两方面分别作答或综合作答均可,“表现”不限于“示例”中所列内容,也不必答全。)

23. 选择:C

 理由示例:这篇文章追溯了贾平凹的立足中国乡土创作经历,文中,贾平凹的创作以中国乡土为内

容,反应着中国乡土的变化;贾平凹对父辈、对家乡、对农村饱含着深情,这种深情也体现着

贾平凹质朴的乡土性格;文章结尾处,作者将贾平凹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原因归结为“始

终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这也是本文主旨所在。因此“乡土的贾平

凹”作为本文题目更合适。

4 分,选择正确 1 分,从“创作经历(文章选材)”“人物性格”“文章主旨”等角度说明理

由,答出任意两点得 2 分,语言表达 1 分;文章内容概括作答或具体引述均可;若选择错误,但能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且有一定的道理,可酌情给分,最多给 2 分)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邢伯伯的茶》,完成下面小题。

邢伯伯的茶

①父亲的大学同学邢伯伯,第一次到我家做客时,带着一个麻绳扎的纸包。打开纸包,里面竟是一斤他自己炒制的龙井茶。

②【甲】扁平的茶叶像无数一模一样的浅黄小鱼儿,抛入茶杯里发出清亮的声响,沸水冲入,小鱼儿们飞速蹿游,三升三降,最后像芭蕾演员一样在杯底踮脚立住,释放出醉人的清香。不满十岁的我,被邢伯伯邀请,坐上高凳,在八仙桌上喝茶。尝到人生的第一口茶,我就被茶汤的清香和回甘惊住了。

③此后的时光里,我总被邢伯伯隔年带来的新茶打动着,却总疏于深究这背后的故事。直到最近一次欢聚,对饮兴起,邢伯伯随口吟出虞集的诗:“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烹煎黄金芽,三咽不忍漱。”然后他跟我说起饮茶的好处,顺带说起他人生轨迹的变迁。

④他跟我父亲一样,从浙江大学毕业后,一度成为研究天文望远镜如何设计打磨的工程师。而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他经常骑车周游西湖周边的群山。那时候,山里人还远没有经营农家乐的意识,大部分农家只是种茶、种菜、种稻。农民很淳朴,只要你在爬山路中感觉口渴,见到农家院落,推门进去讨一碗水喝,农民都会拿出自己手工炒制的茶叶来,在院落的石桌上,给你沏上一杯。

⑤杭州梅家坞到处种满了百岁桂花树,那可是郁达夫为之再三咏叹的桂花。【乙】一到秋天,缤纷落花像金色的雪一样,铺满院落和石桌,一阵风来,这些黄色的精灵甚至落在邢伯伯的茶杯里。他第一次发现,浙江的山水孕育了如此美妙的茶叶,但可惜的是农民的技术不过关,高品质龙井茶的产量很少。对茶的热爱使得邢伯伯在工作三年后,果断放弃了原专业,去考了安徽农学院(即今安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专门研究如何改良茶园土壤,如何保持茶园水土,如何采用天然的方式来防止茶树的病虫害。

⑥邢伯伯毕业后回到浙江,成为一名茶叶栽培技术员,挨家挨户辅导农户如何养育茶园,采摘品质更高的茶叶。大雪天,他要翻山越岭,指导农户用竹枝扫帚及时为茶树掸去积雪,防止冻害。大热天,他要指导农户修剪茶树的徒长枝,为茶树减少营养消耗。他经常背着近一米高的粗帆布背包翻山越岭,背包里放着毯子、换洗衣服和技术资料,背包上面捆着一条褡裢口袋,口袋里卷放着一个山东男人须臾不可离的杂粮煎饼。到了农民家里,解下干粮口袋,他经常发现后脖颈儿的汗水,已经透过布口袋,把杂粮煎饼都浸软了。

⑦这一走就是三十年,邢伯伯的一双铁脚板,将浙江适宜种茶的上百个乡都走遍了。每隔一年,他就来看望我父亲,每次来,必要带一两斤在农家大铁锅里亲自炒制的茶。有的茶装在饼干桶里,有的茶装在洗净晾干的月饼盒子里,有的茶装在小陶罐里……包装如此不讲究,但是他带来的茶叶,每一次都有惊喜,不是品种上有创新,就是品质上有迭代升华,这些无疑给山区农民创业创收奔小康创造了条件。

⑧近两年,邢伯伯也开始辅导农民做网络直播、拍宣传片。他辅导年轻男女从制作古风长袍开始,一步步地拍摄家乡云雾缭绕的美。他教会他们如何将茶叶入馔,邀朋友共享;如何捕捉桂花如金色的雪一样飘坠,落在姑娘的长发上,落在茶杯里,落在轻抚古琴的指尖上的动人一刻。此外,他还与年轻人一同设计“茶叶盲盒”,盲盒的名字从《枕草子》与《红楼梦》中遴选,里面盛装不同品种的中档小罐茶。所有这些努力,是希望激发起90后和00后的好奇心,让他们与当年的我一样,迅速地爱上充满高山云雾气息的原叶茶。

⑨邢伯伯这些年从一个打磨天文望远镜的工程师,变成一名皮肤晒成酱油色的种茶指导者,17岁站在填报高考志愿的人生岔路口时,他还只是一个懵懂少年,直到24岁重回校园,他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邢伯伯的勇气,让他敢于回到原来的岔路口,找到那险些错过的方向,并一辈子如痴如醉地沉浸其中。他很幸运,他的梦想,就此倾注在每一片形状优美的茶叶中,每当它们投入茶盏,便会发出那细微而又动人的声响——这种与茶为伴的幸福,并不亚于在天文望远镜中仰望浩瀚星辰。

(选自2021年10月29日《北京日报》,作者明前茶,有删改)

14. 文中的邢伯伯与茶结缘,实现了梦想。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他经常周游山区,喝到美妙的农家茶,唤起茶叶之爱;工作三年后,他果断放弃原专业,①____;研究生毕业成为茶叶栽培技术员后,他②____,创新茶叶品种和提升茶叶品质;近两年,他还充满热情地辅导农民做网络直播、拍宣传片,激发新一代年轻人爱上原叶茶。

15.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在【甲】【乙】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对此进行赏析。

选择: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对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以及由此获得的启示。

【答案】14.     ①. 示例:考了安徽农学院的研究生,研究种茶技术    ②. 不辞辛苦地辅导农户养茶、采茶    

15.     ①. 示例一:甲    ②. 此句将茶叶比作“小鱼儿”,写出了沸水冲入时茶叶在水中上下游动的样子,赋予茶叶一种灵动感,接着又将茶叶比作“芭蕾演员”,写出茶叶最后竖着停驻在杯底的样子,赋予茶叶一种优雅感。这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茶叶之美,表现出“我”人生初见泡茶时的惊奇之情。

示例二:乙  此句将缤纷飘落的桂花比作“金色的雪”和“黄色的精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花的色彩与姿态,显得浪漫、美丽而可爱,表现出邢伯伯见桂花入茶时的陶醉之情,揭示了邢伯伯爱上这茶的原因,还为下文他辅导青年男女拍茶叶宣传片的创意做了铺垫。    

16. 示例:“岔路口”指的是选择终身职业的时刻。邢伯伯在工作三年后,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毅然放弃原专业从头学习农学,之后将自己的大半生投入到茶叶栽培上。虽然辛苦,但他享受着努力换来的成果,享受着与茶为伴的幸福。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发现自己的真正志趣所在后,要有勇气去追求它。

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遇见崇礼》,回答问题

遇见崇礼

黄军峰

①直到今天,在崇礼短暂停留的那一幅幅画面仍频频出现在我的脑海。

②到张家口看草原秋景,返程途中,汽车水箱莫名高温,不得不在崇礼区短暂停留。

③找到一家汽车维修店。老板是个四十出头的男子,脸膛黑亮,浑身透着一股子干练。说明状况,对方再一查看,说:“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时间还是要花费一些。”

④生疏之地,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提防。对方似乎看透了我们的心思,笑了笑说:“放心吧,绝对不坑你们,咱崇礼人不耍谎子。”

⑤趁着修车时间,我们决定到不远处的长青路转转。崇礼区群山围绕,小巧玲珑。长青路、裕兴路两条主要街道依地势而走,串起一片繁华地段。临近中午,日丽风和,长青路车水马龙,各色店面琳琅满目。

⑥朋友提议带些土特产回去,遂走进一家名为“蘑菇土特产”的店铺。不足三十平方米的铺面,柴鸡蛋、山蘑菇、野菜、莜麦速食、金莲花,种类繁多。但是,最惹人眼的还是那造型奇特的根雕,似雄鹰展翅,如金鸡独立,像金蟾觅食,若鹤鸣长空,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正看得入神,店主从里屋出来,看上去六十出头,满头乌发,精神矍铄。见我们正在端详根雕,他便介绍说:“都是自己做的,喜欢的话,挑一件……”于是,我们一边挑选根雕,一边和店主交谈,话题就此打开。

⑧店主姓刘,今年已经七十三岁。说起根雕,他立马来了兴致。说起来,崇礼这地方,山多林密,草木旺盛。六道木、小叶杨、五角枫、麻梨、白桦、落叶松,漫山遍野。二十多年前,老刘两口子离开毗邻张北县的寒清坝村来到这里,开了这家门店。开始的时候,只卖些蘑菇、蕨菜、黄花之类的山货。偶然一次机会,他发现有人把农户当柴烧的树根做成工艺品出售,销量不错,便动了做根雕的念头。没有基础,他就买了相关的书自己琢磨,从电视节目中寻求灵感。一来二去,从不懂到精通,老刘的根雕越发做得有模有样,精美细致,并且远近闻名,这一干就是小二十年。

⑨“这根雕的原材料是从哪儿来的?难不成是砍了山上的树?”我们好奇地问。

⑩“山上的树我们从来不砍。树根要么从河道里捡来,要么从农户那里收购。靠山吃山,只有把山保护好了,我们才能有长久的饭吃!”老刘解释道。

朋友相中一尊“金鸡雄姿”的根雕,问及价格,老刘说:“你们看着给吧。”朋友依着材质和工艺在心中估了一番价格,问:“二百怎么样?”老刘想都没想:“行,拿走吧!”一笔买卖很快成交。付完钱了,我们又问他:“您这根雕就没个价?”老刘有些不好意思:“咱也不会耍谎子,都是自己的手艺,碰到喜欢的,价格差不多就卖了。要是不喜欢,白给人家也不要,你说是不?”

老刘的话说得实诚。我们继续在他店里逛,又买了些蘑菇、野菜和莜面。走出老刘的店铺,已是中午时分,便到一家挂着“大炖菜”招牌的饭店吃午饭。四个人点菜,山蘑菇炖柴鸡、炝炒蕨菜、鲜黄花炒肉片和炸野菜丸子,全是地方特色。还想多点几样,老板娘却道:“咱这饭店,菜量足,都是大份。再点就多了,吃不了,浪费!”话说得直接,却是满满的真诚。

主食自然少不了莜面窝窝和炸黄糕。老板娘还是那句话:“你们四个人,一样一份足够,我们这菜分量足,多了吃不了……”

果然如老板娘所说,她家的菜分量足,幸好我们没有多点。吃完午饭,返回汽车维修店,此刻车已经修好。问老板多少钱,没想到老板摆摆手:“问题不算大,给一百就够了!”一瞬间,不禁为刚刚来时的心存怀疑、多有戒备而感到羞愧。事实确实如老板所说——不坑你们,崇礼人不要谎子。

回程的路上,坐在车上,用手机上网,搜索“崇礼”二字,发现崇礼之名来自“崇尚礼义”之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润一方人,想来,崇礼人“不耍谎子”的品行,就是这样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吧!突然间,又想起不久将要在这里举行的冬奥会,相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也一定能够感受到崇礼人的诚信与热情。

(《人民日报》2021.12,有改动)

20. 作者追忆了自己在崇礼短暂停留的“一幅幅画面”,表达了对崇礼的情感。这“一幅幅画面”具体指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

21. 结合第⑥段中对根雕造型的描写,在横线处补写评价性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   )

A. 俯仰生姿  入木三分B. 千态万状  惟妙惟肖

C. 俯仰生姿  惟妙惟肖D. 千态万状  入木三分

22. 文章第段写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润一方人。”请结合文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3. 假如友人邀你给他画一幅画,要有崇礼的特点。你会选择怎样的景、物或人入画?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描述画面并说明理由。

【答案】20. 要点:①到汽车维修店修车,老板真诚不耍谎子。

②去土特产店买根雕,店主老刘说价格随心意而定。

③进饭店吃午饭,老板娘真诚提醒不要多点。    21. B    

22. 答案要点:①崇礼山多林密,草木旺盛。崇礼人售卖蘑菇、黄花之类的山货和用树根做成的工艺品,满足生活需要。

②崇礼崇尚礼义,孕育了崇礼人诚信与热情的品行。    

23. 答案示例:我会选择树林、河流和蘑菇。蓝天下,郁葱葱的树木遮挡了远处的群山;林木间,大朵小朵的山蘑菇钻出地面;溪水潺潺,正流向远方。因为崇礼的地理环境和崇礼人的生态意识,让我感受到这里是一个纯净而美好的地方。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共 10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南京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几乎就是上海的代名词,是上海热闹和繁华的象征。到上海不走一下南京路,那就像没有到过上海一样。很多电影和摄影作品中拍摄过南京东路上人山人海的景象,【甲】从高处俯瞰,南京路上密密麻麻的人头如同夏日麦田里随风摇动的麦穗,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南京路才能看到,让人一睹而永难忘却。

②而在我的记忆里,南京路却要丰富得多,这是一条有色彩、有音乐、有魔力的变化无穷的路,是一条凝集着中国人悲欢喜怒的路。这条路上,铺满了我童年的缤纷记忆。

③童年时,我住在离南京东路不远的北京东路,中间只隔着两条街。南京路是我经常去玩的地方。20 世纪 50 年代,南京路完全保留着旧上海“大马路”的风貌,马路中间是铁轨,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地开来开去,花六分钱就能从南京路的起点外滩一直乘到静安寺,这是南京路西面的尽头。那时,南京东路的路面不是石头,也不是沥青,是木头的,一块块正方形的木头,整整齐齐地铺在地上,被行人踩得发亮。这些木头,据说都是从国外运来的,它们的年龄比我父亲的年龄还要大。

④我最熟悉的,是南京路东头上的那一段。外滩的和平饭店,是南京路的起点。关于这栋大楼,传说很多。一个犹太冒险家,在上海发迹,选择面向黄浦江的宝地建造了这栋巍峨的大楼,以前这大楼就以这位犹太人的名字命名——沙逊大厦,老上海人人都知道这大楼。南京路起点上的另一栋楼房,是一栋红白相间的六层楼房,它的年纪比沙逊大厦更老,距今快一百年了,从前这里是汇中饭店,也是旧上海豪华的大饭店。也许和马路对面的和平饭店相比,它太矮小,太不起眼,童年时,我竟没有怎么注意过这栋老房子。

⑤走过和平饭店再往西走,过四川路以后,南京路就越来越热闹了。如果说,南京路的开头有点严肃,有点空旷,一过四川路,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从四川路能走进中央商场,那是南京路的延伸。中央商场是一个专门卖便宜货的小商品市场,沿街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摊铺,从吃的用的穿的到大人的工具孩子的玩具,卖什么的都有。令我着迷的是那些电子零件,上小学时,曾经迷恋过矿石机,虽然并不懂其中的原理,根据线路图依样画瓢,居然也装成了一台。里面的零件,当然都是从中央商场里淘来的。在家里的屋顶上装上了自己做的天线,在矿石机上插上耳机,第一次收听到电台的节目时,简直是欣喜若狂。这也是南京路带给我的快乐的一部分。

⑥南京东路河南路口,有几家我最熟悉的商店,一家是老介福绸布店,这是我最不喜欢踏进去的商店,但是跟父母上南京路时,他们常常带我去的是这家商店。在他们挑选布料时,我就一个人溜到了马路对面的戏曲用品商店。这是一家奇妙的商店,商店的标记是一组彩色的京剧脸谱,橱窗里陈列着各种戏曲服装,还有戏剧人物的模型。我常常在店堂里流连忘返,店里出售的一切,我都感兴趣,从戏剧服装、舞台布景,到京剧老生的胡子和青衣花旦的头饰,从官员的朝靴、帝王的皇冠,到武士的盔甲和十八般兵器。读《三国演义》时,我是从这家商店里认识了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和吕布的方天画戟,还有诸葛亮的羽毛扇。在这家商店里,我没有买过任何东西,它就像一个戏剧艺术博物馆,使我长见识,也引发我很多关于历史和文学的联想。

⑦戏剧用品商店的斜对面,是亨得利钟表商店。这也是一家名店,但钟表和一个孩子的关系不大,我很少走进去。对面还有丽华公司,是一家有两层商铺的百货商店,我常常奉父母之命到这家商店买各种日用品。丽华公司虽然不小,但在我的印象中却是一家乏味的商店,因为,离开它几步之遥,就有好几家使我着迷的商店。除了马路对面的戏剧用品商店,往西再走几步,过了山东路,就是新华书店。这是当年上海规模最大的一家书店。我成了新华书店的常客,虽然囊中羞涩,没有多少钱买书,但是在书架前站一站,看看书的封面,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有时候,还可以站在书架边翻阅架子上的图书。书店里有一位头发斑白的老店员,我去的次数多了,他注意到我,看我的眼神中常常流露出和善与鼓励。【乙】这使我壮大了胆子站在书店里看书,我觉得他的目光是对我的一种保护。这位老店员,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但我怎么也无法忘记那种亲切和善的目光。可以说,南京路新华书店,是我童年时代的第一个图书阅览室。

⑧有一次过年前夕,父亲带我去南京路,走过书店时,父亲拉着我的手走了进去。这使我感到意外,对父亲来说这实在是难得的事情。父亲对我说:“快过年了,去买几张年画吧。”在二楼买年画和宣传画的柜台前,我看花了眼,父亲说:“你喜欢什么,挑两张吧。”结果我挑了一张《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画面上刘备、关公和张飞骑着马把吕布围在中间,吕布毫无惧色,挥动他的方天画戟奋力迎战。这幅画后来在我家的餐厅里挂了一年。在我的记忆中,吕布的英雄气概远胜于刘关张的三人合力,这是这幅年画留给我的印象。

⑨长大以后,对南京路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道这里的每一幢楼房,每一段道路,都有曲折的历史和辛酸的内涵,曾经有无数人在这里彷徨,在这里呐喊,在这里沉沦,在这里流血,在这里欢呼。

⑩童年记忆中的南京路,已经成为历史,它是上海这个城市历史的一部分。现在的南京路,成了闻名世界的步行街,它依然繁华,依然丰富多彩,依然是上海最重要的标志性街道,它的热闹和丰繁,和过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年轻人走在这条步行街上,感受到的是新时代的气象,历史已经变得模糊而遥远。【丙】尽管南京路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认为它的骨骼血脉都还留存在那里,正因为如此,南京路才不浅薄,才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16. 南京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上海的城市名片,但对作者而言它的意义却“丰富得多”。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

答:                           

17. 请从【甲】【乙】【丙】三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                            

18. 请给上面的文章拟写个标题,并结合文章内容阐明理由。

答:                            

【答案】16. 答案示例:南京路铺满了“我”童年的缤纷记忆,让“我”感受到自己组装矿石机收听电台节目的欣喜若狂,沉浸在彩色的京剧脸谱、各色戏曲服装和“图书阅览室”中乐此不疲,所以说这是一条有色彩、有音乐、有魔力的变化无穷的路;长大后,“我”了解了南京路曲折的历史和辛酸的内涵,所以说这是一条凝集着中国人悲欢喜怒的路。    

17. 【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南京路上的人流攒动的样子比喻成随风摇动的麦穗,表现出南京路上的客流量非常多。写出了南京路上的热闹和繁华是其他地方无法的,这也正是南京路能够成为上海名片的原因之一。    

18. 《童年的南京路》理由:这篇散文以南京路为“经”,以童年时代为“纬”,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南京路的繁华以及在戏曲用品商店流连忘返,在新华书店读书和买年画等经历,所以以《童年的南京路》为题。

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石崖上的枣树》,完成下面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的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18. 阅读全文,完成表格。

路过的人

1____

2____

摘枣打枣

我和朋友

3____


19. 结合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段画直线语句的作用。

答:                          

20. 结合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你的启示。

答:        

【答案】18.     ①. 望枣兴叹    ②. 能工巧匠    ③. 攀崖望枣    

19. 答案示例:画直线句写出了不同的人见到枣子时候“望枣兴叹”的相同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和我们攀崖望枣作铺垫。    

20. 答案示例:文章中的那棵枣树坚韧、顽强,身处高峻、陡峭、少土又缺乏养分的石崖上,却长得健壮而蓬勃。在生活中或许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我们也应该向那棵枣树学习。学习它的坚忍不拔、不怕孤独。

北京市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

石景山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语 文试卷

2022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丰台高三(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语文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部分区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汇编


2022北京海淀高二(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朝阳高二(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丰台高二(上)期末语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