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纽约时间
4
@诉说趣闻
5
bxss.me
6
1'
7
/\bxss.me
8
c:/windows/win.ini
9
@调研纪要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纽约时间
4
@诉说趣闻
5
bxss.me
6
1'
7
/\bxss.me
8
c:/windows/win.ini
9
@调研纪要
10
//bxss.me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四川大学姜涛与爱人程月玲”,你们现在还好吗?
半年狂赚63亿了,微众银行董事长,还要卷员工
为了这部描述从“反右”到“文革”的禁片,田壮壮付出了十年不能拍片的代价
关于字节基建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陈平原:今天,人们知识有了,修养却没了
陈平原
李强好书伴读
2021-02-01
今天,人们知识有了,修养却没了
文:陈平原 编:
kuang
今天我们越来越看重实际利益,越来越看重物质需求,越来越看重欲望,但是精神生活越来越少。
每天睁开眼睛,打开电视、网络,或者上街,都会被塞入一大堆广告。大部分的文字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的读书人比以前来说,选择的眼界和自我的阅读的定力、还有批判的眼光,会更加需要。
我知道阅读形势在变化。今天你不一定捧着一本书在读,你也可以读电子书,但书和网上的报道、新闻、娱乐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它更加需要一种投入,和前人、古人、外人、不熟悉的人对话。
丨知识可以检索,思考还需阅读
书籍的载体、阅读形式的变化导致了思维的变化。
· 发散型的思维,很难集中精力在一个点上
古人读经,一个月,一年,集中在一点对一部经书,不断地对话,一个字一个字斟酌。现在不行了,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地跳跃,好处是具有活跃性,坏处是无法集中精力在一段时间里做一件事情。
· 表述的片段化
比如很多人习惯写100多字的微博,养成了这个习惯是很难再改变了。能够写几句俏皮话,写不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 强调知识的广博,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
思考以前是时间维度的,现在只剩空间维度。海南,桂林,南极,北极,每个人都能跳跃性地和你说一大堆,但就一点深谈的功夫,比如谈你的家乡、你的社区,就很缺乏。
思考有广度,缺深度,这和我们阅读的习惯有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知道分子”,比起以前的时代的人的常识要多,但思考、辨析能力不足,这跟大家缺少琢磨的时间有关——没有时间、没有耐心来仔细琢磨一个事情。
· 自主记忆力的衰退
全世界的人都一个样,把记忆力交给了电脑,把所有的知识交给数据库。
我们以前必须要记忆很多东西,所谓读书破万卷。北大中文系有很多传奇性的老学者,你说一句话他能马上告诉你在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特了不起。
但是,这种记忆力已经很少见了,大家遇到问题习惯性地上网找答案,很少再选择查书。阅读被检索取代是一个很可怕的问题。
我们以前总是想拼命地记住某些东西,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动力了——“没关系,我的电脑里有”,年轻人则是“我的手机里有”。
有一天,手机丢了,电脑丢了,或者全世界断电了,或者被外星人的病毒攻击了,人类文明恐怕要倒退几百年。因为人们过分依赖于数据库来记忆和辨析。
我常跟学生说,检索能力是很容易学会的。全世界的图书都在一个“云”里,将来稀缺的是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人、古人,不盲从于社会。
丨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
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读书原有的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都受到了影响。
现在读书不再被认为是严肃的、认真的、必须面对的事情,阅读不像以前那么执着和要紧,于是,网上就出现了“毕业多少年还读不读书”的问题热议。
我们以前读书,求知和自我的修养是同步的,现在求知这个层面被检索所取代,只要知道一个书名和人名,检索就行了。
而阅读的功能更强调了娱乐功能。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状态消失之后,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平常人说的书卷气就出来了。今天我阅读和修养两者不再同步之后,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断了。
与我年龄相仿的这一代人处在过渡的时期,我们成长于痴迷读书的时代,同时我们又赶上了数字化的时代,因此两边都能够有理解。可是,后面几代年轻人可能还来不及对上一个时代有了解就进入了数字时代。
但对年轻人来说教训是没有用的,我便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下来,或许能有一些书引起他们的兴趣,在书里面能够影响到多少人算多少人。
丨大众传媒时代,阅读趋向同质化
今天信息铺天盖地,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要让自己的立场、视野和趣味不受周围环境的诱惑,是很难的。
有了大众传媒以后,阅读的同质化太严重了。
其实每个人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一个数学家、一个文学教授,他们的趣味不一样是完全正常的。读书人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基点,有了那个基点之后再来谈读书。
“开卷有益”这句话经常被提及,影响很深。但我认为,“开卷有益”作为一个口号,是值得推敲的。
为什么开卷?开什么卷?如何开卷?以及效果怎么样?
现在我们知道读书多的人会成功,但很多不读书的人也很成功,有更多的人是读了一辈子的书都不成功,所以读书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说“开卷”未必“有益”。
让所有人都能理解“开卷有益”的口号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年龄、职业、心境、阅读目标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你的读书。
古今传诵众多读书的名言,其实大部分是针对特定人群的。针对普通读者、文人、官员、帝王谈读书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王国维借宋词来谈读书的“三境界”,更适合于学者,而不适合于其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真正好的状态是不断总结自己的道路,然后自己做调整。任何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方法基本上只适合于自己。
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这篇文章里,我推荐了章太炎的思路。章太炎先生再三强调,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
也就是说,从老师那儿学到的远远不及从社会阅历以及自己的人生规划里面获得的多,所以我总结了他读书的体会:
第一,学问基本上是以自修为主;
第二,实在搞不明白的可以请教;
第三,读书必须将人生规划和书本知识相勾连,才能有真正深入的体会。
丨多读文学书,因为最“没用”
读书,读什么书?读经典还是读时尚,读硬的还是读软的,读雅的还是读俗的,专家各有说法。除此之外,还牵涉到不同的学科。
我的建议是,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没用。没听说谁靠读诗发了大财,或者因为读小说当了大官。
今人读书过于势利,事事讲求实用,这不好。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很重要,这不用说,世人都晓得。我想说的是,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精神探索的意义,同样不能忽略。
当然,对于志向远大者来说,文学太软弱了,无法拯世济民;可那也不对,你想想鲁迅存在的意义。
饶宗颐先生曾在北大演讲,提到法国汉学家戴密微跟他说的两句话:中国文学世界第一;研究中国,从文学入手是最佳途径。公开发表时,这两句话都被删去了,大概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以为是挟洋人以自重。可后面这句,其实很在理。
从文学入手研究中国,照样可以广大,可以深邃。
而且,我特别看重一点:从文学研究入手,容易做到体贴入微,有较好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所有这些,都并非可有可无,不是装饰品,而是直接影响你的学问境界与生活趣味。你看外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的著作中对于文学经典的引述与发挥,你就明白,我们对于文学的阅读,普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浅。
正如陈平原老师所说,功利时代更加需要非功利性的阅读,而文学可以说是非功利性阅读的最佳选择。
在文学中我们能读到的不仅有故事,还有人生百态和命运纠葛,哪怕不出门,只翻书,也能了解大千世界;而且文学中包含了作者的思维、认知和情绪,我们总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一本书,与它感同身受。另外,文学的语言、行文方式也可以对抗社交媒体让人们日益丧失的纯文字表达能力。
当然,在人人皆可成为作家的网络时代,文学的门槛并不高,所以并非所有文学都能被列入“应读”范畴,还是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文学作品,更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
在经典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又是“经典中的经典”。
莎士比亚可能不能教你如何做PPT,如何赚大钱,但是他恐怕是人类最近500年来,最懂人性的人。读懂了人性,就读懂了所有人的活动之底层逻辑。
所以读莎士比亚,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个认清世界的过程。
莎士比亚成为了很多人人生道路上的一盏灯。低头前行时,抬头看一眼,便有了方向。
看看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歌德、狄更斯、雨果、丘吉尔、霍金、鲁迅、金庸……无一不是莎士比亚的拥趸。
而且,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最开始就是写个平民阅读的,因此语言平实简练,总而言之就是“说人话”,可读性经过了400多年各种人的验证。
对此,先知书店诚意推荐朱生豪译本的“莎士比亚全集”(增订版)。市面上流传的莎士比亚全集版本,多有篇幅删改,甚至校订补译,译文混杂。这个版本,完全无删改,译者是被称作“莎翁中译第一人”的朱生豪先生。
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辈子必读。一读,可读一辈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注:本文汇编自陈平原老师两篇演讲——《今天的中国人知识有了,修养却没了》和《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编辑需要略有删改,小标题和最后一部分为编者所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需要重申阅读的意义
盗书如盗火,读书无禁区
读书很贵,试试无知的代价
坑人无数的四大读书误区
世界读书日——纪念“永远的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凭什么红了400年?
莎士比亚: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互联网时代的纵欲,正让我们走向一条深渊
微信,是对文字时代的最后一击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