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产品:投资连结型寿险,从两次风波说起(2000-2018年)
投资连结型寿险,从两次风波说起
(2000-2018年)
投资连结保险(又名投资连接保险,简称投连险)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英国,而后流行欧美国家,与传统寿险产品的根本区别是该产品将投资选择权和投资风险同时转移给了客户。
20世纪60年代以后,欧美金融市场波动剧烈,对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表现在:
当市场收益率升高时,传统预定利率的寿险产品竞争力下降,客户大量退保,或从保险公司获取保单贷款,转而投资股票、共同基金,造成大量现金流出,给保险公司经营带来极大的压力;
当市场收益率持续下降时,传统产品又给保险公司带来利差风险,严重时将导致保险公司破产。
在这两难的困境下,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保险公司开始大力推广投资连结保险,使之迅速成为欧美保险市场的主要产品。
我国的投资连结保险产生于1999年10月23日平安寿险在上海首先推出的“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这是国内保险市场开发的第一代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虽然其结构比较简单,但它标志着我国寿险业开始了产品结构的重大调整,对寿险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3年,对平安寿险来说,是一个无法承受之重年。2001至2003年平安寿险依仗投连险“新产品策略”,业务快速发展,确立了在许多大城市的领先优势,使行业内其他主体备感压力,随着资本市场的波动,形势发生了大逆转。2003年南方周末一篇报道投连险的群体性退保风波在全国蔓延,引起了业界、社会的高度关注,如果不是相关部门的强力介入,后果难以想象。
2008年,投连险的诅咒似乎又一次地轮回,2006至2007年资本市场的冲高让生命人寿等寿险公司忘却了数年前发生在投连险上的危机,利用高比例投资权益类资产,一时体现在账户价值上的高收益,似乎也可将业务规模狂飙突进。当被标为创新的投连险随着资本市场的逆转,退保风波又一次不期而至,天津等地发生冲击银行柜面的事件虽然在相关部门快速、果断的措施下没有蔓延为全国性事件,但历史为什么这么快就重新上演?
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保险市场上流行的投连险为什么在中国寿险市场上水土不服?是否还会出现第三次风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这就是投连险,一个在中国被诅咒的产品,每一次的大发展都伴随着“风波”而止。
投资连结型保险是指包含保险保障功能并至少在一个投资账户拥有一定资产价值的人寿保险,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交费灵活,收费透明。通常来说,投保人交纳首期保费后,可不定期不定额地交纳保费。同时,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明示所收取的各项费用。
第二、灵活性高,账户资金可自由转换。由于投资连结保险通常具有多个投资账户,不同投资账户具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投保人可以根据自身偏好将用于投资的保费分配到不同投资账户,按合同约定调整不同账户间的资金分配比例,并可在合同约定条件下灵活支取投资账户的资金。
第三、通常不设定最低保证利率。投资收益可以在账户价格波动中反映出来(保险公司目前通常不迟于一周公布一次账户价格),因此,若具体投资账户运作不佳或随股市波动,投入该投资账户的投资收益可能会出现负数。
表1给出了2000-2018年投连险经营数据情况,包括投连险保费收入(2010年之后未考虑保户投资款,后面详述)、投连险增长率、寿险保费收入(不含健康险、意外险)、寿险增长率、投连险占比等指标。
从图1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投连险增长率波动巨大,从2012年开始投连险基本上维持不变,总体规模还略有下降。
从图2可以看出,投连险在寿险中的保费占比在2001年、2007年达到了峰值,占比分别为8.27%、8.82%;2010年之后占比逐年下降,2018年已经下降到0.02%。
从图3可以看出,寿险各类型(普通型保险、分红型保险、万能型保险、投资连结型保险)保费占比情况波动较大,总体来看是投连险因为两次风波,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已成为被淡忘的险种。
投连险与GDP、总人口、利率、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存款总额、M2供应量、股票市场指数、债券收益率曲线等指标密切相关,这是我们的直观印象。
图4给出了投连险增长率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数据未剔除通货膨胀率影响)。可以看出,大多数年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普遍高于投连险增长率;这说明投连险没有被消费者接受。投连险,说白了是“99%的基金+1%的保险”,为什么消费者不接受呢?
图5给出了投连险保费、寿险保费在居民新增储蓄总额中的占比。投连险在新增储蓄中的占比先降后升,从2000年的0.35%上升到2007年的3.60%后又降低到2018年的0.01%;寿险在新增储蓄中的占比波动较大,2018年一度达到46.85%,这一方面说明了保险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投资品种的局限性。
通过图4、图5可以看出,我国投连险的发展起起伏伏,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新增储蓄总额等指标密切相关,但是总体来看,保险的配置比例还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配置比例波动性较大,投连险还没有被消费者接受。
马明哲在回应“平安‘投连风波’始末”时指出,“投连险事件,是平安寿险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它给我们上了最深刻的一课,但只要我们能永远记住,它也是我们最为珍贵的一笔财富。”
可见,投连险让平安寿险很受伤。消费者对于基金甚至股票已经完全接受,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股民(全世界最悲哀的股民、全世界最悲惨的股民……),为什么却不能接受投连险?
这可能是消费者对于“保险”二字的认知错误,认为“保险=保证”;如果真是这样,我感觉还是清朝Insurance的翻译“燕梳”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还更有诗意。
投连险两次风波,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不专业的销售人员向不适应的保险消费群体推销了客户不了解的产品,所以说市场主体的理性非常重要,当然也不排除消费者的“贪婪”和保险公司的“弱势”。
投资连接保险不提供保底收益,投资风险由消费者承担,只适合具有理性及长期投资理念、具有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中高端客户。向退休老人或即将退休的老人等销售投连险,显然高估了中国股市、基金、信托等投资者的“投资常识”。
投连险,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次的风波都是因为股票市场的逆转导致投连险账户价值缩水引起的。
20年过去了,普通险、分红险、万能险的实际收益率都低于保险实际投资收益率,而投连险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可以近似为保险实际投资收益率,这就是投连险的价值所在。
通过图6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高于实际三年期存款利率,虽然在一些年份波动性较大,但是我们要明白一点,高收益一定是高风险。从长远来看,只有投连险才可能跑赢通货膨胀,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变额寿险(指数连接保险)等占比较高的原因所在。
前面提高,2009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投连险的保户投资款不再确认为保费收入,所以我们看到投连险保费2010年后急剧下降。2013年原中国保监会开始公布投连险的保护投资款,投连险保费(含保户投资款)的数据可以更直观的反映投连险的市场运营情况。
表2给出了包含保户投资款的投连险保费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18年,投连险保费(含保户投资款)为336.97亿元,同比负增长28.96%,在寿险公司保费中占比1.16%,可见投连险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2010、2011、2012年因没有公布保护投资款数据,表2中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异常,仅供参考。剔除这三年的影响,总体来看,我国投连险市场无法与美国、加拿大等市场相比。
投连险,一个“简单”的险种,简单到可以用“99%基金+1%保险”进行定义的产品,却风波不断,更不用说与国际接轨。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0.36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13.03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1.29万亿元,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3.36万亿元,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1276亿元,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规模12.71万亿元。
投资连接保险,作为一个“基金+保险”的产品,没有在基金市场里没有“分得一杯羹”,却惹了“一身骚”,我们要从灵魂深处进行反思!
投连险,所有问题的根结所在就是是我们把它想“简单”了,还有就是我们“简单”的理解了“连结”二字的含义;我在《股票连结保险的定价、准备金评估和风险对冲》(2010年出版)一书中,认认真真的解读了“投连险”,一个最复杂的产品,复杂到我们所要思考的是整个金融风险,而不是简单的保险风险。
投连险,如果从“99%基金+1%保险”去理解,简单的是“1%保险”,复杂的是“99%基金”。
投连险,从国际经验来看显然没有被诅咒,被诅咒的是“我们”的不专业、非理性……。面向未来,消费者需要投连险,保险行业需要投连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注:本文数据来自于中国银保监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和小编通过各家公司收集整理的数据。
数说保险文章
......更多请关注小城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