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公立老师辞职去芬兰取经,意外发现神仙教育的「裂痕」

CC 谷雨星球 2023-11-16

大家好,我是CC。

对于很多人来说,遥远的北欧小国芬兰,一直是教育理想国一般的存在,慕名访学取经者无数。

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以及经合组织每隔三年在全球范围内考量青少年在数学、阅读、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PISA测试结果,都将芬兰教育推上了神坛。


■在2018年的测试中,中国内地排名第一,芬兰排在第7位,但后者每周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不过3小时,可能还比不上咱孩子一天的作业量

然而,或许不为人所知的是,几近完美的芬兰教育,近几年正在持续出现裂痕——

从2006年起,芬兰学生的PISA各项成绩,其实一直在稳步下降。

■学者对芬兰学生PISA成绩做了长期回顾,在2020年发表了论文Finland: Success Through Equity—The Trajectories in PISA Performance

今年1月,芬兰教育和文化部发布一篇报告,称如今的芬兰教育,已经和20多年前的辉煌时代相去甚远:

  • 芬兰 25 至 34 岁人群中拥有大学学位的比例略高于土耳其,低于智利。
  • 学习成果的下降「异常迅速」,「多项研究中观察到的阅读和数学能力的下降,相当于一年甚至两年内获得的学习成果」。

■来自芬兰政府官网的报告

同样,在#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 EP30里,走访过芬兰上百所学校、畅销书《这就是芬兰教育》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妈妈的文丹,也提醒大家:

「芬兰教育好是真好,但不适合所有人。我也认识有朋友有在芬兰呆了十几年后,却决定带孩子回国上学。」

那么,在芬兰养娃的真相到底如何呢?若不去芬兰求学,我们最该从其教育里学到什么呢?

■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目前已经访谈了41位过来人了,文章只能呈现精华版。*文章以第一人称呈现。


 

短时间学好的秘密武器


我是钱文丹,在芬兰生活8年了。
我大学读的是师范专业,毕业后进入上海一所公立小学当老师。工作几年后,我发现每天除了教学事务外,还要花大量时间应对各种检查」,教育理念很难在实践中落地。
2015年夏天,我辞职来到芬兰,想从这个被称为「教育圣地」的国家取取经,申请进入了于韦斯屈莱大学读研究生,成为了第一批近距离对比、研究中芬教育的人。

■于维斯屈莱大学(芬兰语:Jyväskylän yliopisto),成立于1966年。其前身是1863年创办的芬兰第一所以芬兰语为教学语言的师范学院。

先简单介绍下芬兰的教育体系。
芬兰没有「幼升小」、「小升初」,九年一贯制,初三进行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分流,比例各占一半。

选择职业高中的孩子并不是学习有多差,而是根据自己的特质、兴趣来选择,比如动手能力特别强的人更偏向于去职业高中就读。
职业高中读完后,学生也可以考大学。
芬兰的大学教育也是双轨制。跟学术高中和职业高中对应的有学术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不管什么类型的高中毕业,都可以继续上本科,读硕士。

芬兰教育体系一览图(图片来自网络)

去芬兰的学校参观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芬兰学生在校时间是真的短!
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中午12点多就放学了,高年级基本上是2点放学;初中基本也在2点半左右放学,数据统计,芬兰学生在校时间是全世界最短的。
有芬兰老师说,秘诀就是在课堂上把知识点实打实地讲透。
我观察到他们有几个很好的方法。如考虑到孩子注意力时间有限,老师在课堂上会进行两三个小组活动,三四个学生为一组,用10-15分钟的时间讨论主题,这对学生的专注力要求相对是低的。
这样就把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变成「老师教+学生小组活动」,让孩子进行了专注力轮休,保证在关键时刻上课的专注度
芬兰教育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低年级没有考试,这种模式也能让孩子们向同伴学习,发挥同伴影响力

截图来自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除了讨论后,在理解、记忆知识之外,老师每节课都会给同学们一个场景去运用、组合并创新知识。
这背后是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进化,这也是芬兰课堂效率能够非常高的原因之一。
关于芬兰的教学法还有许多,我们也做过一些工作坊引进到国内。但我观察下来,并不缺理念和方法,这些概念在许多创新学校中并不少见。
但是,落地效果为什么不太容易达到预期呢?
核心区别就是——教师,且是有自主权的教师。
全国成绩最好的学生当老师

时间倒回到上世纪 70 年代,当时在构建福利国家体系框架下,把教育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芬兰决定进行一场关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对我这样一个中国老师来说,起初最大冲击就是惊讶于芬兰老师的社会地位之高。
社会风气源自传统文化,更生长自政策导向。芬兰社会对老师的尊重,也源自职业的高门槛。
在芬兰,想要成为一名老师,先要被8所声誉卓著的师范院校的其中之一录取。几乎所有新入职的芬兰教师,高中时的成绩排名都位列全校前三分之一。
全社会都知道,要成为老师,必须通过一道又一道的「窄门」,自然而然就会「尊师重道」。

■伦敦的教育咨询公司 GEMS Education Solutions 发布的一份新的效率指数报告,芬兰排名第一,在过去 15 年中,芬兰每一美元的投资都取得了最好的教育成果。

自70年代起,芬兰就要求全国范围内小学及以上的教师必须拥有硕士学位。当然,高学历并不一定这意味着「会教」,博士教到心肌梗塞并不少见。
芬兰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还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不仅重视学科知识的培养,还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学法训练
学生们还必须进行三次深度教学实践。
如入学第一年就会进入自己所教学段的学校听课100节;最后一年自由选择国内外的学校进行上岗前的教学实习,每个人都会被指派一位在校的资深教师做导师……
这样的培养,在老师们进入岗位后依然没有停,许多老师会去修读博士,参与大量的培训进阶课程等。
■教学法学习占整个课程体系的20%,是芬兰学生获得教师资格的三要素(硕士学位、专业方向和教学法学习)之一。

此外,国家还为老师提供了许多脚手架。

芬兰不仅有国家课程大纲,市级课程大纲,以及校本课程大纲,三级课程体系保证课程落地的完整性,同时也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的空间。

芬兰还要求课纲要求全部电子化。
无论老师身在何地,只要打开一个网站,就能找到任何学科的大纲,这个知识点能够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能够用什么样的方法落地。
当教师得到从上而下的培养,自下而上的尊重,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孩子。


快乐和严肃同等重要

我对芬兰教育一直还有个疑问:

作为低竞争、高福利的国家,芬兰的学生为什么没有「躺平」呢?
学习有内在动机,也有外在动机。
芬兰在激发孩子内在动因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不分流,不选拔,不竞争,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又通过社会收入的税收调节机制,缩小收入差距。
当孩子知道收入大差不差时,就能在十四五岁的年纪根据自身的特质和兴趣爱好来进行最大限度的探索,激发内驱力。
但内在动机还不够,不然为什么那些高福利、推崇快乐教育的国家,只有芬兰成功了呢?

曾有调查记者曾经对多年PISA成绩做了总结,她发现了最成功或排名提升最快的国家可分为3种类型:

  1. 像芬兰这样的乌托邦型——教育机制完全建立在相信孩子在没有过度竞争或没有父母过多干预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较高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像韩国这样的高压型——孩子们面临的学习压力过大,在学习上“用力过猛”,政府甚至已经下达了学习宵禁令,试图缓解这一紧张局面;

  3. 像波兰这样的“破茧成蝶”型——波兰贫困孩子的比例与美国旗鼓相当,但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有显著增长。 


这三种模式迥异,却有一个共同点: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乃至学生都在维护着「教育至关重要」这个共识。

这也是芬兰与众不同的地方。

从老师严格的选拔体系不难看出,隐藏在「快乐教育」的背后是芬兰举国上下对于教育的态度的严肃和严谨,但这种「至关重要」又与高压模式有所不同。


在高压教育下,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仍然是选拔,有其边际效益的。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这个是教育带来的切实好处。
但芬兰却把快乐和严肃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在这里,教育并非实现功利目标的工具,而是从社会对学校的态度,学校对老师的态度,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于知识习得的态度,形成了一种对教育的共识。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学习过程是放松的,快乐的,但是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严肃的,严谨的,这才能使「乌托邦」成为了可能。

■2013年曾有一项调查,让来自全球各国的1000名被试回答「是否相信老师可以带来好的教育」,结果显示芬兰排在第二位,意味着从家长、孩子到社会人士,都对老师充满很高的信任度



看似很美的「围城」


芬兰的这种「佛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和国情紧密相关,我并不建议大家在家随便尝试芬兰教育法。

因此,我身边有很多人来问:芬兰适合家长带孩子出去留学吗?

我的观点一向是短期来体验,性价比最高;长期移居,一定要三思带着孩子在北欧生活,有一些社交媒体、书上、电视上看不到的现实性处境和挑战。

首先,芬兰不接受小留学生。
18岁以下的孩子来留学,是不会给发小留学生签证的。所以家长要么拿着留学或工作签,要么移民才能带孩子来芬兰求学。

如果家长带孩子来芬兰是为自己留学,我觉得非常好。
举个例子,孩子在国内接受国际教育,一年需要十几二十万的支出,家长出来留学,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学历得到提升,孩子还可以接受北欧免费教育,一举两得,我非常支持。

■芬兰最好的Top10大学排名,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芬兰将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与所谓的「应用科学大学」(UAS) 或理工学院区分开来。
但父母纯粹为了孩子求学,快到北欧生活、就业,就是另一码事了
对比欧美其他国家,芬兰是一个国际化程度非常低的国家,国际人口比例约8%,外国人就业很难,就连应聘清洁工,人家都会要求你会芬兰语。
就靠在芬兰的几年,我们也不大可能将芬兰语练得很流利,找工作很难。

我接触很多在北欧的华人妈妈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她们在三十出头的时候觉得这样呆着也没关系,陪着孩子长大,但等进了30 后半段,孩子也不再需要父母的长时间陪伴,她们在芬兰难以找到工作,也几乎不可能回到国内就业市场了。

■多项民意调查表明,大多数芬兰人希望限制移民到该国,以保护其区域和本土文化多样性。


其次,语言对孩子的影响
芬兰高效的教育是以芬兰语为基础的,双语学校在芬兰是比较小众的。
如果孩子来芬兰读书,大部分读的芬兰语学校,此时,芬兰语学习一定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想要维持住中文读写水平,也几乎不可能了。
这对于中小学想来插班的中国学生来说,也不大友好。虽然学校有给新移民小孩开小灶帮助学习芬兰语,但是通过一些数据不难发现,这个举措的效果并没有很好。
对于大多数学上来说,语言是一个极大的融入挑战。
而芬兰高考也都是用芬兰语考的,这一关过不去,孩子基本上不可能考一个很好的大学。
要是回国的话,芬兰语的使用场景非常少。

■芬兰人非常「社恐」,排队离得很远,遵守着社交距离。

最后,气候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适应性

北欧生活很简朴,没有国内各种网购这样便利性消费大潮,社交也比较简单,常被人称作是「社恐最爱的国家」。
喜欢热闹的人可能会很不适应。
再加上纬度高,进入极夜后,一年有很长时间日照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加上没有娱乐活动,阴郁寒冷,遇到极夜就见不到太阳,对人的心理挑战也非常大。
有个词专门形容这个情况,叫冬日抑郁Winter Depression。
在2022年联合国最新调查里,芬兰排在全球最幸福的国家第一名,但在另一方面,其抑郁症比例却是北欧最高。在这个 500 多万人口的国家里,约两成的青少年儿童,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在带孩子来芬兰前,家长们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来的目的是什么,要待多久,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再行动。
孟母三迁虽然伟大,但若误入了一座看似很美的围城,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BBC关于芬兰抑郁症高发的报道。

非常感谢文丹老师的采访

推荐关注她的公众号



欢迎登陆谷雨星球

关于作者:CC,前国际教育杂志执行主编,国际教育观察者,采写过无数校长、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见证国际教育的风云变幻。

#谷雨本期福利


文丹老师的著作《这就是芬兰教育》非常详尽地介绍了芬兰的教育生态留言分享您对芬兰教育的看法我们会抽选3个读者免费赠书



本期是谷雨星球王牌栏目#100个中产妈妈EP30,这里还有:女儿体制内、儿子体制外的金融妈妈:中产砸钱投教育值不值?卧底藤校家长群的哈佛妈妈,揭露名校录取真相
第一批把国际课程引入上海四校的校长妈妈:体制内外如何打破信息差?
……
每期播客2小时起,有故事,有干货,那些令我们头疼的养育、规划难题,她们都曾倾囊分享。更多妈妈的真心话已经在路上,扫码入群,分享哈佛妈妈独家书单,抱团养娃。


阅读更多#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


我做了牛娃妈妈该做的一切,也没养出个牛娃来 




见过无数优等生滑坡、差生逆袭,班主任妈妈发现了中产「鸡娃」的雷区




当三个儿子的妈妈,我有这些法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