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旧时砒霜,今之蜜糖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2022 2023-01-02
- 1 -
今天,联合国发布《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预计到11月15日,全球人口将达到80亿人,还预计印度将最早于2023年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这不过是量变达到一个标志性的节点,并不能直接带来质的变化。而且还需要注意,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次报告依据的最近一次调查涉及的111个国家中,有约75%的国家因疫情打乱了人口普查、登记报告系统的正常运作,因此无法统计当前具体的人口数。
所以,本次联合国的报告实际使用疫情前的数据对2022年及以后的人口增长进行线性估算,完全忽略了病毒、战乱、粮食危机等带来的影响,显然是不科学的。根据英国《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受到新冠病毒等影响,大部分欧美国家人均预期寿命出现了过去70年以来史无前例的下降,美国预期寿命跌至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减少2.4年,超额死亡上升、出生率下降等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甚至还没有结束。
而且寿命减损正在向年轻群体转移。还是以美国为例,得益于前期超额死亡和后续巨大的投入,现在美国80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率已经基本恢复到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但是60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反而有所增加。
当然,这些瑕疵和问题的存在,并不妨碍我们借这项报告谈一些事情。

- 2 -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具体细分,当然,疫情对任何行业、地区都会有损害,但影响的相对程度还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第二和第三产业。
目前网络上针对疫情抱怨最大的是第三产业从业者,第三产业也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密切,也更容易被关注。比如日常的餐饮、娱乐、旅游、线下零售等等产业,上街的人少了,消费收缩并且更多挪到线上,当然会对第三产业造成更大影响,而由于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就业,影响可想而知。
这也是很多声音对目前偏严的防控政策有所不满的关键原因之一。
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所有的产业都能得到非常好的发展,但客观的讲,不同的措施对不同产业带来的影响确实不一样。比如对第二产业来说,保持更低的感染,维持社会面尽可能长时间的清零,这对于保证第二产业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无论对新冠病毒的威胁有何种看法,就算真的就拿流感对比,但也要注意流感可不是感冒,这是两个概念。第三产业灵活性要比第二产业强得多,出勤低一点也没什么,但是第二产业建立在一套复杂而又周密的供应链体系基础上,任何一个环节、关键企业、部门出现缺勤,都可能对整个供应链体系带来严重冲击。
就拿小镇今年装修来说,按照正常情况,大概3到5个月就能装修完,但实际花了8个月,就这还算是快的了,这两年有不少人动辄装修1年以上。关键就是供应链受到冲击,装修也是系统工程,需要把不同环节、工作进行有效整合,比如橱柜一般是最后完工并安装的,结果就因为疫情冲击,橱柜反而成了最快的,导致后续工作大为混乱。
装修不过是小工程,放大到整个行业?整个产业?整个体系呢?
更何况,装修的技术含量比较低、供应充足,就算有什么问题大不了换几个工人、换个品牌,但是第二产业很多环节、很多专业岗位哪这么容易调换,一个不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对现代制造业的冲击甚至可以用“致命”形容。比如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就屡屡告急。
更严峻的是,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本地属性更多,有了人自然就有了相应的第三产业,比如围绕大型工业园区,一定会产生具有一定规模的第三产业,但是反过来就不成立了。
一个地方形成一定的第二产业一定是有其自身优势,经过较长时间的打磨,投入成本极大,轻易不会转移,但这也意味着,一旦第二产业出现转移,基本就回不来了。看看现在的欧洲,受到能源危机的严重影响,德国正有越来越多的高耗能产业开始考虑转移到能源价格更低、供应更稳定的地区。
一旦转移发生了,原来的工厂一旦停工,想要恢复运转投入的资金和精力甚至不亚于重新建厂,随着一个个关键产业转移,配套的工厂随之而动,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可想而知。
而大多数从业者很难跟随产业转移而转移,服务于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从业者更难,这必将导致中长期大量的失业。而从全世界来看,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几乎无法逆转,比如美国大名鼎鼎的铁锈带,又比如曾经闻名世界的汽车城底特律,等等。
所以,不能孤立地看待人口的变化,一定要跟产业结合起来。因为人口是红利还是负担,关键看能不能让人口充分就业,而在全球化水平极高的当下,任何一国的就业都必须充分考虑全球影响,要与全世界竞争。

- 3 -
对于联合国这份报告,很多人关心的焦点是印度,担心印度庞大而又年轻的人口会在未来20到40年对中国产生巨大挑战。
如果从静态的角度进行简单对比,似乎是成立的。
比如在教育方面。印度当前教育预算投入大致在900多亿人民币(2020-2021财年9930亿卢布),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在绝对值上比较一致;2021年印度初中毛入学率约为75%(相当于中国1995年左右),高中毛入学率约为51%(相当于中国2008年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28%(相当于中国2008年左右)。
从新生儿数量上,印度现在一年出生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与中国上世纪80、90年代差不多;印度新生儿预期寿命目前是69岁,相当于中国1995年。
从其他经济社会指标上看,总的来说,印度大致相当于中国1995年到2000年的整体发展水平,当然在一些方面印度要有优势一些,比如国际环境;在一些方面印度劣势更大一点,比如没有经历彻底革命导致的语言、种姓、民族、宗教、土地等问题。
但是小镇仍然不理解,中国可以在过去20年发展到现在的程度,凭什么印度也能?
难道忘了在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印度都要领先于中国吗?过去30年,中国与印度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更大了。
中国过去能够高速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就是深度参与到了全球化进程中,并在世界自由贸易中获得了大规模积累财富的机会,这靠的是中国强大的工业和人才优势;而中国强大的工业和人才优势,则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艰苦奋斗基础上,更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百多年的牺牲和彻底的革命之上。
这是一环套一环的,不是单单因为人口多。
人口可以是红利,也可以是负担,关键看人口中有多大比例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更要看有没有足够吸纳人口的就业岗位。
现在我们在担心人口的减少、老龄化的加剧,因此更多否定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确实有一些问题,有的还不小,可站在当年的环境下,我们面对的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不足,无法为年轻人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导致大量年轻人无所事事,甚至对经济和社会运转带来沉重压力的问题。
不能因为现在经济好了、产业发达了,担心新生儿不足了,就全盘否定过去。毕竟在不同的阶段,蜜糖和砒霜是可以互换的,类似的事情太多了。
印度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不能为如此多的人口,尤其是如此庞大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提供足够就业岗位呢?
我们看看印度的相关数据。目前印度国民经济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占比约为3:5:12,农业贡献了很少的GDP增加值(2021年约4千亿美元),但却占用了一半(7亿)的劳动力人口,然而由于印度并不发达的工业,落后的农业生产以及强大的农业利益集团导致的过于倾向出口等原因,这7亿人很多填不饱肚子,甚至被迫参加游击队。
比如2021年,莫迪就决定出动24路大军围剿“叛军”,也就是印度毛派游击队,结果其中一支2000人的印军部队,竟然一度被400人的游击队压制。而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游击队不但化整为零融入城市和农村边缘地区,还装备了无人机等先进装备。
虽然,一些国家包括国际组织把服务业占比视为先进的标志,但是也要看是主动发展的结果还是被迫的,印度拥有14亿人口,想要为如此规模的人口创造更好的生活,就必须有足够规模的工业,然而印度工业发展极为艰难,面对的问题很多,对比中国简单谈谈。
比如资本积累问题,温铁军等学者已经批判过很多的“工农业剪刀差”问题,这也是近些年必须加强对农业反哺的关键原因,又比如中国有大量国有金融机构,能够有效集中财力物力支持工业发展。
印度都没有,而且由于靠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实现独立,一系列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土地私有问题,导致印度土地征用难、更产生了大量的城市贫民窟,而银行的非国有化,也导致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设施难以推进。
不仅仅是印度自身发展,就算在利用外资方面,印度也有很多问题。印度自己的企业是一个逻辑,不讲规则没有保障,但对外资要求很高甚至视为可以薅羊毛的羊,这几年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在印企业深受其害,动辄遭到印度巨额罚款;一些跨国合作项目也迟迟无法推进,比如日本在印高铁项目,原定今年通车,结果到现在完成度接近0。
的确印度也在效仿中国和美国,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比如2021年印度就启动了约合1.35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但一年过去了,印度的“大基建”计划项目近一半被迫延迟,印度恶劣的营商环境带来的巨额附加成本,严重打击了世界各国企业对印度市场的信心,纷纷考虑撤离印度。
由于在印度投资实业极为艰难,不确定性太大,导致大量外部资本纷纷融入印度资本市场,从2012年印度开放外资投资股市以来,大量外资流入打造了印度长期牛市,到2015年左右,外资成交量占印度股市达到一半以上。
由于在印度股市获益颇丰,美国金融机构和媒体对印度股市极为吹捧,但一个远远没有解决基本温饱的国家,如此扭曲的发展出发达的虚拟经济,而且是被外资大量占有,真的是好事吗?
就算是美国,优秀的人才也在利益的诱导下放弃实体经济大量投身虚拟经济,印度又没有了足够、有吸引力的实体就业岗位,又会发生什么呢?

- 4 -
80亿人,是无比强大的力量,但一定要明白,创造生产力的劳动者与难民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80亿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那21世纪的人类未必能够迎来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也需要一个普遍摆脱贫困的第三世界,这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增量市场,足以带动中国的14亿人从中高收入水平整体进入高收入水平,实现从小康到相对富裕的巨大跨越。
当然我们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与中国当年的社会发展有关。过去中国的迅速发展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分不开的,但是发达国家毕竟有先发优势,在转移的时候仍然大量占据了微笑曲线的两端,包括研发、设计、品牌、渠道等方方面面。
中国的确是世界工厂,但除了这些年新兴产业和少数产业,更多占据的是低价值加工环节,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太少,也没有建立与中国生产力适配的销售网络。就拿服装来说,有两个例子,日本服装确实已经向中国甚至东南亚转移,但是日本仍然占据了服装业的高价值部分,比如服装设计,又比如品牌,优衣库就是典型的代表;中国近几年在服装产业也有一些新变化,比如异军突起的SHEIN,但核心还是依赖更低的成本,靠内部更卷换取竞争优势。
这就意味着,中国一旦发生产业转移,要比欧美等发达国家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比如就业如何保障,比如如何在低价值的环节腾挪出更多价值,又比如在面对东南亚印度等低端挑战的同时,如何从欧美国家手中抢夺高价值部分,而且要做好内部的协调统筹,避免因为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社会分裂,等等。
好在,我们在基本安全上是有保障的。比如疫情方面,虽然面对更严峻的挑战,但中国仍然是一定规模以上国家应对疫情最好的,中国的第二产业保持着更强的活力;又比如粮食安全方面,中国储备了世界一半以上的粮食;又比如军事方面,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的现代军力,而这还是在中国保持1.5%的低水平军事投入基础上实现的。
安全无虑,那剩下的就是如何更好解决内部发展问题,如何团结全世界更多群体、应对外部挑战的问题了。
但无论如何,都不至于把印度作为潜在对手,反而印度如果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保持稳定,那反而是好事。


报告解读
■  中国未来的两大主线
■  沉浮百余年,中国当为全人类开新路
■  3000点保卫战一再打响,未来会怎样?

其他文章推荐
  别指望单靠“马奇诺防线”就能一劳永逸
  荒谬的背后全是利益
  聊聊美国中期选举:阶级让步于族群
  税务招这么多人,要有大动作?
  谈谈财政部关于财税的最新政策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