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沃格林集(刘小枫主编)

古工坊 古典学研究 2023-03-13
沃格林集

沃格林启发我们:除非中国学人已经打算在西方现代性思想中安家并与某个现代或后现代“大师”联姻生育后代,否则我们必须随时准备从头开始认识西方传统。而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稿”,正是我们可能会有的无数次从头开始的契机之一。毕竟,这部被废置的近两千页“史稿”本身,就是沃格林亲身从头开始的见证。在林林总总的各色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沃格林《政治观念史稿》(八卷)最为宏富、最富启发性,剖析我们关切的问题,迄今无出其右者。


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1985)



出版说明

沃格林(1901-1985)出生于德国古城科隆,小学时随家迁居奥地利,后来就读维也纳大学。虽然博士期间攻读的是政治学,沃格林喜欢的却是哲学和法学,真正师从的老师是自由主义法学大师凯尔森,心目中的偶像则是当时的学界思想泰斗韦伯。不过,沃格林虽荣幸做过凯尔森的助教,后来却成了自由主义最为深刻的批判者之一。念博士时,沃格林就显得才华横溢,博士毕业即获洛克菲勒奖学金访学美国,回国后写下处女作《论美国精神的形式》(On the Form of the American Mind)。纳粹吞并奥地利之后,沃格林流亡美国(1938年),数年后在美国巴吞鲁日市(Baton Rouge)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谋得教职(1942年)。

此前沃格林曾与一家出版公司签约,要为大学生撰写一部《西方政治思想史》简明教科书。但出版社和沃格林本人都没想到:本来约好写两百来页“简史”,沃格林却下笔千页。即便如此,他仍觉得没把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要事说清楚。这个写作计划由于外在和内在原因最终废置,变成一堆“政治观念史稿”。

废置“史稿”的外在原因并不仅仅是“卷帙过大”,还因为沃格林的写法不合“学术规范”。当时(现在同样如此)的“学术规范”是:凡学问要讲究学科划分,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史学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得分门别类地写。沃格林的“史稿”打破这种现代式学术藩篱,仅就这一点来说,这部“史稿”不仅对西方学界意义重大,对我们来说同样如此。依笔者陋见,在林林总总的各色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经后人整理的沃格林《政治观念史稿》(八卷)最为宏富、最富启发性,剖析我们关切的问题,迄今无出其右者。

沃格林觉得,即便写大学生教科书,也应该带着自已的问题意识来写。《政治观念史》的问题意识是:已经显露出种种凶相的现代性究竟怎么回事情,又是怎么来的?废置“史稿”的内在原因就在于,沃格林以政治思想史方式展开对现代性问题的探究时,思想发生了转变,因此他决心推倒已经成形的“观念史”,从头来过。

起初,沃格林力图搞清楚西方各历史阶段的主导性观念与生活实在之间的关系,但在写作过程中他发现,“符号”而非“观念”与生活实在的关系更为根本。于是他另起炉灶,大量运用“史稿”已有材料,撰成后来成为其标志性著作的多卷本《秩序与历史》(Order and History)以及其他重要文集。我们会感到奇怪,如今的《政治观念史稿》何以从“希腊化时期”开始,其实,此前的材料大多被用来撰写《秩序与历史》的前三卷了。

沃格林启发我们:除非中国学人已经打算在西方现代性思想中安家,并与某个现代或后现代“大师”联姻生育后代,否则我们必须随时准备从头开始认识西方传统。而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稿》,正是我们可能会有的无数次从头开始的契机之一。毕竟,这部被废置的近两千页“史稿”本身,就是沃格林亲身从头开始的见证。1951年,沃格林应邀在芝加哥大学做讲座,次年,讲稿以“新政治科学”为题出版,成为沃格林思想成熟的标志。随后,沃格林全力撰写多卷本《秩序与历史》,时有其他专题文集问世。1958年,沃格林返回德国,执教慕尼黑大学哲学系,并创建慕尼黑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然而在战后的德语学界,沃格林的学问几乎没有留下影响痕迹,这着实令人费解。退休以后,沃格林再度赴美,继续撰写因各种事务而搁置的《秩序与历史》后两卷。在思考世界文明的历史性危机方面,施特劳斯和沃格林无疑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思想家。在笔者看来,二人精深的哲思和广豪的视野,西方学界迄今无人能与比肩。沃格林去世后,他的美国弟子着手编辑《沃格林集》,成34卷。除五卷本《秩序与历史》和八卷本《政治观念史稿》外,还有六卷《已刊文集》(Published Essays),以及其他自编文集和未刊文稿。沃格林学述将艰深的现象学思辨与广博的史学视野融为一炉,汉译殊为不易,译者极难寻觅。我们只能耐心等待胜任的译者,陆续择要迻译。
刘小枫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西方典籍编译部乙组2016年3月
沃格林(左)与其学生



书  目


● 《没有约束的现代性》(2007年)● 《记忆:历史与政治理论》(2017年)● 《自传体反思录》(2018年)● 《政治观念史稿·卷一: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2007年/2019年)● 《政治观念史稿·卷二:中世纪(至阿奎那》(修订版)(2009年/2019年)● 《政治观念史稿·卷三:中世纪晚期》(修订版)(2009年/2019年)● 《政治观念史稿·卷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修订版)(2016年/2019年)● 《政治观念史稿·卷五:宗教与现代性的兴起》(修订版)(2009年/2019年)● 《政治观念史稿·卷六:革命与新科学》(修订版)(2009年/2019年)● 《政治观念史稿·卷七:新秩序与最后的定向》(2019年)● 《政治观念史稿·卷八:危机和人的启示》(修订版)(2011年/2019年)

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

Classici et Commentarii

沃格林集

刘小枫   主编






01



没有约束的现代性

[美]沃格林 著

张新樟 刘景联 译263页,2007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古老的人类思想中,灵知主义是一种有鲜明特征的思想气质。沃格林用灵知主义来观照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并用来解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灵知主义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埃及以及地中海沿岸。古代东方帝国的崩溃,以色列、希腊和腓尼基城邦独立地位丧失,大量人口的流动、放逐和囚禁,以及伴随着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把无法主宰历史进程的人们逼进一种极端孤独绝望的境地。由制度、文明和种族而来的凝聚力崩溃导致了意义的丧失,这召唤人们做出各种努力,重塑人生的生存意义。这些众多的努力孕育了灵知主义。

沃格林从尼采、黑格尔、马克思那里撷取一些思想文本中的个案,精彩地阐述了自己的主张:灵知主义就是西方现代性的本质,并且植根于西方的传统生活之中。


目  录

* 上下查阅更多内容


中译本编者说明  科学、政治与灵知主义  美国版前言  英文版编者导言  第一部分:科学、政治与灵知主义  第二部分:人造宗教:当代的灵知群众运动  灵知社会主义  政治的宗教  前言  一、问题  二、阿克奈顿  三、等级制  四、利维坦  五、內在世俗的社会  六、结语  文献说明  附录:沃格林面面观

02



记忆
——历史与政治理论

[美]沃格林 著 朱成明 译

536页,2017年10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共由三个部分组成。靠前部分和第三部分包含了沃格林了自传性和沉思性文章(分别写于1943年和1965年)。靠前部分详细呈现了是如何沃格林对其时下的意识理论进行突破,从而恢复了本真的意识性概念。第三部分始于对亚里士多德式意识阐述的反思,进而拓展到一个古典哲学尚未进入到的新领域。在这两个沉思性的部分中间,是八篇研究论文,它们展示了秩序的历史现象是如何引向一种类型分析,这种分析最终在对意识的沉思性探究中达到顶点。


目  录

缩略语说明  

中译前言  

英译本编者导言  

英译本说明  

作者前言  

第一编:记忆  

第一章纪念舒茨  

第二章致舒茨:论胡塞尔  

第三章论意识理论  

第四章记忆  

第二编:体验与历史  

第五章史源论  

读六章自然正当  

第七章何为本性?  

第八章人文主义者的帖木儿形象  

第九章神之命令  

第十章巴枯宁的忏悔  

第十一章密尔:——论讨论自由与讨论意愿  

第十二章时间中的永恒存在  

第三编:意识之秩序  

第十三章何为政治实在?  

索引



03



自传体反思录

[美]沃格林 口述 [美]桑多兹 整理

段保良 译

166页,2018年6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自传体反思录》是根据沃格林1973年访谈录音整理成文的一部自传。在书中沃格林详细讲述他一生经历:早年求学及任教于维也纳大学,1938年为逃避纳粹迫害而流亡,后来在美国及德国执教并从事研究。这是一位思想巨子的心路历程,书中所提供的历史和生平背景,不仅揭示出沃格林从事学术研究的动机,对于沃格林著作中的绝大多数核心观念,亦辨章其渊源、勾勒其发展,是理解沃格林思想的一部提纲挈领、简明易读的入门书。


目  录

《沃格林全集》第34卷编者引言i  

引言  

自传体反思录  

1、维也纳大学  

2、中学  

3、马克斯·韦伯  

4、比较知识  

5、格奥尔格和克劳斯  

6、纯粹法理论:新康德主义方法论  

7、政治的刺激  

8、我的博士论文  

9、1921年或1922年在牛津  

10、美国的影响  

11、在法国那年  

12、回到维也纳  

13、德奥合并与移民美国  

14、意识形态、个人政治与发表作品  

15、1938年移民  

16、在美国的生活:从哈佛到路大  

17、从政治观念到经验符号  

18、阿尔弗雷德·舒尔茨与意识理论  

19、秩序与失序  

20、《秩序与历史》的背景  

21、教学生涯  

22、为何搞哲学?为了重新捕获实在!   

23、历史哲学  

24、真理的范围、恒常、遮蔽和等值  

25、意识、神之临在和神秘哲学家  

26、革命、开放社会和院校  

27、末世论与哲学:练习死亡     


索引  

译后记



04



政治观念史稿·卷一

——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

[美]沃格林 著 谢华育/段保良 译

 356页,2007年12月/336页,2019年8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政治观念史稿》全面揭示西方政治观念的历史脉络,是政治观念史与政治史结合的卓越尝试。第一卷《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的时间线起于古希腊城邦解体,终于奥古斯丁,核心部分是使徒时期基督教的政治实践和早期教父的人间事业。古希腊世界的“精神解体”开启了地中海和欧洲人自我理解的漫长过程,它见证了观念的出现和符号的转变,开启了西方文明向好或向坏的道路。历史过程被体验为一种秩序之召唤的瓦解,人们必须在危机的另一边寻找解决办法。现代人的困境并非我们这个时代所独有,而是早已上演,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启发。

目  录

中译本前言(段保良)  

《政治观念史》总序  

附录一 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导言  

英文版编者导言   


导言 精神的解体   


第一部分 从亚历山大到阿克提乌姆战役   


第一章 亚历山大  

一 马其顿  

二 奥林匹亚斯:上帝之子  

三 征服  

四 帝国统治权的要素  

五 和谐:帝国的人民   


第二章 早期廊下派  

一 平等:在母权崇拜中的起源  

二 平等:神性本体的平等火花  

三 世界城邦  

四 道德人格的演化  

五 责任概念  

六 皇帝的孤独   


第三章 希腊化的王权  

一 希腊化:“黑暗时代”问题  

二 神圣王权  

三 “活的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四 狄奥托格尼斯  

五 厄克方图  

六 救主国王   


第四章 以色列  

一 以色列的历史地位  

二 约的概念  

三 原生民主和次生民主  

四 作为民族性格之根源的约  

五 王族和先知的兴起  

六 律法  

七 品行的合理性:清教主义  

八 终末论情绪的演化  

九 《第二以赛亚》:主的受难仆人  

十 受难仆人与基督   


第五章 帝国之命运——《但以理书》与波里比乌斯  

一 帝国诸范畴  

二 《但以理书》:帝国的次第  

三 对命运的经验  

四 帝国的宿命和权威  

五 世界史的观念 

六 循环  

七 三元政体:罗马成功的真正原因  

八 “共同智慧”:观念的象形文字用法   


第六章 西塞罗  

一 野蛮和文艺复兴  

二 成功  

三 帕奈提奥斯的遗产  

四 罗马:世界城邦  

五 政府神话  

六 法律神话  

七 西塞罗的结局   


第七章 黄金时代  

一 凯撒  

二 安齐拉铭文  

三 《牧歌》第四首: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  

四 《埃涅阿斯纪》:特洛伊的胜利  

五 特洛伊神话及高卢人和法兰克人   


第二部分 基督教与罗马   


第一章 基督教的兴起  

一 问题:纪元意识  

二 耶稣  

三 基督教共同体的异象构造  

四 保罗教团   


第二章 基督教与诸民族  

一 保罗的困难  

二 民族内核  

三 约翰派基督教  

四 巫域民族   


第三章 皇帝  

一 问题:帝国的东方化  

二 罗马的遗产  

三 东方的影响   


第四章 法律  

一 希腊的遗产  

二 罗马的法律理论  

三 基督教的法律理论   


第五章 圣奥古斯丁  

一 其人  

二 时势  

三 符号的历史  

四 上帝之城  

五 共和国理论  

六 世俗历史:欧若西乌斯   


索引



05



政治观念史稿·卷二

——中世纪(至阿奎那)(修订版)

[美]沃格林 著 叶颖 译

308页,2009年9月/344页,2019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政治观念史稿》第二卷《中世纪(至阿奎那)》首先勾勒出一个总体的时代框架,随后具体分析三个主要的具有整体性的符号(神圣罗马帝国、教会神秘体和基督王国)如何在中世纪早期大致维持均衡,以及主教叙任权之争逐渐打破这种均衡。

本卷所讨论的各色人物充分展示了基督教与哲学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意蕴,以及13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圣托马斯•阿奎那如何致力让世俗力量与精神遗产实现平衡。

作者扫除了以往的中世纪政治思想研究中的种种陈词滥调和泛泛之论,促使我们着眼于赋予中世纪以独特性的那些经验根基。

目  录

译本前言(叶颖)  

英文版编者导言   


第三部分 神圣帝国  

第一章 导言  

一 中世纪的总体结构  

二 移民  

三 西方的孤立  

四 精神政治  

五 观念呈现的结果   


一 帝国的兴起   


第二章 移民时代的日耳曼部族  

一 日耳曼神话的总体结构  

二 法兰克神话  

三 东哥特神话  

四 勃艮第神话:失败神话  

五 此后日耳曼观念史中的失败神话  

六 王权与民族生存  

七 后世法国观念史中的王权理论   


第三章 新帝国  

一 帝国的转移  

二 格拉西乌斯:精神权力与世俗权力的分立  

三 西方对君士坦丁堡政策的反应  

四 拜占庭权力在西方的瓦解  

五 罗马帝国在移民时代的法制建设  

六 教廷与法兰克王权的亲善  

七 查理大帝的加冕  

八 君士坦丁捐赠  

九 领地教会:公元802年的法典  

十 西方与拜占庭在帝国动力上的差异  

十一 王权人士融入神秘体  

十二 修道院:圣本笃守则   


第四章 第一次改革  

一 一种召唤的成长  

二 修道院改革的浪潮  

三 属灵战士  

四 主教叙任权之争  

五 洪贝特枢机主教  

六 《约克论集》   


二 时代的结构    


第五章 导论  

一 新势力  

二 新兴时代  

三 世俗秩序问题  

四 主要问题   


第六章 萨利斯伯瑞的约翰  

一 新性格学  

二 封建主义  

三 国家  

四 诛杀暴君   


第七章 约阿希姆  

一 基督教历史的结构  

二 三个王国  

三 新政治思辨中的经常性因素  

四 自主人的兄弟情谊   


第八章 圣方济各  

一 《美德颂》  

二 清贫生活  

三 顺服于教会  

四 俗人教会  

五 与基督—自然保持一致  

六 此世基督   


第九章 弗里德里希二世  

一 帝国的突变  

二 《梅尔菲宪章》  

三 凯撒式基督教   


第十章 法  

一 西方法与罗马法  

二 罗马法神话  

三 博洛尼亚复兴  

四 复兴的效果  

五 英诺森三世的《教宗慎思》   


第十一章 德布拉邦  

一 亚里士多德主义  

二 哲学  

三 知识分子  

四 清贫  

五 结论:政治复兴的基础   


三 高潮    

第十二章 阿奎那  

一 历史  

二 政治  

三 法  

四 结论   


索引



06



政治观念史稿·卷三

——中世纪晚期(修订版)[美]沃格林 著 段保良 译354页,2009年1月/384页,2019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政治观念史稿》第三卷《中世纪晚期》深入挖掘中世纪后期上演的一场“文明的分裂”——对神圣帝国的热望逐渐消退,超越与内在、教会与政治、神性与人性、信仰与理性开始分道扬镳。

中世纪晚期的思想家都已经带有现代面目,他们无不诉诸个人权威和智识分析,以求理解作为一种权威理想的神圣帝国的消失。与中世纪世界观在理论上的解体对应,西方宪政传统在政治实践领域开始形成,随之而来的是代表机构的存在与公共意识的增长之间的分歧。


目  录

中译本前言(段保良)    

英文版编者导言     
第三部分神圣帝国(卷二续)  
四 教会与诸民族  
第十三章 时代特征    一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悬疑    二 政治重心向西部转移    三 教会与诸民族之间的冲突     第十四章 绝对教宗制:罗马的吉莱斯    一 《一圣教谕》    二 罗马的吉莱斯(罗马努斯)     
第十五章 法国王权    一 国王权力问题    二 独立于皇帝的权力    三 巴黎的约翰:《论国王与教宗之权力》    四 灵异的王权    五 安茹的查理    六 迪布瓦     
第十六章 但丁    一 政治思想家的孤立    二 精神脱离于政治    三 精神的实在论:人间天堂    四 文体与权威符号    五 《书信集》    六 《论世界帝国》    七 《炼狱》第29-33篇的愿景     
第十七章 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    一 德意志宪政发展之开始    二 《和平保卫者》    三 与亚里士多德的关系    四 有机体比喻    五 世间的代表性权威问题:立法者    六 有限政府:意大利主义    七 阿威罗伊主义的自然论    八 领头部分    九 纷纭战国    十 法    十一 基督教与教会    十二 隐秘教义    十三 技术政治论     
第十八章 奥卡姆的威廉    一 一种理论模式:威廉的问题    二 唯名论和唯信论    三 世俗文明以及教会之退出    四 方济各会唯灵论的最后阶段    五 威廉的政治学方法    六 法律理论    七 此世秩序与贫穷仪规    八 教宗与教会    九 帝国    十 将本体化简为关系    十一 终极决断权:公会议    十二 结论     
第十九章 英国民族政治体    一 岛国特性:干扰因素之阙如    二 趋向整合的情绪:《大宪章》    三 制度    四 符号    五 代表制    六 福蒂斯丘     
第二十章 从一统到教区的基督教    一 教会组织的转型    二 英国的反应    三 威克里夫:总体特征    四 地区性的精神运动    五 英国的唯灵论:《耕者皮尔斯》    六 威克里夫:学说     
第二十一章 帝国区    一 次帝国政治    二 《金玺诏书》    三 城市国家    四 里恩佐     
第二十二章 公会议运动    一 “大分裂”:公会议    二 高卢主义和政教协约    三 《论公教和谐》     
索引    译后记


07



政治观念史稿·卷四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修订版)

[美]沃格林 著 孔新峰 译

392页,2016年9月/448页,2019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政治观念史稿》第四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详细考察了帝国-基督教统一性的崩溃,以及自主理性与教派反叛的崛起,即现代政治意识的两大滥觞——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基雅维利和伊拉斯谟都希望凭靠一个强有力的贤良君主重塑秩序,莫尔则呼吁基督教的灵性,其“乌托邦”思想间接催生了深刻影响西方历史的多种观念。

本卷通过深入研究宗教改革之前的政治和宗教情况,对宗教改革做出了全新阐释,并剖析了路德和加尔文这两位关键人物的得失,对基督教宗派运动的研究,则构成了沃格林得出现代灵知主义及其影响之最终结论的历史背景。

目  录

中译本前言(孔新峰) / 1  

英文版编者导言 / 1   


第四部分 现代世界  

第一章 权力之秩序:马基雅维利  

一 传记式背景:马基雅维利与圭恰尔迪尼  

二 时代诸问题:1494年的创伤  

三 意大利传统  

四 亚洲之背景  

五 《卡斯特拉卡尼传》  

六 《李维史论》  

七 《君主论》  

八 结论   


第二章 理性之秩序:伊拉斯谟与莫尔  

一 1516年  

二 伊拉斯谟的基督教  

三 禁欲主义君主与“粗人”  

四 君主禁欲主义之范围  

五 伊拉斯谟论战争  

六 权力问题  

七 《乌托邦》与美洲  

八 某地与乌有乡  

九 傲慢与财产  

十 乌托邦的战争   


第三章 上帝的子民  

一 制度与运动  

二 运动之分期  

三 运动之范围  

四 教会与宗派  

五 改革与反文明效应  

六 《锡安荣光一瞥》  

七 运动之社会结构  

八 东部对西部运动之影响:托名狄奥尼修斯  

九 运动诸观念  

十 自由精神  

十一 阿波罗式世界帝国   


第五部分 大混乱  

第一章 大混乱(一):路德与加尔文  

一 印刷与公众  

二 分裂:莱比锡辩论  

三 符号之历史性:教会与圣餐变体论  

四 《九十五条论纲》  

五 《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  

六 因信称义  

七 再思考  

八 加尔文与预定论   


索引



08



政治观念史稿·卷五

——宗教与现代性的兴起(修订版)

[美]沃格林 著

霍伟岸 译 贺晴川 校352页,2009年8月/368页,2019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政治观念史稿》第五卷《宗教与现代性的兴起》延续了上一卷关于“大混乱”的分析,通过16世纪的哲学和政治辩论剖析现代性的兴起。变化之势聚焦于未来的一个点:中世纪基督教对神造闭合宇宙的理解,正被一种显然属于现代形式的人类意识取代,那就是将人视为宇宙间意义的正当来源。

本卷尤其重视博丹,将其视为地中海文明的代表,后基督教时代文明失序的泥潭中涌现出的真正的先知。除了君主制、正义战争理论和法哲学等传统主题,本卷还探究了占星学、宇宙论和数学问题。


目  录

译本前言(霍伟岸)  

英文版编者导言   


第五部分 宗教与现代性的兴起(卷四续)   


第二章 大混乱(二):决定与立场  

一 问题概述  

二 拉博埃蒂  

三 捉拿君主潮流  

四 耶稣会思想家   


第三章 英国:胡克  

一 英国政治思想的开端  

二 国家的封闭  

三 众口一词  

四 胡克的基督教国家  

五 清教徒的肖像  

六 法律哲学   


第四章 政治体间关系:维多利亚  

一 国际主义  

二 宏伟蓝图  

三 国家间法律的概念  

四 国家间关系与文明间关系的区别  

五 正义战争  

六 帝国主义的法律技术  

七 维多利亚其人  

八 文明间关系的后续发展   


第五章 历史与自然中的人  

一 现代性问题  

二 波吉奥  

三 勒华  

四 占星术  

五 宇宙论  

六 第谷  

七 数学  

八 布鲁诺  

九 无限性的观念及其应用   


第六章 博丹  

一 地中海式的现代性  

二 著作风格  

三 博丹的宗教:传记资料  

四 《给让·巴图的信》  

五 弥足珍贵之死  

六 计划  

七 上帝、众天使与人们  

八 宗教宽容:《七贤对话录》  

九 历史  

[十 博丹:别篇]   


索引



09



政治观念史稿·卷六——革命与新科学(修订版)[美]沃格林 著 

谢华育 译 贺晴川 校

 312页,2009年8月/304页,2019年8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政治观念史稿》第六卷《革命与新科学》首先分析了波舒哀和伏尔泰之间持续数世纪之久的灵性与理性之争。“离经叛教”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基督教奥秘体被地域性的民族政治体取代,西方政治体在精神和智识上陷入分裂,越来越无法相互理解。

维柯是一个例外,他把波舒哀的灵性洞见与伏尔泰的经验广度结合在一起,“在现代精神危机”产生之前就诊断出这场危机。维柯的《新科学》分析了“迷失方向者的肆心”以及相应的纠正方法,复兴了奥古斯丁开创的世俗历史和世俗历史的张力,并加入了批判性解释的维度。


目  录

中译本前言(贺方婴)  

英文版编者导言   


第六部分 革命  

第一章离经叛教  

一 重述基督教的时代  

二 波舒哀和伏尔泰  

三 历史意义的重构  

四 基督徒与内在俗世问题之间的延续性  

五 世俗化的动力  

六 伏尔泰的攻击   


第二章 分裂的民族  

一 理性的真空  

二 地域观念引发的纷争  

三 分裂的小世界  

四 闭合过程的时间构架   


第三章 维柯:《新科学》  

一 意大利的政治  

二 维柯的著作  

三 新科学的观念  

四 沉思的步骤  

五 西方诸观念的延续体  

六 自然的模式  

七 政治世界  

八 回归与重演  

九 永恒理念的历史  

十 共通感  

十一 进程的政治构架  

十二 结论   


第四章 英国对具体性的探索  

一 典型的政治体  

二 具体性的沦丧  

三 绝对空间和相对性



10



政治观念史稿·卷七

——新秩序与最后的定向

[美]沃格林 著

李晋 马丽 译  贺晴川 姚啸宇 校473页,2019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政治观念史稿》第七卷《新秩序与最后的定向》开篇就为我们呈现出:智识和政治上的无序是17世纪欧洲政治图景的基本特征,格劳秀斯、霍布斯、洛克和斯宾诺莎等人纷纷提出新的政治理论和人性论,以回应时代的危机。

本卷对唯科学现象主义背后隐藏的智识困境的揭示,是对现代性最深刻的批判,而恢复现实性的努力,则在篇幅很长的“谢林”一章得到论述。

谢林对观念的阐释,是“在危机纪元愈演愈烈的混乱中”致力于重新确立“一个稳固的定向点”。最后一章“尼采与帕斯卡” 再次考察现代性的开端及其最晚近的危机,以及克服现代性的努力。


目  录

中译本前言 (贺晴川)  

英文版编者导言   


第七部分 新秩序  

第一章 民族国家  

第二章 英国革命  

第三章 克伦威尔  

第四章 法国的投石党和君主制  

第五章 斯宾诺莎  

第六章 洛克  

第七章 间歇   


第八部分 最后的定向  

导论性的注疏  

第一章 现象主义  

第二章 谢林  

第三章 关于荷尔德林的笔记  

第四章 尼采和帕斯卡   


索引



11


政治观念史稿·卷八

——危机和人的启示(修订版)

[美]沃格林 著

刘景联 译 张培均 校315页,2011年7月/376页,2019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政治观念史稿》第八卷《危机和人的启示》呈现了传统意义来源的瓦解,以及随之而来的从自身内部寻觅新秩序之源的努力:危机出现的标志就是启蒙时代的到来。

本卷把目光对准具有伟大心灵的个体,他们寻求从现时的分裂迈向未来的秩序召唤。亲历这场危机的孔德、巴枯宁等思想家深感需要一种新的精神迸发,并决心亲自弥合缺口,结果把人们推上人的启示这条道路。

这场危机的普遍性并不限于醉心末世革命的狂热梦想,在相对温和的启蒙运动中亦可找到其回声。启蒙思想家致力于通过科学方法的应用实现进步,相信工具理性可以回答关于人的存在的终极问题,这种信念直到今天仍被很多人奉为圭臬。

目  录

中译本前言(刘小枫)  

英文版编者导言   


第九部分 危机  

第一章 爱尔维修  

一 引言  

二 洛克的传统  

三 新的生存哲学  

四 帕斯卡的传统  

五 反基督教的宗教性  

六 幸福与德性  

七 结论   


第二章 实证主义  

一 达朗贝尔的《引言》  

二 杜尔哥的历史主义  

三 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第三章 人的启示:孔德  

一 孔德与危机的解释  

二 孔德生命中的断裂  

三 孔德生命中的连续  

四 心灵统一  

五 人道教与法国大革命  

六 革命、复辟、危机  

七 孔德的直觉   


第四章 革命的生存:巴枯宁  

一 反动与革命  

二 巴枯宁的《忏悔书》  

三 无政府主义  

四 建立新王国  

五 涅恰耶夫事件  

六 巴枯宁的晚期著作  

索引



//////英文版编者导言(节选)沃尔什(David Walsh)


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稿》的最后一卷,是作者一生中唯一预先见了天日的一卷。在哈洛韦尔(John Hallowell)的倡议下,沃格林同意编订材料,以《从启蒙到革命》(From Enlightenment to Revolution)的题目出版。他心里清楚,这一卷简明扼要的论述足以自成一书,可与前面几卷分开。不过,这一著作现在可以恢复其正当位置,即它是沃格林对政治思想史所作权威考察结束时的思想高峰。哈洛韦尔为了使材料成为单一著作而对一些章节采取的切割和调整,现已全部恢复。

沃格林和妻子莉茜在斯坦福(1975)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沃格林自己的结束之作,但不应把它作为结论。相反,沃格林正是在这里放下这一工作,而在《秩序与历史》更复杂的理论背景下,把同样的材料重新运用起来。在这一卷以及前面的《新秩序与最后的定向》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迫使他的哲学关注发生转移的压力。

作为政治观念史,这几卷著作即使不是完全任意的发挥,充其量也不过是展示个人风格的论述。与通常的政治思想史考察的期望相反,随着考察的深入,沃格林的路径是追踪问题之链,而不是传统的对思想家的介绍。因此,大思想家往往得不到论述,关注点反而大量放在迄今仍受忽视的小人物身上。举例说,人们预料论述启蒙的部分会包括一些对卢梭、休谟、康德或黑格尔的讨论,更不用说美国的立国者和柏克了。然而,我们却看到他在广泛探讨维柯、谢林以及爱尔维修和杜尔哥这种相关却名不见经传的人物。

显然,这并不是说,沃格林没有读过那些受忽略的重要人物的著作,因为语境中不时显露出他意识到他们的重要性。他只是认为,他们虽然伟大,却不能照亮他乐于追求的考察的具体路线。例如与威克里夫(Wycliffe)相比,他对圣托马斯的论述就很不充分,因为注意力受了分析秩序与混乱这一更大变动的要求的严格引导。沃格林极少为了完整起见而以传统的思想史方式来论述人物,只有对能说明重大的兴衰浮沉的思想,他才去花笔墨论述。就整体来说,他对纯粹传统的秩序稳定时期的论述就少得多。沃格林本人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危机理论家,不得不对那些卷入漩涡之中的人物作最深刻的分析。

沃格林对令人难以置信的渊博知识的运用,表明他像一个哲学史家那样研究,但他的研究动机几乎完全是为了从谎言中寻找真理、从无序中寻找秩序、从虚无中逼近存在而奋斗。沃格林本质上是历史哲学家,而不是哲学史家。他不打算给我们提供政治思想史的概述;无法将其研究置于教科书类型的著作里,是他被迫放弃这个打算的最终原因。

在他的第一本书《论美国精神的形式》(On the Form of the American Mind)里,我们已可看到他对秩序问题作理论探索的动机。沃格林试图提取出秩序得以产生或失去的召唤(evocative)资源,而不仅仅是谈谈而已。他沉浸在这一艰苦努力当中,而他的研究材料也都与此有关。高层次的学术无疑已经存在,但不存在于它自己的宇宙之中,而严格服务于与文本本身相关的同一项事业。为一般寻求真理而研究文本,构成思想家沃格林整体进路的兴奋点。应对资料本身之挑战的必要性这一观点,政治理论界至今仍远未吸取,甚至没有将其确认为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要求。我们通常的想法是,无须认识作者所指的事物,而仍能理解这个作者。令人惊奇的是,海德格尔是少数几个看透这个谎言的当代人物之一。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这个潜藏的研究方法拒绝采取置身于为秩序而作的斗争之外的虚幻立场,其结果是,哲学研究必然受到自己所处历史环境的具体问题影响。对沃格林来说,这就是现代世界无可置疑的危机,最终表现为极权主义的震荡。这是他成年生活中的塑造性经验,因他从纳粹那里死里逃生而成为个体的经验。如同其他欧洲移民一样,这些事件让人们把思想集中在现代意识形态政治的噩梦的可能性上。极权主义的革命成为人们看待现代文明之展开的透镜。虽然现代性在整体上显然没有屈从于极权主义的诱惑,但现代性爆发于欧洲文明的中心这一事实,意味着现代性是潜伏在这个世界的历史展开中的最终可能性。极权主义的震荡远不是现代进步的一次孤立的崩溃,而是其最终的逻辑表达。这种观点可说明沃格林何以把思想集中在现代性最极端的支流上,他正是在那里发现这场实际上已经吞没他的世界的震荡的种子。这就是为什么本卷关于启蒙运动主流人物的内容极少。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使秩序走向稳定,而沃格林的兴趣在于把进程推向最激进结局的力量。那些不太知名的人物往往更能说明这种革命性的影响,而目前的这一卷正是要展示这种情况。本卷单独发表时的题目——《从启蒙到革命》(From Enlightenment to Revolution),已简明地表达这一意向。作者和编辑将之视为对当时开展的启蒙运动的修正性评估。在20世纪的第三次大冲突即冷战中,正确评估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双方在何种程度上从同样的现代性历史资源中衍生出来,这非常重要。对世界的认识要求坦率承认表面上势不两立的宿敌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深刻、长期的补救工作,找到相应的精神新方向。根据沃格林在文中的建议,目前的题目《危机和人的启示》(Crisis and the Apocalypse of Man)找回了这个大目标(见页184-185)。这是所有八卷都与之斗争的问题:不稳定的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综合体的解体和现代世界出现的精神危机。这不是具体一两个世纪的工作,而是需要整体地综合思考西方文明的特征。这是沃格林的《秩序与历史》论述过的问题,我们现在回头来论述这一问题。……




 

  ● 沃格林 | 如何看待“国际法之父”维多利亚?  ● 沃格林 | 拉博埃蒂的自由精神与缺乏智慧的勇敢
  ● 沃格林 | 国家间关系与文明间关系的差异
  ● 刘小枫 | 从“轴心时代”到“天下时代”—— 论沃格林《天下时代》中的核心问题  ● 六点专访 | 刘小枫:沃格林与我们的纪元  ● 王旭 | 沃格林《政治观念史稿》(修订本)编后感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施特劳斯讲学录(刘小枫主编)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古今丛编(刘小枫主编)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刘森林主编)

(编辑:肖炅焘)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