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跌倒的“敬畏”
阅读提示:跌倒是老人受伤的主要原因,也是老年伤害的首位死因。前不久袁隆平院士突然去世,就是在三亚杂交水稻基地跌倒所致。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8%-35%的高龄老人,每年至少会发生1次跌倒。下面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她将告诉我们如何预防和自我救助。
瑞士每年约有 83000 名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的老人有跌倒的经历。直接造成的费用就高达数十亿瑞士法郎。跌倒几乎可以改写老人的生活与命运。有12,000 名老人跌成髋部骨折,更有 1,330 老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当然也有老人只是受点轻伤。更常见的现象是老人摔倒后跌断手臂或因脑震荡失去自理能力,从而不得不住进老人院或长期卧床。仅老人跌伤就可以引起大笔医疗开支。根据瑞士意外事故安全办公室的统计,用于老人跌倒后的治疗与护理费每年就高达 16 亿瑞士法郎,实际引起的经济损失更是高于医疗费用的几倍。
对于“跌倒”—— 用《吐槽大会》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我非常的respect (敬畏)。
工作在养老机构的我,照护过很多位长者,也陪护过其中的一些人走完此生。在这其中, J先生的离世,却让我久久不能释然。
J先生82岁,高高的个,身材矫健,走路的步伐轻松自如;人也超好,交流无障碍。相对生活在自理楼层中的51位长者,J先生有着自己的日常生活安排,似乎是让工作人员最“放心”的一位老人。
那是一个周六的晨会,前一天周五恰逢我休息。会上得知,J先生昨日上午十点在外面遛弯,跌倒后送进医院面临高风险的手术。医院和子女、家庭医生以及养老机构多方确认, J先生签署过生前遗嘱,他自主放弃过度治疗,敬重死亡的自然规律。医院最终决定尊重J先生的决定,他于当日下午四点离世。
或许是出于“职业病”, 我不停地在家庭里、朋友圈中普及预防跌倒及跌倒过程中状态的调节和独立起身的动作,甚至“押”着他们练习。次数多了,时间久了, 大家听到我说“跌倒”就上演“快闪”,并抱怨着他们不是养老机构的长者,意识清楚,身体灵活,无惧风险。
两周前,家人由于冬天的靴子没有跟脚而从台阶上滚了下来。我看到家人的脸上、身上“挂着彩”的同时,我还能感受到家人经历跌倒后身心的变化。
这就是我的家人,从跌倒前的无畏到跌倒后对“跌倒”的敬畏。作为运动知觉的讲师、专业照护者的我更希望普及防跌倒的意识,让更多的人重视但不恐惧,储备知识,防患于未然。
这次我从专业的角度,给大家剖析:跌而不怕的三部曲
第一部:预防跌倒,重在不怕接触地面
我采访过一些长者,尤其是70岁以上的长者,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已经有很多年,甚至十几二十年都没有再次坐到地上活动了。原因是:他们担心自己没有办法从地上站起来。
解决方案是:带着长者练习慢慢地扶着床、沙发到坐到地上后站起。然后再进阶到在地上练习平躺,翻身,站起。
第二部:跌倒过程中,重在顺势滚倒在地
人的运动器官是由骨骼和肌肉共同组成的,肌肉附属在骨架上更有保护骨骼的作用。然而,当人们身心紧张的时候,感知神经就会让肌肉瞬间变得僵硬,很可能会造成骨骼在跌落的过程中,不仅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反而狠狠地摔倒,导致骨折骨裂的概率增高。
人在发现有跌倒的倾向时,会无意识地抗衡和恐惧。战胜这一点就要不断温习第一部:学习不怕地面,学会顺势跌倒,翻身站起。
第三部:意外跌倒后,重在能独立站起
周边的人在看到有人跌倒后的不当反应,有可能加重跌倒在地的人的恐慌情绪;如果搀扶不当,更有可能造成二次跌倒或是严重的跌倒综合征。
跌倒者在平复惊吓后,按照疼痛程度,理性地判断身体状态。如果倒在地上的人能感受到疼痛缓解,身体活动能力逐步恢复,可以按照日常练习的方法,自己从地上站起来,或是指导身旁的人协助自己站起来。
当然,从预防跌倒出发,人们平时的力量和平衡训练也同样重要。面对无法避免的状态,人更要做好身体和心理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我分享了工作中长者和家人跌倒的故事,及跌而不怕的三部曲。我希望能把预防跌倒的意识传播给更多的人,您的点赞或是转发是对我的认可和鼓励。
长者在活动现场体验站起来
红颜 |录音 | 她交代巨款不留给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