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文观赏》的精读精解第11篇:《桃花源记》

喜欢请关注加🌟 秀才读史论公道
2024-10-10

《桃花源记》

——魏晋 陶渊明

【作品介绍】

这篇文章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中的序言。作者运用其独特的记叙技巧,虚构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

作者生活在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晋宋交替时代,作者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等级、没有战乱,风俗淳朴[chún pǔ]、安乐宁静、小国寡民的桃源世界,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憧憬[chōng jǐng]的社会生活的向往。文章语言简洁精练,笔触细腻,把幽美的挑源描绘得亲切逼真,宛然如画,使读者似乎身临其境。

文中“世外桃源”一语,千百年来成为我国人民心目中理想国的代名词,至今读来仍使人心驰神往!吴楚材吴调侯评此文:“桃源人要自与尘俗相去万里,不必问其为仙为隐。靖节当晋衰乱时,超然有高举之思,故作记以寓志,亦《归去来辞》之意也。”

【创作背景】

该文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yú ]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qīng yà](在同一组织中排挤打击不同派系的人),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晋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司马德文。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补: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公元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yú ],小名寄奴,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宋武帝苏徐州市),后来其先祖举家迁居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刘裕便出生在如今的镇江。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刘裕在隆安三年(399年)参军起义,公元413年,刘裕灭割据益州的谯纵。对内,讨伐司马休之。于义熙十三年(417年)灭亡后秦,420年7月10日(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宋武帝),国号大宋,都建康,南朝开始。称帝前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打击了腐朽、黑暗的贵族、士族势力,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

【脉络梳理】

时间:南北朝宋朝宋武帝刘裕主政,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情节:渔人忽逢桃花林——人间乐土 世外桃源——桃源在心不在世

本篇名句:

土地平旷,屋[shè][yǎ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 mò]交通,鸡犬相闻。

里面的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分明,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的小路四通八达,可以听到鸡鸣狗吠交鸣的声音。

[huò]然开朗

黄发垂髫[tiáo ]

无人问津

【作品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yǎ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 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 ],并怡[yí ]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通“俱”)答之。便要(通“邀”)[huán]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 ]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逐句译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地方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人,沿着一条溪水捕鱼,忘记了走了多远的路。忽然碰到一片桃花林,这片桃花林夹着两岸有几百步宽,中间没有别的树,香草新鲜美好,落在地上的桃花彩色缤纷。渔人对此很诧异。他再向前行,想走完这片桃花林看一个究竟。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 ]年号(公元376~396年)。

武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县。

缘:沿着。落英:落花。缤纷:乱舞。穷:尽。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桃林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那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洞里面好像有光。渔人便离开船,从那个洞口走进去。起初非常狭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再向前走几十步,变得既开阔又敞亮。

林尽水源:树林的尽头便是溪水发源之地。

[shě]:离开。才通人:仅仅只能让一个人通过。

土地平旷,屋舍[shè][yǎ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 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 ],并怡[yí ]然自乐。

里面的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分明,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的小路四通八达,可以听到鸡鸣狗吠交鸣的声音。里面的人来来往往地耕田种地,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无论老年人和小孩子,都很安适愉快。

[yǎn ]然:整齐的样子。良田:肥田沃土。美池:清秀的池塘。属:类。

阡陌[qiān mò]: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阡[qiān],东西方向叫陌[mò]。交通:相互通连。悉:都,全。

黄发:指老人。因为老年人发色自白转黄。垂髫[tiáo ]:指儿童。髫[tiáo ],小孩头上下垂的短发。

并:都。怡然:安适愉快。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通“俱”)答之。便要(通“邀”)[huán]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洞里面的人看见渔人,便大吃一惊,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全部回答了。里面的人便邀请渔人一同回家,备了酒,杀了鸡给渔人吃。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渔人,便都来打听消息。

问所从来:问渔人从哪里来。具:通“俱”,全。

要:通“邀”,邀请。咸:都。问讯: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乱世,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就这样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妻子:妻子和儿女。邑[yì ]人:同县的人。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

间[jiàn]隔:隔绝不通音信。

乃:竟,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这个渔人把他所知道的事情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他们,里面的人听了以后都惊叹。其余的人也各自再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作客,都用酒饭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便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对(渔人)说:“不必把这里的情况对外面的人说呀”

具言:详细陈述。

延:邀请。

语[yù]:告诉,对……说。  不足:不要。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 ]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便顺着原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记号。他到了武陵郡,来到太守处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去,寻找以前作的记号,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那条去路。

扶:顺着。向路:进来时的路。向,先前。志:动词,记,作标记。

及:到了。诣[yì ]:前往拜见。太守: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回来时所做的标记。

南阳刘子骥[jì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刘子骥,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听到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去寻找,没有去成,不久他就病死了。以后就没有人再去寻找了。

南阳:郡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刘子骥:。刘子骥刘雅,名驎之 ,字子骥,祖籍武功,好游山泽,是当时著名隐士,随父迁南阳,后找到涅[niè ]阳五朵山,在此隐居。晋太元年间(376—396年)南阳郡安众县人(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北一带)。当时有一定的声名。

规往:打算前往。规,计划。

未果:尚未实行。寻:旋即,不久。问津:询问渡口,引申为“访求”、“寻找”。

【赏析】

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层层设疑和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及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娴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gū ]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jù ]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这一句可以看出,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以下好文:

1.《古文言文》第1篇:《滕王阁序》

2.《古文观赏》精读精解第2篇:曹刿(gui)论战!

3.《古文观赏》精读精解第3篇:《阿[ē]房[páng]宫赋》!

4.《古文观赏》的精读精解第4篇:《兰亭集序》!

5.《古文观赏》的精读精解第5篇:《出师表》!

6.《古文观赏》的精读精解第6篇:《后出师表》!

7.《古文观赏》的精读精解第7篇:《过秦论》!

8.《古文观赏》的精解精读第8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9.《古文观赏》的精读精解第9篇:《治安策》!

10.《古文观赏》的精读精解第10篇:《归去来兮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秀才读史论公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