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刮起抢购风
生活百态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网上疯狂购物还没有正式开始,一些地方却忽然刮起“抢购风”。
这次抢购风,最先出现在重庆、常州、北京等地。重庆部分超市的大米、方便面、蔬菜,由于一些不理性的囤购,致使很多超市上货员上货都来不及。江苏省常州市某家超市最高峰时排队结账要等待近2个小时,有个别市民甚至一次购买600斤大米。北京部分超市出现粮油等物资购买高峰,市民主要抢购米、面、调味品这三类商品。今天在小区门口,见到快递车上装了满满一车大米,这是平时所罕见的。有个朋友在微信中说,我家附近的超市米面都卖光了,超市的人高兴地说,积压的陈粮都卖出去了。
抢购风并非空穴来凤。一是境外疫情带来的供应量不足,致使一些国家出现抢购风。如,英国前一段时间由于油罐车司机缺少,致使汽油严重短缺,司机排长队加油。特别是美国,企业原料断供,国内储备跟不上,超市货架东西越来越少,短时间未见缓解。二是近期海峡两岸关系紧张,美国等西方国家借台湾问题对我国施压,台独分子越来越嚣张,国内呼吁祖国统一的呼声越发高涨,有些民众为“突发情况”提前做好生活物资储备。三是商务部11月1号发出通知,“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其中“存储生活必需品”、“突发情况”等几个关键词,被一些人解释为开战的前奏。四是社会上谣言四起,有些人把一些东拼西凑、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客观上对抢购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几次抢购风,人们至今记忆犹新。1988年“价格闯关”导致的抢购风,从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三大件开始,发展到见啥买啥,就怕今天不买明天涨价。当时中国电扇年产量达3400万台,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一场抢购风,仓库积压的存货均被一抢而空。2003年非典时,在某些专家的重要提示下,中药板蓝根,白醋等都被抢购到断货,有的人甚至超市有多少白醋、药店有多少板蓝根,都打包全要了,拉了满满一车。2011年3月,受日本大地震影响,由于听信专家说的含碘盐可以预防辐射,部分地区刮起了“抢盐风”。。
每一次抢购之后,都是一次商家的大清仓,而抢购的人多数感觉被忽悠。有些人1988年抢购的毛线,至今还没有织完;有些人2003年囤的板蓝根和白醋,尽管很长时间每顿必喝、每天必熏,但是仍然是用也用不完、送也送不出去;有些人囤积的盐至今没有吃完;这次不知又有多少人粮食长虫了。。
中国百姓对于“抢”字历来有不解之缘。上车、去银行办事、买票、使用公共厕所等需要排队的时候,都有人要“抢”为人先,生怕自己落后。境内外有个风吹草动,这些以“抢”为能事的人,尽管一次次地被忽悠,一次次地被教训,依然被“抢购”风潮所裹挟,这次也没有例外。
但是,与历次“抢购潮”不同的是,不仅以“抢”为能事的人在抢,有些平常很理智的人也跃跃欲试。有的朋友振振有词地说:“还是储备些吧,堂堂商务部文件你也不信?”显然,商务部此时发的这个莫名其妙的通知,不仅使听风就是雨的人盲目抢购,就是平日鄙视盲目抢购者也是一头雾水。
疫情在各地严防死守之下始终可控,海内外形势终会明朗。最近,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朱小良也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供应应该完全有保障。这些对于平息“抢购风”无疑是有力的稳定剂。但是,为什么发这个通知,百姓还要不要“存储生活必需品”以应对“突发情况”?商务部还欠百姓一个说法。
文中照片来自网络
关注“善罡笔谈”请扫描二维码
文章分为四类
人生百态
胡政之与范长江(上)
史海拾贝
旅游手记
社会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