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文化·教育主题刊文集锦


 文化 · 教育主题刊文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特汇集“文化·教育”主题刊文集锦供读者朋友一览。

点击蓝字文章标题即可阅读原文。



教育学研究

杨叔子,肖海涛.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杨叔子院士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9(02):51-57.

苏启敏,曾翠霞.中国传统学认识论与本土教育学知识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02):57-65.

吕林海.中国大学生课堂“沉默”背后的“谨言慎行”倾向——“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概念诠释与实证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01):85-97.

刘峻杉,侯前伟.熔铸“知识公器”和闪耀“文化灵光”——德育理论研究的两种功能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01):33-40.

叶澜,罗雯瑶,庞庆举.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叶澜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03):83-91.

陈国安.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的百年回响——唐文治和“无锡国专”论略[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01):114-128.

吴全华.教育学本土实践的历史与现实论略[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02):68-78.

王建华,贾佳.中国大学的文化性格:缘起、变迁与省思[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01):20-27.

杜成宪.“苏式教育”的历史[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03):110-119.

心理学研究

葛鲁嘉,吴晶.道家幸福观及其心理学价值蕴含[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01):70-76.

彭彦琴,孙琼.精神信仰的心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03):91-100.

韦庆旺,时勘.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从民众心理认知看古今中西之争[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02):1-14.

冷洁,吴继霞.从汉字、成语隐喻看诚信概念隐含的结构维度[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01):36-49.

葛鲁嘉.理论心理学研究的本土根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01):12-19.

彭彦琴.佛教禅定: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典型代表[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03):12-21.

孙俊才,傅永聚.文化建构情感的特点与机制—以儒家文化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04):58-66.

汪凤炎.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如何化解艾氏紧箍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02):11-18+127.

郭斯萍,马娇阳.精神性:个体成长的源动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01):6-13+126.





欢迎投稿!

详情请点击图片查看~




苏州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矩阵 


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

教科版

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文化·教育主题刊文集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