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明
同济设计集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主任 | 同济大学教授、博导
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总设计师,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总建筑师,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和世界建筑节WAF年度大奖获得者,致力于城市有机更新和既有建筑及建成环境的改造再利用,曾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2018 年荣获“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及“上海市勘察设计之星”称号。
漫步于全新的杨浦滨江、在绿之丘打卡拍照、沉浸在杨树浦电厂的遗迹公园……眷顾过去的同时还能映射未来之美。
这些既新潮又复古的设计出自建筑设计师章明和他的团队原作设计工作室之手,将一个个雄心勃勃的构想分解在每一处挖掘和设计中,消化于路边的每块碎石和每株草木里。
如何能把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生活糅合成一个整体?这是他们工作室多年来致力于城市有机更新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
1998—1999年,章明去法国访学期间,曾考察了10多个国家的50多座城市,当时他感触最深的就是:欧洲的这些城市经历长期发展后,是“在城市上建造城市”,他们注重文脉传承,所以城市就像一个历史的积层,丰富而多样。而当时国内还处在简单的、拆旧建新的旧城改造模式中,尚没有城市有机更新这样的理念。
欧洲的经历让章明坚定了回国之后的一个主攻方向,就是既有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他回国最早参与的一个项目就是新天地的“屋里厢博物馆”,从那之后,就开始持续性地关注这个领域。2008年章明接手了南市发电厂的改造,也就是后来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是在世博会这样一个宏大事件下,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思考。再后来,也逐步涉足一些优秀历史建筑相关的修缮和改扩建工程,如严同春宅(解放日报社)、复旦大学相辉堂等,进一步探索新老建筑结合的方法。
△解放日报社
经过多年对既有建筑再利用的实践总结与研究积累,他开始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从建筑单体转移到建成环境中来。建成环境是一个多要素的系统,需要打破专业壁垒,将城市设计、建筑、景观、市政、水工甚至艺术设计等要素整合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在章明看来,对现在的上海来说,经济条件可能不再是最紧迫的问题,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才是进一步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关键要素。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傍水而兴。自大河文明,直至近代工业革命,江河湖泊就为城市的农业、制造业、运输业等提供了无可睥睨的优势。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城市滨水空间,诸如码头、港口及周边工业属性建筑,都逐渐丧失了其原本的价值和功能,尽管滨水区蕴含着每座城市丰富的历史发展信息、记录了其制造业和运输业从辉煌转向衰败的过程。章明作为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总设计,他认为,那个曾属于大工业时代的杨浦有着丰沛的滨江景观资源,改造它对于提升上海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至关重要。在他看来,在改造实践中,新介入的元素既保持对既有环境的尊重、有限度地介入现存空间之中,同时又以一种清晰可辨的方式避免和既有环境的附着与粘连、和老的部分形成比对性的并置关系。设计流露的传统情感看起来那么熟悉,但又有点陌生;这些设计的细部既是对过去的眷顾,也是对现在与未来的投射。当时看到鳞次栉比的企业遍布在杨树浦以南的黄浦江边,不存在人和人能够相遇的空间。章明和团队决定打破这些壁垒,打开这些曾经闲人免入的围墙,让市民能够真正地享受滨水的自由,能够“还江于民”。将滨水空间作为承载日常生活的场所,让人们在空间相遇。△曾经闲人免入的状态被彻底的改变
城市的建造,核心理念不是照片式叠加,而是底片叠加,一片一片有一定的透明度,让这个城市越来越有时间的厚度,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章明和团队打造的所有的公共空间都是基于场地的脉络、物质的留存和诗意的呈现。比如杨树浦电厂的遗迹公园,在设计时保留了原来场地里的一些脉络、机理、比如塔吊、塔车,包括苏梅栈桥。曾经有的老工人回到现场还能够回想起自己曾经在这个车间中工作的岁月。△杨树浦电厂
他们还把电厂原来的一个净水池做成了一个劈锥拱的咖啡厅,这样有机结合,既保留了当初的很多印记,也有了一些别样的艺术感觉,还有了一些儿童游乐设施。
△净水池咖啡厅
再比如杨浦水厂栈桥的改造,在防撞桩上架设了535米的水上栈桥,把基础设施的装顶空间释放给百姓。这个水上栈道完全脱离于原来的文物建筑而存在。站在这段栈桥上,可以远眺陆家嘴的空间。
△ 水上栈道
经由章明改造的绿之丘现在已然变成了杨浦滨江的一个网红打卡点。改造之前,这儿是烟草公司的一个机修仓库,在这个项目中,他们改、减、建,让一栋封闭式建筑变成了一个立体花园。原本沿江面高30米、宽40米、长100米,是一个非常逼仄的空间,通过体量调整和细节处理,它会变得更加疏朗。章明还设计了一个观景的环廊,并把生态中庭打通,在保留很多现场痕迹的前提下,利用底层空间使得城市道路得以穿越,实现一座桥屋。当然,内部也有很多文创空间。很多人会在双螺旋的中庭空间拍照,也因此慢慢变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
△很多网友在绿之丘的双螺旋中庭拍照打卡
网红建筑不用刻意设计,当设计围绕建筑环境展开,人群自然而然会爱这座建筑,有了历史底蕴的加持,这份“喜爱”也得以延续。
章明谈到,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景观设计,而是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水工设计、生态修复、智能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大融合;完全打破了设计的学科边界,让学科之间有更多交叉,合作协同,为上海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
编辑:旭旭来源:造就、建筑实践图片源于设计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可后台留言联系,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