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曲技术理论文献推介——《音乐的节奏结构》(格罗夫纳·库珀 著,张巍 姜蕾 译)

点击关注→ 音乐名师大讲堂 2022-05-02

来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新书

推介

 《音乐的节奏结构》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利可共而不可独”

(曾国藩)。

知识共享,

欢迎学习转发交流。

图书简介




《音乐的节奏结构》是聚焦节奏这一课题的第一本专著,适用于那些正在研究作曲技术理论、对和声与对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学生。书中包含丰富的谱例,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解析不同层次上的节奏结构,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加强自身的作曲技巧、进行表演分析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每章末尾还有练习供学生课后钻研。可用于和声或对位法课程、音乐演绎方面的课程以及音乐分析方面的课程。



前     言




任何一个音乐家——无论他是作曲家、演奏家还是理论家,都会认同“一切始于节奏”这一说法。节奏的构形(shape)力量,或更广义上的音乐时间组织的构形力量,是这门艺术的根基所在。无论对于演奏家、作曲家还是对于史学家以及音乐理论家而言,理解节奏至关重要。然而,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对音乐家的正规训练几乎完全忽视了音乐的节奏训练,大量的教科书都是关于和声与对位法的,而没有一本是关于节奏的。虽然理论家们也常在音乐时间组织方面著书立说,但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一般在于节拍和乐句结构而不是节奏。每一所音乐学校都要求学生学习和声与对位法课程,但很少要求他们把注意力放在音乐的节奏结构方面。


因此,一本讨论节奏的书籍必须同时具备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它必须构建和发展一个概念的框架—一种节奏结构的理论;另一方面,它必须通过讨论、谱例和规则来呈现分析的方法和作曲的程序。


本书并非要回答节奏领域方面的所有问题,也不奢望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节奏方面的困惑。它是关于节奏这一课题的第一本专著,也是一本教科书,适用于那些理论研究不太精深但已经熟悉和声与对位的学生。我们希望这本书作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开端,能促进对节奏的进一步研究,继而有更好、更易于理解的节奏教科书面世。


由于目前少有节奏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这本书计划被用于和声或对位法课程、音乐演绎(interpretation)方面的课程以及音乐分析方面的课程。芝加哥大学已经按照这种方式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了这本教材。我们希望,由于这本教材的存在,有关节奏的课程将作为音乐课程设置的一部分予以开设。


一些读者可能会对本书前面的一般性概念框架或一些特别的分析秉持不同的看法,我们完全理解这样的状况。对于前者,我们希望这些不同的声音能激发关于节奏的有益探讨——音乐理论家似乎不约而同地忽略了这些方面;对于后者,我们的分析难免有不当之处,但应强调的是,本书的研究至关重要的是方法和总体的观点,而并非在任何具体分析中的例证。


本书是我们俩人与周围的同事和学生一起多次讨论甚至是争论的结晶。这些讨论有时徒劳无益,有时令人豁然开朗。因此,我们衷心感谢他们给予本书的知识馈赠。这里,尤其是要感谢珍妮·班伯格(Jeanne Bamberger)女士,她的许多有益的建议和中肯的批评使我们受益匪浅。


格罗夫纳·库珀

伦纳德·迈耶



内文预览



目      录






作者简介


格罗夫纳·库珀(Grosvenor Cooper,1911—1979),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曾是该校音乐教育方向的领军人物,还曾多年担任人文学科通识教育委员会的主席,并教授各类人文课程。他的著作《学习聆听》(Learning to Listen)以及《音乐的节奏结构》(The Rhythmic Structure ofMusic,与伦纳德·迈耶合著)有着广泛的读者群,经常在音乐欣赏及音乐评论的课堂上被引用。


伦纳德·迈耶(Leonard B. Meyer,1918—2007),美国音乐学家、作曲家、哲学家、美学家。194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音乐硕士学位。1954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文化史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75年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音乐。善于将认知科学和哲学融入音乐研究,在音乐美学理论及作品分析领域有多部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音乐的情感与意义》(Emotion and Meaning in Music)、《音乐、艺术与观念》(Music, the Arts, and Ideas)以及《风格与音乐:理论、历史和观念》(Style and Music: Theory,History, and Ideology)。

译者简介





张巍


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技术理论方向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作曲理论研究重点创新团队首席教授、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音乐与舞蹈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音协理事。曾作为访问学者、访问教授先后访问了美国、德国、英国与澳大利亚的多所大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并在国内核心期刊中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主要的学术著作有《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等,论文有《序列音乐技术的中国化研究——十二音创作技术与理论的发展(1980—1990)》《20世纪音乐节奏的研究——若干问题及分析》等。





姜蕾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学科部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外聘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理论高峰高原学科团队柔性专家、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作曲与作曲理论、音乐分析、复调、音乐认知、音乐编译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课题等国家与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出版著译《20世纪音乐中开放结构的观念及实践》《音乐诗学六讲》《结构听觉》等十余部。在《音乐研究》《音乐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曾担任第33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法丝路之旅——钢琴与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总策划等。


长按二维码购买此书


更多精彩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