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博士为什么不回来?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国家要强大,不仅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也要想办法留住人才。我国许多优秀学子被培养成才后就此流失海外。
留美发展的中国籍博士有多少?统计口径虽不一,华人取得的科技成就是肯定的,
一、诺奖风向标
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21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获奖名单,共有128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其中,共有18位华人学者获奖,北大校友占4人。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科技大奖斯隆研究奖素有“诺奖风向标”的美誉,旨在奖励职业生涯早期的杰出青年学者。
斯隆研究奖自1955年设立以来每年颁发,奖励处于职业生涯早期且取得引领未来科学发展成就的杰出年轻学者。今年该奖授予的学科领域包括化学、计算与进化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共有128名学者获此殊荣。2007年以来,该奖项历届获得者中已有51人获诺贝尔奖,17人获菲尔兹奖,69人获国家科学奖,20人获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二、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40年来,到美国的学习,工作和居住的华人人数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287万,到2010年的401万。
截止到2019年,在美华人大约550万,54%成年华人有大学文凭,51%华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等工作。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文理院四院华人院士共约300余人,美国八大常春藤高校华人教授超过320余人。
中国985高校毕业校友20多万在美国高科技企业或高校机构工作,在美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前三名分别是旧金山湾区、纽约地区和波士顿地区。
移民美国的华人中有27%拥有硕士学位,其他国家的移民者只有13%左右的人群有硕士以上的学位,而美国当地人也只有12%的人有硕士以上学位。
根据2019 Open Doors 报道,台湾、香港和澳门分别有23469,6917和558 名在美国留学。
比较心痛的是,在近几年美国的华人移民中,大量都是原来中国培养的高级人才。比如说代表未来几十年发展方向的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之所以如今能够在这方面领先于世界,除了政府的大力投资与科学界的持续研发,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一直在不断从世界各地被吸入到美国。
三、复杂的原因
茅台集团质量总工程师王某入围2021年两院院士候选人,引发广泛争议。央广新闻也给予了评论。中国有两位获聘美国科学院院士,却被拒中科院院士的女科学家:
李爱珍,女,材料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颜宁,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37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世纪的科学难题。2017年,颜宁离开清华大学,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颜宁的这一选择在当时受到不少非议。
北大学霸许晨阳,2020年11月10日,获得2021年度科尔代数学奖。 赴美留学期间,许晨阳收到了来自母校北京大学的聘书,2012年,他也毫不犹豫拒绝国外丰厚待遇回到北大任教,但却在任教6年之后又再次去往了麻省理工。
他留下了三句话,简练概括出了我国目前在人才培养上的问题。一是我国学术界的造假问题太严重、二是学术风气很浮躁,很多人都是追求名利,不能把心思放到学术的研究中去、三是对辈分太看重,对年轻人的扶持力度很小。
除了科研成果,李爱珍在1989年就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还先后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半导体方面的技术人才,为半导体研究增加了许多新的技术力量。
尽管李爱珍的工作成绩非常出色,在她申请中科院院士时还是被拒了4次。最后一次申请中科院院士的时候,被拒理由是年龄超过限制,这让李爱珍彻底与中科院院士无缘。在一篇名为《美国AI的秘密武器》长文中,《纽约时报》援引一份最新出炉的人才调查报告。
报告中29%的研究者,出自中国,他们先在中国完成本科,其后赴美留学后留下来“建设美利坚”,成为了美国顶尖AI研究员的第一大构成。
在人才流动趋势中,在中国读本科的顶级研究者中,只有34%的人目前在中国,而接近56%则前往美国继续深造。最后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AI研究员,88%的人选择留下来在美国工作,只有 10%会回到中国。
校友原创,每日更新,年阅读量超百万👆
更多精彩内容不便公开,请关注👆
往期回顾 中国富豪人数超美国?9亿人月收不足2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