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检察》2022年第15期要目

人民检察杂志 人民检察杂志 2023-03-25


目 录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

民事诉讼同级检察监督问题研究

冯 键

迎接二十大系列专题之

如何深化落实中央《意见》

强化法律监督

少捕慎诉慎押的基本内涵与适用准则

张建伟

理念创新引领刑事执行检察转型升级

李奋飞 刘沛泉

新时代行政检察的探索与展望

王 勇

法学专论

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学理基础及制度建构

冯小光 姜耀飞 朱光美

流量造假行为的刑法规制

邓矜婷

刑法谦抑性的再探讨

武晓雯

检察聚焦

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的准确理解与有效运行

苗生明 李玉华 余湘文

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

理论与实践

利用大数据挖掘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线索初探

翁跃强等

权威解读

《关于办理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解读

吕洪涛 方剑明 楼之韬

司法改革探索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的实践与发展

陈 磊

《中小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团体标准的把握及运用

李 勇

域外法治

轻罪的程序应对:英国转处制度及其启示

魏晓娜 马若飞

观点撷要

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检察路径

詹 静 邹 旸

个人信息保护法视角下企业存取数据的合规化管理

刘建华 张智翔

检委会工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牛志彬 夏青钢

以数据赋能智慧案管建设

李 云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


民事诉讼同级检察监督问题研究

摘 要:民事诉讼同级监督已成为与“上对下”抗诉相并行的民事检察监督模式。加强同级监督,是强化法律监督的应有之义、是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制度的完善方向和实践需求。当前,民事诉讼同级监督存在监督手段刚性不足、监督实效有待提升、监督重点仍停留在个案、监督认可度有限等问题。有必要在强化理念引领基础上,将“检察建议”调整为“检察意见”,全面加强同级监督的制度刚性;注重“人”“案”并重、质效并举,提升监督实效;以规则公开、案件办理公开、监督意见公开,提升同级监督的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民事诉讼同级监督 监督刚性 监督质效 监督公开

本文系202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虚假诉讼民事检察精准监督实现路径研究》(GJ2022B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冯键,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迎接二十大系列专题之如何深化落实中央《意见》强化法律监督


少捕慎诉慎押的基本内涵与适用准则

摘 要:少捕慎诉慎押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对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具有重要意义。“少捕”与“慎押”以降低羁押率为追求目标,主要依靠减少提请和批准逮捕的案件数量,通过检察机关的职权作用带动公安机关减少羁押;“慎诉”并不意味着片面追求高不起诉率,防止不起诉权的不当行使、防止起诉不当均为其内涵要求。

关键词:少捕慎诉慎押 刑事司法政策 羁押率 不起诉率

作者简介:张建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理念创新引领刑事执行检察转型升级

摘 要:理念创新对于引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创新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刑事执行检察正处在进一步向规范化、专业化升级的转型发展期,必须坚持理念创新,通过构建刑事执行检察理念体系,指引刑事执行检察更好地创新发展。应深刻把握我国刑事执行检察总体发展方向、法律监督属性、业务工作性质和工作推动方式,探索建立由刑事执行检察总体目标理念、法律监督理念、司法办案理念、发展动力理念四个子系统有机组成的刑事执行检察理念体系。

关键词:刑事执行检察 法律监督 转型发展 理念创新

作者简介:李奋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沛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法学专论


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学理基础及制度建构

摘 要: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工作中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不容回避:一是我国支持起诉制度的合理性;二是检察职能与支持起诉之间的关系;三是检察机关在支持起诉中的职能定位。构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应考虑将支持起诉作为包括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在内的自洽逻辑体系,按照解释论的思路,对现有规定进行填补和完善;应设置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前置程序,确定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范围和领域,并对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程序性事项予以明确。

关键词:检察机关 支持起诉 职能定位 制度构建

作者简介冯小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第六检察厅厅长、一级高级检察官;姜耀飞,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三级高级检察官;朱光美,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三级高级检察官助理。


流量造假行为的刑法规制

摘 要:司法实践中对流量造假行为存在定性困难、罪名适用不当等问题。为准确区分流量造假行为,使刑法规制更具针对性,应当根据流量造假行为的技术特征和危害对象,将其分为群控刷量类、虚假广告类、虚假交易牟利类和盗用CDN流量类。其中,后三类行为以他人的财产利益为侵害对象,应定性为相应的侵犯财产类犯罪。第一类行为以群控作为技术特征,往往涉及多种刷量行为,定性时不能一概而论。按计算机信息系统类犯罪规制时,必须符合“侵入”“非法控制”“破坏”“数据”等概念的可能含义,不应解释为指向所有不正常的计算机联系。

关键词:流量造假 群控刷量 虚假广告 计算机信息系统类犯罪 虚假交易

本文系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流量造假行为的刑法规制》(GJ2021D24)的成果。

作者简介邓矜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司法部信息安全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本文受司法部信息安全与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项目资助。


刑法谦抑性的再探讨

摘 要:刑法谦抑性的内涵包含刑法的抑制性、刑法的有为性、刑法的能动性。积极刑法观符合刑法谦抑性的真实要求,当下活跃的刑事立法与谦抑性原则相吻合,但刑事司法与谦抑性原则存在一些偏离,如在犯罪认定中未能充分发挥实体法上的价值,在刑事诉讼中未能充分发挥程序法上的价值,在行刑衔接中存在行政手段能动治理不足等问题。刑事司法应贯彻刑法谦抑性原则,实现犯罪判定上的限缩、适用刑罚上的谦抑以及行刑衔接上的限制。

关键词:刑法谦抑性 积极刑法观 刑事司法 行刑衔接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研究》(19YHJ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武晓雯,中共中央党校政治与法律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


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利用大数据挖掘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线索初探

摘 要:在数字经济时代和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既面临新挑战,也面临新机遇。大数据能为自侦案件线索发现提供新的思路,在刑事侦查和民事执行领域,可运用要素筛查、数据碰撞、关联分析、异常统计等监督模型发现违法下行、以罚代刑、制造假案、执行异常等问题,挖掘出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线索。不同的监督模型并非排斥对立,可以整合运用、灵活配置。但数据的获取和共享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应通过主动监督的实战成果赢得各方认同,在监督办案中逐步打破数据壁垒。

关键词:大数据 司法工作人员 职务犯罪侦查 线索挖掘

作者简介:翁跃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挂职);文晓晴,湖北省荆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姜琪,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温一浩,浙江省嵊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


司法改革探索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的实践与发展

摘 要:检察机关推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达到预期成效,为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司法动能。改革经验在于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改革模式、建立司法驱动与第三方参与相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健全规范与完善机制相并行的改革路径,因而合规案件在质与量上均取得积极进展。展望未来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研究的方向和课题,可在以点带面从个案合规到行业合规、构建不同涉案领域专项合规规则、设计适应不同规模企业需求差异化的合规管理制度和考察标准、严把出入口关、完善配套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化。

关键词:涉案企业合规 改革经验 改革成效 未来展望

作者简介:陈 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小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团体标准的把握及运用

摘 要:企业合规的本质内涵是改造企业的治理结构、重塑企业的合规文化,这一本质内涵可以具体化为各种要素,进而形成规律性的共性指标。《中小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是国内首部关于中小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团体标准。在理解和运用过程中,需要把握评价标准与建设标准、技术指标与文化指标、正文与附件、中型企业与小微型企业、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等五组关系,并准确评价机构设置和职责配置、合规风险识别、合规风险应对、持续改进、合规文化建设等具体指标。

关键词:企业合规 合规计划 有效性 技术指标 文化指标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经济的刑事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构研究》(21&ZD2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勇,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法学博士。


域外法治


轻罪的程序应对:英国转处制度及其启示

摘 要:转处是对罪行不太严重的犯罪人不予起诉,采用庭外解决方案进行处理的多种措施的总称。英国的转处制度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基于对刑事案件损耗率的认识而发生的政策转向。英国的转处制度包括警告、简单警诫、青少年警诫、附条件警诫、定额罚金通知、骚乱罚金通知、社区解决、暂缓起诉协议等多种形式。转处实践在英国产生了扩大法网、被追诉人违心接受转处措施、刑罚震慑功能减退、刑事执法不一致等问题。英国转处制度及实践,既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也提供了试错的样本,未来如果我国引入转处制度,应当采取一定防范措施减少其负面效应。

关键词:轻罪 转处 恢复性司法 附条件警诫 定额罚金通知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认罪认罚从宽的理论反思与制度重构》(21BFX0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魏晓娜,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教授;马若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公告

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适应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人民检察杂志特开设微信端征稿发稿渠道,建立“好稿快发”“网络首发”机制,来稿除微信公号端编发外,还将择优刊发于《人民检察》纸质版。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邮箱rmjcwlb@126.com,征稿内容详见《人民检察》网络微信端征稿启事。


编辑:简 敏

相关链接


《人民检察》2022年第1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2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3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4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5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6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7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8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9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0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1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2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3期要目

《人民检察》2022年第14期要目

《人民检察》网络微信端征稿启事


关于我们

《人民检察》创刊于1956年6月,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刊,全国百种重点期刊,以“交流经验,指导业务”为办刊宗旨。它关注检察改革,探索法学新知,交流工作经验,解析司法疑难,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投稿邮箱:rmjcwlb@126.com    rmjcbjb@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