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行人的司机多起来
社会万象
散步经过路口,遇到车子依然格外小心。我发现,司机主动停下来的多了,有的还隔着驾驶窗摆摆手,示意让行人先过去。每逢这个时候,我一边加快脚步,一边友好地向司机招招手。那一瞬间,既愉悦,又感慨。
大约十五、六年前,有位朋友对我说,孩子从小在国外长大,回国后不敢过马路,抱怨说:“中国汽车不让人!”这句话给我印象深刻。
为什么对孩子的这一惊奇发现有如此深的印象?还不是活了大半辈子,对于“中国汽车不让人”早就习以为常,以致麻木到沒有感觉。如果哪辆汽车见行人主动停下来,那才不正常呢!
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虽然车辆不多,每次过马路,都要望着汽车扬尘而去,才敢小心翼翼过去,从不敢轻易走下马路牙子,更不敢与汽车抢行。父母提醒上学的孩子最多的一句话都是:“过马路看车”。
对于中国几代人来说,这句话其实不仅童年听过,而且听了一辈子。我国交通法规早有规定,如果机动车经人行道未减速、停车、避让行人,转弯车未让直行车或行人先行,都是违法行为。但是,真正体味到其中严肃性能有几个?
我去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经济发达的,也有不发达的,所到之处几乎都不同程度做到司机礼让行人,甚至许多落后的亚非国家也是如此。
2017年,我在加拿大的温哥华生活了两个月,几乎在街上看不到“礼让行人”之类标识,但是每位司机对礼让行人的自觉遵守,令我印象极为深刻。温哥华几乎所有人行道都有行人路灯,每次过马路,常常是车辆川流不息,但只要按下步行灯按钮,随着人行路灯亮起,南来北往的车流便会戛然而止,沒有一辆停在人行道上,行人尽可以从容而过。
加拿大一位华人司机告诉我,开车经过路口,不管有没有行人,不管标没标“STOP”,都要先把车停下来,这是考驾照的基本要求,也是司机开车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我在那里坐过私家车,也坐过公交车,司机都如朋友说得那样。国内一些司机经过路口时,脚下油门都不抬,这种情况在加拿大从沒遇见过。
这种“礼让行人”意识的深入人心,为行人有尊严地过马路提供了安全保障,背后彰显的是平等清晰的“路权意识”,也是社会交通文明的重要体现。
在欧美,行人可以悠雅从容地过马路,让人羡慕,让人留恋,甚至成为一些中国留学生去了不愿意回来的原因之一。我在温哥华过马路,几乎每次内心都在想,中国司机开车何时也能如此文明。
其实,中国并非全都如此。港澳和台湾,由于历史上曾被英国、葡萄牙和日本殖民化,开车也能和老外一样规规矩矩,说明中国人并非做不到。
礼让行人的交规是世界公认的,为什么外国能够遵守,到了中国大陆就变味?我感觉,有这样几个原因:过去大家普遍穷,汽车成为有钱有权人的特权,他们坐在车上自以为高人一等,这是其一;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尊重,习惯于俯视别人,总想压人一头,抢人一头,这是其二;长期闭关锁国,国人普遍缺少海外的见识,对于礼让行人缺少体验,这是其三。
对行人的漠视,使得司机与行人抢行几乎成为了天经地义。九十年代,有人公开鼓吹行人应当礼让汽车,有的地方甚至制定法规,行人不遵守交规,轧了白轧。
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力倡导,以及 2017年开始大力推动,司机礼让行人的意识终于开始萌生。
开风气之先的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特别是在杭州,行人过马路己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紧张慌乱。这绝非偶然:随着经济发展,大家都有车了,大家又都要下车当行人,今天自己不知让人,明天别人焉能让你,应了那句老话:“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另外,商品经济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催生平等观念:行人与司机一样,都是有路权的;再有,出去见了世面,知道别人怎样开车,回来也会规矩一些。无论如何,“礼让行人”的司机多起来,实在是可喜可贺的。
欧美国家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做到的“礼让行人”,为什么我们今天才开始有所起色?除了前面提到的,也许还有一条常常被忽略的原因,那就是我们过于强调其中的道德因素,而忽略了法治的强制性——即使有相关法律法规,也只是停留在纸上,有多少司机因为沒有礼让行人被依法处理?
为了保持“礼让行人”的良好势头,难道我们不应当像治理酒驾、闯红灯一样,秉持“依法让行“准则吗?
部分照片来源网络
关注作者公众号,请扫描二维码
人生百态
史海拾贝
旅游手记
社会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