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山”排闼送青来:未来乡村实践的“青山样本”

城市采秘团 城市秘密 2023-11-26





全文7721字,阅读约10分钟

《城市秘密》作者:土哥涅夫




从武林广场出发,驱车沿杭长高速向西北行进,约莫一个小时,便可抵达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初来乍到,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浙西丘陵地带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山清水秀、茂林修竹,非要说有什么特点,就是村因山势,呈现Y型。但如果你对“两山理论”足够敏感,那么瞅一眼其村名,便会咂摸出某些不一样的味道。 青山村的出名,最初源自龙坞水库和融设计图书馆。前者是“杭州50公里范围内水质最好的水库”;后者不同于常规的图书馆,背后是中国最大的传统手工艺保护组织。馆中聚集了上百位设计师的作品,因而成为杭城文艺青年的打卡胜地。
▲龙坞水库与青山村(天下龙坞是一家,此龙坞非转塘之龙坞)  摄影@潘杰
在此之前,青山村和许多山村一样,靠山吃山,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赖毛竹等产业。却也因为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染了村里的保护水源——龙坞水库。多亏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年轻人,花了3年时间,将水质提升至国家一级。水变清了,治水之人也留了下来,还叫来一群设计师朋友。后者改造了村里早已废弃的礼堂,这才有了如今的融设计图书馆。 不过相比这些网红打卡点,青山村真正引起公共媒体、上级政府,甚至是研究机构广泛关注的点,在于其所展现出的一个江南村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洽合的生长现象,以及背后小乡村、大志愿的独特情怀 诚如有专家指出的,杭州新农村建设已经完成1.0版的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村民生活品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改造后的新农村问题依旧突出,老龄化、空心化、千村一面等,严重制约着乡村的活力。而青山村的探索,它的坚守、困惑和未来,或将为研究中国江南村落独特发展、别样精彩提供范本意义。



 

▲青山村地形宛若一棵大树  插画@朱小贱

 


 

很多老村民至今记得,张海江没来之前,青山村跟所有山区乡村一样,年轻人外流、空心化严重,村里那点可怜的集体经济,让镇、村干部都不好意思提。

 

转机发生于2015年。当时还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就读环境科学和公共政策硕士的张海江接到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首席保护官赵鹏的电话,邀其参与以龙坞水库为试点,探索保护乡村小水源地的项目。因为有过之前在四川平武老河沟的愉快合作,所以一毕业,张海江就直飞杭州,拖着大箱子,坐上中巴车,一路颠簸来到青山村,成为闯进这个山村的第一位“外人”


▲青山村路边的稻田  摄影@牙牙殿下


张海江出生在甘肃,家乡干旱缺水的记忆,使他对水有着特殊情结。龙坞水库一汪清泉却是三类水质的状况让他沮丧,而水库周边并无住户,不存在生活污水,只要竹林不被滥施农药化肥,水质自然会恢复。在村干部的协助下,张海江利用公益基金资助的10万块钱,从43位农户手里承包下汇水处的500多亩毛竹林,静候大自然的自我疗愈。

治水的同时,张海江也没闲着。除了帮村民销售农产品,还通过自己的人脉,拉来了张雷、Christoph John等设计师,指导村民提升传统竹编手工艺水平。当时,张雷团队正在为融设计图书馆的选址发愁。此前图书馆一直位于五常,但那里狂飙突进的城建浪潮,让需要亲近自然,以获取灵感的设计师们很是苦恼。于是在收到邀请后,30多名团队成员毅然决定迁居青山村,张雷更是和房东签了20+20年的房租合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在地建设者。

▲青山村民居集中地  摄影@子夷

这群年轻设计师的到来,犹如一滴催化液,令青山村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废弃小学成了自然学校、老皮鞋厂变身户外基地,倾颓的东坞礼堂被改造为全国首家传统材料图书馆,为当代设计师搭建了一个小型“乌托邦”……在张海江、张雷等人的努力下,青山村的名气如涟漪般持续向外扩散,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开始纷纷涌进村子,有些索性选择留下来,工作、创业、生活,成为青山村的新村民。

▲改建时的东坞礼堂  摄影@潘杰

目前,青山村的新村民数量已经达到70多人,包括1名博士、10名硕士,还诞生了一名叫作Sonia的“洋二代”。他们带来了新的思维和各种项目,比如玩户外越野的麦芒体育基地,又是民宿又是亲子活动基地的飨识工作室,编织工作室莱莱竹编等20多个产业陆续聚集到村里。同时,也激起本村外出青年的“回流潮”。随着人气的上升,农家乐、民宿就像山中的春笋,一个又一个地自发生长出来。古老的山村,开始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

·

▲融设计图书馆内的自制艺术品  摄影@子夷、江南的猫先森、王叔





按照黄湖镇党委书记陈国强的设想,未来青山村的新老村民比例应进一步提高到一比十。“2600多人的村子,起码得有两三百个新村民,如此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陈书记也清醒地意识到,新村民犹如鲶鱼,在搅动青山村,泛起种种新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考验着基层政府的能力与智慧。



 
新居民张宝柱每月无论再忙,都会准时参加村里召开的民主议事会。在那儿,新老村民和村干部围坐一堂,有时镇里的职能部门,甚至区级层面也会派人参与。大家就新老居民之间的矛盾、村民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村亟需推动的工作各抒己见、协商共议。这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张宝柱在老家——皖北农村时从未体验过,因而劲头十足。
 
村民议事会讨论的议题范围很广,比如该不该建快递驿站、要不要设立村内节日等。而且与其他一些走过场的会议不同,村民议事会的一个原则是“议必有结果”。为此,村里专门设立了“村民义务日”,来分解、落实属于村民部分的责任。同时,为了提高村民的公德意识,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出资成立了青山村社区基金,上线了“善美青山”数字应用场景,还推出了“自然好邻居”计划

▲青山村里有一个设计师组建的群,叫云彩收集者。在那里,可以看到不同季节青山村上空的色彩。那幻变的晚霞,裹着心中期冀的自由。摄影@张宝柱




“自然好邻居”计划的实施,直接目的是要解决外来访客的住宿问题。随着青山村知名度的提高,到访的人流也逐渐增多,有些是慕名而来游览参观的,有些是来考察项目投资的。其中不少访客需要在村里过夜,但青山村并没有足够的旅店、床位可以接待,所以只能留宿在村民家里。可全村700多户,究竟让访客住在哪家,推荐、接待的标准又是什么,于是便催生了基于评分制的“自然好邻居”计划。
 
“自然好邻居”有一整套详细的打分标准,指标涉及垃圾分类、犬只管理、一次性制品使用情况、是否支持和配合村里的一些公益活动等体现村民文明素质的方方面面。得分越高,说明这户人家的整体素质越好,就越能优先获得客源导流。这种基于“好人有好报”的朴素伦理,搭配产业向善的力量,彻底激发起了村民公益环保的积极性。

▲一场大雪后,农田也有了艺术感。 摄影@子夷



目前,青山村已有52户“自然好邻居”。按照规定,其收益的10%将反馈给善水基金,用于保护村里的水源地。随着自然学校等相关产业的运营,以及“自然好邻居”受益者付费机制的实施,这个由大自然保护协会借鉴国际水基金的成功经验,联合万向信托、阿里巴巴等合作伙伴共同设立的公益基金,如今已能做到财务独立、自主运转,不再需要外部资金输血。

▲在青山村的“月”与“方”——龙坞水库、石扶梯水库  摄影@飞鸟与禾来飞翔

不只是治水,事实上青山村的一切都在逐渐走上正轨。当然也有急性子的人觉得,青山村的改变还是太少、太慢了。单纯从经济指标来看,的确是这样。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一百十几万,虽然较2018年融设计图书馆刚搬来时的50多万,翻了一番,但跟余杭区其他亿元强村比起来,只相当于别人的一个零头。
 
另外,产业种类不够丰富、基础设施欠账太多,这些也都让镇村干部颇为头疼。为此,黄湖镇千方百计从区里争取来资金,计划对位于村口Y字三角地的“塔边CBD”沿线进行改造提升。同时,邻里中心、游步道、新村民公寓等在建工程,也将于2022年竣工收尾。

▲青山村自然学校  摄影@蓝芭蕉


不过跟许多凡事都要先搞个规划再说,急功近利、追求短期见效的地方不同,黄湖镇对于青山村这个“未来乡村实验区”的态度是:“不要急,慢慢来”。在镇党委书记陈国强看来,一个真正有活力的乡村,应该是从土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就像家长没法预测孩子的未来,青山村三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同样具有某些不可知性。“作为政府,我们应该做的是通过完善制度、扶持产业,帮助其培育造血功能,形成自发生长的内生动力。”陈国强说。


 

 
70后的陈国强, 喜欢研究各种各样的乡村。他说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乡村,应该是像日本白川乡合掌村那样的。这处建造于300年多前江户时代的世界遗产,被誉为“最具日本传统风味的美丽乡村”。不过相较其旖旎的风光、别具特色的建筑,最吸引陈国强的,还是当地制定的一系列景观保护原则,及基于原则之上的产业开发模式。


▲日本合掌村 

和中国一样,日本农村也面临环境污染、人口流失、产业凋敝等种种问题。为了妥善保护自然环境与开发景观资源,合掌村村民自发成立了“自然保护协会”,并根据《住民宪法》,规定村里建筑、土地、耕田、山林、树木“不许贩卖、不许出租、不许毁坏”的三大原则。同时,当地还深度结合农业发展与旅游景观,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在地特色商业,形成了一条包含民居保护、民俗观光、民宿生态体验等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村庄的振兴。
 
合掌村的实践,堪称日本版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然这“两山”之间具体如何转化,才是关键,也是难点。事实上,过去20来年,经过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数轮开发,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浙江的乡村,从自然环境、村容村貌等外表看,已经不输日本农村。接下去要做的是如何勤修内功,即陈国强所谓的“探索乡建的内生动力”,尽管这个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人便已开始研究。

▲日本合掌村  

1936年,年轻的社会学者费孝通来到江苏吴江的开弦弓村做农村问题调查。他发现,当地尽管已在蚕丝业等领域建立了几家现代工厂,但总体依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本地农民一年中有八个月用来种地,种稻收入占家庭收入一半以上。调查资料后来被写成博士论文,这便是轰动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所描写的中国传统乡村的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特别是自2003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各地也根据自身实际,摸索出了多种振兴乡村的发展路径,比较有名的包括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走城市化、工业化模式,以陕西袁家村为代表的搞特色主题旅游模式,和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度假模式等。

▲青山村村内的禅意民宿  摄影@牙牙殿下
 
但正如费孝通当年指出的,“最终解决(农村问题)的办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在复刻城市的发展模式,规划开发区、大办工厂,或者将农村改造成纯粹的旅游景区之外,是否还有别的更符合乡村生长逻辑,既能帮助农民致富,又能保持农村原貌,避免过度商业味的新路?这点正是陈国强如今在思考的,也是他欣赏合掌村的地方。
 
虽然没有刻意模仿,但从青山村身上,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两者的一些共同点。比如合掌村有“浊酒节”,而青山村也刚举办了扶摇音乐节;合掌村利用空屋办起了“合掌民家园”民俗博物馆,青山村则将东坞礼堂改造为融设计图书馆;合掌村致力于盘活当地民宿建筑,青山村推出了“自然好邻居”计划;白川乡政府与丰田汽车共同打造了“合掌村自然学校”,青山村也同样有一所自己的自然学校……


▲2021年10月-12月青山村里举办了扶摇谷艺术节,其实生活与艺术可以息息相关。摄影@扣子、杭州凡人有光·扶摇谷艺术节



如果非要说两个村子有什么区别,可能主要在人气上。合掌村每年光接待的国内外游客就有将近200万,而青山村所有访客加一块才三四万。但也正是这一点,令一贯常爱将“不要急,慢慢来”挂在嘴上的陈国强,内心起了些许波澜。虽然并不奢求青山村能一下子达到合掌村的访客规模,但如果每年能有10万人来呢?
 
当着“城秘”采访团的面,陈国强算了一笔账:10万人,平摊到200个工作日,每天不过500人。青山村有700多户人家,每户接待不到一人,完全容纳得下。算上住宿、餐饮及其他消费,人均如果能达到500元,那么一年下来就是5000万。平台收取20%的服务费,村集体年收入就有1000万,而村民也可增收4000万,堪称双赢!

▲日落时分的青山村内的栈道湖景  摄影@了不起的一粒苏


不过要想吸引访客来,来了还能留住,首先得有深度的产业内容,而这一块恰是目前青山村的短板。为此镇、村两级都将产业孵化、丰富项目作为重点工作。除了现有的融设计图书馆、自然学校等外,龙坞水库下一步将打造水自然博物馆,坐落在王位山上的独山美术馆也已在规划中,建成后将引入专业团队进行会展策划、艺术品拍卖等活动。

但陈国强也说了,无论是来投资、做公益,还是纯粹为了赚钱,所有项目都必须契合青山村的发展定位。出于维护乡村原貌、确保开发不走样的考虑,当地做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相较令青山村出名的那些偶然因素,陈国强觉得,这才是当地在未来乡村实践方面最大的经验和贡献。

▲王位山古道  摄影@飞鸟与禾来飞翔




 
2019年10月,借鉴未来社区的理念,黄湖镇在浙江省率先提出建设未来乡村,得到了区里的认可。次年8月,余杭区正式出台《“未来乡村实验区”改革实施方案》和《“未来乡村实验区”改革二十八条》,并选取青山村作为试点。这时距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正好过去15年。
 
什么是“未来乡村”,青山村的每个村民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党员王康云说:“‘未来乡村’就是城里有的我们都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有。”新村民张海江则认为,“‘未来乡村’就是现在青山村这个样子”。还有人觉得,既然是“未来乡村”,那就得科技感十足,甚至很科幻……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就如未来社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未来乡村直面的也是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难题。甚至由于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期不足,教育、医疗、行政服务、生活配套等问题在农村更严重,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迫切。

▲正在建设中的青山村未来乡村  摄影@飞鸟与禾来飞翔


对此,十九大报告曾提出要做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篇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青山村实际,当地正在谋划打造“未来村居、未来村业、未来村文、未来村治、未来村民”五大场景,致力于构建有舒适感、获得感、归属感、安全感和未来感的新型乡村功能单元。
 
如何实现这“五大场景”?光靠政府显然是不行的,得依托各方,尤其是村民的力量。毕竟官员一任才三五年,但村民是要在村里长期住下去的,所以建设“未来乡村”不可能脱离村民这个主体,政府起到的只是协助作用,而不该成为主导者。

▲本地美食  摄影@YangUN

为了避免一任领导、一个思路,人走政息情况的发生,青山村除了设立村民议事会,制定重大事项征询机制,还专门成立了杭州市首个以村为基础的新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分会“青山同心荟”引导新社会阶层人士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在此过程中,新老村民逐渐形成了共同体意识,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生长。有次,隔壁某村想从山上修一条路,通到龙坞水库边。同心荟讨论后认为,此举会影响水源,便予以否决。而地方政府也尊重了同心荟的意见,并使之上升为政府决策行为。
 
另外,针对政府投资性项目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标准和要求,也很难覆盖所有百姓需求的问题,青山村在“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摒弃了有些地方一味依赖政府投资性项目的做法,而是设立了社区互助基金。由村社集体、本地乡贤、金融机构、旅游公司等出资方代表组成基金管理委员会,对村民提交的公益项目、共富项目进行审核,讨论通过后,基金会将提供金融支持来促进项目的实施。相较传统模式,社区互助基金更多地关注到一些百姓想做的事,使得乡建更贴近村民的实际需求,杜绝了政绩工程。

▲石扶梯水库里的小可爱是著名打卡点  摄影@子夷

 
“所以如果说青山村在‘未来乡村’实践方面积累了什么经验的话,我觉得第一条就是提倡‘共治精神’。”陈国强认为,此举激发了村民参与共商、共计、共建的热情,而不是一味依赖政府,更不会因为镇、村领导班子的换届而影响到青山村的发展方向。
 
当然,建设未来乡村不仅要搭好“上层建筑”,关键还得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日本、台湾等地成功的乡建案例一样,青山村的第二条经验也是“产业优先”

▲青山村内的竹编店与手工竹伞  摄影@子夷、蓝芭蕉


事实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有产业,而且最好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了产业,才能有人气,这些人可能是单纯来游玩的,也有的是被本地的产业氛围所吸引。像被青山村的人戏称为“乡村纪录者”的新村民张宝柱,最初就是因为参与公益项目才走进青山村的,后来便留在了村里,成为一名全职摄影师,还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
 
张宝柱回忆,自己2018年12月刚来时,青山村还没什么外人。而如今像他这样一至三人的小规模手艺人团队,村里已经有十四五个了。他们中有做竹编的,有搞设计的,有干木工雕刻的,有带访客观鸟的……这些人汇聚在小小的青山村,形成了一个工匠群落和手工艺产业圈,促进了本地新经济的蓬勃发展。

▲红心大会堂  摄影@子夷  插画@朱小贱


“现在台湾乡村的文创产业收入已经超过了纯粹的农业收入,未来青山村肯定也要走这条路。”陈国强说,至于每年几万人的游客,不过是培育产业、孵化项目的结果罢了。
 
但陈国强又补充道:青山村也不是什么产业都要,除了得匹配本地的发展定位,还必须符合村庄整体的审美,而这也是青山村的第三条经验——“注重审美”。为此,青山村创造性地设立了环境顾问、美学顾问制度,并赋予这些常驻村里的顾问们一票否决权。

▲村里的洋二代与小伙伴已经打成了一片 摄影@子夷


▲这里宜发呆宜放空  摄影@了不起的一粒苏

 
按照张宝柱的描述,经常是“同心荟”开会时先抛出美学议题,再由美学顾问出面跟政府沟通。在这些专业顾问的把关下,青山村又是保留老建筑,又是设置人行道,还先后修建了大草坪、登山道、网球场。这些设施在一般农村是很少见的,搭配已有的融设计图书馆,使得村庄在原有的青山绿水之外,获得了诗性的激活,村民的艺术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10月23日发布的“杭州文旅十大文化新现象”中,青山村作为“美丽乡建”的典型案例成功入围。不过陈国强也坦言,青山村的出名有其偶然性,就像日本也不是每个村庄都是合掌村,网红村永远是少数,关键是要形成某种机制模式,理顺乡村建设的底层逻辑。“毕竟张海江、张雷是可遇不可求的,但青山村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形成的体制机制,却是可复制的。”尽管这套制度体系的搭建过程很累也很慢,但一旦探索成功,就可以实现自我运转,而这也是青山村作为“未来乡村实验区”的使命所在。

▲青山村内的艺术竹桥(现已完工)    插画@朱小贱


下期我们带大家去看看青山村的能量,来自传统之上的未来。青山村真的很值得你花一个春日去瞧一瞧。

 

      有趣的地标故事  

   点击下方图文直达




文二街 | 武林路| 松木场| 西兴 | 艮山门 | 馒头山 | 滨江 | 闻堰  |钱江新城 | 未来科技城 | 富阳 |  桐庐 | 北山街 | 劳动路 | 时美 | 旧仁和署 | 西塘河 | 莫干山路 | 祥符 |  东新路  | 万塘路 | 杭师大 | 余杭塘河 | 浣纱河 |龙翔 | 圣塘路 |良渚 | 吴山 |宝石山 | 衢州 | 复兴路 | 文三路 | 杭大新村 | 少年宫 | 孤山  


 
《城市秘密》本期创作团队
设计:徐世明
插画:朱小贱
图片编辑:子夷、黑白之舞
编辑:大倾城、尤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