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立生教授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章:精神生活
本期导读
一般而言
被引率高的论文,学术质量也高
从10月29日起
本平台陆续为大家推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名专家
(排名不分先后)
被引次数最多的论文
品读名家名作
共享思想精粹
第25期推出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章
专家简介
庞立生,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获哲学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200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2015年9月-12月,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参加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研修,期满结业。2019年9月-12月,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研修,期满结业。2016年1月——至今,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院)部长(院长)。2009年6月,首批入选“东师学者”青年学术骨干资助计划。2011年入选吉林省教育厅新世纪人文社科优秀人才; 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5年入选吉林省长白山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入选学校“仿吾青年学者”。近5年来,独撰或以第一作者出版学术专著(《理性的生存论意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与方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合作撰写并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哲学导论》、《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概论》等学术著作。在《新华文摘》、《哲学研究》、《光明日报》、《中国大学教学》、《现代哲学》、《道德与文明》、《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现代精神生活与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主要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价值观教育前沿问题等课程。
中国知网检索 2021.12.31
被引次数最多的名作
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
庞立生
东北师范大学
现代哲学
2009(03):8-11.
被引90次
观点精编
一、精神生活与精神家园的存在论阐释
对于人的存在而言,精神生活是内在的和本己的,是人对自身存在本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与精神追寻。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是一个人的存在本质、文化教养乃至一个民族或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
精神家园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和人的存在的精神容器。作为意义世界,它容涵与负载着人关于自身存在意义的理性觉知、文化认同、心灵归属与情感寄托。
二、精神生活的物化:“物化时代”的消极历史效应
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首先表现为精神生活的外在感性化困境。
精神生活的物化导致了内在意义感的丧失与虚无化的困境。
精神生活的物化加剧了人的个体化困境。
在这个意义上,当代精神家园的建设,迫切需要克服与扬弃精神生活的物化状态,实现对精神文明的当代重构。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及其物化困境的内在超越与扬弃,它为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走出有神论与虚无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实现精神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路径。
当代中国精神家园的建构,需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思想文化路径,特别是要在代表人类先进文化方向的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使民族文化传统得到激活并经过转化而使之获得现代性,从而使精神家园的建构既具有现代性特质又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汇编 | 《思享前沿》总编组
来源 | 现代哲学、中国知网
东北师范大学马院官网
汇编仅用于学习研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
喜欢《思享前沿》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师友可以扫码实名添加 本号常务副主编个人微信以便于邀请您进入《思享前沿》微信交流群。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