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欣丨点燃国际中文教育之魂,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亓欣 ✦
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跨文化研究、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2022“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全国交流活动以“新标准创新中文教学”为主题,坚持与时俱进,吸引了海内外多支优秀教学团队齐聚云端,交流互鉴,创新提高,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2022“汉教英雄会”圆桌论坛暨闭幕式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乐琦教授动情地讲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汉教英雄们是一个个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立体符号,在‘汉教英雄会’中带着世界各国的学生们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郑艳群教授也感叹,各大团队的教学展示是一个个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的范本,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亮点。
专家老师们的发言如春雨一般流入我的心底,滋润着我心中那颗文化传播的种子。在此,借着“汉教英雄会”延伸学习活动,我想阐述一下自己对于国际中文教育“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些浅见,希望可以与大家交流学习、携手共进。
一、国际中文课堂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作为北京邮电大学对比语言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的一名研究生,我对国际中文教育以及跨文化交流有着浓厚的兴趣。北京邮电大学教师团队带领研究生团队积极参与了2021年和2022年的“汉教英雄会”交流活动,大家认真观摩并学习了其他院校团队的教学分享,受益颇多。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我深受鼓舞和启发。在观摩学习2022“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全国交流活动时,我比较关注的是各个团队的文化教学设计,以下团队的教学分享,尤其使我产生共鸣。
新疆大学学生团队以丝绸之路为切入点,结合新疆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理解二者助力贸易往来,沟通世界文化的重要意义。
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团队使用自编教材《中国青年说》进行课程设计,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职业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交流探讨不同的职业观。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团队从具有烟火气息的中国饮食文化入手,通过讲解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饮食与自然的关系,感受并理解中国的“和”文化。
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团队选取“愚公移山”作为课程内容,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以戏剧演绎联动古今,为古代寓言故事赋予当代新的文化内容,彰显时代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团队采用戏剧表演的形式组织学生体验中华文化(点击查看),沉浸式演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六尺巷”,将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文化理念融汇到语言教学之中。
同济大学学生团队将国际中文教育与非遗竹编文化相结合,采用沉浸式教学法(点击查看),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感知和学习竹编文化,在讲解语言知识的同时,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广西民族大学学生团队在中级商务汉语课中挖掘了隐含的中国文化元素。课程从外国学生感兴趣的中国功夫导入,用“见招拆招”来引导学生类比理解贸易谈判中的“讨价还价”,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巧妙结合,用文化知识来辅助语言理解,用语言形式表达文化内容。
二、针对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探索文化教学之路并不容易。让我深受鼓舞的是,在2022“汉教英雄会”上,我看到了比往年更多的对于文化教学的探讨。汉教英雄们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创新之处和异彩纷呈的教学设计亮点,我也由此归纳总结了两点思考。
1
平衡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各大院校团队所设计的文化教学生动有趣,课程利用可视化的手段将中国文化直观地展现在外国学生面前。当然,我们的文化教学不能仅满足于内容有趣,还要做到结构合理、设计科学。正如梁霞老师在点评环节所言,“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切忌阐述过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语言形式把文化内容表达出来。”
因此,国际中文教师在备课与授课时,要平衡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我认为,首先要明确课程的类型是文化课还是语言课。在语言课上,对于语言形式的学习和操练是第一位的,所以文化教学的比重不宜过大,可以将文化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辅助。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词汇、语法、句式等输出表达文化相关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操练语言形式,又可以探究文化层面的知识。对于文化课,就要通过巧妙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难度,甄别筛选教学材料。同时,教师应该树立宏大的国际观和跨文化意识,平等对待各国文化,引导学生从文化对比的视角思考不同国家对类似问题的处理方式,加深对不同文化差异性的理解。
2
明确文化教学的三个方面
《中华文化与传播》一书中指出,“对于汉语水平较低的国际学生,利用才艺教学(打太极拳、剪纸等)进行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是很好的形式,但是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国际学生来说,他们渴望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此时,教学需要有更深度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停留在浅层的才艺教学方面。”
选择哪些文化内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都是国际中文教师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首先需要参考完善成熟的文化教学纲领性文件如《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点击查看);其次要确保文化知识点的准确、全面。《中华文化与传播》(外研社,2015)中提到一个典型的文化教学案例:很多一线老师对于“年”的讲解都是基于网络上随处可见的传说故事——放鞭炮驱赶怪兽“年”,但是那则传说本身却存在逻辑矛盾:早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但是真正的鞭炮到宋代才出现,显然,“年”的由来不可能是用鞭炮驱赶年兽。对于这类传说或神话故事,教师如果不加分辨直接使用,就会使学生越学越困惑,不仅达不到传授知识的目的,长此以往,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案例及讲评
选自
赵长征 刘立新编著(外研社,2015)
在教学设计方面,各大院校团队都充分利用了媒体资源、音视频、虚拟仿真技术等多模态技术手段来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点击查看),营造活跃融洽的课堂氛围。一些院校团队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教学,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团队使用翻转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团队采用“学生线下学习+线上互动探究”的方式进行“三段九步”的混合式智慧教学;燕山大学学生团队的“中文+机械工程”课程,采用“教师主讲+助教实操展示”的双师模式促进学用结合,增强课堂的实操性,利用挖掘机仿真模拟器技术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实操练习的机会。就像乐琦老师所点评的那样,“不仅要让学生‘知之’‘学之’,还要‘乐之’。” 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真知识、真本领,是教师追求的理想状态。
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我认为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切忌将课程变成“一言堂”,教师应该是思想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灌输者。如何将教师所授转化为学生所言,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多下功夫,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输出。我们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使课程本土化,使之更加契合外国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正如梁霞老师在点评同济大学学生团队时所说,“在讲述竹的风骨气节时,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在自己的国家是否有类似的文化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输出带有更深刻思考的表达。”
真正有意义的提问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输出表达能力,还能够连接中外文化,实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互鉴,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能使国外的优秀文化“走进来”,真正做到“语通世界”,让国际中文教育发挥其增强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作用。
三、青年勇于担当,热血铸就辉煌
在“汉教英雄会”这一学术盛宴上,海外教师团队与国内各大院校的师生团队一起交流切磋,激荡思维,开拓国际视野。在受益匪浅的同时,我也真诚地感叹国际中文事业的人才辈出。看到团队代表在会场上激扬青春时,我心中的热血也被点燃。
作为一名研一的新生,虽然我才接触国际中文教育不久,但我一直在导师的指导下关注追随着“汉教英雄会”活动。从跟随导师参与筹备华北片区的交流分享,到独立制作“中国饮食文化”“中华经典诵读”等系列微课、作为助教参与组织北邮国际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并在北邮第五届“跨文化交际论坛”上发表题为“对外汉语中的文化传播”的学术演讲,再到观摩2022“汉教英雄会”我认真记录了将近二十页笔记。短短一个学期以来,我从来没有停止学习,一直在汲取新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作者独立制作的《中国饮食文化》动画微课
作者作为助教参与2022年
国际学生“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实践
作者在北京邮电大学
“2022跨文化交际论坛”发表学术演讲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汉教英雄会”为海内外国际中文教师搭建起交流切磋的平台,引领青年学子和广大教师们勇担当,敢创新,肩负起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合作的重任。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全球化趋势、文化多样性正在不断深化,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理解包容显得更为重要。国际中文教师应为文化传播贡献力量,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阐释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虽然现在的我只是一名在读研究生,但我已在学习、交流与实践中逐渐确定了自己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及教育技术研究方面的学习兴趣,希望我可以依托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科技优势,探索科技中文的魅力,构建起自己的学习与研究体系。我期待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作为主讲教师真正地上一堂国际中文课,用我所学在国际中文教育这一广阔天地中舒展一抹亮色。
我相信有一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真正走向世界;我相信有一天,世界将因文化和谐、人类和平、共同繁荣变得更加美好。梦想的实现离我们并不遥远,关键在于我们——成长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参考文献
[1] 张洁. 教学测试与评估[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2] 黄霆玮,王芳. 华文测试与教学评估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 赵长征,刘立新. 中华文化与传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4] 杨文艳. 文化实体与文化理据——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文化教学[J]. 中华文化论坛,2015(1).
[5] 陆俭明.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2).
特别说明
本文为“2022汉教英雄会”延伸学习活动二等奖获奖作品,原文略有删改。延伸学习活动获奖作品将在“外研社国际汉语”微信公众号陆续发布,敬请持续关注。交流活动回放可在“外研社”“外研社国际汉语”视频号观看。
扫码观看完整回放
(有效期截至2023年12月21日)
资源推荐
如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
“讲好中国故事”?
点击观看课程预告
为助力国际中文教师提升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北京时间4月22日(周六)10:00~12:00我们邀请到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学汉语 知中国》教材主编吕玉兰老师带来“如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主题分享,吕老师将结合汉语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课文教学等语言教学实践及线上教学场景中进行中国故事讲述的实例,剖析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策略与方法,并分享如何处理好“中国故事”与学习者“本国故事”之间的关系,帮助国际中文教师提升语言文化融合教学的意识,增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欢迎报名参加~
扫码报名讲座
“理解当代中国”
国际中文系列教材
刘利总主编(外研社,2022)
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教材包含《高级中文读写教程》和《高级中文听说教程》两册,面向中文水平较高、希望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和进一步提高中文水平的学习者,适用于来华留学本科三、四年级学生或硕士研究生,也可用于非学历生高年级专题选修课教学。《高级中文读写教程》和《高级中文听说教程》均配有电子版教师用书,提供各单元重难点解析、练习答案、教学建议、拓展资源等材料,并提供配套课件、示范教学视频,以及形式多样的当代中国主题延伸学习文本和音视频资源,供教师备课参考和学习者课外学习使用。
扫码进入“理解当代中国”专题页面
获取更多信息
《中华文化与传播》
赵长征,刘立新编著(外研社,2015)
《中华文化与传播》在把握中华文化总体风貌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其中的一些核心内容,如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生活习俗等,力求帮助读者构建起对于中华文化整体结构的基本认识。《中华文化与传播》还专门设置了“历史上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对外文化传播”两章,以突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特色,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强职业使命感,并具体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
往期精选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编辑 | 李文雅 杨立梦
美术编辑 | 亓欣(实习)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活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