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捡点便宜货 | 十年之约 #13

也谈钱 也谈钱 2022-04-30
「十年之约」是我从 2021 年开始的一份长期实证,希望验证这么一件事儿——投资躺赚,不折腾、不挑时间、不高抛低吸、不看新闻预测未来、不盯盘,普通人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年化 10% 的投资回报并不难实现。

这个实证计划不是给大家的建议,只是我自己对投资的探索和验证,记录买入并持有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意外,也留下沿途的惊喜。有兴趣参考这份实证的小伙伴请先读完之前几篇内容:

虽然这段时间暂时不再更新十年之约的持仓和收益曲线了,但我的实证还在继续,执行计划不变。

……

这一期的内容对于一年前开始写实证的我来说,应该挺意外的,因为我想跟大家聊聊十年之约计划之外的投资。

得先从复盘一个 2021 年我错过的投资机会说起了。

虽然对于绝大部分错过的机会我不会觉得遗憾,像新能源、景气行业、各种币过去这些年的涨幅,就算再来一次,我依然还是抓不住。人赚不到市场里的每一分钱,只要在投资我们就一定在错过各种机会,清楚自己不擅长什么很重要。

但 2021 年有一笔投资是在我的投资理念和认知水平下应该抓得住的——可转债。我的遗憾程度大约可以用这两个数字说明:

  • 2021 年 2 月 18 日高点至今,偏股主动混合基金的平均下跌幅度为 13%;

  • 同期,可转债轮动策略的收益大约在 50~60%。

2021 年我的投资整体不赚不赔,2022 年初大约回撤了 10%,所以在复盘时我不免要想“如果我及时发现了这次机会呢?”

当然,这个“如果”可能有点后视镜了。因为就算能抓住机会事情也不会这么理想,事先没人能预测出 2 月 18 日这个高低点的位置。

我和几位成功参与可转债机会的伙伴们聊了聊,对于真正的参与者而言,可转债出现可以参与的机会大约在 2020 年 12 月,而这个时候距离后来的转折还有 3 个月之久

而在这 3 个月之间:

  • 可转债轮动的收益是 -15%;

  • 而主动基金正一路高歌继续上涨 18%。

所以相比于我的遗憾程度,真实错过的收益倒不算多,各种综合因素考虑在一起,大约 5~10% 吧(相对于总资产来说)。

但这次复盘对我的投资体系却帮助很大。

……

复盘完这次的经历,我想起了 @张潇雨 曾经发过的一篇微博:

不管是投资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需要一套用来支撑自己的自洽逻辑,否则很容易迷失在他人的评价里而忘记自己的内在记分牌。

但过度的完美自洽又是危险的,当一件事儿我们已经做得顺手到看不见任何改进的空间,反而是最糟糕的时刻

在遗憾的同时,我又是很幸运的,因为这次复盘提示我记得思考投资体系中的那个「缺」。

所以过去这几个月,我一直在试着迭代自己的投资体系。

有两个投资上的信念是我这些年来从未改变的:

1、投资是一场输家游戏,比的不是谁的“正确”更高明,而是谁的致命错误更少。高明的次数再多,只要一次致命错误,收益也可能归零。

而如果能做到不犯错,即使平均水平的收益也足矣笑傲资本市场(年化 10%+ 至少是全体股民、基民的前 10% 了,也正是我们上一期聊的话题)

所以,先想明白自己不擅长什么,不去做什么,这是从 0 到 1 的事儿,也是长期赚钱的基础。

2、那么接下来,我们要不要从 1 到 10 再到 100 呢?其实也不一定。

比投资上的从 1 到 10,更重要的是个人总资产维度的进步,赚钱比赚“收益率”重要。而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尤其是本金尚不充足、或者工作上的前进方向很明确的伙伴们,主业才是投入产出比更高的地方。

投资上的投入未必有回报,就算有回报也很可能不及主业的帮助,我们必须谨慎地衡量这件事儿的投入产出比。

这两个信念,在未来的很多年我依然会坚持下去,这也是十年之约实证的理念。

但经过这次的复盘,我发现的那个「缺」在于:

如果经过权衡,我们依然认为投资上的从 1 到 10 很重要,比如真心把投资作为一项事业(更享受赚钱的过程,而不仅仅是 YY 赚了钱如何花掉),或者总资产达到了一定数量,投资上的投入产出比变高,那么作为一个在投资上有诸多盲点的弱者(散户),我们的前进方向在哪?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的思考~

……

首先,我不会偏离前面的两个信念,不会在自己不擅长、并且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领域浪费时间。跟人躺赚依然是我投资的绝对重点,作为一个弱者,先考虑不是如何赚大钱,而是先能稳稳拿到平均水平的收益

在清楚自己劣势的前提下,再来思考我们可能的优势是什么,来确定一个前进的方向。

1、相比于纠结选股、择时和预测行业发展(大部分股民在干的事儿),把目光扩展到更多类别的资产(比如这次的可转债),更适合散户,竞争也要小得多。

而且如果关注的资产类别偏少,还会被「止盈」这个问题困扰,很多投资是没有明确的止盈点的。但如果关注更多资产类别,却能以买代卖,找到更好的投资来取代已经每那么便宜的投资。

很打动我的几句话:

我每年要保证自己新学习掌握一到两种新的投资工具(@沈潜)

如果你是一名猎手,那么长期来看,是“狩猎技巧”和“狩猎范围”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你的收获(@刘诚)

任何一年都至少会有两次发生并可以被抓住的大机会(@E 大)

2、我们之所以有机会在投资中捡到便宜货,一定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看好 ta。也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看好 ta,我们更难抓住这些机会,因为每个人都在试图证明这笔投资的前景是多么的堪忧。

散户在获取信息上的优势不在于独家来源,你所知道的信息一定是别人都知道的。散户的优势在于屏蔽噪音,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关注和取关屏蔽掉“大多数人”的看法,而专注于“小部分人”的观点和行动。

3、但这样还不够,就像前面和大伙说的,避免犯大错比发现好机会更重要,“投资是一场输家游戏,少犯错的意义远大于高明的次数”。所以不管再好的机会,我都会设置一个仓位的上限

而且我发现给每类投资设置上限还顺便解决了一个难题——这些年,我所面临最多的局面不是有钱不知道买啥,而是手里的钱太急着投资出去,等到真正的大机会出现时,手里子弹反而不太够了。

一方面,每笔投资都存在上限,这就限制了现金的消耗速度,给未来的机会留好子弹。而另一方面,真的系统性机会出现时(比如 2018 年),值得考虑的投资会非常多,也不至于每笔投资的仓位限制而买得过少。

……

匹配上我最近在做的事儿:

1、在扩大狩猎范围这个问题上,我最先开始学习的还是当时最遗憾的可转债。大致的策略已经规划好了,但因为可转债现在整体还是高估,可能要等以后跌下来才能开始行动。

然后就是扩大对资本市场和策略的关注,关注更多的市场,比如港股,更多的策略,比如网格和期权。

2、然后是屏蔽噪音,投资上我在关注一些“大部分人的噪音”和“小部分人的行动”区别很大的机会:

  • 当中概被吐槽成“中丐”的同时,已经开始接近回撤 70~80% 的经验公式。

  • 当港股被质疑“边缘化”的同时,低估蓝筹们的 PB 估值正史无前例的便宜。周末看了一下,港股高股息率指数的股息率还在历史最高区间。

  • 当葛兰的中欧医疗被骂的同时,很多关注医药指数的投资者已经开始考虑建仓区间的问题了……

恒生高股息率指数的股息率在近十年的最大值区间

3、就像前面说的,保证平均收益(从 0 到 1),不犯大错才是最重要的事儿,先立于不败。所以跟投躺赚之外的投资(从 1 到 10),我目前还控制在不超过总资产的 30%。而在这个基础上:

  • 中概互联虽然便宜,但不确定性也很大,所以我不会买超过总资产的 7~10%(当前大约 6%,虽然空间不大了,但还可以考虑通过网格降低成本);

  • 海外收入我都在参与港股高股息率指数,最新的股息率 7% 虽然相比于最高点的 8% 稍微降了一些,但也依然是历史新高区间,0.5 PB。确定性就比较高了,我的仓位上限在 10~15%。

  • 医疗指数我虽然在观察,也买了一咪咪,但不会买很多。因为这件事儿,我相信我在跟投躺赚的基金经理和主理人们,他们会做得比我更好。

最近的一点思考和行动,供大家参考~

风险提示: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我个人投资中的观察和思考。大伙参考为主,投资最终还是要独立决策,毕竟我也可能是错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