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5)丨考问当代风景园林学本原

张浪 园林杂志
2024-09-04

考问当代风景园林学本原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张浪

张浪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二级),博士生导师,上海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兼任城市困难立地园林绿化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困难立地生态园林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生态园林规划设计与技术研究,本刊主编



全文刊登于《园林》2023-05期P4-10.

全文引文格式:张浪.考问当代风景园林学本原[J].园林,2023,40(05):4-10.

摘要:风景园林事业发展如火如荼,历史进程中正赋予其更新更重的任务。对学科本原问题的阶段性再思考,可以从形而下为发端,抽提形而上的学科哲学基础,梳理风景园林学科包含的聚类要素以及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人文艺术表达的内在逻辑;推演其基于协调天、地、人和谐关系的“功用”本质;揭示风景园林学科核心支撑为“工程”根基。在厘清本原的基础上,派生出风景园林人应持有的认知格局、创造动力机制及发展途径,即挖掘意识形态创造、发挥功能引导创造及释放工程技术创造。从而,试图明确风景园林学科客观的、科学的、明晰的内核。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学科本原;内核逻辑;格局;创造

世界瞬息万变,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世界更为复杂多变,相互交织的各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新一轮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越来越复杂。

现代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LA)作为一门具有特定内涵的独立学科,首开于1900年的哈佛大学。学科建立之初,知识基础已涉及空间规划、景观艺术、植物栽培、土建工程、气象学等多个学科[1]。从1951年梁思成先生、吴良镛先生和汪菊渊先生共同发起建立中国第一个造园专业至今,风景园林学科已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整理部分学者对当代风景园林学的定义发现,其内涵存在高度重叠,这对学科本原的厘清具有重要启示。

本研究在归纳学科方法论的基础上,对学科本原问题形成阶段性再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精神内核是风景园林学科持久的话题[2],那么,应对新任务新要求新局面,风景园林学科的本原到底是什么呢?


  1 风景园林学科的本原再考问    

1.1 风景园林学科的“哲学”基础

关于风景园林学科内在逻辑的剖析属于“形而上”的工作,是抽象的概念,对于厘清学科意识形态最为重要,所谓无道不成器;关于风景园林学科“工程”根基的探讨属于“形而下”的工作,是具象的概念,是厘清学科本原的重要载体,即无器无以载道。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道以成器,器以载道”,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根生。关于风景园林学科“功用”本质的讨论属于“形”的范畴,是“道”与“器”的过渡态。即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在逻辑是本原再考问的基础,功能运行是客观引导,工程材料是物质载体(图1)。

图1 风景园林学科的哲学基础


1.2 风景园林学科的“要素”聚类

风景园林学的基本要素组成,从物质表层看,包括土石、动植物、水体、建构筑物;聚类地看,包括自然(生态环境)、遗产(文化历史)、社会(人本关怀),而依托的手段包括意识形态(意)、科学技术(工)、艺术表达(形)(图2)。风景园林学的内在逻辑实际上为意、工、形(艺)的内在逻辑,而联系三者的承载体为理论基础(理)。即产生的意识形态需要转化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借助科学技术进行人文艺术表达,从而形成内核明确的风景园林。

图2 风景园林学科的聚类要素


1.3 风景园林学科的“功用”本质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中,对于学科定位的关键词“应用”是对风景园林学科“功用”为本质的有力诠释。如图3所示,风景园林学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天—地—人”的关系问题,总体目标是实现功能(功用)的运行。风景园林所承载的功能的正常运行是以建设、策划、管养为基础环节和基本保障的。结合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本研究讨论的“天”,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为本体,即天空,泛指自然环境;第二层为引申含义,即“自然大道”,指自然客观规律。

图3 风景园林学科的“功用”本质


1.4 风景园林学科的“工程”根基

工程技术是风景园林发展的限制条件,但同时,因为工程技术本身不断发展的特性,其也是风景园林学发展创造的重要驱动力。以本学科的视角,对工程的狭义理解为园林工程施工,一般包括水景工程、种植工程、土方工程、假山工程、给排水工程等。广义理解为依托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以风景园林材料为载体,应用技术手段,解决“天—地—人”的关系问题。因此,工程技术是风景园林的核心支撑(图4)。

图4 风景园林学科的“工程”根基


   2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创造的途径   

2.1 挖掘意识形态创造——内核自觉、内核自信

内核自觉是对于本学科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内核自信是对于本学科的认同、坚守。现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些偏离本原的设计,导致了盲目跨界、主观臆断、景观同质化、趋于西化等现象。反观历史,从中国传统园林中“自然原型”的提取凝练,园林要素的“拓扑同构”,造园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有法无式”等,到西方的“有机建筑”[3]“千层饼模式”[4]等,无不反映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认识论与方法论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


2.2 发挥功能派生创造——人文表达、虚实相融

创造实践中,场地的功能需求通常与形式构思相关联,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形式服从功能”或“形式包容功能”的单项逻辑[5],而是相互交融,处于不断变化状态的关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风景园林设计师表达的主要是一种思想价值和审美倾向。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通。这种思想传达了“虚实”“藏露”“隐显”的共生关系。


2.3 释放工程技术创造——技术创新、科技引领

意识形态创造对应“道”,功能引导创造对应“形”,工程技术创造则对应“器”。此处所讲的工程不仅包括狭义理解的园林工程施工,还包括将城市理解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再创造的工程技术。需要强调的是,工程技术可以解决具体问题,但应避免对工程的片面认识,毕竟一座理想的城市不会是一项项工程技术简单堆砌而来。


   3 结语    

“本原”二字在哲学上指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风景园林学科的本原厘清实际上也是追溯“道与器”“无形与有形”“精神与物质”“意识形态、人文艺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本研究梳理了学科的“哲学”基础、“要素”聚类、“功用”本质、“工程”根基,派生发展创造的动力机制以及途径。基于思辨与哲思,本研究认为,风景园林学是研究户外宜居生态空间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其主要研究领域有生境识别评估、人居行为规律、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促进生态平衡及服务价值供给、营建材料与设施设备等。

“改革是由倒逼而产生的”,风景园林学的学科特质决定了这门学科必须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在意识形态建构的基础上,吸收相关学科的优秀智慧,切实寻求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科内核的理论体系、方法学体系以及成套技术,为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嘉乐, 刘家麒, 王秉洛.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园林, 1999(01): 38-41.

[2] 张浪.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精神内核[J]. 风景园林, 2010(03): 123.

[3] DAWES M J, OSTWALD M J. Prospect-Refuge Theory and the Textile-block Houses of Frank Lloyd Wright: An Analysis of Spatio-visual Characteristics Using Isovists[J]. Building & Environment, 2014, 80: 228-240. 

[4] IAN L M. Design with Nature[M]. Manhattan: Wiley, 1995.

[5] 程泰宁, DONG W. 文化自觉引领建筑创新[J]. 建筑实践, 2021(01): 168-173.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下载并阅读完整版文章




编辑校对丨舒婷婷              微信排版丨戴嘉旻              文章审核丨钱秀苇   戴嘉旻


往期推荐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3.05)丨回归风景园林教育的本原《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3.05)丨风景园林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园林》学刊·卷首语(2023.04)丨疗愈环境建设与公共健康《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3.04)丨疗愈环境与公共健康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4)丨以绿色康养为主体的自然辅助疗法实践体系构建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4)丨疫情背景下社区花园实践与公共健康促进探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4)丨从大学到社区:美国田纳西大学花园园艺疗法项目实践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4)丨园艺疗法体系的组成、内涵与实施应用
《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3.04)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城市蓝绿空间生态效益研究综述与展望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3.03)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也属于城市基础设施范畴《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3.03)丨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3)丨“场域”理念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转型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3)丨基于景观基础设施的城市发展新范式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3)丨香港“城市固废景观”类棕地再生机制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3)丨应对雨洪挑战的城市滨水码头区蓝绿空间耦合设计研究
《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3.03)丨规划设计实践视角下城市绿地碳汇与碳排研究成果可用性述评
《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3.03)丨日本名胜无邻庵庭园的保护管理经验研究


《园林》学刊

定位:风景园林领域高质量学术刊物

定向: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定标:服务学科学者、支撑行业发展

投稿信箱:LA899@vip.163.com

联系电话:021-54353667(编辑)/54352749(发行)

扫码或长按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