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擎: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粥棚 2023-11-02

作者: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人类并不简单地喜新厌旧,而是“喜新恋旧”的。出走的愿望在人类群体中的分布并不均等。于是,任何一个新的文明进展,在任何给定的人群当中,都会造成既兴奋又恐慌的反应。


第七季《奇葩说》,一句“人是目的而非工具”,让此前一直专注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哲学教授刘擎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在《奇葩说》播出之前,他是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做过最出圈的事情就是录网课,讲的还是小众且冷门的西方现代思想。奇葩说之后,他身上多了一个标签——“清醒的现代人”,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捧的精神领袖。


刘擎的清醒,不是一味强调“现实本就如此,要学着适应”,也不是看清“人间不值得”后的躺平任嘲。他的清醒,是反叛中带着一些理想主义,温暖中又有那么一丝不合时宜。

 

看看那场让他“出圈”的辩论——下班后的工作消息,该不该回?


当现场的大多数人要为现实的处境低头折腰时,他提醒大家:

刘擎教授  图片源自网络


“我们(虽)在现实的处境中,但是我们要有大视野,我们不接受这种东西,至少我们要对接受的观点表达质疑和不解。童工制是如何废除的?8小时工作制是怎么开始的?劳动保护法怎么开始的?这些一开始都是被作为空洞的口号,这是人类——我们叫做理想的东西。”


这样的一段话,敲醒了多少996打工人不安分的灵魂。


节目中同样让人们内心为之一颤的观点表达还有很多。


比如在讨论“身边的同龄人都过得比我好,我该不该玩命追”时,刘擎提出了一个“平凡学”的观点,并引用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重要的是成为伟大,而不是显得伟大。”

 

他说:“如果你能对自己有交代,能够讲述一个对自己有益的故事,那就是成为伟大了。”说完,他就把这句话送给了那些不是在每个排行榜都摘取冠军的广大的平凡人们。


在关于“要不要阻止妈妈疯狂应援明星”的辩论中,现场大多数人考虑的都是结果,只有刘擎,设身处地从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选择支持。


在他看来,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才是最大的尊重。

 

除了这类跟当下生活密切相关辩题,在那些关于“奇葩星球”的假想设定题中,刘擎也展现了他清醒、思辨的一面。


面对奇葩星球推出前任点评APP的计划,刘擎明确地反驳了辩手陈铭“出现是因为需要”的观点。


“不是有人需要,它就应该出现。我们可以对每个人的智商和身体健康做评价,有人需要吗?当然,工作单位都希望知道你的智商,但我们都知道,它不应该。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取用关系,餐馆、服务、京东,人不是取用关系,哈贝马斯把这分成两种,一个是系统,一个是生活世界(友谊、爱情、伦理),而现在是系统殖民了生活世界。”


同样,他也不支持奇葩星球发明不用睡觉的药:


“你取消了睡眠其实也取消了醒着的意义。睡眠是生命当中温柔的一部分,脆弱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取消睡眠,我们没有善待生命的脆弱。”

刘擎教授  图片源自网络


刘擎的出现,让前几季稍显疲态的《奇葩说》重新焕发年轻的生机,这种生机是将思考从学院派价值观拉回到更原生态的生活中,是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实然”世界里,提醒我们身边还存在一个“应然”的世界。

 

他以哲学家一贯的姿态,不轻易做出二元化的思维引导,只是将问题的可能性摆在你的面前,并坦诚地向你展示他是如何判断和思考的。


他曾在采访中表示,面对一个问题,“思考与不思考的判断会有不同。你去阅读和探索,甚至哲学性地去思考之后,你会发现各种大问题都有不同的主张,仍然悬而未决,这是我们生存的地平线,多元化的局面不可能根本消除。”


而当下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在刘擎看来,是源于当下这个多变量、信息繁杂的现代生活,我们无法再依靠传统社会中的处事(价值和道德)指南,而是需要建立起系统化的思考框架。


而这个前提,就是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下碎片化、短平快的信息传播方式,让我们都习惯了“金句”,习惯观点的“直给”,所以在未经深思熟虑,我们以为的“自己的答案”就总是在游荡,会反复摇摆。

 

而真正有系统性的想法,是在面对不同观点的时候,有足够的理由来应对这些不同观点的质疑、批评和挑战。无论坚持或改变自己的想法,都有足够的理由,这才是真正具备可持续的自主性。


如何培养这种自主性,建立系统化的思考?


刘擎在新书《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次他依旧没有给出定论,而是用他一以贯之的方法,将一个个社会议题娓娓道来,以干净而准确的语言向大家展现他的思辨逻辑。


就像清华大学教授刘瑜对这本的评价:“他总在追问最重大的问题,但并不急于找到答案,而是引领着读者探寻沿途层峦叠嶂的风景。”

 

对于被知识精英阶层批判的知识付费业务,他的看法是:“商业逻辑支持知识的大众化,这既可能使知识“庸俗化”,也会让知识获得强健的生命力。”


关于房地产问题,在新书中,刘擎也尝试超越经济视野,从人文和社会视野去理解住房需求:“所谓刚性需求或者基本生存条件不只是物质性的,也和社会文化心态有关,刚性需求渗入了‘心性’的要素。……为什么需要远大于身体体积的居住空间?除了人的感官体验,还有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和同伴期待等社会认知,文化和心态的要素。”


对于自身正在经历的学者明星化,他则在书中引用哲学家马库斯·加布里埃尔的案例论证:“流行并不注定流于肤浅。严肃的哲学家依然可以吸引广泛的读者而无须变得圆滑或肤浅。”


他也坦言表示,他参加综艺的初心,仅仅是想要尝试搭建起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与公共领域大众之间沟通对话的桥梁,当下的自己也正在面临明星化之后的种种考验,这是检验一个人精神强度的一种考验。


关于什么才算是“清醒”,刘擎也给出他的定义:“要能够自觉,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


他表示,尽管在当下这个多元的社会中,要形成具有主体性的、内在统一的自我是非常困难的,但仍然有可能去接近这个目标。迷茫永远不会消失。有一些迷茫和困惑不解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会驱动生命的不断发展。


这就是刘擎在蔡康永眼中的可爱之处——人们总是容易在迷茫和困顿中放弃自己,常常想要矇混度日;但刘擎不想放弃我们,他希望我们醒来。


所以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从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开始,迈开脚步,打开思想,去接触生活的更多可能、开垦属于自己的领地,打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感,重获崭新的“自我理解”。







俞敏洪:9次崩溃也没能将我击垮

孙立平:市场是一种更强有力的辨识与筛选机制

虞云国:到底是谁杀死的岳飞

周志兴:阎明复先生的几件小事

赵林:哲学就是一场崇高的悲剧

马伯庸:科学观首先是对历史的正确看法

许纪霖:科学之上,还有人文

张曼菱:精神的框架,民族的脊梁 (上)
张曼菱:精神的框架,民族的脊梁 (
高全喜:如果我们能承认社会层面的启蒙尚未完成,那么……
张宏杰:大明帝国因何与世界擦肩而过牛军:中美关系与亚太安全秩序的演变
姜鸣:“清流” “洋务”与光绪朝政局
陶然: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
许纪霖:当“理想主义”被嘲笑,我们何以安身立命?
李洁:探寻以国运相赌的“晚清三国”
侯杨方 | 创造“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不是我们中国人
陈晋: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
姜鸣:晚清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为什么说,中国医术如政术,全是虚伪骗人!
贾康:温故而知新、知历史与现实中的是非善恶
萧冬连:从历史学角度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
毛泽东为何要办“五七”干校?
司马光:大宋之变的核心人物
林蕴晖: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走了哪些弯路?
鲍鹏山:法家是政治上的“巨婴”,法家思想不可能让一个国家长治久安
罗新:中华帝国体制的内外轻重
吴敬琏:一个改良主义者的成长
韦森:拉美经济停滞的制度、文化与历史原因
孟泽:我们不敢正视郭嵩焘,是因为他的“识见”会给我们带来焦虑和不安
顾维钧:不愿意吃明亏,结果吃暗亏;不愿意吃小亏,结果吃大亏
金光耀:谁说“弱国无外交”,看顾维钧是怎么做的
袁凌: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概念
许倬云:权力不可滥用,善政也会引发恶果
虞云国:为什么关注南宋光宁时代?
沈志华:朝鲜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