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帝国怪圈:千年兴衰里的财政轮回
第一帝国(初兴期),皇权、相权相对分开,宰相为政府领袖,皇权不断设法控制相权,财政制度上舍地而税人,先对人授地再通过税人来获得主要财政收入,力役繁重;
第二帝国(成长期),相权一分为三(尚书、中书、门下),群相代替独相,政府制度较健全,财政制度上通过两税法确立税地财政,同时税商收入逐渐重要起来,力役处于制度化消灭过程中;
第三帝国(成熟期),宰相职位被废,皇帝兼政府首脑,内阁(清中后期为军机处)辅助皇权运行,财政制度上回归以税地为正宗财政收入不动摇,力役在制度上逐渐消失。
▌中国国家成长的财政动因
第一种是收支危机,它是通常所说的财政危机,表现为财政收不抵支而出现短期的赤字。
第二种是制度危机,它不仅表现为长期的收支赤字,而且表现为制度性和根本性的危机,即该财政类型中的主要收入已无法支持不断攀升的支出,需要将主要收入形式加以更换(即实现财政转型)。
第三种是价值危机,它意味着财政义务承担者对财政征收合法性产生怀疑,要求国家在价值系统方面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多数时候与制度危机同时出现,但也可能单独发生(此时财政收支方面没有赤字)。
上文选自《财政中国三千年》,作者刘守刚通过讲述三千年中国财政,证明了非常重要却几乎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一个国家能否现代化,其中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它的财政能否实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