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观点丨儿童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UniDesignLab 2022-04-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ImpactStudio Author H.7T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儿童需要的空间?幼儿园?这题我会,不就是按规范确定形体摆上功能,然后把墙刷成五颜六色,再在空地摆上个滑梯?“偷懒式”设计,so easy!但是儿童真的需要这些吗,或者只需要这些吗?一个良好的儿童生活、学习的场所,应该和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有人敷衍设计,其实也是默认了孩子都只待在室内乖乖上课,也有人坚持好的儿童教育应该是全面引导其身心发展,教会其审美、勇敢、探索等,并在空间上把相应设计元素加入。

接下来,随小编来看看儿童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01

“孩子也需要危险”


很多人想到儿童,首先想到安全。但是有这么一个幼儿园设计,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安全”。

享誉海内外的日本“藤”幼儿园是一个幼儿园典范。


(图片来源:www.edu-kingdom.com)


“藤”幼儿园出自于设计过优衣库和7-11的著名设计师手冢贵晴。有别于幼儿园该有的方方正正的样子,藤幼儿园将校舍设计成了超现代的椭圆形

手冢贵晴认为,人类对于圆是有执念的。有孩子的家长都应该知道,小朋友更喜欢绕着圈圈跑。而圆形的设计可以完全激发小孩子骨子中奔跑的天性


一个“藤”幼儿园小男孩被记录的运动轨迹

(图片来源:soranews24.com)


此外,这也是一个不那么规矩安全的、为应试教育做准备的幼儿园。幼儿设施专门设计品牌“Youji no Shiro”的设计师日比野拓曾说:“受伤是孩子的成长之母。”幼儿园不能只是安全的,它给孩子的,不应该是畏惧伤害,而是有面对危险的能力和勇气!

“藤”幼儿园里就有不少似乎有一点"危险"的地方。


(图片来源:Pinterest)


比如绕着树爬上爬下的楼梯,绕树的用于孩子攀爬的网......

(但其实整个建筑的扶手和栏杆都是用1厘米左右的钢筋焊接而成,大约一拳间距,高度在1米左右。这样的造型和结构使得孩子上下楼梯时可以抓握立柱,基本保证安全。)

相比直接塞进教室,这种为孩子保留玩乐探险的同时悄悄做好保护措施的设计更令人感到设计师的心意呀!


(图片来源:www.dstkj028.com)


孩子的游戏空间也是作为教室来使用的。教室之间仅由简单的家具隔开,虽然上课期间有来自其他课堂的“噪音”,但面对有趣的课堂,孩子也展现了“惊人的注意力”,同时也间接提高老师的教育方法。

这是基于“孩子在噪声环境下为了倾听反而会更专注”的心理行为研究。可见设计师在设计时广泛吸收各种理论,真切为孩子而做出设计哦~

毕竟,社会上有许多不同的声音,这种情况会陪伴我们一生,也需要我们很强的专注力。



02

“特殊的孩子特殊对待”


北海道儿童精神康复中心总是给第一次遇见它的人带来困惑:为什么是这样无规则的散落的小方盒子?


北海道儿童精神康复中心/藤本壮介

(图片来源:《El Croquis-151 Fujimoto 2003-2010》)


藤本壮介给出了他的答案。他解释道客户要求的功能是十分复杂的,何况有精神问题的儿童所需要的空间,如果这些空间无法很好整理,那么便套用一个随机的、多变的、可选择的形式,在满足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得到更有弹性的其它容纳活动的空间。

于是,最终方案便是“相同的正方形单元,不规则的自由组合”,一个完整简单的矩形建筑实体承载着康复中心基本的使用功能,而它们的组合方式却是随机自由式的,形成了一个全新的适应性非常强的新型空间。


(图片来源:https://www.archdaily.com/8028/children%25e2%2580%2599s-center-for-psychiatric-rehabilitation-sou-fujimoto?ad_medium=gallery)


这些室外空间看似随意,仔细分析其实也遵从一定约束,由三个主要室外公共空间(一个位于中间,由两个较大空间组成,另外两个处于两边),其他每三或四个建筑形成小型的室外空间,在这三个大型室外空间之间,而每一个主要的室外空间又由其旁边的狭长的边角空间联系到其他空间。

于是室外空间形成像森林一样密布着不同大小、形状的空间,空间之间相互交织联系。可以想见儿童在这些空间中自由穿梭、躲藏、嬉戏的场景。


(图片来源:https://www.archdaily.com/8028/children%25e2%2580%2599s-center-for-psychiatric-rehabilitation-sou-fujimoto?ad_medium=gallery)


由于单元体是随机布置,因此会产生一些凹空间。在生活区玩耍的儿童可以躲藏在其中。虽然采用规则的设计可以避免这样没有切实功能的空间,但正是这些没有预设的空间,让孩子们可以在其中游戏,如原始人一般自由的建立对环境的认识,并在其中自得其乐。

他们可以在其中躲藏、露面、休息、跑来跑去。空间互相分离或连接,通行或绕行。就像上述的“藤”幼儿园不设置玩具一般,“小孩子如何去玩不需要要教”,他们尽可以在这些没有预设的地盘挖掘自己的乐趣。


(图片来源:https://www.archdaily.com/8028/children%25e2%2580%2599s-center-for-psychiatric-rehabilitation-sou-fujimoto?ad_medium=gallery)


可以说,这里没有中心,也可以说,这里有无数的中心。有人说“松散的建筑最梦幻”,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建筑了。



03

保护孩子的冒险精神


求知欲和冒险精神是孩子最大的老师。建筑师奥尔森·昆迪奇(Olson Kundig)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设计出一个“神奇”的儿童博物馆。


(图片来源:https://www.jmberlin.de/ANOHA)


该方案出自柏林犹太博物馆校园儿童博物馆的竞赛,官方要求参赛者可以运用圣经故事,并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最终建筑师奥尔森·昆迪奇凭借“多样性、迁徙、创造、第二次机会和新起点”的概念赢得了评审团的青睐,成为了获胜者。


(图片来源:https://www.jmberlin.de/ANOHA)


昆迪奇的设计概念原型取自古老的故事“诺亚方舟”。在建筑中,参观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将像诺亚一样,通过令人期待的互动装置探索这个空间。


(图片来源:https://www.jmberlin.de/ANOHA)


昆迪奇的“建筑诺亚方舟”之旅通过建筑以及互动装置,带领孩子们解锁一系列感悟与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拯救人与动物、自然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及重新开始的机会等等。

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彼得·舍弗(PeterSchäfer)评价说:“它们富含想象力和科学元素,充分利用了洪水叙事这一大背景下的主题多样性。”


(图片来源:worldarchitecture.org)


不仅是儿童,成年人似乎也在这个方案中找到了自己的好奇心与灵感。


2016年fairy tales建筑童话比赛第一名获奖团队成员之一阿兰·马斯金(Alan Maskin),在得知奥尔森·昆迪格的柏林犹太博物馆设计儿童博物馆被选上时,感到非常兴奋。

马斯金在一份声明中说:“诺亚方舟的故事以及旧约故事之前的数百种洪水叙事为我们的团队提供了灵感。”, “我们的设计方法是对古代故事进行现代的重述,为参观者提供了希望和可能性。”


(图片来源:https://www.jmberlin.de/en/academy)


据说,儿童博物馆一旦建在,将针对5至12岁儿童的兴趣量身定制展览,这将真是一场现实版的“末日城市游荡”。


(图片来源:Pinterest)



为孩子而做的设计便要从孩子身上出发,许多学生设计中加入的“儿童xx区”,这个区域除了家具矮一些以及刷成五颜六色便没有“儿童”的痕迹了。

无论是儿童展览、游乐、阅读这些传统设计,还是用儿童画等进行转译设计、关爱病患儿童的人道主义设计等等,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征都很难绕开,不妨多多关注这些方面的特点,思考真正利于儿童的未来的儿童空间是什么样的,说不定会带来什么灵感噢~


REFERENCE

Fujimoto, S. (2010). El Croquis 151, Sou Fujimoto 2003~ 2010.

https://www.archdaily.com

Fairy Tales 2016 | Competitions.archi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并注明来源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百家观点

百家观点丨停车场是如何破坏美国城市的?

百家观点丨景观设计师择业指南

百家观点丨王澍:触碰另一个世界的边缘

百家观点丨《五十里桃花坞》,明星的乡村振兴?

百家观点丨室内设计师择业指南

百家观点丨欧美小而精的事务所,做的是中国的地标建筑项目

百家观点丨“提高设计费”——激起设计圈水花的一则倡议

百家观点丨王澍谈尺度:一个人需要多大的房子

家观点丨我们的城市是否只存在一种未来?友谊书展再思辨

百家观点丨中国建筑的基本概念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空旷的虚体。

百家观点丨如何成为加拿大和美国注册景观建筑师?

百家观点丨复盘:从东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去向看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变化

百家观点丨为什么建筑师喜欢“砖”?

百家观点丨比丑更难忍受的媚俗建筑

百家观点丨70后事务所如何撑起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以Studio Velocity为例

百家观点丨在乙方公司之间换赛道是否值得?

百家观点 |不想当网红的建筑师不是好建筑师——论网红建筑和新工匠精神

百家观点 | 为何今年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中,本校生全军覆没?

百家观点 | 画饼的设计公司老板忽悠不了95后

百家观点 | 哈佛GSD大陆招生降低至此的原因是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人工智能,未来在何方?

百家观点 | 未来建筑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44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基础篇)

百家观点|36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升级篇)

百家观点|2021年建筑设计行业展望和人才市场情况分析

百家观点|设计公司究竟要不要做大?

百家观点 | 2021在建筑里与大自然来一场亲密约会

百家观点|4大建筑趋势,为你的设计加点料!

百家观点 |  公共空间为谁而生? 民众or暴徒?

百家观点|日本现代建筑家的脉络

百家观点|当建筑邂逅陶瓷,记录一次不走寻常路的设计课体验

百家观点|建筑学博士之路:豪赌还是投资?

百家观点|3D打印建筑已经进入乡村?

百家观点|如何做到连续四年收获竞赛硕果?

百家观点|我们为什么需要总设计师制度?

百家观点|在大学里当一名建筑系老师是什么体验?

百家观点|90后产品设计师诠释乔布斯的“产品皆有灵魂”

百家观点|为什么他们是当下中国建筑事务所的典型成长样本?

百家观点|一个老八校教师的三年级住宅设计课堂笔记

百家观点|分裂的建筑市场,割裂的建筑圈,2021建筑师的出路在哪里?

百家观点 | 大型模(抄)仿(袭)现场!我们真能接受这样的设计吗?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建筑师不画施工图?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建筑师的培养成本越来越高?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都那么小?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 low 的行为?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建筑师王昀和他的作品?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里丑建筑多?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欧洲设计师都特别注重前期分析?

百家观点 | 为什么书店越来越像会所、咖啡厅?

百家观点 | 为什么设计公司创始人要学习“设计经济师”?

百家观点 | 如何用数字化定制未来社区?

百家观点 | 街道店铺设计只能被和谐了吗?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进行星际设计?

百家观点 | 高冷的建筑学,何时能走下神坛?

百家观点 | 乡村书店是怎样助力乡村振兴的?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如何丢失了中国建筑的“黄金十年”?

百家观点 | 国外的建筑师们,在项目里都干了些什么?

百家观点 | 土博与海归,何时能平权?

百家观点 | 城市设计竞赛的未来在哪?

百家观点 | 还有什么小众博物馆适合我们打卡?

百家观点 | 让时尚巨头们欲罢不能的建筑长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国产INS风的廉价潮流何时死去?

百家观点 | MAD设计的24万一年的四合院幼儿园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后疫情时代国内外建筑圈的我们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保护自己的著作权?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值不值得被尊重?什么才是后浪建筑师真正关心的问题?

百家观点 | 当我们讨论乡建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百家观点 | 丑陋的建筑,为什么总是层出不穷?

百家观点 | 设计使人破产,高危职业建筑师为何深陷法律纠纷?

百家观点 | 学金融的人眼里,学建筑的是怎样的存在?

百家观点 | 我们该如何行使“观看”的权利?

百家观点 | 纵观建筑史,西方的公共空间都发生了什么?

百家观点 | 那些明星建筑师的失败作品都有什么问题?

百家观点 | 建筑学的基本功是什么?

百家观点 |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百家观点 | 关注同理心的建筑学,能带来空间正义吗?

百家观点 | 笨与不笨的界限,浅谈中国建筑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百家观点 | ABBS大佬关于建筑改行杂谈

百家观点 | 质疑王澍的建筑学教育

百家观点 | 贝聿铭这一片命太好的花瓣

百家观点 | 张雷:主人、文人、匠人、家人、大人——五个人的城乡

百家观点 | 王澍在同济谈乡村振兴:“中国的城市已经异化,仅存一大片光鲜的垃圾....”

百家观点 | 王澍:50年后,人们都会住在村子里

百家观点 | 设计院的现状(一)

百家观点 | 建筑师一定要读建筑系,可能是个伪命题!!!

百家观点 | 叹“伪现代主义”,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怀旧与超高层

百家观点 | 那些想和地产小白分享的事......

百家观点 | 聊聊设计公司潜规则

百家观点 | 《人民日报》批评中国建筑缺乏文化自信,评论里的建筑师们坐不住了......

百家观点 | 当代建筑设计忽悠话速成指南

百家观点 | 为政治服务的建筑

百家观点 | 参与性景观,张唐景观实践手记

百家观点 | 江一燕获大奖那天,有家设计公司的方案被方丈“化缘”了

百家观点 | 建筑的空间形式已不只有人类才能说得算啦!

百家观点 | SOM的城市设计做的确实很牛,但我也看到了套路

百家观点 | 就算顶级艺术家,也不可能跨界搞建筑

百家观点 | 巴黎圣母院“重建竞赛”:一场中国媒体自娱自乐的狂欢

百家观点 | 在圣诞节建造一棵圣诞树才是正经事

百家观点 | 建筑与时装屋

百家观点 | 今天就想聊聊《丹行道》

百家观点 | 别人跑去京都买房子 他从京都搬到贵州造村子

百家观点 | 在Mantova我和三个陌生人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