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吴首席所说“时机恰到好处”,网友们的评论也很恰到好处

沧浪大侠 沧浪闲话 2023-02-21

自从小学时学习了成语“掩耳盗铃”,我就一直颇有怀疑:当铃铛响起来之后,盗铃人的耳机捂得再紧,应该也能听到铃声。
他听不到铃声,说明铃铛根本就没响。
结论是:当我听不到铃声时,就没有铃声。
我觉得,这个结论没毛病。
疫情3年,就是在种“听不到铃声就没有铃声”的逻辑下,我没有打过疫苗;除了家中老人住院做过几次核酸外,我也没有做过核酸;除了必须要进入某些场所外,我基本也没有戴过口罩。
只要不是非去不可的地方,要求我戴口罩或者扫码时,我掉头就走。菜场进不了,我就在路边小贩那里买东西。
3年里,我没有被封禁过,没有被隔离过。
在这期间,我有过数次感冒,其中两次比较严重,嗓子疼得说不出话,扁桃体肿得像个栗子仁堵在喉咙里,发烧烧得浑身无力。
我没当回事——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
终于混到了不需要这些的时候。

现在全面放开来了,熟悉的张三王五赵六们阳了一大堆,很多人紧张兮兮。
他们倒不是怕阳了身体会怎么样,而是怕影响小孩上学。
我们家暂时没有学生,所以没有这方面顾虑。
其实也许大概,我们很多人早就阳过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对这种现象,砖家们是咋说的呢?
今天,多家媒体报道,著名新冠疫情网红、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江湖人称吴首席——今天上午一句说评论到位:
“新十条”出台时机恰到好处!
我这人是医学文盲,对这类高瞻远瞩的话只能仰视、不敢妄斥。但本着“听不到铃声就没有铃声”的原则,决定到评论区看看高手们的见解。
毕竟,网络乃藏龙卧虎之地。
咦,竟然发现了有相同意图的人!
有位兄台说:“我直奔评论区,来看大家怎么骂你的。”
有的文字极有内涵地抓住了“恰到好处”这个重点:
“恰到好处用的真是恰到好处。”
“真的是恰到好处,趁着大家都没有药,赶紧放开。”
“时机,呵呵。”
还有一位兄弟直击要害:“不管新十条什么时候出,你都会这么说,大家都知道。”
——瞎说,我就不知道!
有的评论将“恰到好处”这个词联系到具体的实际:“核酸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多一分钟都不行。古代大疫不过三,今年必须创造条件结束。以上都是恰到时机。”

我要批评一下这位留言者,吴首席说的是“恰到好处”,不是“恰到时机”。
有考据癖的人问首席先生:“当初坚持动态清0的是不是你?”大概他是想写一部抗疫史吧。还有人亲切回顾了首席先生的“间歇性排毒理论”
也有高人与首席商榷,啥时候才是最好的时机。
还有懂行的给吴首席普及了一下基本知识:病毒生存传播的最适宜条件是干燥和低温。我这个医学文盲没有资格评论,但也觉得颇有点道理,请哪位专业的朋友指点一二。
不过,吴首席之所以为首席,肯定不可能不懂,也许身居高位有难言之隐乎?
所以,有人客气地问道:“吴大专家,三年了,你说过一次凭良心的话吗?!”——还问号和感叹号连用,肯定像我一样是个语文老师。
这话,我可以代替我本家首席先生严肃地反诘一句:“良心是个啥玩意?”
有的网友很有历史感,他说:历史会记住吴专家说过的每一句话的。
我觉得,这位朋友想多了。无论历史书写多厚,恐怕都轮不到我这位本家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虽然他现在是首席。

在我看来,所谓zhuan jia,应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为各种决策提供学术建议,并不考虑听建议的人心里想的是什么,这种类型的叫“专家”;还有一种并不在决策之前提建议,他们只在决策之后为决策作背书,是为“砖家”。
我的这位本家首席,大概就是“恰到好处”的后者吧。
总之,各位网友们虽然在评论区表达了自己的情绪,但总体上而言表达得比较“恰到好处”,可以用“怨而不愤、气而不怒”这八个字来概括。
用咱们语文专家的专业词语,就是——中庸。
哦,对了,所有评论当中获赞最多的一句是:
“三年的时间,足够证明了良心专家就张文宏一个。”
获赞数6280个。
不知这个评论是否“恰到好处”。
不过,无论大家怎么评,吴首席看不到,根据我“听不到铃声就没有铃声”的理论,对首席先生来说,它们就不存在。
该咋恰到好处,首席先生还会那样恰到好处。
——正文完——
关注本号吧
本号文章荐读:
可怕的不是“阳”,而是认知障碍
中国医药进口辉瑞新冠药物,为何那么多人抵制?
华西医院研一学生在岗猝死,最令人气愤的是医院回应
追悼死难同胞的日子,更要正确看待俄乌战争
舆论真的不能“影响”案件办理吗?
全程复盘叶婷事件后,很多疑问仍然无解
杞县叶婷事件:有太多问题需要追问
为什么要对廖勇入室打人案紧盯不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