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见民声 | 不要犯“午后疲倦症”

赵启正、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3-12-06


音频



正文

赵启正:能够洗耳恭听是一种品德。莎士比亚说过:“对于别人的话要善意接纳,你这样做要聪明很多倍。”[转引自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中国》,374页]

《向世界说明中国(续编)赵启正的沟通艺术》,赵启正著,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吴建民:人与人之间,不论是小范围还是大范围的交流,注意听别人讲话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你讲话是希望别人听的,同样,别人讲话你听不听,人家也很介意。虚心就是觉得自己有不够的地方,能够从人家的讲话中学到东西。

我在外交生涯中也遇到过不太成功的例子。比如,有的同志喜欢在不同场合将同一套的东西讲出去,我管它叫“输出成套设备”。

赵启正:您是指一些通用的套话吧?

吴建民:是的,他们认为该讲的讲了,达到了以我为主的目的,人家可能会提的问题、会有的评论,却不愿听。

人家再讲两句,他就刹车了:“好吧,我们今天就谈到这儿吧。”其实人家的话并没有讲完,这在会谈、会见中常常遇到。适时打住,有时是必要的,但有时效果并不好。听也并不是做样子,要让人感觉到你是在听人家讲话。

有人认为,我也可以闭着眼睛认真听你讲话,日本人有时喜欢这样做,但有时会引起误会。

赵启正:我遇到过这样的人,你以为他没在听,可他听着呢。但我有的时候可以判断,他真的是在犯“午后疲倦症”。于是我会说个笑话,大家一笑就把他叫醒了。

吴建民:但是西方人就不理解为什么要闭着眼睛听人家说话,如果你这样做,马上就会产生很坏的影响。

所以,我把“听”归结成三个层次:

第一,要真的听人家讲话;

第二,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听;

第三,听后要能提出好问题。

这就使人家感觉到你真的听进去了,会激发对方的兴趣,讲出他原来不一定打算跟你讲的但可能是很好的思想。这也是一种本事。

赵启正:在交流中,听也是有一套方法的。

我们读书时往往拿一支红笔,把重要的地方画下来。在听的时候,脑子里也应该有一支无形的红笔,把对方说的要点摘出来,滤掉那些次要的,这样你才能吸收对方的精华。或就对方的重要问题做出呼应,呼应包括赞成、反对或补充。

有时,我们在讨论的场合,会遇到讲话的人完全不顾对方说什么,只按照自己事先准备的,你说你的,他说他的,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差。

在某些交流会上,第二个发言人准备的某些观点可能被第一个人先说了,你再说,就重复了,只得放弃。但是你可能又有了个呼应的机会,前面人的话——被你用脑中的红笔记下的那几句,可能对你有新的启示,你可能会说得更好。

所以在多数场合中,切忌只是读稿而不理会对方的发言一定要有所呼应才好。当然,一些特殊的场合除外,比如要通过的文件。

吴建民:您对听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我常有这种感觉:这个人讲的观点很好啊,兴趣马上就来了。然后我在彼此呼应和进一步提出问题时,对方就非常兴奋,觉得我们谈得很投机。但有的交流则像外国人说的“与聋子对话”。

赵启正:话不投机半句多!

吴建民:有时我听人家讲出好的话,脑子里会单独把这话重复一遍,有时我会用纸和笔记录一下。我知道您手勤,随时随地都用卡片记录有用的东西。

赵启正:脑子记不了那么多东西。

吴建民:虚心不是装出来的。虚心就是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有很多东西不了解,这是事实,认识到这个事实,就愿意不断地向别人学习。

赵启正:还有另一种情形。澳大利亚前总理帕罗•基廷(Paul Keating)在1999年和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证券部经理来华,约我见面。

他们想在中国开展房地产业务,用了很长时间向我说明发展住房债券市场的好处。他们说,如果发行这种债券,一笔资金一年可运转8次。可是我对此毫无了解,所以呼应不多,这就是“慎于言”了。

黄友义先生[中国翻译家协会秘书长,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看到我们的谈话记录,评论说:“认真听,很少插话,也表现了善于听取客人意见的开放态度。”

吴建民:听起来,他推荐的住房债券就是一种金融衍生品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没处理好住房债券这类金融衍生品。您没有多说话是虚心的,又是谨慎的,正是孔老夫子的教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赵启正:我上中学的时候,父亲跟我说,有的人好说些自以为是的话,当众驳斥也不一定能达到帮助的目的。当时他讲了他大学里的一个故事。

那是在冬天,一位年轻教师手揣在袖子里在冰上走,摔了一跤,磕掉一个门牙,自己却说:“要不是我反应快,不是磕掉一个门牙,而是几个门牙。”旁边一位年轻教师嘲笑他说:“你要是真反应快,就一个门牙也没磕掉!”一下就破坏了现场的气氛。我父亲说,遇到这种情形,姑妄听之可也。

吴建民:这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跟人交往的哲理: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在交往中能看出他的毛病,也能看出他的长处,你要全面地看待别人。学习人家的长处,至于人家的短处,并不是必须要指出来的。过去,我们经常讲一句话:“要改造人,这谈何容易呀!”

赵启正:还是自我改造最重要。即使是对孩子,老指出他的错误,甚至苛求他,他就会有逆反心理,就没法教育了。

吴建民:这很有道理。跟人交流时一定要平等相待,如果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会使人不舒服。

  学生:吴敏  


学生提问现场。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一学生。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吴大使曾经在一期读书节目中说过:“打动人心的不是华丽辞藻而是人的真诚。”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之间,会存在一种戒备心理。

比如一次在公交车上,上来了一位女士,我看到她随意把手机放在口袋里,出于好心就提醒了一句:“小心你的手机。”但是她向我投来一种异样的目光,好像在说:“难道你在打我手机的主意吗?”

我怎样才能消除她的戒备心,在最短的时间让别人感受到我的真诚呢?

第二,怎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呢?

吴建民: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戒备心很重。网上、报纸上经常报道各种各样的坏消息,所以大家都觉得人心可畏,慢慢地就形成了这样的氛围。因此,别人会怀疑你,这很正常。但是不要紧,随着彼此慢慢接触以后,对方会了解你的。要相信一点,大多数人是善良的,彼此之间是可以沟通的。不要在刚开始受到一点挫折就气馁了,真诚可以让友谊发展得更长久。

赵启正:思想简洁,表达就简洁。如果自己都没把问题想清楚,你给人家讲的话,就一定很啰唆。

好的表达者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用复杂的语言把复杂的问题表达出来也不错,就怕用复杂的语言也没有说清楚简单问题。

思想指挥语言,但是,语言能够帮助你训练思想。如果一个问题你说不清楚,你可以问自己为什么说不清楚,有机会可以录下来,听听自己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啰唆?是不是好些话不必说,而该说的却又忘了说?语言的反复训练会反过来促进你的思想更清晰这是一个锻炼的过程。

吴建民:对此,我再补充一点。你自己可以做个实验,如果一件事情你讲了10分钟,别人还是听不明白,说明这个思想你自己都没有弄清楚。

我当大使的时候,下面人跟我汇报,讲了一刻钟,我就问他到底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三分钟简单地讲清楚。如果三分钟都不行,那就是他自己没有想清楚。我们有时叙述太多的过程,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如果把问题的实质抓住了,几句话就能概括出来。

我是做翻译出身的,经常看人家写简报,把一个同志讲了三个小时的会,最后用三句话概括起来,这个很了不起啊。

所以,你们一定不要当思想的懒汉,包括今天这场对话,你到底学到了什么,要学会概括。脑子里是要有一只无形的红笔,找出重点如果你捋不出来,脑子里面就跟一锅粥似的,那就糟糕了,你得捋出三条或者四条出来。


- END -


图片、文字 | 《正见民声》赵启正、吴建民著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阅读前文/


1

一篇讲话改变人生

2

我们的第一次演讲

3

如果30岁时能有40岁的智慧

4

交流不过关,空负一身学问

5

交流是一门艺术

6

克服“交流障碍症”

7

我绝不多看他一眼

8

从与父母的交流做起

9

善于交流的人是幸福的

10

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

11

说话要有根据,批评要注意政治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