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太合一

请​点击👉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点击关注大家同度

学识空有可互生,

思虑心田消惜因。

践行善护共同体,

悟道净炁心明。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成佛得道?









1






认识“天人合一律”:
“天”是指上界、整体,乃至宇宙“天人合一律”是指人与宇宙是一体的,都是从同一本性里变现出来的。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宇宙间有什么,人体也有什么,完全是对应的。宇宙是由阴阳两大物质组合而成的,人体也是如此;宇宙是由五行相互生克的,
人体也是如此;宇宙是在永不停息地变化,
人体也是如此;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不生不灭的,
人体也是不生不灭的;宇宙是按照八大规律运行的,
人体也是如此;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动调控的,
人体也是如此;宇宙是无限的,
人体也是无限的;

宇宙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过程的循环变化,
人体也要经过生、老、病、死四个过程的循环变化。
宇宙中有什么,人体中也有什么,
宇宙中有各大星系,人体中有各个脏腑;
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人体中有无数的细胞;
宇宙的信息无处不在,人体发出的信息也无处不在;
宇宙信息具有穿透性、储存性、无限性、全息性、传递性、自动调谐性、阴阳互根性、相互作用性等等,人体也完全具备这一切。
因为宇宙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星球星系及万事万物都是宇宙中的一分子,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众生如同人体里的各个细胞,各大星系相当于人体里的各个脏腑。当天体或地球小范围发生某种变化的时候,人体也同样会产生某种局部的变化和感应。
















2






天人合一律的启示和应用: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宇宙是一个整体,万事万物及我们人类只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分子,我们只有在整体的生存下才能得到生存。那么,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3






 越是执着自我和自我见解的人:
其心就离这个整体越远。越是背离这个整体,其生命层次越是趋于下旋,其生命层次也就越低,同时受到宇宙规律惩罚的比率也就越大。
















4






 越是忘我无我的人:
其心越靠近宇宙这个整体和本性,则容易把自己入这个宇宙的整体,其生命层次也就越趋于上旋,其生命层次也就越高,在顺应规律的过程中,同时也得到规律最大限度的保护。









5






我们修行人要想成佛得道,其实就是回归到这个宇宙整体的本性之中,当你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你就融入了本性。只要你能把自己融入本性,你必然成佛得道!所以,“天人合一律”明示了我们成佛得道的天机和捷径,就看你自己如何把握了。









6





明白了这些道理后,我们自己应该如何来修心呢?修行就是改习气,改不符合违背宇宙本性的习气,使自己的心逐渐趋向整体化,淡漠个性化,最后达到“清静无为”,“如如不动”。怎样才能达到清静无为,如如不动呢?首先要断除“分别心”。因为宇宙本性里是没有分别的,你只要还有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的“分别心”,你就不能把自己融入宇宙这个整体中,就不可能达到天人合一。当你没有了任何分别心时,你就自然融入了宇宙,融入了本性,自然而然地成佛得道了!













7





明白了这些道理后,我们应该如何来修炼呢?在打坐时,观想自己的身体无限地向四外扩大,最后扩大到无我的境界,身体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宇宙,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进入了忘我无我的状态。在这种无为的状态下,你可以像宇宙本性一样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神通神变,显现出宇宙本性的无限妙用。









8






天机告诉我们:人体本来与宇宙就是同体的,只要你一切顺其自然就能达到天人合一,人如果能达到忘我无我,就可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就可以自然回归和成佛。但人们非要显示自我,非要分别是非对错,非要杂念丛生,非要心不清静,非要攀缘执着。因此,才不能达到天人合一,才不能回归本性和成佛得道。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改正这些不合道的习气,使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既可自然成佛得道!













9





如何回归自性、本性?修行人要想回归本性,成佛得道,应该向内找那个无形无相的本性。但是很多修行人,总是迷惑颠倒地心外求法。由于方向的错误,所以找了无量劫,到现在还没有回归本性。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
那么回归“本性”的秘决是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是道法自然,那么,如果我们能真正达到清静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地去做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使自己放松下来,心平静下来,把自己放空,使自己融入宇宙这个整体之中,宇宙是永恒的,那么,你只要能时刻把自己融入宇宙整体之中,你也必然达到永恒。这就是回归和进入“本性”的奥秘和天机!

俗话说:“说着容易做着难”。难在何处?难就难在人们总是“执着”自我和自我的见解。内心放不下自己的一切,总是执着“有我”有为”,“动而不静”!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不仅徒劳无益,越有为,反而使自己离本性越远,能量越低,其生命层次越下降。如果,修行人能够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心不动念,则不造业。不造业,则自然回归了“本性”


你的心和行为如果是违背本性的,

你的生命层次自然下降。如果你的心和行为是符合本性的,

你的生命层次则会自然上升,



这一切都是宇宙自控调谐律自动调控的!





心智的作用是什么?



莫非: 接下来要讲的是“心智”,这可以说是最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因为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受心智的影响。 
心智空间,是一个由活体的无穷无尽的心智规则自然推动的非空间-有时间的空间。

 

前面我讲到的心智空间其实就是心智。因为心智是空间,所以它会有整体的系统,它会形成规则。就像空间会有“场”,场就是空间的规则,比如引力场、电磁场就是在地球上的规则。 


所以,在身心灵一体中,心智的实际作用是什么? 我们暂且不讨论身心灵的一体的心智,先看一看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人工智能”。思考一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区别在哪? 机器人使用各种设定好的程序来驱动一系列硬件。所以,“程序加硬件”就形成了一个机器人。 而人工智能的判定标准是:看它跟你的交流是否自然到像人一样。这就是“图灵测试”:在你跟某个机器对话的过程中,你感觉不出它并非人类,这个时候你可以判定你对面的这个机器具备了人工智能。


想一想你使用过的AI设备就知道:毫无疑问,在人工智能方面,人类只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我们先不说创造更智慧的生物,现在的技术哪怕一只蚂蚁都创造不出来,顶多只能克隆或转基因(复制和微调)。但即使能创造出人工智能,这就能代表我们心智在进化么?未必。 
人工智能其实就是看一台机器是否有“智慧”;类比到人,心智有没有在作用,就是看人有没有智慧。
在身心灵一体之中,心智的作用就是让人不断去演绎“存在”,表达“智慧”——归结为四个字:“衡量进化”。你通过自己的心智空间,就可以看见、感受到今天的自己有没有“进化”。 如果你能触摸到自己的心智空间,请看看里面有什么。如果仅仅是你在十几亿年前就知道了的“蓝天白云”那能算在进化吗? 
心智空间里的所有的心智规则,不断地形成人生中所有的“相”以及智慧,并借助这些,最终让你的身心灵达成一体在这个过程中,你最终是进化的,心智空间的意义才体现出来了。
心智,是通过你自己真正用心去感受你存在于这个三维世界,真正去创造这个三维世界体现出来的。很多人为什么没有进化,因为他心智都丢了——变成了集体意识下的机械化产物。
这里提到的“进化”不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并非因为更强壮、更团结而有别于动植物,而是因为人内在有更先进的心智空间,有对三维世界更清晰的认知,所以才能在这里体验得更好。 地球上的这种三维规则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不是神创的。从最开始决定进行生命进化开始,规则就处于不断地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中(现在仍然在这个过程之中)。无论是我们身体里面内在的心智空间,还是地球的整个物理世界都是如此。 若有一天,当你存在所仰赖的三维世界系统都不存在了,你还能存在吗?如果鱼塘的水都没有了,小鱼就活不下去了,这就是“一荣俱荣”的含义。我们说“心是合一的”就是这个概念。 在这种合一的概念里,我们能看见每个人,同时又能看见自己,既能看见整个星球,又能看见我们面前实实在在的生活。这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进化的规则——因为宇宙创造万物就是要看见万物最终走向永恒的 





心合一的体现



在这一部分,我借一些经典中的文字——


《道经》(帛书)——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


我最近在一次微信群里的分享详细地解读了这段话,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相关文章:莫非丨真知,真理,真相(该文中,这段引文来自通行版道德经,但含义相通)

“道之物,唯望唯忽”意思就是:宇宙大道形成一切存在,就需要“望、忽”。这里的“道、望、忽”分别对应着“灵、心、身”——灵就是道,心就是望,身就是忽。 望,代表的是心智的一个决策;忽,代表的是身体的一个决策;道,就是灵魂层面的这三个字合在一起,是在告诉我们:从道到一切存在的过程,就是在表达永恒,就是在进化。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中,孔德就是最高的德,这个德里面装的是“道”,而装载的容器是什么呢?就是惟,就是心。心里面放着道,道的运动就形成了一切。 怎样能够形成这个最大的容器?就是惟道——心之道,就是心智。

《心经》——“观自在,行深波若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如何形成的呢? 身体就是色和受、心智就是想和行、而灵就是识。所以“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就自然形成了我们的身心灵一体。 这个身心灵一体都是“空”——它是自动化运行的结果,不是被安排好的,不是靠不断地去推导它,研究它,就能给研究出来的。 当你真正明白了空的道理,心合一就是自然而然的。你才能“玩”的更好、创造更好的“色受想行识”、才能更好地存在,于是你才能更加明白什么是进化。 




心智空间如何影响七情六欲


 刚才借用的心经中的那段话里,在“色受想行识”后面还强调了“异、空”二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 异、空这两个字,就是心智来影响你七情六欲的东西。 异,就是两者相异,不一样。空,就是没有。(不是“一样”,而是“没有”)。 


“色受想行识”的运转方式是“异和空”。大家感受这样的场景——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木秀于林,那个木就是不一样的,就是异。所以但凡有不同的想法,都是异,这就是运动的状态,它就“走到一边”去了,留下来就是空。如何把这个空填满?是不是需要另外一个顶上去?五蕴由此才相互推动——色异然后空受,受异然后空想,想异然后空行,行异然后空识 
我们举个例子:有人看到一个美女,然后他心动了,这就是色异。随即他感受了“得不到”的空虚感,就是空受。也许他最初只是想要体验美好的爱情,却“见色起意”,因为这个想要去追求的心,他原本圆满的感受就空了个口子。 接下来,在暗恋、追求或者是相处的过程里,他并没有得到想要的那些美好感受,这就是受异。进而怀疑起自己之前对爱情的想法,这就是空想。 接下来,试着改变自己的想法(想异),却没有看到任何结果(空行);于是变得执着于追求结果(行异),于是最终得不到任何智慧(空识)。 这个过程几乎涵盖了我们七情六欲的所有变化,也正是心智空间形成七情六欲的过程。




五行之聚,得身心灵一体之心



灵魂的力量第七章里面解释过“五元”(也称为五行)。五元同样存在于人的心智空间里面,“金水木火土”最后形成的结果分别就是“色受想行识”,这就是我说的“五行之聚,得身心灵一体之心”。
  • 色,是能被感知的、可见的事物,闪闪发光的金就是代表这个色。

  • 受,是我们的情绪,我们经常说女人如水,因为女人的情绪多变。

  • 想,就是扎根在心里的那个能量之源——木,就是生命力。

  • 行,对应火,火是信息、规则,是我们的行动遵循的程序。

  • 识,就是最后落叶归根的东西,落入泥土,是有根的。


“五行之聚”,如何聚?答案就是心经里面的这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照见我们用什么去照见五蕴皆空?用的就是心智空间。


就如“照”这个字的构造——刀代表的是行为、行动,是身体层面的表达;口代表的是语言,是心智层面的表达;日代表的是光或者意识,灵魂层面的表达。而最下面的火代表的是一种心智规则的动能。
观照的过程,就是看见并让你内在的心智规则自然、自由、自发地,燃烧/淬炼你的语言,你的行动,你的光/意识。这就是所谓的“五行之聚”。 关于第二部分的总结如下——
我们如何去形成身心灵一体?
答案:通过看见我们内在的心智空间/规则,形成的影响力,形成的意志,淬炼你的语言/行动/意识-灵魂。 




随时随地觉知:这是我吗?


莫非:

在前面我们讲了:人的身体有灵,心智有灵,灵性部分更有灵。虽然同时具备存在/不存在这两个部分,但身心灵三个部分的灵魂整个是合在一起的——灵本来就是合一的。



现在,我们通过这几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解释一下:为什么灵是合一的?



陆游 ·《文章》——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手就是身,妙就是心,天就是灵。天、妙、手三个一起作用,于是好文章就出来了。
所以,你自然表达这个世界的能力,或者自然地在这个世界创造的能力(无论是画画、写作、运动还是歌唱)一定是既能结合你的天,又能结合你的妙,又能结合你的手。
我们为什么喜欢某些影星,因为在表演里融合了天、妙、手——身心灵合在一起,全部都有贯通了“灵”的表现。 


《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静是两个字,清是什么?清,就是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少”。清就是简,就是无,就是没有,就是尽可能的简到只有一个。
你有很多东西,你把那些都抛开就叫做清。你把什么都抛开,你会发现你在哪里,是什么,就在哪里,是什么。
当我走进一个房间,别人把我当主人,我就是主人;把我当客人,我就是客人;别人把我当灰尘,我就是灰尘。这就是清。
静是什么?静,就是自然——自然的,就静下来了。
清静是什么?当你清静的时候,天地悉皆归——既看到自己是人,又看到自己是天、地,天地都归于你身,都在你这里。
所以清静就是法门。
清是用来清你的心和身,主要是身,当身体碰的事情少,自然心智就用的少,所以身体就清了。
静的是心,心是自然。所以清静两个字,是非常高明的“心智(心的智慧)的启动程序”,同时也是影响你整体身体状况的法门。
如果人能做到常清静,既不生病又能延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人指的就是我们的身/心,天地指的就是我们的灵魂空间。这是清静经里灵合一的表现。 





老子 ·《道德经·道经》——“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可道非恒道。说明可见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所以永恒的是什么?就是你的灵。所以恒道就是灵魂的灵。
名可名非恒名。你可以取一个名字,但这个名字不是永久的,取名说明进行了一次编辑,就不是恒名了。把你的灵魂取一个名字,取名就是万物之母,就可以感受存在。而没有名字,就是天地之始。
你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的状态,就是你灵魂的状态。对于你的身体和心智而言,灵也是合一的,它是一体的。


老子 ·《道德经·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我们都知道,有智慧、有理想,有真理……,有就是存在,代表是看得见的部分,有生于无,无就是你的不存在,就是你的灵魂空间
你之所以有这具身,是因为有灵魂这个空间,有了这个灵魂空间,就有了这个心智空间,有心智空间,才有万物,万物就是你的身。
所以无、有、万物,构成了完整的灵合一,这就是同灵。 


《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未来、现在不就是三个时间状态吗?这三个词能表示什么?
什么是过去心?过去心构成了你的身体。如果不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经验、知道自己的手脚、知道自己的认知,你如何构成你的过去?
当你是个刚出生的小孩时,你有过去的感觉吗?没有,那时你只有现在和未来。(一部分小孩还有以前的灵魂记忆,只是旁观者看不见)。
所以过去心构成了这个空间里面感受的存在感,构成了一步步长大的身体——身体里面细胞的变化,细菌的变化,以及你的DNA的不断变化,这些都构成过去。
所以,人类发明的所有仪器都是来研究过去的。你所有仪器都在勘测已经发生的。所以专注你的身体,就得到了你的过去心。过去心不可得,指的就是身体灵的这一部分。
什么是现在心?现在心就是现在我想要做什么。这部分很容易跟“过去心”混淆,因为很多时候,看似是现在心的想法,实际是过去心的延时,并不是你当下的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是先有一种被动的信号推动你,你然后才行动的,所以这部分应该归结为过去。但是从文字上,你也可以从现在心来解释。
比如我想参加托福考试,很想做,可是我又可能想到明天我可能会挂掉,而且也可能想到之前我有挂过的经验,会发现现在心跟过去、未来都有连接和穿插。但我想强调的是:真正所谓的现在心,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是我们的心智,心智的灵就是现在心,那一瞬间,那一念。

什么是未来心?明天会发生什么?我能推算出来吗。我能推算出来明天可能下雨,是根据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的数据经验,判断未来。所以未来实际并没有去,所以未来心不可得。
未来那部分灵,实际由哪里决定?假如你把自己想象为既具备观察视角,又具备体验视角的人类存在,你会发现:有一个观察视角来自于你的灵魂空间。在这个观察者的视角里,你未来的很多可能性已经是存在的了,所以你要求这个结果,就会忽略另一个结果,就没有看见完整性,这就是未来心不可得。
你要看见你的未来心,你要连接你的灵魂空间;你要看见你的现在心,你要连接你的心智空间;你要看见你的过去心,你要连接你的身体。


《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身心灵,完整的灵合一之后,看见了诸相、看见了非相、看见了诸相非相。
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你不应该单独的去停留在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应该是看见过去/现在/未来连在一起——随时随地,随人随事,连在一起,于是就见“非相”。
非相就是不存在。在不存在的那个点,我们不仅要看到诸相、还要看到非相——单独看就是诸相,都只是看见了一体的某个部分;而过去相/现在相/未来相一起看,就是非相。









同灵之道

随时随地觉知:这是我吗?





综上所述,如何“同灵”?这意味着:你的身、心、灵这三个空间,最后形成了合一、独立的主权意识。


只是通过身体观测,用仪器来看,是不完整的;或者你能够与什么(灵体)有连接,也不完整;甚至你去读阿卡西,看到我的灵魂规划是什么、看到我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这依然是不完整的。


只有这些全部合起来,才是“灵的完整”。因此,你才能同灵,才能跟所有的灵和谐相处。

所以,我们怎么样去跟不同的灵相处?

你得随时保持觉知这是我吗?


对于灵这个整体而言,TA面对的只有一件事:我怎样存在。每当你开始思考“我怎样存在”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你在哪一部分。


随时随地保持这个觉知!你就能够知道:你到底在哪里?你是活在过去,活在现在,还是活在未来。就能知道:你是在身的方面遇到了问题,还是在心或者灵?

 

“我过去是这样吗?我现在是这样吗?我未来是这样吗?”——这时你就看清楚了你时间的不同节点。

 

“我身体应该这样吗?我是被感情所困吗?这是哪一部分的我?这是身体部分的我还是心智的我?”——随时随地回到这个问题,你就会不断地连通你的主权空间,连通你的独立意识,从而逐渐清醒,看清楚你到底应该怎么去做。

 

“这是我吗?”——当你这样思考,合一会离你越来越近。当你保持这样的觉知,你才会真的清楚:你到底在身心灵的哪一个环节没有看清楚自己的“灵”。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简说


道炁开脉轮,安养身心灵



道可非名永恒,
炁化同体命生。
知灵灵知了了,
识来十八五蕴。

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道,可。

道,非。

常,道!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也。



大学之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性  能


道   法  术


玄者

可  也



其妙

莫名也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儒:存心养性

佛:明心见性

道:修心炼性



最近新文点下看:

发财的失弃

每早一次,精炁神充

放松速聚“精气神”

练就纯阳体

好运自己来

感恩得能量,基本的修行

明心见性修炼法

宇宙大医

五味-五行-拍穴

“科学”未必识心力

担心最耗能~静功方证悟

静生百慧,虚容万物,内观无敌!

刘丰:挣钱是修炼

科学机密:第三眼“屏幕效应”

宇宙脉轮:连结内在智慧

今生修成!

扬升的症状和变化

详细图解修行

体内的战争

修行的身心反应(必读)

熬 就是最好的修炼

静坐 欲望 情绪

天书之谜(收藏)

改变气场

都是能量决定的

一切密切关祖先

财多累主耗能量

向内看

现代医学挽救不了迷失的心

谈疾病与治疗

高频美颜法(收藏)

南怀瑾老师讲中脉

释万行:通中脉 · 精气神 ·修正道




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

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


道炁开脉轮 

道炁禅苑

天天传新文,弘道利共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