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知识诸宝是求:青年学者笔谈(十三)

图书情报知识 图书情报知识 2022-04-24

追索科学计量无尽的前沿



张  琳 

(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科学的定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随着20世纪初一系列有影响的理论先驱的涌现和相关定量理论的提出 ,科学计量学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而诞生。科学计量学对自身界定为“基于定量方法,对科学的信息交流过程和特征进行分析”的学科[1],其核心问题是通过定量方法探寻科学活动和科学结构的内在规律与演化特征,理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机制,是与科学学和图书情报学密切相关的分支学科。自科学计量学诞生50余年来,在学科发展内生动因与科技评价政策外在需求的双重动力下,学科快速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 


中国的科学计量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过去的20余年中经历了平稳成长和迅猛扩张的发展阶段。自 2008 年以来,中国学者在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 Scientometrics 上的发文量已跃居世界第一。2017 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功举办了第16届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大会。在2019年意大利罗马召开的第 17 届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大会( ISSI) 上,来自中国的参会代表多达150余人,已然成为科学计量学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的国家阵营。在为中国的科学计量学研究蓬勃发展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虽然我们的论文数量规模庞大,但在计量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原创性研究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政策与管理的独创性成果上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作为一名科学计量学领域的青年学者,在过去15年的求学和研究中,亲历了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也在思索未来的发展问题与方向。我想,未来的科学计量学发展也许需要更多的互动( interaction) ,这种互动至少可以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

① 理论先驱主要包括在1926年证明了科学家生产率差异定律的美国生物数学家和统计学家洛特卡(Alfred J. Lotka);在1934年提出核心期刊概念基础的英国化学家和文献学家布拉福德(SamuelC.Bradford);基于文献统计方法证明科学共同体中存在“马太效应”(积累优势)的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K.Merton);出版经典著作《巴比伦以来的科学》和《小科学,大科学》的美国科学学家普赖斯(Derek Johnde Solla Price)等。


01


科学计量学需要与社会更多的互动

科学计量学是一门研究“科学”的学科,然而“科学”并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而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开放数据蓬勃发展的今天,科学计量学可考虑结合更多维的社会视角,在文献、引文等传统科学计量学数据的基础上,拓展多元与多源的社会、医疗、经济、教育等相关数据,与科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等科学学其他分支学科紧密联系,共同探索科学与社会诸多方面的关联机制与相互作用。例如,为了回应“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是否对应社会实际需求”的现实问题,我们可以将国家基金资助的医学项目、医学研究论文与体现社会需求的疾病负担等医疗数据进行匹配和关联研究,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和政策建议[3]。类似的关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理解科学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机制,同时也能提升科学计量研究成果的社会意义。建议未来多拓展密切结合社会议题的选题研究,并辅以高质量的科普工作,这将使科学计量学研究在社会公众中更有传播力和影响力。

02


科学计量学需要与其他学科领域更多的互动

科学计量学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与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存在大量的交叉融合。但科学计量学未来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拓展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互动,这种互动至少可体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科学计量学需重视和吸纳其它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甚至是物理学、心理学等其它领域的研究方法也值得学习借鉴。其中,问卷调查、结构化访谈、因果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在理解科学家行为和科研团队演化等相关问题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科学计量学的一个传统话题“科学家职业生涯研究”为例,在 2019 年 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 曾拟录用的一篇有关科学家性别研究的论文中[4],论文的作者在讨论科学家性别差异与职业发展这一复杂问题时,仅从数据本身的计量分析得出结论: 相对于男性而言,物理学领域中女性在职业发展中并没有受到更多阻碍。该论文及其结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该论文的研究仅注重数据的定量分析,却忽视了科学家作为一个“人”的复杂的社会性。综合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生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视角和方法的立体分析,方能深刻理解科学家作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与影响机制。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在有关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的研究中,我们更多地提倡应将科学家作为现实的“人”,而非“作者”姓名来研究。第二,科学计量学作为一门具有应用性质的学科,应更重视与其他具体学科领域和行业领域的深度互动。科学计量学学者不应囿于各领域表面的计量数据描述或可视化分析,而应通过和不同领域专家的实质交流合作,更细致、深入地理解和揭示不同领域数据的专业特征,真正为解决不同领域内的具体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数据分析,使计量结果在不同领域内真正可用和实用。

② 相关Science报道: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11/decision-certain-draw-fire-journal-will-publish-heavily-criticized-paper-gender

03


科学计量学需要与政策实际需求更多的互动

虽然科研评价和科技政策并非科学计量学的学科初衷和内生需求,但由于科研评价和科技管理的社会应用需求,科学计量学在发展过程中与科研评价和科技政策紧密相连。多年来,科学计量学在世界各国的科研管理体系中被广泛应用,侧重基于客观的定量数据与分析方法,为科研评价工作和科技政策制定提供有效参考。但与此同时,国内外针对科学计量学的非议也很多,其中许多责难是建立在对科学计量学误解的基础上[5]。例如,很多公众认为科学计量学就是简单的“数数”( 数论文、数引文、数项目) ,而事实上科学计量研究不是简单的“数数”,而是对“数”的分布特征、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关联机理的系统研究。因此,科学计量学学者需积极促进计量学界与科研管理主体及科研工作者的深度沟通,增进互相之间的基本理解和需求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专业研究与科普工作。当前,中国正值新形势下科研评价改革和科技体系治理的关键时期,从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到各级科研管理部门的具体实操,都存在大量亟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和现实问题。然而,当前我国的科学计量学研究论文很多,但真正能够应科技政策之需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计量论文与解决实际需求问题之间仍存在明显的鸿沟。因此,作为中国的科学计量学者,要把握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研究的平衡,在关注国际前沿选题的同时也讲好中国本土故事。虽然作为科学计量学研究对象的“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是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科研团队、科技政策等却各有特点和差异。中国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中国科研团队的构成模式与演化特点、中国科技体制与治理的时代问题等都亟需中国学者的潜心深入研究。事实上,有关“中国科学”的研究主题也受到世界关注,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会刊 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 正在组织一期“理解中国科学( Understanding Chinese Science) ”的专辑。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中国科学计量学者应更多地对接和解决中国的科技政策问题,与国家的科技政策制定者、国家的政策需求有更多的深度互动,真正理解政府、社会的实际需求,促进科学计量学发挥更大的政策支撑作用和社会功能。




附记

我国科学学和科学计量学的开拓者,大连理工大学的刘则渊教授于2020年2月仙逝。2019年末,刘则渊教授曾为我和黄颖老师的专著《交叉科学: 测度、评价与应用》撰写了封笔之序,序言的名字是“追索交叉科学无尽的前沿”。我的硕博士导师梁立明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武夷山研究员在 2006年出版的著作《科学计量学: 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的结束语中写到: “科学计量学是一个无涯的领域,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受恩师们影响,谨以“追索科学计量无尽的前沿”为本文题目,感念在学术成长道路上老师的深恩与教诲,愿科学计量学薪火永传。




参考文献


制版编辑 | 卢慧质


--END--


当期荐读 2021年第1期 | iSchools影响下的LIS学科发展—日本筑波大学图书馆信息媒体学院前院长杉本重雄教授学术访谈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知识诸宝是求:青年学者笔谈(九)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知识诸宝是求:青年学者笔谈(十)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知识诸宝是求:青年学者笔谈(十一)

当期荐读 2020年第5期 | 知识诸宝是求:青年学者笔谈(十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