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载4:村名逐个考释之《官富司》一

“这不是文学作品。这是一种探讨和记录。在新世代,城市化太快,我们这代人有需要停一停脚步,对这片土地的历史留一点记录、作一些探讨、正一些误区。因为,或许有一天,已无人记得起某栋大厦、某座立交桥的位置上曾有过一条村、曾建过一排屋、曾住过一群人;又或许有一天,已无人知道我们这群人曾经来过。”


本文很长


嘉庆时期,新安县的行政区域分为四大块:典史、县丞、官富巡检司、福永巡检司。

先前,已对“典史”区域()、“县丞”区域逐个作了讲解。这回,开始讲“官富司”区域。官富司,是嘉庆时新安县最大的一个行政区域,其涵盖了整个香港,深圳的福田、罗湖、布吉、平湖、龙华、部分观澜,东莞的塘厦、清溪、凤岗,珠海的万山群岛。


↑【图1】官富司区域的简易理解图(本人制图)。粉橙色为官富司管辖范围,黑线为现今各区(镇)界,红线为当时县界,虚红线为交错管辖的县界,橙字为现今区(镇)名。官富司管辖的村落:

东至红岗围(今盐田区鸿安围);

东南至芋合湾(今香港西贡大湾头);

南至薄寮村(今香港南丫岛诸村);

西南至甲飒洲(今珠海桂山岛);

西至小坑(今香港屯门小坑);

西北至石凹(今龙华大浪石凹);

北至蒲草洞(今清溪铁场蒲草洞);

东北至竹山吓(今凤岗雁田竹山下)。

官富司之名得名于宋代设立的官富盐场(官富场)与官富寨,官富盐场在今观塘一带(观塘原称官塘、官壋,亦得名于官富盐场)。官富寨曾迁转数地。元末在位于九龙的官富寨基础上设立巡检司,衙署遂称官富巡检司(官富司)。后来,康熙元年迁界,官富司衙署遂頽圮。复界后的1671年,巡检蒋振元在赤尾(福田区赤尾)购地重建衙署,是时起,官富司衙署在赤尾。1842年英国割让香港岛后,朝廷为抗衡南岸的维多利亚城,遂将官富司衙署再迁回九龙,建九龙砦城(即后来的九龙城寨),并更名:九龙巡检司

由于官富司管辖的村落过半数位于香港,因此,在叙述官富司的村落前,有必要在此介绍一下香港村落的现状、体制等,以便读者理解(已对香港乡村体制有所了解的可直接转到正文)。

香港村落与大陆村落实行不同体制,大陆的行政村的体制概况,在前文“连载1:典史一”已作过说明。下面,说说香港的行政村。

香港的村落一般情况下是指新界的村落,即新界乡议局所管辖的村落。港岛、九龙虽然也有村落,但其不享有相关乡村权利,例如设立村代表(俗称村长)、申请建丁屋、可以土葬等,均不享有。

新界乡议局所管辖的村落按成立时间,分原居民乡村居民乡村

原居民乡村(以下简称原民村)是指1898年新界被英国“租借”时已存在的乡村,比如元朗邓氏锦田村、文氏新田村、廖氏上水村等。这些乡村在新界被“租借”后,港英政府为安抚新界乡民,即对所有乡村登记造册,并承认该所有乡村的乡民的一定权益,例如设立村代表、可以土葬、以及后期的的申请建丁屋制度等等。这些原民村有的历史十分悠久,例如官富司第一号的锦田,可追溯到宋代。

居民乡村(即非原居民乡村,以下简称居民村)即1898年之后,因各种历史原因比如清末动乱、军阀混战、日本侵华、国共内战等原因进入香港从事农业而聚居而成的乡村。该类乡村可以设立村代表,但无权申请建丁屋,不可以土葬。比如元朗新田的新围(分上新围、下新围),又称福兴里,于新界被“租借”后的大约是1904年立村。福兴里最初由黄氏和赵氏建立,后来于1900年代加入广东四邑(台山、新会、开平一带)之李氏、黄氏、陈氏和杨氏再扩充发展而成。他们由四邑到了元朗新田后,租用新田村的田地进行耕种,他们聚居一起,成为村落,并起名“福兴里”。这样,“福兴里”并非原民村。严格来说,他们也是新移民,与一般新移民所不同的是,他们是居住在农村的。


而新界乡议局所管辖的村落按村落是否“实体”,又可分为“现有乡村”与“非现有乡村”。

现有乡村(以下简称现有村)即现时依然实体存在,依然聚居,有地理辖区范围的乡村。

非现有乡村(以下简称非现村)指那些因建设需要而村民已散居在各个地区,没有其实体辖区的原民村,他们依旧会选举村代表,主要功能与原民村的村代表无异。(颇类似于城市化后深圳的一些村落已散,村民已四处散居,只保留有股份公司维系的情况)。

大部分的原民村是现有村,小部分是已散的非现村。而居民村则全是现有村,且必须是现有村。

村代表分为原民村代表及居民村代表两类。

由原民村的原居民(村民)选出的原民村代表,代表所属乡村的原居民就村内事务反映意见,以及处理与原居民合法传统权益及传统生活方式有关的事务(例如管理祖产、丁屋申请等)。原民村的村代表名额依村民人数不同而有所不同,由政府核定,大部分的村设1名,有的2名,最多的村可达5名。

居民村代表则由各条现有乡村的居民(包括原居民及非原居民)选出,代表在乡村内居住的居民就该村事务反映意见。每村固定只设一名村代表。

原民村与居民村、现有村与非现村之间是重叠但不重合的关系。

例如上水乡,既是原民村,又是现有村,便可选出原民村代表3人(政府核定的名额)和选出居民村代表1人。(颇类似于深圳的股份公司董事长和社区居委会主任之分)。这类乡村共有588条。

又例如金竹排新村,是原民村,但不是现有村(其村在建船湾水库时已搬迁安置在金竹排新村),便可选出原民村代表1人(政府核定的名额)。但因其非现有村,故无居民村代表。这类乡村共有15条。

再例如上文提到的新田郷事会的福兴里(分上新围、下新围),不是原民村,但是属现有村,其上新围、下新围便可各选出居民村代表1人(固定名额)。因其非原民村,故无原民村的村代表。这类乡村共有97条。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称“共有代表乡村”。该类乡村是原民村,也是现有村,但因村民人数少,故只能多个乡村共同选出一名村代表。例如沙田郷事会的观音山及岗贝两村,只能共同选出的一名原民村代表。香港目前大约有30多条这样的小乡村,共组成共有代表乡村15条,包含在那588条村之中。

以上关于各乡村的有关叙述只是大概情况,旨在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并不具体,并不精确。香港乡村具体的的体制、选举制度等可自行搜索香港的《村代表选举条例》或其他相关资料查阅。

↑【图2】香港新界原居村、现有村、共有代表乡村示意图。红边框内为原民乡村,绿边框内为现有村。重叠部分是既是原民村又是现有村,非重叠的蓝色部分是非现的原民村,非重叠的黄色部分是现有的非原民村。


↑【图3】2014年10月香港政府公布的新界原居民村、现有村、共有代表乡村及墟镇一览表。


↑【图4】香港新界元朗區新田乡乡事会原民村、现有村、共有代表乡村一览表。正体为原民乡村,斜体为非原民乡村,括号中数字为原民村代表名额,无标明数字的指名额为1名(斜体的非原民村为0)。图中可见,新围(一)、新围(二)为斜体,即非原民村,可设一名居民村代表,但无原民村代表。新围(一)、新围(二)即上文中的福兴里(上新围、下新围)。


另外,对“分支村落”作个简述。分支村落是原民村的派生、分支的村落,其所有权益与所出自的原民村落无异。例如,1898年登记的元朗八乡地区莲花地村,后来人多,分支出一个村落叫牛径,那牛径虽然是1898年后才有,但其村民实是莲花地村民。牛径村就是莲花地的分支村落。牛径与莲花地同样成为政府认可的原民村,同样设有村代表,所有权益与所出自的原民村落无异。此情况类似于大陆的一条行政村析作两条行政村。

而居民村则没有分支村落。

【图5】香港新界乡议局官网公布的“分支村落名单”档案。红框中为牛径村,标注是莲花地的分支村落。

以上所述的可设立村代表的原民村、现有村、共有代表村均是香港的“行政村”。

行政村之上,是乡事委员会,简称“乡事会”或“乡”。但是与内地的“乡”不同,“乡事会”不是行政机构,无明确政区界线,是议事性质的机构。各乡事会下属的乡村数量不等,有的乡事会只有数个乡村,例如坪洲乡事会,只有3条村。而有的乡事会则有数十个乡村,例如大埔乡事会,则有80多个乡村。香港新界九个区共有27个乡事会,每个区内乡事会分布数量不等:

元朗区:锦田、屏山乡、厦村乡、十八乡、八乡、新田乡;

屯门区:屯门;

荃湾区:荃湾、马湾;

葵青区:青衣;

离岛区:梅窝、东涌、大澳、大屿山南区、坪洲、长洲、南丫岛南段、南丫岛北段;

大埔区:大埔、西贡北约;

北区:上水区、粉岭区、沙头角区、打鼓岭区;

沙田区:沙田;

西贡区:西贡、坑口。

各乡事会的主席等由下辖的村代表选举产生。

27个乡事会上面是新界乡议局。乡议局由27个乡事会选举产生(具体细则、流程不做详述)。香港乡村从上到下的体制是:新界乡议局——乡事委员会——村。


【图6】香港新界乡议局、乡事委员会、乡村结构图。自行理解。


正文

  

为便于准确叙述,将《嘉志》中的官富司村落编好序号:

↑【图7】官富司管辖村庄列表一。

↑【图8】官富管辖村庄列表二。

 

------------------开始------------------


 注:原民乡村(包括现有的与非现的)在其村名前将冠以“◎”做标记,非原居民乡村在其村名前将冠以“#”做标记,非行政村则不做标记。

官富司村落495条,占全新安县村落数近6成。在官富司其中,301条为本土籍(广府)村庄,“客籍村庄”(客家)有194条。可见,官富司中,本土村落占比61%,客籍村落占比39%。(图8)
官富司按序号排列,为首的是著名的邓氏的锦田村。官富司本土村落以锦田为第一节点,然后绕着锦田、屏山、厦村、八乡、十八乡、屯门一带村落一路排列,直至离岸上大屿山。叙述完大屿山诸村后,即转上粉岭龙跃头及周边诸村。之后泰亨(大埔泰亨)及周边诸村,然后积存围(沙田大围)及周边诸村,再转入赤墈(蔡屋围)及周边诸村……排列完官富司全部本土村落后,再开始到官富司的客籍村落。

↑【图9】官富司村落序号排列各段位置图[本人制图]。

先叙述第一段,即以锦田为开始点的178号至239号。

↑【图10】1866年地图。红框中为第一段(锦田及周边村落)位置。

↑【图11】1866年地图。红框中为锦田等数个乡事会区域位置。

↑【图12】1899年地图。当时新界已被“租借”。图为当时分区,当时元朗区包括:锦田、屏山、十八乡、八乡、厦村、屯门、龙鼓滩、大榄涌等八个乡(约)。

↑【图13】2020年地图。红框中为锦田等数个乡事会驻地。

178.锦田村

所处区域:元朗-锦田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锦田乡事会]锦田乡。原称岑田。姓邓。包含现在四围三村:南围(◎吉庆围◎永隆围◎泰康围)、北围(◎水头村◎水尾村)、新围(◎锦庆围)、◎祠堂村,还包括◎锦田市。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有“锦田墟(Kam t'in hü)”。

考释:锦田原本是一个村,后来发展壮大,到1898年登记造册时已发展为四围三村(◎吉庆围、◎永隆围、◎泰康围、◎锦庆围、◎水头村、◎水尾村、◎祠堂村),即分支出(析出)为7个村。故现时“锦田村”是一个地理概念,是指锦田分支的7个村而不是指一个村。同时,锦田一名亦扩大成为该乡事委员会的名称。而清代在锦田村还建立了锦田墟,即今◎锦田市。其中,锦庆围、锦田市等两个在早期属登记在册的认可乡村(行政村),近年来不见其名,或是已并入锦田其他行政村内。


↑【图14】新界乡议局资料档案。红框中为锦田乡事会成员单位(行政村)名单,大部分标注1898年前已建立,只有逢吉乡为1898年后建立(非原民村)和锦田新村(1945年城门水塘建设,城门村迁入锦田区域,改称锦田城门新村,又称锦田新村,属原民村)曾迁移。

↑【图15】2014年锦田乡事会成员单位(行政村)名单。括号中为村代表名额,无括号的名额为1个。

↑【图16】2014年锦田乡事委员会大楼。网络图片。

↑【图17】锦田村的代表——吉庆围的围门。网络图片。

↑【图18】《嘉志》中锦田邓氏取得功名或受官职的记录,可见不胜枚举。在整个新安县区域,取得功名和拥有官职的人里,以邓氏最多,而邓氏中,以锦田人最多。

↑【图19】1987年香港地图中的锦田区域。


179.屏山村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乡事会]屏山乡。姓邓。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有“坪山墟(p'ing shan hui)”,光绪《新安县图》记作“平山墟”。包含现在三围六村:◎上璋围◎桥头围◎灰沙围◎坑头村◎坑尾村◎塘坊村◎洪屋村◎屏山新村新起村。还包括原屏山市

考释:屏山原本是一个村,后来发展壮大,到1898年登记造册时已发展为三围六村:◎上璋围、◎桥头围、◎灰沙围、◎坑头村、◎坑尾村、◎塘坊村、◎洪屋村、◎屏山新村、新起村。还包括屏山市。即分支出(析出)为9个村。故现时“屏山村”是一个地理概念,是指屏山村分支的9个村而不是指一个村。同时,屏山一名亦扩大成为该乡事委员会的名称。而清代在屏山村还建立了屏山墟(翻看图11),即后来的◎屏山市。

↑【图20】2014年屏山乡事会成员单位(行政村)名单。红框为原屏山村村落。括号中为村代表名额,无括号的名额为1个。斜体为非原民村。

↑【图21】2014年屏山乡乡事委员会大楼。网络图片。

↑【图22】《嘉志》中屏山邓氏取得功名或受官职的记录。在整个新安县区域,取得功名和拥有官职的人里,以邓氏最多,而邓氏中,以锦田人最多,龙跃头次之,屏山第三。


↑【图23】1987年香港地图中的屏山区域。


180.屏山香元围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香港元朗区[屏山乡]原香圆村。其址不详,原姓不详。已荒废。康熙县志记作“香园围”。

考释:该香元围是本土村落,且村名前注明“屏山”,位置序列在屏山一带,非现时香港北区打鼓岭之香园围。现时香港北区打鼓岭之香园围是客籍村落,记载于官富司505号,记作“香园”,为客籍乡村,非180屏山香元围。据新界乡议局资料档案记录,屏山乡事会的香圆村已荒废

↑【图24】新界乡议局资料档案。红框中为屏山乡事会香圆村名单,标注“已荒废”。


181.屏山厦尾村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乡事会]◎虾尾新村。姓陈。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虾尾(Ha mi)”。


182.厦川村

所处区域:元朗-厦村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厦村乡事会]厦村乡。姓邓。包含现在◎厦村市◎新屋村◎巷尾村◎罗屋村(姓邓)。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厦村(Ha ts'ün)”。

考释:厦村原本是一个村,后来发展壮大,到1898年登记造册时发展为:◎厦村市、◎新屋村、◎巷尾村、◎罗屋村(姓邓)。故现时“厦村村”是一个地理概念,是指厦村村分支的数个乡村而不是指一个村。同时,厦村一名亦扩大成为该乡事委员会的名称。

↑【图25】新界乡议局资料档案。红框中为厦村乡事会成员单位(行政村)名单,全部标注1898年前已建立。

↑【图26】2014年厦村乡事会成员单位(行政村)名单。斜体为非原民村。

↑【图27】厦村乡乡事委员会大楼。网络图片。


↑【图28】1987年香港地图中的厦村区域。


183.长冈村

所处区域:元朗-厦村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厦村乡事会]◎祥降围。姓邓。

考释:该长冈村位置序列位于元朗厦村,粤音土白话(围头话)“长冈”与“祥降”同音,长冈村即祥降村。有说长冈村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八乡乡事会]长江村(姓梁),实乃错误。八乡长江村原在大埔区林村,是林村乡的麻莆尾分支,于1930年代由大埔区林村迁入八乡,其位置序列(在大埔)与183号长冈村不符,且长江村为客籍村落,与183号土籍长冈村不符。故官富司183长冈村非八乡之长江村,而是厦村乡事会之祥降围。

↑【图29】新界乡议局资料档案。长江村为1898年后(POST-1898)迁入八乡后建立。


184.新隆村

所处区域:元朗-厦村

简述:按推断位于现在香港元朗区厦村一带。其址不详,原姓不详。

考释:按其位置序列,疑是现在香港元朗区[厦村乡事会]◎巷尾村。姓邓。一说为现在香港元朗区[新田乡事会]新龙村(姓文),又一说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八乡乡事会]横台山村新隆围(姓邓)。但新田新龙村位于新田乡内,而横台山村新隆围位于八乡且为客籍,均与该官富司184新隆村位置序列不符。该官富司184新隆村应于厦村一带。待考。


185.新围村

所处区域:元朗-厦村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厦村乡事会]◎厦村新围村,又称新庆围。姓邓。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新围(San wai)”。

考释:香港有多个新围,此185号新围村位置序列在厦村一带,且为土籍,又为原民村,故即厦村之新围,而非新田乡事会之新围(非原民村)或沙田之新围(客籍村)。


186.锡降围

所处区域:元朗-厦村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厦村乡事会]◎锡降围。姓邓。康熙县志记作“锡降村”。


187.锡降村

所处区域:元朗-厦村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厦村乡事会]◎锡降村。姓邓。


188.东头村

所处区域:元朗-厦村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厦村乡事会]◎东头村。姓邓。


189.屯门村

所处区域:屯门-屯门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屯门区[屯门乡事会]◎藍地村/永安村。姓陶。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团门(Tün mun)”、“青砖围(Ts'ing chün wai)”。屯门陶氏共五村:◎屯子围(田子围)、◎青砖围(麥园围)、◎泥围(黃岗围)、◎藍地村(永安村)、◎大园围(藍地新村/屯门新村)。


190.西山村

所处区域:元朗-厦村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厦村乡事会]◎新生村。姓邓。新生村原称西山村,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西山(Sai shan)”。1980年前代各式地图和1997年《香港地名录》依旧记作“西山村”。现新生村尚保留有地名“西山村”。

↑【图30】新界乡议局资料档案。新生村(SAN SANG TSUN)又称“SAI SHAN TSUN”(西山村)。


191.辋川村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乡事会]◎辋井围◎辋井村。辋井围姓邓,辋井村姓张、李。辋井村包含现在隔田村。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網井(Mong tsing)”。

考释:辋川为辋井之笔误。


192.高莆围

所处区域:元朗-锦田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锦田乡事会]◎高埔村。姓邓。


193.英龙围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英龙围村。姓邓。


194.石冈围

所处区域:元朗-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八乡乡事会]彭家村。原在石岗一带,称石岗村,1940年迁至现址成立彭家村。姓彭。


石岗所在的八乡,因在清代有八个乡村而得名。八乡原是指石冈围、石湖塘、圆冈村、上村村、石头围、合山围、东安围等八个土籍乡村。


↑【图31】八乡 牌坊。网络图片。


↑【图32】八乡 乡事委员会大楼。网络图片。


↑【图33】2014年八乡乡事会成员单位(行政村)名单。斜体为非原民村。


195.石湖塘

所处区域:元朗-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八乡乡事会]◎石湖塘姓蔡,少数姓王。


196.圆冈村

所处区域:元朗-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八乡乡事会]元岗村。姓梁。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园冈(ün kong)”。


197.上村村

所处区域:元朗-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八乡乡事会]上村。姓黎。包含石头围。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上村(Sheung ts'ün)”。石头围又称永庆围,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石头围(Shik t'au)”。


198.合山围

所处区域:元朗-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八乡乡事会]莲花地村牛径村。莲花地村姓冯、郭,牛径村姓郑、李。合山围一般指莲花地村,而牛径是莲花地分支(翻看图)。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莲花地(Lin fa ti)”。

考释:莲花地神厅门上书有“合围德泽,山岳钟灵”,门联首字显“合山”二字。另,莲花地与牛径村的太平清醮称「合山围太平清醮」。

↑【图34】莲花地神厅。门上书有“合围德泽,山岳钟灵”门联,首字显“合山”二字。网络图片。


↑【图35】合山围牛径村五年一届的太平清醮宣传单张。网络图片。


199.东安围

所处区域:元朗-锦田/八乡

简述:位于现在香港元朗区[锦田]、[八乡]一带,其址不详。姓氏不详。

考释:东安围位置序列位于锦田、八乡一带,有时土籍,疑是现在香港元朗区[八乡乡事会]水流田(姓蔡、邓)。


200.壆头围

所处区域:元朗-新田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新田乡事会]壆围村。姓吴、冯、文。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圆围(ün wai)”。


201.沙莆围

所处区域:元朗-锦田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锦田乡事会]沙埔村。姓伍,少数姓黄、陈。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沙莆(Sha po)”。


202.竹园围

所处区域:元朗-新田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新田乡事会]竹园村。姓周。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竹园(Chuk ün)”。


下面我们将进入十八乡区域

十八乡之称早在1866年《新安县全图》就有标注。1899年《香港地图》就标出了十八乡的范围(图12)。十八乡之名,得名于该地区当时共有十八个乡村。这十八个乡村,据本人考,分别为:元蓢李屋、元蓢南边围、元蓢西边围、元蓢东皋村、元蓢福田村、元蓢青砖围、福安村、山贝村、马田村、田寮村、木桥头、深涌村、白沙村、田心围、大塘村、港头村、大桥村、东新村。

↑【图36】元蓢十八乡乡委事员会大楼。网络图片。


↑【图37】元蓢十八乡乡村名单。图中可见,若除去水蕉、塘头埔等客籍村落、大旗岭等非原民村、瓦窑头等分支村落,则剩余大约18个乡村。


↑【图38】1866年地图中的十八乡及周边。


203.元蓢李屋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东头村。多姓李。《康志》记作“园蓢东头村”。

考释:村名前冠以“元蓢”二字,应位于现在香港元朗十八乡元朗墟一带。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东头村多姓李,按即东头村。《康志》有记“园蓢东头村”,而东头村今亦存,则《嘉志》应不遗漏,当为《嘉志》时改换村名改记为元蓢李屋。犹如《康志》的勒马洲在《嘉志》中改称张屋村。


204.元蓢南边围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南边围村。原姓邓,后迁入戴、龙、叶等多姓氏。


205.元蓢西边围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西边围村。姓林、少数姓黄。


206.元蓢东皋村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位于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一带,其址不详,姓氏不详。

考释:疑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蔡屋村。蔡屋村原称东胜村,姓蔡。位于东头村、南边围附近。待考。



207.元蓢福田村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

简述:位于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一带,其址不详,姓氏不详。

考释:疑是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上攸田村下攸田村。攸田村曾称福庆围。下攸田姓黄。上攸田姓李。攸田村亦有姓徐。攸田村于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游田”。亦可能是指元朗大围。待考。


208.元蓢青砖围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

简述:位于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一带,其址不详,姓氏不详。

考释:疑是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大围村。大围村多姓蔡,少数姓黄。东头村、蔡屋村、英龙围、大围村、东新黃屋村组成“五和村”。因大围村内有“青砖堂”,故“元蓢青砖围”疑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大围村。

“元蓢青砖围”亦疑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英龙围,因英龙围同为青砖所造,其位置序列亦相符。而193号之英龙围反而与现今十八乡的英龙围位置不符,193号似另有所指。待考。

说即现在香港屯门区[屯门乡事会]青砖围,曾名麦园围,姓陶。但官富司208“元蓢青砖围”村名前冠以“元蓢”二字,应位于现在香港元朗十八乡元朗墟一带,与屯门青砖围位置序列不符,故“元蓢青砖围”非屯门青砖围。

↑【图39】元朗大围围门。网络图片。


209.福安村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

简述:位于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一带,其址不详,姓氏不详。

考释:疑是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红枣田村。红枣田村姓简,村原在水蕉,后客籍人租简氏地建崇正新村,后简氏迁出至今红枣田。待考。


210.山背村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山贝村。姓林。


211.水边围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乡事会]水边围村。姓淘。水边围连同水边村、凤池村、水田村及虾尾新村曾组成「水边约」。


212.水边村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乡事会]水边村。姓黄。


213.马田村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马田村。姓黄。康熙县志记作“亚妈田”。


214.榄口村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乡事会]榄口村。原姓黄,现姓莫、张等。


215.田寮村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田寮村。姓胡。康熙县志记作“田寮围”。


216.木桥头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木桥头村。又称木溪。姓胡。


217.深涌村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深涌村。姓陈。


218.白沙村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白沙村。姓易。康熙县志记作“白沙围”。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白沙”。


219.田心围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

简述:位于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攸田村西100米、元朗旧墟南100米。其址不详,姓氏不详。康熙县志记作“田心村”。

考释:一说为现在香港元朗区[厦村乡事会]田心村,姓陈。又一说为现在香港元朗区[八乡乡事会]田心村,姓胡。但“田心围”位置序列位于十八乡(元朗墟一带),且1866年《新安县全图》在元朗墟南载有“田心”,故官富司219“田心围”非厦村乡之田心村,亦非八乡之田心村,其位置位于元朗区[十八乡]大旗岭西侧。

↑【图40】1866年地图中的元朗墟南的田心村(219田心围)。


220.大塘村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大棠村。姓梁、姓李。


221.山下村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乡事会]山厦村(山下村)。姓张。康熙县志记作“山下围”。

考释:一说为现在香港沙田区[沙田乡事会]山厦围(曾大屋),姓曾。但沙田曾大屋1840建立 ,不可能载于《嘉志》,且曾大屋为客籍村落,再加上位置序列不符,故官富司221“山下村”非沙田山厦围(曾大屋),实为元朗区[屏山乡事会]山厦村(山下村)。


222.港头村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港头村。姓蒋?未考。


223.大桥村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大桥村。姓陈。


224.石埗李屋村

所处区域:元朗-厦村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厦村乡事会]李屋村。旧李屋村在石埗西500米,新李屋村在石埗西南500米。


225.石埗林屋村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乡事会]石埗村。姓林。康熙县志记作“石步村”。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石莆(Shek po)”。


226.东新村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黄屋村。又称东新黄屋村。姓黄,少数姓骆。1866年《新安县全图》载有“骆屋”(图41)。


227.张屋村

所处区域:元朗-十八乡

简述:位于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一带,其址不详,姓氏不详。1866年《新安县全图》及光绪《新安县图》在游田(攸田)之东、长头莆(塘头埔)之北的杨屋村位置标注有“张屋村”。

疑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杨屋村。待考。

↑【图41】1866年地图中的十八乡一带的张屋村。在接近今杨屋村位置标有张屋村。


228.大井村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乡事会]大井围村。姓梁。包含现在吴屋◎盛屋,吴屋姓吴,盛屋姓盛。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大井(Tai tsing)”。


229.横洲村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乡事会]横洲村之数村。包含现在◎东头围(姓蔡)、西头围(姓陈)、忠心围(姓黄)、林屋(姓林)、杨屋(姓杨)、福庆村(姓黄),称横洲六乡。康熙县志记作“横州村”。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横洲(Wang chau)”。


230.蚺蛇鬱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乡事会]沙江围村。多姓莫、郑、陶、黄。原居沙江村天后庙一带的沙江村,后逐渐迁至后建立的沙江围。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南蛇笏(Nam she fat)”。香港宪报1899年载作“南蛇鬱”,1948年《香港九龙新界全图》载作“南蛇屈”。个别作“南蛇窟”。粤语读音街相同“nam she wat”或“nam she fat”(粤语围头话)。

考释:一说为现在香港西贡区蚺蛇尖。但蚺蛇尖既与蚺蛇鬱位置序列既不相符,相隔数十公里,又不是村落,殊为错误。

↑【图42】1866年地图中的蚺蛇鬱(南蛇笏)。


↑【图43】1948年香港地图中的蚺蛇鬱(南蛇屈)。


231.沙冈村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

简述:原位于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沙江村天后庙一带的沙江村(地名),后村民逐渐迁至后建立的沙江围与鳌磡村。多姓莫、郑、陶、黄。

↑【图44】1987年香港地图中的沙江村与沙江围。

232.鳌冚村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乡事会]鳌磡村(牛磡村)。姓黄。另,有新鳌磡村(即新庆村),姓黄。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牛磡(Ngau ham)”。


233.隔田村

所处区域:元朗-屏山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屏山乡事会]辋井村之隔田村。姓李。


下面我们将进入屯门区域

屯门之称早在1866年《新安县全图》就有标注,作“团门”。1899年《香港地图》就标出了屯门乡,属于元朗区的范围(图12)。屯门很长一段时间属于“元朗约”管辖。由于屯门离元朗屏山很近,其乡事会下辖各村落接壤,故而排列屯门的村落会与屏山、厦村的村落有交错。


↑【图45】屯门乡事委员会乡村名单。


234.广田村

所处区域:屯门-屯门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屯门区[屯门乡事会]钟屋村。钟屋村本名广田围。姓钟。1866年《新安县全图》在广田围位置载作“张屋村(Cheung uk ts'ün)”。“张屋村”应是“钟屋村”之误记。


↑【图46】香港屯门钟屋村围门。围门上书:广田围。围门联上书:广通楚水、田沃颍川。凸显“广”、“田”二字。网络图片。

↑【图47】1866年地图将广田村(钟屋村)记作:张屋村。

235.鸡栢岭

所处区域:元朗-厦村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元朗区[厦村乡事会]凤降村。原称鸡栢岭(鸡柏岭、鸡伯岭),因地形似凤凰缓降而改名凤降村。姓胡。其村旁有以其村名命名的鸡伯岭路。


↑【图48】现代地图中的元朗凤降村。凤降村西南有鸡伯岭(山)和鸡伯岭路。


236.新丰围

所处区域:屯门-屯门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屯门区[屯门乡事会]顺风围,又称顺丰围。顺风围姓刘、梁、黄、张、谢。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山峰围(Shan fung wai)”。

↑【图49】1866年地图将山峰围(顺丰围)。


237.子屯围

所处区域:屯门-屯门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屯门区[屯门乡事会]屯子围村。姓陶。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田仔围(T'ang sz wai)”。


238.莆塘下

所处区域:屯门-屯门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屯门区[屯门乡事会]宝塘下村。姓徐。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莆塘下(Po t'ong ha)”。


239.小坑村

所处区域:屯门-屯门乡

简述:即现在香港屯门区[屯门乡事会]小坑村。姓谢。1866年《新安县全图》记作“小坑(Siu hang)”。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

下一期,继续考释官富司区域,将登上大屿山叙述大屿山诸村,然后北上粉岭龙跃头,再对周边诸村作叙述。


—————————————————————————
讲几句

我们生长在这个地方,我们成长在这个时代。对这里的历史:
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去了解,有责任去正名
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去探讨,有责任去传承

学术交流与咨询  电邮:41266829@qq.com
——————————————————————————

往期回顾(点击链接):

地名考释意义与方法| (前言)(时间排除)(三大原则)(村名用字)(地形判断及其他

连载:新安县地名逐个考释| (1典史一)(2典史二 (3县丞)(4官富司一,本期) (5官富司二,待写)(6官富司三,待写)(7官富司四,待写)(8官富司五,待写)(9官富司六,待写)(10官富司七,待写)(11官富司八,待写)(12官富司九,待写)(13福永司一,待写)(14福永司二,待写)

新安县区划变迁考释|(一)渊源及明末清初区划(二)清代至今区划版图


个别地名考释|独鳌洋(鳌洋尚在,甘瀑何寻参里山(何处是参山


个别文章|历史的回归(福永司将成深圳经济中心)


若点击后不能链接,请扫描二维码后进入查阅:

——————————————————————————


日后展望编写:


新安县民系分布及比例详解

真假茅洲河

连载   新安县地名逐个考释 (山)(凹、径)(海、河、岛)(津渡与桥)(营、塘、汛)(景)

新安县驿站重考

康熙迁海“元年划界”划了一条什么样的界

新安县东宝片方言研究与记录(特点)(分类)

梅蔚山何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