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力产教融合提升区域创新发展力,浙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做什么?|之江策
导 读
中国应用型大学是以培养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的地方大学,其应以应用性研究为主攻方向。浙江省在2015年对省属高校启动分类建设、管理改革工作,全省57所本科高校中,确定走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道路的大学只占少数,其余40多所大学走应用型高校发展道路。经过各校主动申报、专家评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树人学院、宁波工程学院、衢州学院等20所大学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应用型建设试点六年来,各校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探索应用型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切实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获得了颇多成效。但在转型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自身定位摇摆、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学生毕业预估不足、政策配套不完善的历史惯性障碍,需要克服这些障碍,要找到系统的突破口,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行业的指导地位、校企双主体地位以及中介引导地位,进行产教融合的深化落实。
正 文
【约4000字】
一、应用型本科院
校产教融合现状
1.各级政府部门加大推进地方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力度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基本原则。2015年,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除了国家政策层面给予的引导,地方政府也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模式、平台建设等。例如,2015年浙江省颁布《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2018年颁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2020年《浙江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相继颁布均鼓励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创业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自2015年起,浙江省确定42所本科院校为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最终于2016年2019年分两个批次合计20所高校作为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6年多来,试点院校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改革培养方式,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学科专业得以优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从“就业难”到上演“抢人大战”,加强应用型建设让不少高校尝到了甜头。2016年12月,包括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10所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院校在内的42所省内应用型高校发起成立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抱团”助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加强与地方经济的结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必然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把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难题作为服务的主要方向,按照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设置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特色专业,搭建政府、学校、企业和 行业多赢的发展平台,建立高等教育办学特色与地方区域特色相结合的互动协调机制。
例如衢州学院以实现衢州市县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战略抓手,紧紧围绕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职责使命,助力衢州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和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丽水学院密切关注行业和区域旅游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政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工学结合”“旅游+证书”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实践。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大力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与发展,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瞄准地方所需办学,以实战+项目驱动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新发展。浙江树人学院以杭州市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背景,联合三替家政集团、巾帼西丽家政集团、中大金石集团等涉及家政、养老、医疗护理的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由多所高职中职学校参与,协同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人社厅、浙江省商务厅等政府部门共同建立浙江省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联盟,并成果入选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等10个部门联合发文公布了2019-2020年度省级产教融合联盟组建名单,以人才协同培养孵化和产学研互动共赢为着力点,服务于家政与养老“大产业、大民生”。温州市教育局积极搭建“温州产教融合校企对接平台”,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每年组织在温高校产教融合暨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近两年集中签约项目220个。同时,温州市各高校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打造优秀“双创”导师人才库,建设“双师型”队伍,提升创业导师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发展,近三年建立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基地96家,培养“双创”导师408人,与企业共建10个产业联盟、66个科技服务平台,成功申报立项与创业相关课题100多项,发表相关论文200多篇。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
深化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从现状来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的开展上进行了不懈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而言,相对于职业教育开展较早的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国家,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水平、实践探索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发展 阶段,仍面临自身定位摇摆、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学生毕业预估不足、政策配套不完善的历史惯性障碍,需要克服这些障碍,要找到系统的突破口。为此,当前我省深化产教融合应采取政府引导管理、行业参与指导、企业和学校 “双主体”育人、中介组织引导深化的“五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如图1所示)。①高校必须认识到企业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地位;必须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类型,对自己的角色扮演进行准确定位,灵活机动地选择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及后续实现机制。②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产教融合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所处的产业环境特点,明确技术创新的根本任务,竭力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③政府必须明确自身主导地位,支持和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和运行。④行业必须明确指导作用,为校企融合提供行业协助。⑤各类中介组织应为融合过程中提供各类金融扶持、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总之,要实现有效的产教融合,高校、企业与政府、行业、中介必须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到知识协同、组织协同、战略协同,才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1、支撑点: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与保障机制
政府是政策的主导者。政府首先需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赋予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和社会组织更多的成长空间,逐步形成共同治理的局面。其次健全深化产教融合政策激励配套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大深化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激励配套机制,积极改善校企合作发展环境。例如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企业基本法》《培训条例》等相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院校、产业组织及政府部门的责、权、利;美国政府颁布《劳动力资源创新与机遇法案》为社区学院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我国应依据《意见》中提出的“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标准,出台有关产教融合的部门规章,完善有关企业参与教育办学的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健全产教融合制度体系,为产教融合重要参与主体提供制度保障。再者,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协调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产教融合项目,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的产教融合型企业项目建设,政府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采取特别服务方式,让行业企业获得多元化融资利好,服务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项目。最后,全面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同时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应牵头组织好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并积极支持各地区、各行业组织、辖区企业协同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同时培育一定规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2、切入点:促进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
应将产业人才需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指南针,专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实施依据。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适销对路”的专业设置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良好的交流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德国以“职业分析、分类”为标准、澳大利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设置等,都是其服务于市场、服务于企业的外在体现。一方面突出行业的指导作用,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专业设置应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点,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地研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产业升级的基本走向,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格局的整体状况为基本导向。另一方面不断强化校企参与的主体地位。通过专业群的动态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不断地强化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进而增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3、落脚点: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转变办学观念
政策保障,校企联动,最终都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首先,校方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做到双管齐下,不仅需要聘任企业专家到校任教,还需要不定期分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先进的应用技术。充分利用校企优势资源,师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挂职锻炼、高端培训、岗位认知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双师双能型” 师资队伍。同时须聘请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教学管理和育人过程,为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等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 ”以及“学校教学与社会就业”的 三大融通。在制度考核上,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应用型教师晋升有多路径选择,改变教师评价体系,突出实践应用能力,适当放宽科研学术要求。其次,学校积极转变办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第一,加强行业特色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第二,要不断总结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推进校企联盟,与产业园区联结。第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学校内外建立教学工厂(虚拟工厂),将教学工厂(虚拟工厂)打造成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推手。建立教学工厂(虚拟工厂),既可以弥补学生实习实训的资源短缺,也能为企业储备人才资源。
4、突破点: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发展逻辑和产业需求更迭在共同发展中寻求双赢局面的过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强调育人活动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相契合。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机制应以《意见》要求为标准,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深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其关键逐步完善一套 “设立标准-实施过程-监测结果-反馈评估”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首先,重塑由国家专业标准-行业用人标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成的标准链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其次,在实施过程中各多元主体在相互交叉和渗透融合之时,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与制度供给,促进跨界间异质资源、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与整合,推动彼此共生共长。再次,确保过程监控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设质量监控点-评价主体-预期目标对比构成的目标链,是监测评价的有效路径。最后根据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的数据需求,重建信息平台-收集信息流-信息分类处理-反馈评估,保障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作 者:田甜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学院
课题名称: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创新主体视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机制研究(18NDJC272YB)。
学术贡献:产教融合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社会大背景对新时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要求,是贯穿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支撑和引领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总结了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试行5年来的相关成果和经验,探究了其中问题根源。深化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中介等全盘联动,全方位协调,全面促进。全文从支撑点、切入点、落脚点、突破点构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新机制,对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后续深化改革、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田甜,浙江树人学院管理学院讲师,浙江树人学院现代服务业研究院成员,管理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管理。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省部级项目4项,教改项目2项目。
-往期回顾-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解读】在高水平社会建设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解读】破题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解读】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