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回顾 | 2021年伦敦科幻研究协会年会:科幻——行动与反抗

老吕 in UK 科幻研究在伦敦 2022-07-14

朋友们好!这是伦敦科幻研究协会(LSFRC)2021年年会的回顾整理,首先特别感谢马辰对中国科幻圆桌讨论的总结!会议的很多专题是并行的,所以我只整理了我主持和旁听的专题,在下面把目录列给大家参考。其中有些专题也有关于中国科幻的内容发表,我用下划线标出了
  • 专题1B:Recuperating Agency: Challenging Dystopia to Salvage Utopia

  • 专题2C:Realising the Fictional: Mapping, Narrative, Speculative Activism

  • 专题3B:Imagining Crip Futures

  • 专题4B:Cultivating Indigenous Futures

  • 专题5C:Disposable Lives amid Disaster

  • 专题 6B:The Tumultuous Alternatives of Historical Futurisms

  • 专题7B:Revolutionary Emotion against Injustice

  • 专题8C:Counterfiguring Hegemonic Injustice

  • 主旨演讲1:Radha D’Souza

  • 专题9C:Glimpsing a Resilient Hope: The Fight for Climate Justice

  • 专题10A:Glitching Exchanges, Subverting Coloniality

  • 主旨演讲2:Prof. Grace Dilllon

  • 专题11A:Counter-Protagonistic Resistance

感谢大家支持!


2021年9月9日到11日,伦敦科幻研究协会(London Science Fiction Research Community, LSFRC)2021年年会成功举办,主题为“行动与反抗”。LSFRC成立于2015年,在不长的时间里,已经逐渐成长为英国最活跃的科幻学术团体,取得了世界范围内诸多知名学者的关注和支持。本次会议中,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研究机构的八十位学者,在三十个专题研讨或工作坊中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进展和心得。同时,LSFRC也致力于发展科幻的跨学科研究,并邀请到了劳工研究、种族研究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社会活动领袖前来参会,发表主旨演讲或举办圆桌讨论。会议最后,LSFRC公布了2021至2022学年年度关键词——攫取主义(Extractionism),邀请大家参加、支持LSFRC后续的学术活动。按照惯例,老吕整理了会议部分专题的回顾总结,相关术语的翻译不一定准确,请大家参照英文原文。

LSFRC的艺术审美一直都是非常在线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还举行了中国科幻圆桌讨论,聚焦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性别书写。五位参与讨论的女性科幻研究者和写作者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的马辰(Mia Chen Ma),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王侃瑜(Regina Kanyu Wang),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黄盈阮(Yen Ooi),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施莉可(Frederike Schneider-Vielsäcker)以及伦敦中国科幻协会创办人,独立学者陈裕彤(也就是我们的Angela!),她们以中国科幻小说是否能超越二元对立,以及如何启发我们去关注性别流动性为主题,探讨了中国科幻作者在书写性别议题上的进步与局限。

本圆桌讨论研究了如下几个问题:大多数中国科幻作品是否仍在不断强化性别刻板印象?近年来哪些科幻作者及作品展现了营造反抗叙事的潜力?我们如何理解这种“反抗叙事”的结果,它是否激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采取行动,还是无意识中催生了更多的二元论?学者们讨论了一系列具体文本,包括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慕明的《时间之心》、迟卉的《虫巢》、王晋康的《转生的巨人》,以及刚刚付梓的《她科幻》系列。同时,她们也着重介绍了全女性和酷儿创作者阵容创作、翻译、编辑的英译中国幻想小说选集《春天来临的方式与其他故事》(The Way Spring Arrives and Other Stories),该选集将于2022年3月8日正式发行。由此,本次中国科幻圆桌讨论突出强调了中国科幻加入全球范围内后二元性别议题讨论的必要性。

另外,参与本次讨论的黄盈阮还在“痛苦与赋魅的诗学”(Poetics of Pain and Enchantment)专题中分享了自己的诗歌《6 4 Lines》,而在同一个专题中,刚刚取得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的彩云(Chiara Cigarini)则介绍韩松和刘慈欣作品中的“诗歌”元素。(感谢马辰对中国科幻圆桌讨论的总结)

专题1B:Recuperating Agency: Challenging Dystopia to Salvage Utopia

在会议的第一个专题中,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University of Alcalá)的Alba Gallego首先介绍了美国作家沃尔特·莫斯利(Walter Mosley)的短篇小说集《未来世界》(Futureland,2001)中第一个故事《在黑暗中低语》(Whispers in the Dark)。她首先强调莫斯利对“乌托邦”与“废托邦”等概念的独特理解,并且结合优生学以及生命政治等元素,指出了故事中的智商检测与“殖民教育”(Colonial Education)之间的联系。她认为,以智商检测为代表的标准化测试正成为权力“中心”对“边缘”的规训模式,在殖民主义的视域中,对殖民教育的拒斥和反抗便拥有了进步性。在反抗的过程中,“边缘”的主体性得以建构,成为消解“中心—边缘”权力结构的出发点。

《未来世界》收录了包括《在黑暗中低语》在内的九篇小说,是研究非洲未来主义的重要文献

随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Megen de Bruin-Molé分析了里弗斯·所罗门(Rivers Solomon)三部小说《幽灵不善》(An Unkindness of Ghosts,2017)《深渊》(The Deep,2019)以及《哀伤之地》(Sorrowland,2021)中的末日视角,诠释了作品中的“拯救主义”,强调了这一术语在引领我们前往“尚未”(not-yet)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她介绍了科幻小说以及气候小说中的“拯救”元素(而且列举了《荒潮》等多部小说作为例子),将其置于生态乌托邦的中心位置。同时,她介绍了“拯救性马克思主义”(Salvage Marxism)这一术语,将马克思主义资本批评与生态乌托邦相联系,并且结合里弗斯的三部小说,质疑了传统乌托邦叙事所预设的稳定性或未来性。她指出,黑人乌托邦与拯救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变化”,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颠覆西方与资本中心论语境下的“普世主义”。

里弗斯·所罗门是美国科幻界的新星,在近年来已发表过很多颇具影响力的作品

专题最后,西班牙埃纳雷斯堡富兰克林研究中心(Instituto Franklin–UAH)的Anna Marta Marini介绍了“加州脱美”运动(Calexit),又称“是的加利福尼亚”运动(Yes California),其组织委员会最初成立于2015年。在2016年,加利福尼亚所支持的民主党在总统大选中失利,而特朗普的一系列主张和改革都与加州的利益背道而驰,因此许多加州居民转而支持加州独立,许多艺术创作也应运而生。她以美国艺术家阿曼凯·纳胡潘(Amancay Nahuelpan)的同名漫画作品《加州脱美》为例,讨论了通俗文化作品中的政治隐喻,指出了作品对特朗普驱逐移民这一政策的讽刺和批判。

封面中的汽车街垒是对特朗普“美墨长城”的讽刺

专题2C:Realising the Fictional: Mapping, Narrative, Speculative Activism

在专题二中,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Gwilym Eades以著名科幻作家萨缪尔·德莱尼的《戴尔格林》(Dhalgren,1974)为例,从空间理论出发,介绍了作品中的“行动性超体”(activist hyper-object)。在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的生态和空间理论中,超体(hyper-object)与传统物体(object)不同,它时间或空间中定位到具体的某个点,其分布是随机的,却又无处不在。我们不能直接看到聚苯乙烯的生物富集,也不能直接观察“全球变暖”这一物体,但他们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是一种“超级物体”。他以德莱尼的小说为例,分析了作品中呈现的“现代性主体”。他认为,作品中蕴含的“反映射霸权”(countermapping hegemonies)、“反俄狄浦斯主义”(anti-Oedipalism)、“后殖民含混性”(postcolonial hybridity)以及无政府主义等等元素,都可以看做莫顿眼中的“超体”,弥散在当代政治和历史话语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

《戴尔格林》是德莱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英国苏赛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的Heather McKnight从加拿大科幻影视剧《乌托邦陷落》(Utopia Falls,2020)出发,讨论了作品中涉及的非洲未来主义、青年行动主义和生态意识。她强调了节目中表现的青年亚文化,揭露了主流文化逻辑中的结构性暴力和歧视,挑战了“白人—异性恋—男性化”的社会规范,提供了一个对少数族裔、少数性别非常友好的乌托邦社群。同时,McKnight也介绍了《乌托邦陷落》中“身体”的政治和经济建构,她以情感研究为基础,讨论了不同角色基于自身身体所形成的身份认同,在她看来,正是人们的身份认同构成了社会运动的基本单位。

加拿大科幻剧集《乌托邦陷落》

同样来自苏赛克斯大学的Kate Meakin则介绍了经典科幻作品对现实中英国社会运动的直接影响。Meakin以《V字仇杀队》中的面具以及《使女的故事》中的红色长袍为例,探讨了推测性叙事(speculative narrative)为政治组织和活动团体提供的指导性灵感。Meakin结合了汤姆·莫伊兰(Tom Moylan)和唐娜·哈拉维等学者的理论,介绍了“推测性行动主义”(speculative activism)这一术语,以及这一术语指导下的社会活动形式。由此,Meakin将科幻叙事中的政治性与现实世界的政治构想紧密联系,将推测性与社会学合二为一,并指出我们远远低估了科幻作品中的政治力量。

这是在阿根廷举行的一次女性主义运动,旨在呼吁堕胎合法化。在社会人士的不懈努力下,阿根廷在2020年年底宣布堕胎合法,成为拉丁美洲最大的堕胎合法化国家。

专题3B:Imagining Crip Futures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Sarah King分析了前苏联科幻作家维克多·佩列文(Viktor Pelevi)《奥蒙拉》(Omon Ra,1992)的“残疾叙事”,她认为,发表于苏联解体之际的《奥蒙拉》是一部反体制作品,与之前冷战色彩浓郁的苏联科幻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技术先进的未来主义乌托邦。但她同时也发现,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加持下,故事中的角色为了成为“真正的苏联人”,不惜以身体残疾为代价,成为国家和集体的牺牲品。随后,King通过细致的文本细读,进一步分析了残疾叙事的象征作用,强调了其中涉及的“创伤”元素。

佩列文的《奥蒙拉》(有一说一,这个鸟真的好呆)

美国作家Laura Nash从她自身的创作经历出发,强调了科幻作者如何通过其作品中的世界建构反抗主流话语中对残疾人的系统性歧视。她指出,科幻小说是想象和塑造未来的有力工具,但遗憾的是,大多数美国科幻小说强化了优生主义意识形态,在对未来的想象中,人类已经消灭了疾病和残疾,原先的残疾人也得以发展出超能力以补偿其生理上的差异。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叙事对残疾人造成了的伤害,因为在这些叙事中,残疾不符合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要求,从而被贬低、排斥甚至歧视。Nash以三篇小说为例,即米娅·明格斯(Mia Mingus)的短篇小说《中空》(Hollow,2015),尼西·沙尔(Nisi Shawl)的短篇小说《深水区》(Deep End,2014)以及艾丽卡·汉默施密特(Erika Hammerschmidt)和约翰·里克尔(John C. Ricker)合著的长篇小说《奇亚的飞船》(Kea’s Flight,2011),讨论了文本对于优生主义的反抗,描绘了一个真正支持、鼓励、帮助残疾人的乌托邦社区。

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Kea”原意为新西兰啄羊鹦鹉,生性凶猛,攻击性强,象征了主人公身上的抗争性力量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University of Florence)的Chiara Montalti同样从残疾研究的角度,分析了玛吉·皮尔西(Marge Piercy)的著名作品《时间边缘的女人》(Woman on the Edge of Time,1976)。她首先指出了科幻想象的进步性,不过她同时也强调,这样的进步性却建构于对残疾和疾病的隐藏之上。虽然很多作品都展示了治愈疾病伤痛的过程,但这里的治愈就像是技术加持下的魔法,丝毫没有对“非健康”的身体进行任何细致的刻画。这些作品所鼓励的,仍然是健康的、在资本逻辑中有生产性的、可被压榨劳动力的身体。她随后介绍了唐娜·哈拉维对女性主义科幻理论的贡献,通过对皮尔西小说中情节、人物的讨论,质疑了人类的“完美性”,传递出了一种尊重残疾的乌托邦愿景。

《时间边缘的女人》是女性主义科幻小说的代表作

专题4B:Cultivating Indigenous Futures

在会议第一天最后,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UC Riverside)的Nicole Furtado探讨了电影《威基基》(Wakiki)中的“后末日压力综合征”(Post-Apocalyptic Stress Syndrome, PASS)以及夏威夷原住民在资本殖民主义中收到的系统性压迫。她首先介绍了自1893年夏威夷王国被美国推翻以来的历史,并且展示了电影中的部分片段,揭示了夏威夷繁荣旅游业为夏威夷原住民带来的侵害。Furtado强调了电影中的元叙事和其中蕴含的奇幻元素,指出这是一种“本土性滑流”叙事(native slidestream),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想象中得以融合。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电影表现出了“土地”对于夏威夷原住民的重要性,同时从德博伊斯“双重意识”理论出发,指出了夏威夷原住民在殖民语境下面里的困境。

电影《威基基》从未来主义的角度诠释了全球资本主语对夏威夷原住民带来的剥削和压迫

英国苏赛克斯大学的Abdenour Bouich则从“人类世”的角度,讨论了原住民视角下的未来主义。他首先引用了加拿大原住民学者Zoe Todd的相关理论,重新定义了人类世的起始时间,将其与西方殖民历史联系起来,人类世的外在表现因此也成为了殖民剥削和资本积累的结果。他聚焦两部未来主义小说,即美国阿布纳基族(Abenaki)作者约瑟夫·布鲁查克(Josph Bruchac)的《敌人的杀手》(Killer of Enemies,2013)以及澳大利亚巴莱科族(Palyku)作者安贝林·库瓦穆利纳(Ambelin Kwaymullina)的《艾莎拉·伍尔夫的审讯》(The Interrogation of Ashala Wolf,2012),梳理了原住民科幻作者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美学特征,分析了西方殖民者与殖民地“土地”之间的矛盾。

加拿大学者Zoe Todd在近年来发表多篇重量级论文,重新诠释了“人类世”的定义

专题5C:Disposable Lives amid Disaster

在会议第二天的第一个专题中,印度古鲁大学(Indraprastha University)的Sonakshi Srivastava以印度科幻作家因德拉·辛哈(Indra Sinha)的《人们都叫我动物》(Animal’s People,2007)为例,探讨了全球南北对立中,“南方”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从属地位,并且强调了“新生态殖民主义”(neo-eco-colonialism)这一概念。她首先介绍了发生于1984年的环境灾难“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Bhopal gas leak),在当年12月,博帕尔贫民区附近的一处农药厂发生化学泄露,该事故共造成五十余万人受伤,近四万人永久残疾,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事故之一。《人们都叫我动物》正是对这一事件的文学演绎,而Srivastava从人类世角度出发,抨击了新自由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对环境风险的转嫁。

《人们都叫我动物》的中文版在200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2017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翻译路旦俊、辛红娟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的Danny Steur则从后殖民和去殖民的角度,讨论了杰米辛(N. K. Jemisin)的小说《割裂的土地》(The Broken Earth,2015—2017)系列。他认为,故事中的种族隔离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生命政治,在特定经济体制下,这样的生命政治强化了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不平等,酝酿出诸多社会矛盾。同时他也指出,杰米辛在其小说里构建出一种后人类主体,不同种族之间的边界因而变得模糊,甚至可以逐渐消解。他将这种消解同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生成”理论(becoming)相联系,并且强调了后人类和后殖民视角下“身份”的流动性,以及由此衍生的“多重认识论”(multi-epistemology)。

杰米辛的《割裂的土地》系列在科幻研究领域受到许多学者的密切关注

专题 6B:The Tumultuous Alternatives of Historical Futurisms

本专题聚焦不同文化与历史语境中的或然未来主义,来自复旦大学的张睿颖讨论了三部以明朝为背景的科幻小说,即马来西亚华人作家张草的《灭亡三部曲》、韩松的《红色海洋》以及台湾作家骆以军的《明朝》,并且诠释了三部作品中的“幽灵叙事”。在简要介绍上述小说情节后,睿颖总结了故事中与“明朝”有关的种种元素和历史指涉,包括郑和下西洋、徐渭书法等等。她指出,“幽灵”作为一种存在于文本内外的现象,也促使我们再次思考“科学”、“小说”、“科幻文学”的定义及其与中国的历史或现实的联系。

(我现在多么希望有人能帮我把《红色海洋》讲明白……)

随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Christopher Loughlin则从爱尔兰历史出发,讨论了“凯尔特未来主义”(Celto-futurism)。他首先介绍了爱尔兰经典神话中的航海家形象梅尔顿(Máel Dúin)以及航海者布伦丹(Naomh Breandán),并剖析了盖尔语中“航海”一词(Immrama;爱尔兰语Iomramh)与英语(Voyage)在词源和含义上的不同。他认为,传统凯尔特航海神话中有着诸多未来主义元素,显示出人们对于未知的想象,这为十九世纪凯尔特奇幻小说和科学浪漫小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他也引用了Rodhri ap Dyfrig对凯尔特未来主义(cymroddyfodoliaeth)的定位,强调了语言对于爱尔兰与凯尔特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同时,他也介绍了“殖民现代性”在爱尔兰科幻作品中的呈现,并从后殖民的视角批判性地审视了英格兰以及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对爱尔兰本土文化的影响。

图为航海者布伦丹的纪念邮票,讲述了他发现远航发现冰岛和法罗群岛的故事

专题7B:Revolutionary Emotion against Injustice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的Eliza Rose以金·斯坦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早期作品《冰柱之谜》(Icehenge,1984)为例,探讨了阿兰·巴迪欧的“共产主义假设”(communist hypothesis)。她从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运动出发,回顾了美国自1970年代以降的左翼社会运动,以及种种日益凸显的困难。她指出,美国左翼人士在当今时代亟需重新书写《共产党宣言》,要站在新自由主义话语之外,重构“过去—未来”所指涉的时间性,以一种“未来考古学”的视野,发掘走向乌托邦的可能性。Rose详细介绍了罗宾逊小说中有关考古的情节,强调了其中涉及的“自我考古学”,即在考古过程中,发现自身缺失的碎片。

在《冰柱之谜》中,科学家在冥神星上有了令人震撼的考古发现

随后,知名科幻学者,美国因福山学院(Inver Hills College)的David M. Higgins首先介绍了著名科幻影视作品《星际迷航:深空九号》(Star Trek: Deep Space Nine,1993)中的社会运动,但他也强调,虽然《深空九号》在当时备受瞩目,其表现的进步性也备受赞誉,但随着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深空九号》在社会运动方面的问题和争议也日益凸显。他认为,我们需要新的科幻文本,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诠释人们对于革命和反抗的理解。于是,莱基的《雷切帝国》(Ancillary Justice,2013—2015)系列应运而生,小说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体系,个体在体系中的力量似乎无足轻重,但即便如此,小说的主人公仍然在很多方面引领了巨大的变革。成功的革命行动主义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抗议行为,还取决于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予以合理化。通过对小说的文本细读,Higgins认为成功的社会革命并不是提出新的问题,而是现有问题的催化剂,引发更加强大的连锁反应。

《雷切帝国》系列的第一部《正义号的觉醒》获得2014年雨果奖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周丹雪从空间研究的角度,分析了科幻作品中对于城市未来主义的建构,并且将与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相联系,探讨了科幻现实主义对社会现实的文学性呈现。她以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和陈楸帆的《荒潮》为例,强调了故事中的空间隔离。她指出,这样的空间隔离上也将西方现代性与非西方的本土性隔离开来,强化了其中的“中心—边缘”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与殖民主义的相似性。基于列斐福尔“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和“差异空间”(differential space)等理论,旦雪认为城市化进程重构了社会不公,在新的政治经济体系中,制造了新的矛盾。

在城市与空间研究中,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是核心文献之一

专题8C:Counterfiguring Hegemonic Injustice

印度古鲁大学的Simran Gindwani讨论了印度科幻小说中神话隐喻对父权专制的颠覆和反抗。她首先介绍了《罗摩衍那》中的女神悉多(Sita)及其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再现,并以阿巴·达韦萨(Abha Daweshar)的短篇小说《好国王》(The Good King,2014)和英德普拉米特·达斯(Indrapramit Das)的《悉多的后裔》(Sita’s descent, 2018)为例,强调了Sita在当今社会运动中的重要象征作用。Gindwani认为,在#Metoo, #OwnVoices, Indian Feminism等多个女性抗争运动中,悉多打破了与“婚姻”相关的社会规范,反对性暴力,主张个人主义,展示了现代印度女性的形象。

在《罗摩衍那》中,悉多是大神毗湿奴化身的罗摩的妻子,被视为吉祥天女的化身

麻省大学安姆斯特分校(UMass Amherst)的Jarrel De Matas从科幻研究与后殖民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加勒比地区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他指出,在过去十年间,后殖民学者在研究加勒比民族问题的时候,逐渐将视野聚焦至科幻文学,他们认为,科幻在重塑加勒比民俗传统、文化记忆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加勒比地区,“科幻”一词的定义非常广泛,除了传统的科幻作品,任何非现实主义的文学叙事都可视为“科幻”,这包括了民俗故事、奇幻文学、神话传说等等。同时,Matas也发现,加勒比的文化构成受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强烈影响,后者与加勒比本土民族性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加勒比人文主义”,这是加勒比民族研究的重要参考。

近年来,加勒比科幻作品正取得越来越高的关注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Edward King讨论了非洲未来主义在巴西的影响,并介绍了巴西的科幻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如何运用非洲未来主义美学来反抗算法加持下的种族不平等。他首先回顾了2018年黑人女性政治家玛丽埃里·佛朗哥(Marielle Franco)的遇刺,以及在此之后愈演愈烈的巴西“黑人悠关”运动。此后,巴西暗流涌动的民族对立在虚拟空间找到了突破口,在数字化匿名的保护下,数字民族主义在另一个空间制造了民族对立。他以维托利亚·克里布(Vitória Cribb)的艺术创作为例,强调了“身体”在巴西非洲未来主义美学中的核心地位。在King看来,巴西艺术家的科幻创作反映了“颠覆性反编码”(subversive countercodings)这一概念,同时,这也是缓解数字民族主义的重要方式。

弗朗哥是巴西著名女性主义社会活动家,也是巴西左翼政党社会主义和自由党党员,于2017年1月当选里约热内卢市议员,任上关注贫民窟民众权利、警察暴力执法等议题。2018年3月,在参加完一次活动后,弗朗哥她在车中遭枪击身亡

主旨演讲1:Radha D’Souza

本次会议的第一次主旨演讲邀请到了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国际法与劳工研究专家Radha D’Souza。她首先从自身经历出发,介绍了科学技术在劳工运动中的作用,在她看来,科技并不直接与诸多社会运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刻地影响着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方式。但同时,科技也为数据优先的政治经济末世提供了平台,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构成了某种自洽的主体,我们每个个体都在这种主体的凝视之中,无关性别,无关种族。她随后梳理了资本主义从十八、十九世纪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到二十世纪垄断资本主义,从早先的工业资本主义到我们当下金融资本主义的历史,强调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

Radha D'Souza教授

D’Souza教授随后从技术主义的角度出发,指出了控制论经济所构建的资本主义经济霸权。她认为,资本逻辑早已逐渐渗透到知识生产和科技探索的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拓展人类认识边界的方式,而是被囊括到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于是,科学变成了自身的目的,变成了资本的手段,失去了其原先的价值。同时,体制化的资本逻辑也影响了大学与其它研究机构的科研实践,对整个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她最后分析了技术、机器与人文主义之间的联系,讨论了数字人文主义以及机器人文主义所蕴含的未来性和可能性。

在其2017年出版的新书中,D'Souza教授重新诠释了权利、正义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

专题9C:Glimpsing a Resilient Hope: The Fight for Climate Justice

会议最后一天,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周玥介绍了中国199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中的生态叙事。她从吴明益的著名小说《复眼人》出发,讨论了故事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她认为,在构建环境“恶托邦”的过程中,吴明益通过“复眼”这一意象,将以往被人类视为物体或客体的自然环境和景观放置在“主体”的位置上。于是,人类不再是生态批评视角下施加“凝视”的主体,其所谓的优越性也烟消云散。她随后补充说,《复眼人》表现了中国科幻对生态主题的关注,在先进科技的加持下,“环境”在资本经济体系中的“异化”越来越明显,所以此时中国科幻对此问题的介入便体现出显著的政治关切。

《复眼人》的英文版于2013年出版,译者Darryl Sterk

意大利都灵大学的Erika De Vivo首先展示了挪威北部举行的萨米族(Sami)文化音乐节Márkomeannu,在16个月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之后,她为我们介绍了萨米族的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政治。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欧地区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萨米族居民因而产生了浓厚的末日情结。在音乐节上,萨米族表演者通过场景设计、视觉叙事、戏剧表演等过程,向观众阐释了他们的推测性未来主义想象,呼吁人们关注愈演愈烈的全球变暖。她随后着重分析了芬兰萨米族艺术家苏娜·基蒂(Sunna Kitti)的艺术创作,强调了其作品对资本主义环境剥削的批判。

基蒂的创作反映了工业污染与环境恶化对萨米族传统聚居区的侵害

专题10A:Glitching Exchanges, Subverting Coloniality

爱丁堡龙比亚大学(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的Elsa Bouet从非洲未来主义的角度诠释了奥克塔威亚·巴特勒的科幻小说《莉莉丝的孩子1:破晓》(Dawn,1987)。在以往的研究中,《破晓》被诸多学者视为对里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反思和批判,表现了在此环境中非裔美国人遇到的困境。在此基础上,Bouet分析了《破晓》中黑人“身体”的异化和商品化,指出美国在全球化时代,通过身份政治对非裔社群的剥削。她随后引用了詹姆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提出的相关理论,讨论了躲在全球经济体系后面的新帝国主义,高度评价了作者巴特勒小说中的政治内涵。

《莉莉丝的孩子》系列之《破晓》

随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Päivi Väätänen探讨了北美黑人科幻作家巴特勒、娜洛·霍普金森(Nalo Hopkinson)和尼狄·奥考拉夫(Nnedi Okorafor)等人的作品中对“外星人”形象的刻画。外星人是传统科幻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在“黄金时代”的科幻叙事中,外星人角色通常代表着异国情调和危险的他者,他们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在很多情况下都影射了前殖民地的原住民群体。但Väätänen指出,当代科幻作品中的外星人更加多元,她详细讨论了巴特勒的《血孩子》(Bloodchild,1995)霍普金森的《午夜盗贼》(Midnight Robber,2000)以及奥考拉夫的《宾蒂》三部曲(Binti,2015—2018),强调了这些作品对经典外星人叙事的改写。

在现在看来,传统太空歌剧中地球人与外星人的接触充斥着殖民主义的色彩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的Chandrica Barua探讨了Netflix动画科幻剧集《爱情,死亡与机器人》中的《狩猎愉快》。她首先介绍了影视剧本对刘宇昆原作的改编,并且指出了“狐狸精”这一传统形象在蒸汽朋克语境中的再现,同时也分析了以火车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对前现代经济体系的冲击。她认为,故事中燕的身体是一种创伤符号,象征了性别、种族与经济等“边缘—中心”结构中的“边缘”群体。她束缚在“中心”主体的凝视中,成为了某种东方主义视角下的“展览品”。她随后引用了唐娜·哈拉维关于赛博格和“蜘蛛世”(或“克苏鲁世”,chthulucene)的理论,从程艾兰(Anne Cheng)的“装饰主义”理论出发,分析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框架中“他者”对于“主体”的反制。

《狩猎愉快》中燕的后人类身体被当做“展品”,展示在男性与资本主义的凝视当中

主旨演讲2:Prof. Grace Dilllon

本次会议第二个主旨演讲邀请到著名科幻学者,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Grace Dilon,介绍了她近年来有关美国本土印第安未来主义的研究。她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白人的殖民历史以及印第安社群的现状,并且指出,在当前全球变暖和气候异常的大环境下,美国中西部持续性的高温和山火对印第安聚居地形成了巨大威胁。她提到了“红色民族”(Red Nation)组织在2021年出版的新书The Red Deal: Indigenous Action to Save Our Earth,该组织是美国印第安居民自发形成的激进社会组织,致力于将印第安居民从殖民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中解救出来。该书强调了资本主义下环境污染对原住民社区的影响,认为气候争议必须以原住民为中心,并驳斥了美国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对印第安原住民的忽视。

Grace Dillion教授在今年获得科幻研究协会(SFRA)颁发的“托马斯·克莱尔森奖”(the Thomas D. Clareson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

基于这种看法,Grace Dillon认为在当下对反殖民主义运动与反资本主义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而人类面对的气候恶化,也正是资本主义不断攫取自然资源的后果。然而,资本家却没有承担这些后果,他们将所有的风险转嫁至原住民的领地,以此规避损失。她随后推荐了Bronwyn Carlson和Jeff Berglund编辑的文集Indigenous Peoples Rise Up: The Global Ascendency of Social Media Activism,从社交媒体的角度分析了原住民社会运动的开展形式和影响范围。在Dillon教授看来,在国际气候与环境运动中,北美印第安社群担任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寻求非资本主义的未来可能性过程中,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专题11ACounter-Protagonistic Resistance

在本次会议的最后一个专题中,利物浦大学的Jonathan Thornton的讨论了塔德·汤普森(Tade Thompson)的《罗斯沃特》(Rosewater,2016)和莎娜·波特(Chana Porter)的《渗漏》(The Seep,2020)中的“网络”概念。他指出,虽然互联网曾向人们许诺过一个全球互联的乌托邦式未来,但新自由主义的介入重新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程,将其纳入经济交换和资本积累的框架之中。在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基础上,Thornton诠释了两部作品中外星人对人类身体的改造,以及由此形成的“网络”世界。他认为,这样的“网络”世界是对现有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结构的颠覆,人类身体的组织和细胞在此过程中得以消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或然可能性的空间。

这本小说中,在尼日利亚“罗斯沃特”附近,外星人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气泡空间,从中蔓延出某种真菌可以感染人类的神经系统,将慢慢人类融为一个整体。这个故事感觉与迟卉的《雨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的Ana Romão从“军事赛博格”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黑镜》第三季第五集《战火英雄》(Men Against Fire)。在本集中,士兵需要剿灭一种名为“蟑螂”的类人生物,在士兵眼中,蟑螂样貌丑陋,体型病态,但随着剧情发展,负责绞杀蟑螂的主人公发现他们的眼中植入了某种设备,改变了他们的视觉。他们所攻击的对象,实际上只是“优生学”视角下不够完美的人类。Romão指出,《战火英雄》中呈现的现象绝不仅仅是科幻想象。2019年美国《大众机械》(Popular Mechanics)期刊刊发一篇文章,介绍了正在开发的眼球注射技术,该技术能够强化人类在黑暗中的视觉敏感度。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新技术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不一样的后人类未来。

故事最后,主人公终于发现,他眼中植入的设备可以控制、改变他的视野

最后,来自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Campinas)的Thais Lassali探讨了Netflix出品的影视作品《3%》。她首先介绍了Joseph Campbell在《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1949)一书中对神话英雄的总结整理,强调了传统英雄形象所需的三点特质:英雄是一种“原型”,生而“伟大”,拥有杰出的个人品质。这样的英雄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比比皆是,并且显示出强烈的“北美例外论”。《3%》的影视叙事与好莱坞截然相反,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典型的“英雄”形象,没有表现出道德上的二元对立。同时,Lassali也表示,《3%》的“反英雄”特征在很多其它巴西影视作品中也有体现,包括纪录片《黑入白出》(White Out, Black In,2014)以及剧情片《巴克劳》(Bacurau,2019)。

《3%》为我们营造了一种不一样的“后末日”未来

会议回顾汇总

12. 世界科幻研究协会(SFRA):未来叙事与社会公倚

11. 格拉斯哥大学:格拉斯哥国际奇幻论坛 GIFCon 2021

10. 奥克塔维娅·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研究会2021年度会议

9. 伦敦科幻研究协会:超越边界:帝国、身体与科幻文学

8. 伦敦科幻研究协会 : 进行中的项目 (Work in Progress)

7. 利兹大学:当代中国类型文学及海外接受

6. 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生产性未来:科幻小说中的政治经济

5. 兰卡斯特大学:幻想与身体 (Embodying Fantastika)

4.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非洲与亚洲的未来意象

3.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最终章)

2.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二)

1.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