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
点击蓝字,一键关注 “朱健仍是朱健”
暮晖下的夕阳
一晃:父母就老了。
一晃:自己也老了。
一晃:朋友也老了。
一晃:大家都老了。
一晃:老龄社会了。
现在,全国有多少老年人呢?
60岁以上的,二亿八千万。
80岁以上的,三千六百万。
夕阳无限好,老年青春在!
这只是诗人自娱自乐的浪漫,也是电视里对老年人不花一分钱的赞美!
生活,是现实的冷暖,不是诗人的自嗨!
上海,是我国老人最多的城市,也是老龄化程度位列世界第二的城市。
在上海,老人像夕阳一样,余晖洒满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每天,学校门口都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许多六七十岁以上的白发老人,骑着电瓶车接送孙子孙女上学。
在上海,四世同堂已是许多家庭的结构。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与2023年之交。一幅幅刻骨铭心的场景,仍然深深地镌刻在许多人的脑海里。
上海各家医院的门诊大厅,就像几十年前春运时的火车站,人挤人。
在阴冷的门诊大厅、走廊里,映入眼帘的场景是:
六七十岁的白发老人坐在小板凳上,陪伴着躺在简易折叠床上的患病父母——耄耋太爷爷、太奶奶!
白发老人作为儿女,服侍耄耋的父母。
白发老人作为亲人,在与死神争夺民国出生的耄耋父母的生命。
这场景,让人看着凝噎、心痛。
老人!
生命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就这样突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老人!
这凝重的社会现实和生活负担。
谁能托起?
中华几千年的古训:多子多福,养儿防老。
是吗?
1971年,出台了计生政策。
各级大小报刊、广播电视不断宣传:
未来养老靠社会、靠国家。
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幽默地说,报纸不能看装订本。
五十多年过去了。
当年的报纸,也早已化成了纸浆,幸存的文本也成了档案馆里泛黄的余孤了。
五十多年过去了。
当年响彻大地的口号,也早已在九霄云外了。
当年的宣传也已落地,异化成了实实在在的产业。
什么是产业?
产业,就是生意,就是有买有卖的行业。
有买有卖,就要掏钱,这是天经地义!
不是吗?
买养老保险,要掏钱。
住在养老院,要掏钱。
请护工阿姨,要掏钱。
求医看疾病,要掏钱。
钱,从哪里来呢?
当然是老年人自己的退休金。
好,咱们就来聊一聊退休金。
全国的退休金分为三大类:农民、企业职工和公务员。
农村的爷爷奶奶,就比较寒碜憋屈了。
60岁后,每个月仅有一百多块钱的养老补贴。
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沿海地区,补贴会多一点。
城里的爷爷奶奶,以退休金的来源、替代率的不同,分成企业职工和公务员两大族群。
公务员,咱不聊。
咱就聊聊,企业职工退休金的来龙去脉。这条脉络很有历史感,也挺有学问的。
我们父母那一代人,也就是现在太爷爷、太奶奶的那辈人。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的创业者、建设者。
由于当时国家困难,没来得及给第一代建设者未来的养老,提前匹配统一的退休资金池。
他们八十年代退休的时候,退休金是由各自的企业承担的。
从全国来看,企业有大有小、有公有私、有好有坏,有些企业甚至破产了。
所以,退休金的发放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怎么办呢?
总不能让新中国的第一代建设者,青春芳华献给了国家,老了之后却领不到退休金吧!
1993年,国家开始全面实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用大白话讲,就是政府牵头建了一个巨大的退休资金池。
由全国的企业单位和在职员工,共同缴纳养老保险等“五险一金”。
众人拾柴火焰高。
由企业和在职员工一起向退休资金池里不断地注水,那这个池子就厉害了,水就老多了!
有水,要先解近渴!
从此,退休资金池里的活水,源源不断地引入了老前辈们干涸的土地,解决了他们的近忧和远虑。
说句大实话,这个退休资金池里。1993年以前退休的老人家们,是没有注入一滴水的。
这池水是1993年后,由在职的后辈们及其所属企业一起注入的。
可以说,是后辈们用自己当下的钱,弥补了历史亏欠老一辈建设者过去的钱。
这就启动了:
当代人弥补上代人、下代人弥补当代人、一代人弥补一代人的退休金共同接力的模式。
随着社会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呈现出了“寿比南山”的趋势。
这长寿的幸福,又衍生出了一个新的“隐患”。
这“隐患”,悄悄地“摸”了上来。
未来:
随着新生儿的逐年少了,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会越来越少。
领取退休金的“寿比南山”老人,会积累得越来越多。
未来:
退休资金池里的水,势必会出现,流入的水小于流出的水。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共同难题!
发达国家的退休金,虽然没有农民、企业职工和公务员三大族群之间的差异。
但退休金池里进水、出水的平衡问题,也是各国都辣手的问题。
所以,延长退休年龄是各国迫不得已的主要措施。
2021年4月1日起,日本法定退休年龄已修改为70岁了。
那,怎么让我们资金池里的水,保持可持续的进出平衡呢?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持家过日子的智慧和常识了。
池内缺口,池外弥补。
精兵简政,不养闲人。
勤俭持家,不下馆子。
捂紧钱袋, 远离烂人。
如果我们再以国际化的大视野,借鉴国际的经验。
我们这代人和后代们,一定会找到退休资金池水,持久有序进出的平衡点。
暮晖下的夕阳
越来越多的老人“寿比南山”,又呈现出了一个社会性的难题:
生命延长了,生命的厚度能与之相匹配吗?
六十年前,作曲家潘振声创作了一首家喻户晓、影响几代人的歌曲《我在马路上捡到一分钱》。
六十年过去了。
比一分钱,大一百倍的一元钢镚,现落在马路上,有几个人会去捡?
这六十年,虽然我们一直走在涨工资的马路上,但钱也一直走在缩水的康庄大道上。
钞票的面额与其价值,就像两条路上反向奔跑的车,渐行渐远。
80年代,我妈从国企退休时,每月能领到90元的退休金,她已经觉得美死了。
如果那时有人告诉她,她活到90岁的时候,每月可以领到5000元的退休金。
那,她做梦都会笑醒。
我妈现在90岁了,退休金也确实涨到了5000元。
但她的退休金能干什么呢?
她现在是一个失能的老人,需要护工阿姨全天候的护理。
她那5000元的退休金,也仅够请半个护工阿姨的费用。
哎,人老了,身体在萎缩。
那知道,钱也在同样的萎缩!
生命的长度在延伸,但如重疾缠身,那治病和护理这对“孪生金刚”,就会无情吞噬老人那点退休金。
前年,我妈摔断腿叠加老年痴呆,住了三个多月的医院。
手术、材料、医疗、加上请护工阿姨,就花了十几万。
一场病,就干掉了她多年的积蓄。
现在,她每月看医生,配各种药就得近两千元,仅每月所需的纸尿裤、纸床垫也得大几百块钱。
所以,在疾病面前,仅靠老人自己那点退休金,用广东人的话来说,洒洒水啦!
至于生命的厚度和尊严,边都不沾!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凡是家里有需要动手术的老人,好心的医生都会向亲属善意地询问:
是用进口材料?还是国产材料?
可你家老人,他自己的那点退休金,够匹配进口材料吗?
这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人民币,才是生命厚度和尊严的基础,这是百分之百的标准答案!
现实,不相信眼泪。
养老,现在已成了方兴未艾的大产业。
各行各业群雄逐鹿,各家保险公司也在不断推出新的养老产品和服务。
现在,几家大的保险公司,已在全国为老人定制修建了,许多非常漂亮、舒适、园林化、人文关怀浓郁,并带医疗保健的五星级养老社区。
给老人一个“五星级的家”!
这个宗旨和理念真的非常好!
这真金白银的为老年人投资,是要用手工点赞的!
市场经济下,企业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市场行为,是无可厚非的。
问题是,你家的老人是否属于高净值的客户?
他能享受上有质量的老年生活吗?
这“五星级的家”,入住的资格是至少要购买二百万元以上的保险产品。
待老人入住“五星级的家”时,房费、护理费、伙食费、医疗费都是另算的。
如果,每个月没有万把块钱,拿去垫底。
想入住,门都没有!
现实,就这么任性和骨感!
人民币的数量,才是入住“五星级的家”的唯一门票。
哪怕,以前你得过再多的劳模啊、标兵啊、先进啊、优秀啊!
在市场面前,一概无效!
坦白地讲,现阶段二亿八千万老年人中的绝大多数,都不属于高净值客户。
哪怕你老人家,垫上砖头、踮起脚尖、拧着脖子,像仰望星空一样,也仰望不到“五星级的家”。
这是命吗?
不是!
是收入!
所以,不是每一个有长度的生命,都能匹配有厚度的生命!
生命的长度不断延长。
我们这个民族未雨绸缪、存粮备荒的基因,仍牢牢嵌入在生命之中,形影不离。
这种基因,造就了世界上最能节省、最能储蓄的民族。
为什么要节省、要储蓄呢?
因为担心。
担心什么呢?
担心,老龄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担心,在没有全民免费的医疗,没有全民养老福利的保障下。
求医治病要备钱!养老护理要备钱!
这种“存粮备荒”的忧患基因,疫情期间更刺激了它的饱和度。
2022年,全国居民存款不降反升,新增存款17万亿。
可笑的是。
老百姓担心未来,从嘴里节省下的未来应急存款,却又被“砖家”们盯上了。
“砖家”们的嘴又叫了,要让父老乡亲们拿出存款去消费、去拉动经济。
这真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如果不担心未来的治病和养老。谁会在当下一口一口地节省,为了未来的保障去存款!
这是常识!
吃饭的人,都应该懂的!
暮晖下的夕阳
老人“寿比南山”后,也给社会的亲情和伦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结构,呈现出一个由四层亲缘构成的,倒挂金字塔。
耄耋的太爷爷、太奶奶;
迈入老龄的爷爷、奶奶;
独苗的孙子或孙女;
独重孙子或重孙女。
太爷爷、太奶奶是家庭生命之链的顶端,我们民族一直尊称为太祖。
太祖,那是要毕恭毕敬孝顺的。
但这些太祖,就像“老爷车”。每辆车的部件都有损坏,有些太祖“老爷车”,随时可能就抛锚“趴”下了。
我有一个朋友,几年前他也退休了。
九十多岁的老妈,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是志愿军的卫生员。家里挂着各种奖状。
老妈瘫痪在床已经两年多了,每天靠鼻吸进食。
作为白发子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朋友给我讲,他每天都是精疲力尽,累光最后一点劲。
他和两个姐姐一起凑钱,给老妈请了一个护工阿姨。
换句话说,就是两个奶奶辈的姐姐加上一个爷爷辈的弟弟,一起凑钱给太祖辈的老妈,请了一个护工阿姨。
两个奶奶和一个爷爷,姐弟三人每半年轮流一次,将太祖老妈接到自己家里去照料。
朋友他身为爷爷。儿子儿媳每天加班,根本没有时间管孙子。
接送孙子上学,辅导孙子作业。给全家人买菜烧饭。
这些就全落在他和爱人的肩上。
年逾古稀、瘫痪卧床的太祖老妈,虽然有护工阿姨在照顾。但太祖老妈的健康,仍然让他每天牵肠挂肚。
朋友曾掏心窝地给我说:
这上有老、下有小,整天劳心劳神的,什么时候能解脱啊?
我完全理解他,这就是生命之链的沉重和负担。
放眼当下社会,也只有在这一代爷爷奶奶身上,依然留存着孝顺和报答养育之恩的情结。
说实话,赡养老人这本经,不管谁来念,都不好念。
此时,那些老模范、老先进的太祖们,只有追忆那曾经响亮的口号: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的!
暮晖下的夕阳
“久病床前无孝子”!
坦诚地讲,心里不抱怨、不焦虑,那都是假话。
拿我自己来说,记得前年11月21日。
随着扑通一声闷响,我眼睁睁地看着老年痴呆的老妈,自己把自己绊倒了。
我的头,顿时就炸裂了。
我完全知道老年痴呆加大腿骨折意味着什么!
在搀扶摔在地上的老妈时,我不是安慰她,而是抱怨、泄愤、不恭敬地噎人气话!
但毕竟是母子啊!
噎人的气话放肆完之后,这事后的一切麻烦还得往肩上扛啊!
这几年在护理瘫痪失能的老妈过程中,我发现了一剂打磨耐心、排解压力、甚至焦虑的最好良药。
这是一剂什么良药呢?
是老照片!
如果说,报纸不能看装订本,那照片一定要看装订本。
老照片,能让我们透视老人一生的全貌,看到历史的全景。
我们家有两本相册,时间跨越九十年。
相册还是民国时代的,黑色的封面封底,设计制作得非常考究。一本相册有30页,正反两面都插满了相片。
相片全是黑白的,每张相片都插在四个相角中。
如果说小的时候看老照片,更多的是知道了在新疆的万里之外,还有一个叫上海的故乡,和父母年轻时候的照片。
现在再看这一张张黑白老照片,我不仅能看到一个个场景,而且能穿透看见几十年前一个个历史背景和故事。
1949年父亲青春洋溢、踌躇满志、西装革履在复旦大学校门口的纪念照。
活力四射,健硕体魄的复旦大学棒球队队员的合影。
1951年父亲和母亲参军后,在新疆的一张张照片。
老照片,有父亲荣获劳动模范的纪念照,也有母亲的青春芳华的留影。
还有父母抱着襁褓中我的老照片。
我妈曾指着襁褓之中的我说,在我还没有满月时,她就赶去参加“和平劳动竞赛”了。
当时部队刚集体转业,没有托儿所,没有带孩子的阿姨,也没有老人帮忙。
爸爸是炼铁高炉的值班长,每天要24小时盯着高炉,几个月也回不了宿舍,根本帮不上她的忙。
我妈她每天参加“和平劳动竞赛”时,就把我这个小婴儿锁在宿舍。只有在赶回来给我喂奶时,趁机换一下尿布。
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把我带到了两岁。最后厂里有了托儿所,我才不用锁在宿舍了。
这就是他们那一代人,对待工作的忘我精神。
岁月,已经流淌七十多年了。
透过老照片,我依然能感触到他们那代人坚韧的青春力量。
睹物思人。看着一张张老照片,我情不自禁地拿自己与父母那一代人去对比。
他们学历比我好,生活在繁华舒适的上海。七十多年前就来到了当时遥远、艰苦、寒冷的新疆。
人由苦日子,去过好日子。个个会兴高采烈!
而由好日子,去过苦日子。会有人自愿主动去吗?
放在当下,是没有一个人会自愿主动去的!
只有对比,才有佩服!
他们那一代人,无愧于那句老话:
把青春献给了祖国,把一生献给了边疆。
如果没有老照片的定格,在我的人生记忆里,父母过去的一切,早已荡然无存了!
他们那一代人,现在都已是太祖辈的人了。
说句良心话,这于公于私、于国于家,都该好好赡养他们。
记得我爸临故前两个月,给我说过一句淡淡的嘱托:照顾好你妈!
我没有回答一个字,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
这种表面上淡淡的嘱托、轻轻的点头,是男人之间最神圣、最凝重的心灵契约!
每当看着老照片中的爸爸,我知道老爸在天堂看着我。
看着我,用行动回答他的嘱托。
一张张老照片,不仅会对父母一生感慨万分,也牵忆出他们那一代人,朴实无华的做人操守。
我妈一生就是节俭,东西捡便宜的买,对自己也很吝啬和小气。
我爸买东西,讲品牌。他的信条是一分钱、一分货。
每当我爸去内地出差,买回来的东西。我妈问价时,他为了讨我妈欢喜,价格都是“拦腰斩”。
但他们和许多上海老人一样,在钱与情方面,非常“拎得清”。
不占公家的便宜,不占别人的便宜,也不占子女的便宜。
甚至,连子女都不想麻烦。
我妈85岁时,当时脑子还不十分糊涂。她听觉不好,我给她买了一个西门子的助听器。
我妈问多少钱?
我告诉她400块钱。她一如既往地马上付了我400块钱。
她带上助听器,能听清楚了,喜笑颜开。
看到老妈开心,我也得意忘形了。得瑟地告诉她,这是德国货,二万八千元。
好家伙,这可惹了大麻烦!
她坚决不要了,要让我退货!最后闹到不退货,她就不吃饭!
我知道,她是舍不得钱,更不愿意子女为她花钱。
86岁之前,她还没有完全老年痴呆。我给她请保姆,她总是以各种理由,坚决不要。
我当然明白背后真实的原因,还是舍不得钱,还是坚决不花子女的钱!
好啦,她现在老年痴呆了、瘫痪了,人也不认识了。
请不请护工阿姨,请什么价格的护工阿姨,就不是她说了算了。
总有人问我,你请的护工阿姨怎么都那么好呢?
因为,我能读懂老爸一生的信条,也能感应老爸在天堂教诲着我:
好的服务,必然匹配相应的价格,这是价值规律!
这是对劳动者的尊重!要善待劳动者!
正是与父亲的价值观一脉相承,我才能给我妈请到最好的护工阿姨!
要想当好孝子贤孙,这是需要耐心和钱,双重磨砺和检验的!
对老人要有耐心!对老人舍得花自己的钱!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日出日落,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生生不息,这是人类繁衍传代。
岁月残酷无情。
曾经的妈妈像朝阳一样,在遥远的新疆都能感受到,她那饱透青春活力的芳华。
现在的老妈,宛如徐徐落山、残缺暮晖的夕阳。
老照片穿越了时光隧道,不断唤起我对老妈,回报养育之恩的力量,打磨心中的耐心!
心里那些烦躁、抱怨、焦虑也就淡多了!
老龄化是什么?
其实就是大自然,多给了夕阳一点落山的时间!
人类文明的进步,多给了老年人生命的长度!
对老年人,最务实的期许和愿望应该是:
生命的长度,要匹配生命的厚度!
这才是有质量的“老有所养”!
要实现有质量的“老有所养”,涉及到方方面面。
公家,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去做!要去创新!要去变革!要去完善!
百姓,每一个家庭甚至四世同堂的子孙们,都要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
公家的每一个政策,子孙们的每一份孝心。
这一切的点点滴滴,都是有质量的“老有所养”的基础,都是夕阳无限好的标配!
家国情怀是什么?
不是威风八面的口号,而是公家情系民生的好政策,子女孝敬老人的好心肠!
这绝对是大实话!
1949年,父亲在复旦大学读书
1950年底,母亲从上海参军去新疆
1951年,父亲从上海参军去新疆
1954年,父亲母亲结婚时的纪念照
父亲母亲抱着襁褓中的我
母亲抱着襁褓中的我
父亲荣获劳动模范时的纪念照
母亲30岁时的纪念照
~~以下都是我的原创文章,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在我的老公众号里,阅读量突破百万的文章】
一枚公章
公主的临时户口
【近期的新文章】
【老前辈篇】
【光荣的劳动者篇】
【母亲篇】
【个人成长篇】
【疫情·上海篇】
盼星星,盼月亮,盼尽头
良知的契约
【疫情·首年篇】
悲悯的壮士
【保险行业篇】
谢谢阅读,欢迎转发!
如需加我微信,点击下面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