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黄埔区儿科夜诊缺口大?细数儿科就医之殇!

九度拓海 黄埔生活汇 2022-11-17



导读


近日,位于黄埔区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以下简称“岭南医院”)宣布——儿科急诊已正式24小时开放,这消息一经公布便在科学城的家长群炸开锅,这意味着家长们今后不用深夜带孩子跨区去看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生儿家庭的医疗需求。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


在科学城片区屈指可数的三甲医院里,岭南医院的儿科门诊经常应接无暇,四年前因儿科医生紧缺,无法满足区域内持续增长的新生家庭的医疗需求,被迫宣布暂停普通急诊儿科服务。然而,这并不是黄埔区内的个例,2016年另一所位于大沙地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也因儿科医生被民营机构挖角而停止深夜的普通急诊儿科服务。



这些事件的背后,其实反映出的是多层次、复杂性的社会问题。其一,黄埔区城市化进程加速,迁入人口急剧增长,加上“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区域新增大量年轻人口,而医疗配套的建设相对滞后其二,区域内儿科医护队伍稀缺,医患配比不足的矛盾愈发凸显其三,因儿科疾病有多变性和特殊性,误诊现象时有发生,使其成为医闹现象的重灾区其四,儿科医生收入远低于其他科室,工作量繁重,常有医生不堪压力而选择转科室或者跳槽到民营诊所等,儿科流失现象严重。



看病难,给孩子看病更难,这是黄埔区众多新生家庭的心声;当医生难,当儿科医生更难,这是儿科医生的窘况。这两者之间仿佛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患儿多,儿科医生少--就医体验差--医患纠纷多--儿科医生压力大、收入偏低——儿科医生流失——陷入“儿科医生荒””。这个恶性循环不仅让医务人员逃离儿科,也让看病心切的家长和孩子吃尽了苦头。下面编者为大家详细分析黄埔儿科就医之殇。


黄埔儿科就医之殇


人口趋向年轻化,医疗配套建设滞后


从广州政府最近发布的《2018年广州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和老年人口数据手册》可以得知,广州的三大老城区:越秀区、海珠区和荔湾区,户籍老年人口数占当地户籍人口数已过20%,进入人口中度老龄化社会。而埔区恰好相反,2013年到2018年,户籍人口增加约11万人,连续三年位列广州11区首位;5年间常住人口增加约25万人,是妥妥的人口流入大区;老年人口最少,仅占全区总人口(2018年人口114.41万)的6.2%,人口年轻化程度全市最高



为何黄埔区人口的年轻化程度如此之高原因在于黄埔是广州的经济大区,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总部迁移到此,受就业、创业、人才政策红利、旧城项目改造以及房产开发等因素影响,年轻人口净流入量逐年增加,比如科学城目前就已吸引超3000多名海归人才在此创业安居,过去两年黄埔已累计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超7000多人。


黄埔人口结构年轻化的趋向,加上“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伴随而来的是新生人口的爆发性增长这对于目前黄埔的儿科医疗资源来说,几乎是不堪重负。目前,黄埔区二甲以上医院中仍设立儿科服务的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广州开发区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黄埔医院(原萝岗中医院)、萝岗红会医院、暨大附属医院黄埔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港湾医院)等。其中,岭南医院、开发区医院和港湾医院每天24小时均有开诊,还有一些医院夜诊时间有限制,如省第二中医院黄埔医院儿科夜诊只持续到晚上9点。从整体的医疗资源配置来说,难以满足区域内不断增长的新生家庭的需求。



近期,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举行合作项目协议签约活动,将累计投入16.6亿元拓医院的规模和改善升级院内环境设施配套。此外,位于长岭居仍在建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科床位225张,项目建设周期三年,预计2021年完工,届时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内儿科就医难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效果图



儿科医护队伍稀缺,医患配比不足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7》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中国的儿科医生数约为12.8万,而全国0-14岁儿童数为2.3亿,每千名儿童仅拥有0.55位儿科医生。而《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目标的是——2020年每千名儿童拥有0.69名儿科医生。因为“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预计2020年中国儿童数将增至2.9亿。如此计算,若要实现0.69的目标,中国还要增加约7.2万名儿科医生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儿科医生荒”不仅仅是黄埔区存在的区域性难题,更是行业性的全国难题。近期,广东大健康智库《医线观察》联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发布的大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全省儿科门急诊总量662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2018年广东省儿科医师12697人,较上年增加761人,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生数为0.65人,要达到0.69的目标值,我省至少需要增加儿科医生750余名



由于广州市优质医疗资源基本集中在天河、越秀、荔湾、海珠等老城区,黄埔区在医疗资源配置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儿科医护队伍更是稀缺,医患配比严重不足,矛盾突出。目前,黄埔区0—6岁儿童有87217人,而全广东省的儿科医师才过1万关口不多,黄埔区的儿科医护队伍可想而知更显稀缺,区域内儿科医生压力甚大,医患配比不足问题突出。



在城市,提供儿科医疗服务的机构有:儿童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等。而目前面临的困境是,无论大病小病,群众都爱往三甲综合医院跑,据已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其中综合性医院负担了全国超过7成的儿科门急诊。例证如黄埔中山医岭南医院,其四年前暂停儿科夜诊,一方面确实是区域内新增儿童多,另一方面,作为屈指可数的三甲医院让多数家庭趋之若鹜。群众这种看病习惯很难改变,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起到很好的分流作用,加剧了三甲综合性医院的儿科医患配比矛盾。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儿科夜诊室



诚然,黄埔区政府2018年以来在儿科医护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比如黄埔区卫生健康系统通过公开招聘引进儿科专业医师4名、妇幼保健医师1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名、初级职称人员4名。目前已有26人培训后能系统掌握儿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转岗培训考核合格,在原专科执业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儿科执业范围。计划至2022年,达到每千名儿童儿科医师1.3名的水平。但按照目前这个儿科医生的流入速度,无疑是杯水车薪,岭南医院还得从天河院区抽调多名儿科医生充实才能重开夜诊,2020年能不能达到1.3的指标,还得打个问号。



儿科是医闹现象的重灾区


“吃吃喝喝妇产科,吵吵闹闹小儿科”,儿科除了工作时间长,负荷大,还是医闹现象的重灾区。中国医师协会在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2016年, 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儿科挂号大排长龙、家长来回穿梭且忧心忡忡、孩子哭闹不停歇、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儿科医生,这些基本构成了儿科就医的日常画像。


▲《人间世》节目截图


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医生难以从孩子口中了解病情信息,且看病时多个家庭成员眼睛盯着,不能允许出半点差错,家长的高期望也使儿科医生倍感压力。因为很多症状要靠医生观察和发现,这就特别费时费力,同时增加了明确诊断的难度。问诊和治疗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凭借经验,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


▲《人间世》节目截图



《人间世》第二季第八集把镜头聚焦到儿科,揭示了当下儿科医生行业遭受的恶性循环困境。因为家长对孩子关注度高、医生缺口大、病情变化多等因素,儿科医患冲突格外严重。镜头下的小儿重症监护室42岁的主治医师——朱月钮,当主治医生已12年,分分秒秒都在死神手里抢人。因为搭档多年的同事即将离职,来自工作、家庭等压力让朱医生不堪重负。纪录片拍摄中,朱医生因为在走廊通电话时说了一句“我没空跟你说,有个病人要死了”因为这样焦急无心的一句话,她被家长直接投诉到医务处,接着,沟通、写保证书,焦头烂额一整天而在短短52分钟的剧情里,朱医生已救护23了个孩子,这种工作强度实在难以想象


▲《人间世》节目截图


编者跟街坊聊天也了解到,黄埔区内儿科也曾发生过一些医闹现象,在网络上也看到一些民众留言:“别再发生医闹,把儿科医生赶跑了!”。此外,还有医生表示,急诊资源存在滥用的情况,比如咳嗽等小病没必要占用夜诊时间,一方面可以为有需要的儿科夜诊人士腾出资源和减少等待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儿科医生的负担。


▲《人间世》节目截图


“儿科医生荒”不仅是黄埔的区域难题,更是全国性的问题,而医闹现象会进一步加剧矛盾,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心头肉”,但同时儿科医生背后也有自己的家庭,很多医生因为职业关系几乎都错过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所以彼此之间应该多一些善意、尊重和理解,毕竟儿科医生这个职业在无形中撑起了中国无数个家庭的未来



儿科医生待遇——“高付出,低回报”


在医学院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80万医科生毕业,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人,而成为儿科医生的仅300多人。为何会出现这种畸形的现象,每年新增儿科医生少,且队伍里还有医生不断流失,这与儿科医生的工作呈现的“高付出、低回报”状态正相关。中华医师学会儿科分会的一项调查发现,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但收入只占成人科医生的76%

一般而言,在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组成。在目前大部分医院都自负盈亏的事实基础上,医生收入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绩效奖金。而儿科由于单次就诊花费小、检查费、药品收入等较低,与成人科室差距较大,使儿科医生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所以,儿科收入在科室中常年倒数一二,对医院总体收益贡献不大,儿科医生常自嘲“处于医院鄙视链底端”。

因为畸形的行业生态,使儿科医生流失,有的人选择转岗、跳槽或者永远离开这个行业。2018年,广东全省医疗机构儿科流出医师803人,流出医师占2017年儿科医师总数的6.8%。数据显示,儿科流出医师中,3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占了29.6%。流出人员中,约4.7%的儿科医生转为行政、管理岗位,29.1%的转到其他业务科室,66.1%的人彻底离开了医疗行业,这当中还有一定比例的人跳槽到了更高薪资和待遇的民营机构,比如黄埔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岭南医院就是因为儿科医生被民营机构挖角而被迫暂停儿科夜诊服务

针对儿科医生待遇提高的问题,黄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在近年落实了不少利好措施。据统计,黄埔区2018年补助387.3万,2019年已经投入医疗补助388万元。补助经费可统筹用于儿科建设,包括提高儿科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进行设备配置、重点专科建设、儿科医护人员培训等方面;对黄埔区属医疗机构,按实际开放儿科床位数,每年给予1万元/床位补助,预估未来三年,黄埔区各大医院儿科床位总数可达662张;对黄埔区属二级及以下相关医疗机构,按年度实际儿科门急诊量,给予4元/人次补助,按年度实际儿科出院人次,给予800元/人次补助(数据来源于广州日报)。


目前,编者未能调查到黄埔区儿科医生待遇提高的具体情况,查阅其他省区已落实政策,可以为黄埔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个参考,比如四川省卫计委要求儿科医务人员薪酬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医务人员平均薪酬的1.2-1.5倍。编者认为,对儿科医生等紧缺岗位,适当的财政倾斜是有必要的。




编者说


对于“儿科医生荒”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恶性循环,首先得从顶层设计出发,国家与政府层面,要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比如提高儿科医生待遇,调整工作时长与假期制度,改善儿科医生的日常工作环境等,加强儿科医护队伍的的定点培养,为行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形成“进的多,流失少”的新局面;医院层面,不能以“利润”作为衡量科室医疗资源投入的标准,要放在医改的大框架下来主攻解决医患层面,医生对病人多一点温情,患者对医生多一些谅解,尽量避免医闹现象发生


诚然,黄埔区政府近年来已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扶持儿科医疗事业发展。对于恢复岭南医院儿科夜诊,黄埔区卫生健康局局长郭杰说:“这是民众最操心的事,我们把解决儿科急诊难的问题列入主题教育检视问题中着重解决的民生事项,千方百计让医院把儿科急诊恢复起来。”由此可以看出黄埔区政府解决儿科就医难题的决心。相关的项目建成后,能否有效解决黄埔区儿科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这需要各位人民群众未来与政府共同检验。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 黄埔首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街坊是幸福还是被幸福?

✪ 交通涅槃再造,黄埔存在感可比肩天河?

✪ 全面超越白云山:天鹿湖升级广州最大景区之构想

✪ 佳兆业未来城:李嘉诚烂尾多年项目易主,能逆风翻盘?

✪ 云升科学园:商业地产4.0模式,能否在科学城突围?

✪ 大壮名城:高价开盘遭购房者当头一棒,能坚挺“躺赢”?

✪ 万科里享家:大牌刚需却遭遇质量滑铁卢?

✪ 雅居乐富春山居7年斩获160亿,限量版大盘为何受追捧?

✪ 优越区位+山水美景,华标峰湖御境值得拥有?

✪ “中国纳米谷”落户知识城,将成为美国硅谷级别的存在?

✪ 知识城3大楼盘解读——龙湖双珑原著、招商雍景湾、时代天韵

✪ 黄埔PK南沙:广州东进、南拓究竟哪个优先级更高?

(点击以上文字链接阅读文章)




为黄埔人定制的生活服务群

群员来自于黄埔区各行各业的潮男潮女

吃喝玩乐打卡地,自由分享,畅所欲言

求职招聘、房屋租售、生活服务等,一网打尽

当群员的数量达到500

群主大大会给大家发放大额红包雨

还有不定期的商家红包、优惠券、

酒店免费入住机会等大派送

仅限黄埔区群众参加,数量有限,福利先到先得



注:群员数量已过百,进群需验证,请加运营小哥微信:XIYUECANTING88




文章版权说明▲本平台原创文章版权归黄埔生活汇所有,如需转载需获得授权。▲如有文章素材侵权请在后台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黄埔新闻爆料(有偿)/招聘以及各类信息发布(免费)/探店推广/品牌互推/公众号代运营/商务合作/请各位添加小编号MWQ7699505,并备注好以上对应的关键词,谢谢合作。
来啦
扫描二维码老弟
戳“阅读原文”进入留言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