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支箭”落地,贷款利率下调,房价到底是否还有上涨空间?

概览:在房价回归价值的前景下,当下的房子面临需求不足、预期转弱,同时大量存量、增量供给竞争激烈,实际上早就“有价无市”,流动性堪忧,金融属性已经逐渐丧失,因此当下再试图买房投资赚钱已经是逆势而为,房子已经从“投资品”逐渐转化为“大宗消费品”。“房住不炒”的基调坚定不动摇,当下高杠杆买房尤其需要考虑自己的债务风险,买房也能“爆仓”,毕竟如果住房是一种“消费”,每个人都应当量力而为。

近期房地产市场政策频频回暖。

1. “三支箭”落地。

“三支箭”指的是信贷、债券、股权(上市企业再融资)的融资支持。但这些支持主要用于缓解优质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保企业主体,进而保交楼。政策落地后,许多房企通过债务展期的方式渡过难关。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房地产是支柱产业”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定调“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

刘鹤副总理指出“房地产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不宜妖魔化房地产,更不能采取‘休克疗法’,问题是在发展中出现的,也要在发展中解决,要软着陆,避免硬着陆”。

3. 房贷利率下限放宽

2023年1月5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提出“评估期内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截至目前LPR(5年期)已经下降至4.3%。


我对以上政策解读如下:

1. 三支箭主要救优质房企:三支箭政策主要针对的是房企的融资渠道,盘活面临现金流危机的优质房企,而不是救助本身就资不抵债的劣质企业。主要目的是保住市场主体,而房地产企业要恢复景气,主要还要面临需求端的压力。

2. 当务之急要托底维稳:2023年一定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也就是说2022年房地产市场的颓势,包括许多烂尾楼盘的出现已经带来了经济困境和社会不稳定,政府将出台各项措施避免烂尾、断贷、房企破产等各类风险;

2. “房住不炒”基调坚如磐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即使是在商品房销售额狂跌27%的情况下,仍不松口“房住不炒”,说明国家想要摆脱房地产依赖决心坚定,当下仅仅是稳住大局。

来源:国家统计局

有很多人说,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因此房价还有足够的需求空间,叠加现在政策回暖,因此可能房价仍然能够再走一波行情。

事实如此吗?

从需求、供给和政策上来看,房地产已经没有大幅上涨的可能。而且未来房子的流动性将变得很差(现在已经很差),就算涨了也只是一个账面上的安慰,难以变现,没有任何意义。现在买房更像是买一个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我认为当前除非家庭压力迫不得已(如因结婚家庭要求必须买),在广泛出台房产税,房价普跌之后再入手是更好的选择。

论需求:保有量高位,城镇化减缓,举债空间小

需求的核心是有效购买力,即1)有足够多的人愿意买;2)这些人有足够的收入和举债能力支撑。目前的回暖政策都偏向于纾解房企现金流困难,“三支箭”放松融资限制保优质市场主体,对于贷款利率的放松也只是挽救销售量的颓势,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的悲观预期和结构性的需求疲软:

一是住房人均保有量已到高位。

根据克尔瑞报告,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均住房已经达到1.2间/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1.8平方米/人,总量上已经做到“住有所居”。从国际上比较,英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法国、德国约为40平方米,日本为33.5平方米,韩国28平方米,美国67平方米(美国地广人稀,且住房以独栋别墅为主)。

七普(2020年)人均住房建面达到41.8平方米

欧洲国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数据来源:Entranze)

在总量上,中国人均建筑面积已经达到国际较高水平。即使考虑乘以0.8折合套内面积,也处于东亚国家较高水平。在结构上,2020年我国城镇人均1.1间住房,但有26%的人租房。这意味着城市房东人均拥有1.49间房,他们将多余的房子租了出去。但是这26%的人并不都是有效购房需求,因为1)包含大量外出务工人群,很大部分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留在大城市,未来可能仍回到农村;2)部分有意愿留下的,由于无法找到高薪岗位没有购买力;3)很多未来即使要买,也会选择总价较低的老破小,分流了新房需求。

城镇人均房间数达到1.1

26%的城镇居民租房居住

二是城镇化放缓与人口净流入减少。首先我并不认同说未来城镇化仍然处于较快发展时期。由下图各国城市化的历程可以看到,实际上大部分国家城市化率发展到70%-75%就大幅减缓(日本2000后城市化率的大幅增长是因为“市町村大合并”行政区划的变化),换挡到农村老年人口自然减少驱动的城市化阶段。

据统计局最新数据,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2%,已经接近70%-75%的阈值。2015年-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16个百分点,而2022年仅比上年提升了0.50个百分点。在结构上,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人口净流出,除了北京主动疏解人口聚集外,要注意这类城市房价支撑力特别脆弱。最后,更不必说的是,长期的人口趋势已经明示了房地产的黯淡前景,2022年人口已经负增长了,未来还有多少人来接盘?

各国历史城市化率:%

人口负增长的城市房价更为脆弱

三是收入水平难以支撑继续上涨。根据numbeo网站统计,截至2023年上海市成功登顶全球房价收入比最高城市,排名前20的城市中国就有7座。按照国际惯例,房价收入比在3-6倍是合理区间,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房价都泡沫巨大,房价上涨缺少收入支撑。

另一方面,居民的举债能力也已经收到了极大限制。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数据,2022年9月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债务/GDP)已经达到62.4%,距离85%的警戒值(Cecchettietal, 2011)已经不远,而且企业部门杠杆率已经相当大,居民继续举债恐加剧系统性风险。

Numbeo网站统计:世界房价收入比排名前20城市中国占7座

居民宏观杠杆率接近警戒值

论供给:待售新房的规模过于巨大

目前中国房地产供给存量巨大,根据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住宅施工面积639696万平方米,住宅新开工面积88135万平方米,按照每人40平方米建面计算,施工住宅足够1.6亿人居住,仅新开工面积就足够2203万人居住。

根据贝壳找房购房需求报告(2023年1月),2022年重点50城刚需购房、改善购房、投资购房占比分别为34%、30%、36%。如果把刚需定义为一个28岁的年轻人(虽然实际上很多年轻人28岁买不起房子),假设28岁年轻人均在城市买新房(一个极端的假设),参考生育数据1996年生大约2067万人,按照刚需:改善=1:1的比例,每年约有4000万人的购房需求,因此目前开工面积需要4年才能消化!而实际上很多人会选择购买二手房。

实际情况是,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相当于3396万人的居住面积,按照这个消化速度则需要4.7年。

事实上只要看一看96年以后快速下降的出生人口,就知道以后的住房需求肯定越来越少,难以消化目前庞大的存量。

1996年以后出生人口开始快速下滑

论政策:土地财政终将走下历史舞台

过去几十年,由政府卖地-开发商卖房-居民买房的土地财政模式支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驱动了交通、绿化、教育、医疗等诸多城市基础设施,然而这个模式逐渐走到了尽头。政府卖地高度依赖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当人口老龄化、负增长,城市化减缓,房地产缺少需求托举的时候,开发商就会减少拿地,土地拍卖就会逐渐跌成白菜价甚至无人问津。

例如2021-2022年许多城市城投(地方国企)托底拿地比例逐渐上升,而且主要以底价成交,2021年三轮+2022年前两轮共计五轮集中供地城投底价拿地占比达到79%。地方政府用这种方式只是饮鸩止渴,掩盖土地卖不出去的尴尬,最终城投暴雷买单的还是地方城商行。这也反映了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模式越来越走不通了,房地产的游戏玩到了头,一个崭新的财政来源呼之欲出。

房产税就是为了填补土地财政的衰落、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危机的最佳解决方案,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健全地方税体系,逐步扩大地方税政管理权”。目前重庆和上海虽有房产税试点,但收税范围非常狭窄,担忧失去对人口和资本的竞争力,更多是表面文章。房产税登上历史舞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当地方政府发现卖地不再好使,不收房产税就难以弥补的巨额债务的时候,就是房产税全面铺开的时候。

目前地方政府表内债务宏观杠杆率(=政府债务/GDP)为29.1%,但别忘了还有65万亿城投债的隐性债务,加起来杠杆率超过80%,加上中央政府杠杆率20%,总共也超过了100%,已经接近美国水平(美国政府无限量化宽松之后宏观杠杆率129%)。

我国地方政府庞大的债务要求除土地财政之外的新税源

2021年我国房产存量市值达到418万亿(任泽平测算),征收房产税之后,只需每年收1%就能创造4.18万亿的收入,即便房价腰斩也还有2万亿。对比一下,2019年(排除疫情影响)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为7.07万亿元,也已经相当可观了。

如果房产税全面铺开,投机炒房者租金难以覆盖税收,面临大量负现金流急于套现,将导致房价面临大幅下降。低线城市房价暴跌,即使是一二线城市也面临较大下跌压力。

房地产回归合理房价收入比,房屋重回居住价值和经济价值,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缓解,内循环开始畅通,资金流入股市和实业支持产业升级,人民币价值更加坚挺,国际化基础进一步夯实,“住有所居”基本实现,这就是房产税的战略意义!

在房价回归价值的前景下,当下的房子面临需求不足、预期转弱,同时大量存量、增量供给竞争激烈,实际上早就“有价无市”,流动性堪忧,金融属性已经逐渐丧失,因此当下再试图买房投资赚钱已经是逆势而为,房子已经从“投资品”逐渐转化为“大宗消费品”。“房住不炒”的基调坚定不动摇,当下高杠杆买房尤其需要考虑自己的债务风险,买房也能“爆仓”,毕竟如果住房是一种“消费”,每个人都应当量力而为。

趋势的钟摆已经开始转向,既已有广厦千万间,何不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阅读、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投资,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李嘉诚预言不假?中国20年以上旧房,将面临一个困局:转手无望?

假如房地产真的崩盘了,没买房的人会怎么样?

房价下跌,银行追讨本金?购房者:第一次听说还有这种事

当年万达的400亿大投资,开业三年挥泪甩卖,如今现状如何!

青岛周边一座不起眼的城市,经济虽落后,但房价低气候好适合养老

买了房,贷了款,才明白房贷的“套路”有多深

封关之后,海南的房价是涨还是会跌,2个维度告诉你答案

成都高新区成为重灾区,炒房客集体跑路,专家很生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