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协同育人与商务翻译人才培养
—上海翻译 2021(05)—
Business Translation Talents
协同育人与商务翻译人才培养
黄晓玲 陆晓 赖安
摘要
本文以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背景,探索通过国内外政府部门、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各方联动,构建国际协同育人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平台中四方协同制定培养方案、确立培养目标、共建特色课程与国际化实践平台、优化资源整合和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的国际化商务翻译人才,以期对高校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起到借鉴作用,并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国际协同育人平台;商务翻译人才;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
黄晓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英语教育、对外交流;
陆晓,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讲师,研究领域:英语教育、英语翻译;
赖安,桂林信息科技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商务英语、对外交流。;
引言
协同论、校企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关理论是协同育人平台提出的理论背景,这些相关理论最早源于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早在100多年前就出现了工学结合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雏形(刘平,张炼,2007:24),其模式与运行机制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并呈现多样化,形成了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2005:5) 1971年首次提出了“协同学”的概念,“协同学”源于希腊文,意为协调合作之学,用以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联合作用,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协同理论被应用到教育合作领域,成为协同育人的理论指导之一。近年来,我国重视协同教育的发展,并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如2012年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协同创新,启动实施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企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因此,随着教育国际化发展,国内协同育人也拓宽到海外,加强与各国高校、政府、企业和行业机构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拓宽高校师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社会适应性能力已经成为各高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PART 01
如今中国外向型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外向型经济需要大量懂外语、懂国际规则、熟知世界各主要国家文化的翻译人才。然而在目前,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仍有一定的脱节,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职业译者市场调研显示,约80%的受访者表示大学课堂的翻译教学与实际工作要求之间有较大差距。(丁大刚等,2012:42-43)。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设置专业教学前的前期调研工作不深入。随着市场的变化、新经济产业的出现,企业对商务翻译人才的需求是动中有变的,专业建设和行业人才需求数据需要得到行业的意见和建议,否则会导致毕业生专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待有一定落差。部分高校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指导思想;同时,语种储备量不足、语种结构不合理、翻译人才技能单一,也成为高校为市场提供人才的制约因素。
目前高校的商务翻译课程设置趋同,理论重于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对课程内容作充分的调研以满足企业、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未能兼顾学校本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专业能力和素养;教学课堂缺乏同翻译业界的接触,经常自成体系而不同业界有任何关联(柴明颎,2010:55);校企优质资源整合不到位,实习流于表面。同时,合格的商务翻译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的商务知识,包括管理、营销、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跨文化交际理论等,并能做到运用外语向学生输出,而现实情况是从事商务翻译教学的教师往往不具备商务专业背景,缺乏商务翻译的实战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内部分高校大多选择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获得了较丰富的经验与成果。校企合作的形式包括:订单式培养,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北京奥组委合作;师资合作,如北京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与北京昱达环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合作;项目合作,如北京大学与北京展地文化传播集团合作。(蔡辉,张成智,2013:52)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推动了翻译人才培养的改革,但力度仍需加大,范围仍需拓展,内涵有待深化。当前国内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六所高校加入了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拓展了国内高校与国际校际合作交流渠道。更多的高校也应将目光投放在开发和利用优质海外教育资源上,建设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平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性的翻译人才。
二、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PART 02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商务翻译人才的需求,从国际协同育人角度推进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其必要性体现如下:
(一)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017-2022年中国翻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指出,在翻译现实需求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且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与产业化促进了语言服务行业的变革。传统的文本翻译已经不再是翻译市场的唯一业务,翻译服务已转变成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的多元化语言服务。一是这些新兴的语言服务对翻译人员的技能和知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职业译者不仅要具备翻译能力和技术,还要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如商务翻译人才不仅要具有翻译能力,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方法(王传英,崔启亮,2010:77)。二是专兼职员工并存是当前翻译行业的普遍现象,很多企业因节约人力成本,招聘的人员所承担的工作不会仅限于自身专业相关的范围。即使是专职的翻译人员,除了承担口笔译业务外,有时还要负责部分管理、营销、市场调研等各种工作。三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使得学校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教育主体,教育主体多元化、企事业合作多样化是时代的大趋势。与此同时,国际资金力争进入中国翻译市场,形成了中国翻译行业发展的外在动力和挑战。因此,在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教育,提高市场敏锐性,将商务翻译人才培养与商务行业、翻译市场结合,并将视野拓宽至国际翻译市场,以国际翻译产业的标准作为培养目标参考,实现高校与海内外企业、行业协同育人,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满足经济贸易领域商务往来的需求。
(二)有助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2011)在“十二五”科研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加强语言服务研究,使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服务于政府的决策,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在蓬勃发展的对外贸易中,高质量高素质的商务翻译人才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经济学人》信息部曾对全球公共组织和私营企业的572名高级主管做过深入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如果公司的跨境沟通能够改善,其利润将会上升89%,收入与市场份额也将会大幅度提升(张习之,2019:48),由此可见商务翻译的水平能直接影响我国与国际商务领域之间的往来。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总额高达315446亿元,每年所需的翻译人才大约在50万人左右。(张健稳,2018:63)但是目前的翻译市场,一是数量上尚不能填补需求缺口,二是质量上达不到行业标准,高校对高质量商务翻译人才的输出力量不足。“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是翻译人才的国际化,通过国际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商务翻译人才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商务翻译人才,才能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
(三)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国务院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地方为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借助“一带一路”的政策利好,打造内外统筹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以推进地方经济的大发展。而高校则需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链的契合度和对地方经济的支撑度,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价值。以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位置的广西为例,伴随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密切商务往来,产生了对商务翻译人才的旺盛需求。广西高校外语院系重点储备东南亚语言翻译人才资源,服务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据广西教育厅发布的数据,目前广西与沿线国家20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与地方高校合作,建设了“全国东盟非通用语言翻译培训基地”“中国—东盟博览会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国家语言文化培训机构”等。这些翻译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是政府与高校协同合作、发挥地方优势,积极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提供翻译人才资源保障、服务国家外交、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平台。
三、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PART 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对推进国际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国际协同育人平台由多方要素组成,包括高校、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四个主体,四个主体的联动行为渗透到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中,即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居主导地位,而政府行业和企业分别起指导和参与作用(尹庆民等,2012:113-133),四方各司其职的同时协作互补,实现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的合作共赢。
高校作为核心力量,进行国际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与管理机制的改革。高校是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的实施方与执行者,负责整套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将培养政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实践操作、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从宏观的培养环境建设到微观的教学操作,高校职能的发挥都不是孤立的。高校应充分接收国内外企业、行业的需求信息,作为制定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主动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推进国际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获取保障;通过与国外高校的资源共享式合作、与企业的供应链式合作,获取跨境优质教学资源和建立海外实践基地。
政府部门对国际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起到指导与保障的作用,是驱动者、调控者和监督者。教育主管部门与相关政府机构结合地方特色、市场需求以及外交需求,对商务翻译人才培养进行整体规划,为地方高校与国外机构的合作牵线搭桥,提供政策利好,并对翻译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为高校培养商务翻译人才提供行业人才标准。由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地域因素的多方制约,高校操作国际协作远比国内协作复杂,只有在政府教育部门、外事部门等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下,高校与国外高校、企业、行业的协同育人才能得以现实。
图1 国际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
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通过深入参与国际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目的在于履行社会责任并成为协同育人的直接受益者。翻译服务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作为市场主体的同时也是教学资源提供者,它们与高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基地、进行翻译项目合作、联合培养教师、参与培养效果的考核与评价以及择优招聘等。在国际间的校企合作中,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追求社会效益的矛盾较之国内更为凸显,而协同育人平台提供的政府监管、高校高吻合度的人才优势与行业协会导向,有利于企业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企利益联结机制。
行业组织是由法人或其他组织基于共同利益要求组成的一种民间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业组织在国际协同育人平台中是企业与高校的桥梁,亦是企业与政府的链接。对国外市场和企业的了解不够、把握不足,增加了国际间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难度,而行业组织发挥的作用则降低了难度。高校从行业组织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寻找合作目标,并将行业组织提供的翻译行业标准作为培养目标与评价的参考,确保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对接行业。政府创造条件促进高校与行业组织的结合,并建立法律机制予以保障。行业组织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双赢。
四、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PART 04
01
利用先进信息技术调研国内外市场需求,协同制订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方案
对商务翻译人才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合理规划高校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布局,需要国际协同育人平台中的四方有效联动。政府部门可利用其行政职能和对外交流的便利,行业组织可充分利用自身的海内外企业资源和渠道,双方密切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商务翻译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同时调研我国高校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并完成报告,为我国高校商务翻译教育的整体规划制定供需对接的方案,为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商务翻译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现实参考。高校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与国内外用人单位共同协商,针对用人单位特定需求和类别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培养计划。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更广泛、更深入的跨境国际市场需求调研成为现实。国内外各种获取、管理和提供数据的专业技术中心、软件系统、网络平台,为收集和分析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提供了渠道,减少了区域、国境对调研范围的限制,降低了调研成本和难度,同时提高了调研的信度与效度。譬如,由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的主要数据是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和零点有数科技公司提供的,对行业总体发展状况、语言服务的供需现状、翻译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调查分析;由隶属于北京中智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语言服务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利用大数据对全球语言服务的市场规模与需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由此可见,国际协同育人平台的运作需要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信息与资源的跨国互通。
02
结合地方经济战略定位与办学特色,协同确立特色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全国开设外语类专业的高校已达1040所,其中相当部分的研究方向涉及商务类。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在兼顾统筹规划和地方特色的同时,结合不同地域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定位与高校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才能避免“千校一面”的局面。
新时代背景下,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通常被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外语从事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商务工作的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陈准民,王立非,2009:5-6)国际协同育人平台中的四方应在培养目标上达成一致,协同促进单一型商务翻译人才向特色应用型人才转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布局,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构建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和促进外交、具有相关产业特色的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布局,制定纲领性文件,长期稳定地投入专项资金,为高校实现跨境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指引和资金保障。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类别、特色、优势与学生特点,将教育部门的政策导向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导向相结合,准确定位本校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服务面向,在国际合作对象、海外重点服务市场等方面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作为商务翻译服务需求方的国外企业与行业协会,应认识到高校既是他们人才资源的提供方,也是开拓中国市场的潜在渠道,要把自己与学校放在合作伙伴的位置上,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把对人才的要求具体化并反馈,提高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03
协同优化课程设置,共建特色课程与国际化实践平台
课程设置是商务翻译教学的关键环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需要协同育人的四方的积极参与。高校作为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的执行方,应认识到翻译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刘和平,2014:42)课程设置需注重系统性、专业性与先时性,形成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与渗透。在由高校构建起的基本课程体系框架上,通过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参与,将其优化,有选择地共建商务翻译特色课程。例如,广西作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前沿枢纽,在商务翻译人才培养中具有地缘优势,广西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明确人才服务面向,通过纲领性政策和资金投入偏向,引导高校设置服务东盟国家商务活动的特色类翻译课程和东盟国家文化课程,同时为地方高校与东盟国家进行合作办学、交流学习提供政策便利,成立专门机构对跨境校企合作进行审批与监管,为建立海外实践基地提供保障。
企业、行业组织在共建特色课程、搭建国际化实践平台中担任重要角色。通过企业人士进课堂、企业项目进课堂、校企联合培养、建立海外线上线下实习基地、行业机构考核等方式,融合国际社会教学资源与校内教学资源,发挥企业和行业机构的指导、培训、应用、认证等功能,有助于培养了解国际行业规则、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商务翻译人才。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作为该校构建国际协同育人平台的项目,学校与法国CAFA葡萄酒学院合作,以“课程外包”的形式将企业人员引进课堂,由专业人士进行葡萄酒贸易、葡萄酒品鉴、酒会策划等相关知识的授课与考核,同时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企业定期接纳实习生并进行规范的行业培训,学生在葡萄酒销售、文书翻译、酒会翻译等相关工作岗位工作,接受企业资深员工的指导;学校与泰国高校、当地企业签署三方协议,派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到泰国华欣洲际度假酒店、华欣万豪度假酒店等企业进行实习,通过酒店、泰方和中方项目管理人员的三方考核后,学生可获得泰方高校国际学生结业证书与酒店的专业实习证书。除了跨境实地实习,该校还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与海外企业建立线上实习渠道,因为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语言翻译服务呈现云端化的趋势,更有利于高校与海外企业摆脱时空的限制,如文本翻译、视频翻译、远程会议同步翻译、在线通讯翻译等任务,均可凭借网络技术高效完成,降低实习、实践的成本,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
04
整合多方资源,协同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是培养商务翻译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许多高校里教授商务翻译类课程的老师多是出自外国语言或文学类专业,教学中因缺乏实践经验而使得翻译教学偏向理论,翻译输出不符合实际应用。因此,协同育人平台在建设师资方面的重点在于如何让教师合理、高效地融入商务翻译现实工作,将实践经验内化并系统地向学生输出,同时引入多方资源,使教师资源多元化。地方教育部门在制定派遣教师出国研修政策时,应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和外交发展需要,将国外企业也纳入合作对象范围,为国内教师出国实践提供平台。高校应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师互通培养,签订多边合作协议,采取资金支持、减轻教学任务、纳入考核等方式,鼓励教师到海内外企业参与翻译实践,同时聘请企业和行业机构的专业翻译人员担任课程教师,实习单位配备专业导师,通过采取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给予学生更为专业的指导。企业参与翻译教育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也是将员工岗前培训的人工和资金成本提前支付到学校,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的手段之一。(刘和平,2014:43)国外企业应重视中国的翻译人才资源,积极与中国高校合作,致力将整个产业链的人才提升到双方都满意的高度,才能实现未来的共赢。同时,信息技术手段也为国外企业参与跨境翻译教学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如线上教学平台、线上商务资料库、测试题库等,是实地教学形式之外的有效补充。
五、结语
PART 05
新时代背景下,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的改革迫在眉睫,搭建国际协同育人平台,国内外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和行业机构共建创新型合作关系,是培养高质量商务翻译人才的有效途径。平台各方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通过资源共享、联合行动,确立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培养目标和方案,设置科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开拓国际化的实践平台,培养多元化的教育力量,才能大步推进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工作,使人才资源成为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文献来源
[1]黄晓玲,陆晓,赖安.协同育人与商务翻译人才培养[J].上海翻译,2021(05):45-49.
免责声明
原文载于《上海翻译》(北大核心 CSSCI AMI核心),所刊载内容仅供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原版权人所有。我们尊重版权保护,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Thanks for being with us.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相关阅读
S刊速递 | 基于 EDIPT 多模态模型的商务英语学习资源交互设计
S刊速递 | 混合式教学作为中国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中变革力量——基于2012—2022年间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
张卫国 廖纯 程实 孙涛 | 语言距离对我国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
最新盘点|全国两会语言文字类提案「关心语言,更是关心人类的命运」
双向奔赴|邀您共赴一场春天的约会——高校商务英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教学开放周期待您的到来(湖北经济学院专场)
王立非教授总主编 | 据说99%的商英er都不知道自己的教材这么厉害,确定不来一看?
S刊速递 | 英语作为通用语针对促进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
胡春雨 李雨欣 卢春梅 | 商务英语通用语交际中道歉言语行为的语料库语用学研究
王立非 任杰 | 商务英语研究新领域: 国外财务叙事话语研究现状分析
文献悦读 | 促进学科知识共建与商务语言运用的有效性及其能产型模式探究:基于「技术支持的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项目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