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失温冻死,不仅仅在严冬,也不仅仅在室外

成哇 2023-07-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返朴 Author Idobon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


失温是一种可致命的医疗急症。发现失温,要马上寻求医疗救助。


撰文 |  Idobon


5月22日,甘肃省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局部赛道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21位参赛者因失温而不幸遇难。


失温(hypothermia),也就是体温过低,是指人的核心体温降低至35℃以下。所谓核心体温(core temperature),是指人体深层脏器(比如心脏、肝脏)维持运转所需要的温度。这是一个和外周组织温度相对的概念。核心体温的范围十分狭窄,在这个区间内,人体才能发生维持生存所必需的酶促反应。当人体长时间处于寒冷状态,核心体温下降到危险的水平,就面临着失温。


现代社会早已远离“路有冻死骨”的过去,提起失温冻死,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事故。比如浸泡在冰冷的大海里、滞留在酷寒的野外,以及本次甘肃野外马拉松遭遇的极端天气。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体温过低、被“冻死”的风险。据美国CDC官方统计[1],自1999年至2011年,平均每年有1301人死于失温相关的症状。当然,大多数失温发生于寒冬户外,但如果条件满足,在温度不算太低的室内,人也可能失温。


浸泡在冰冷的大海中,人会冻死。丨图片来源:电影TITANIC剧照


当人体的热量补给长时间小于热量流失,体温就会不断降低,以致失温。由此可知,通常情况下,环境温度本身并不是引发失温的关键风险因素。例如,夏天从泳池出来,浑身湿淋淋的,一阵风吹过,人会觉得很冷,甚至起鸡皮疙瘩。而室内如果温度设定不够,也可能失温。老年人跌倒后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热量也会快速流失。


失温的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年龄:儿童和老年人是比较容易失温的群体,因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其中,老年人是最容易遭受失温威胁的群体。在美国,与失温有关的死亡与年龄密切相关。


http://www.nia.nih.gov/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PR20050118Staying.htm


疾病:痴呆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低血糖、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失温。


服药:有些药物会增加失温的风险,比如巴比妥类药物、抗抑郁药和镇定剂。降压药能抑制人体对寒冷的反应,所以服用降压药的老年人更要注意保暖。


脱水:脱水后,人体血量减少,身体散发热量更快,可能引发失温。


剧烈运动:有些运动员大量出汗后身体潮湿、极度劳累,容易失去热量。


饮酒:饮酒使血管扩张,但其实会导致温度降低更快。



根据严重程度不同,失温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到底发生了什么》[2]这篇详述本次5.22事故始末的文章中,作者作为亲历幸存者描述了失温发生的过程。


“比赛开始,大神们很多都穿着短袖短裤,等待起跑的时候都哆哆嗦嗦的,枪一响,都箭一般冲了出去。”


此时,大家的体感温度已经很低,人人都感觉冷。希望通过奔跑来让身体热起来。


“(我)全身都已经湿透,包括鞋子袜子全部都湿了,风吹得站不住,非常担心被吹倒,冷的愈发受不了,找了一个相对避风的地方掏出保温毯,裹在身上,瞬间就被风吹散开,什么用都没有。”


水中的导热系数比静空气大32倍,在一样温度时,在水中的失温速度将比在静空气中快 32 倍。而人体在穿着湿衣服比穿干燥衣服时的失温速度快25倍,若加上风吹,会发生 “风寒效应”,即因风所引起的使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3]


在浑身湿透+大风的情况下,可以想见当时的选手已经非常非常冷了。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种很陡的地形尤甚。岩石是湿滑的,视线是模糊的,而身体,也开始不由自主地发抖,抖得没办法停下来那种。”


无法控制的颤抖意味着已经开始失温。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清醒状态下的长时间颤抖,但也伴随着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加快、想要尿尿等情况。这些反应意味着身体在努力产热,抵抗热量流失。


“我很亲近的一位朋友,女生,在快到山顶的地方失温。她告诉我,她失温了,坐下来,后来是被另外一位女选手叫醒的,之后她发现她的腿摔破了流血,但她完全不记得腿是怎么摔破的。说明她在那段时间失去意识了,我告诉她:你要好好感谢叫醒你的小姐姐,你今天可能差点人就没了……”


失温真正可怕的阶段是人不再颤抖之时。这时,人的精神状态变化,可能出现思维麻木迟钝、言语不清、视觉障碍、心律不齐、瞳孔放大等现象,昏昏欲睡,精细运动技能丧失。如果发现身边的人有这种情况,千万不要留下他独自一人。在《山野医学:失温,一种容易被“救”死的病》一文中,有丰富户外探险经验的作者提到,在户外运动中,许多中度失温(第二阶段)者希望自己在后面慢慢走,他们会说“你们先走,我在后面慢慢追你们”,这句话千万不能当真,要赶紧创造条件让他们回暖。


“后面撤回到小木屋的选手们带回来的消息,都是一路上看到倒下来若干位选手,躺在路边一动不动的、已经口吐白沫的(各跑步群群已经都有视频),一位选手说,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年选手,“已经不行了”,求蓝天救援队队员尽快上去施救。”


此时,作者看到的倒在路边不能动、口吐白沫的参赛选手已经进入了非常危险的三四阶段,已经无法自主调节体温。在第三阶段,失温者昏迷不醒、失去了痛觉,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进一步下降,有些人还可能出现房颤、心动过速等症状。


有20%至50%的失温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将衣服脱掉。这是因为外周血管在收缩到一个临界点后反而开始舒张,大量温暖的血液从核心器官流向体表,而这又加速了核心温度的降低。


在最后阶段,失温者肌肉僵硬,几乎无法觉察到心跳或者呼吸,心脏微颤而后停止跳动。



以上谈到的都是失温的典型症状。但我们知道,“冷”还有其他症状,比如冻疮、冻伤、战壕足等,都可能和失温一起出现。其中冻伤也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冻伤:浅表、可逆的,但四肢回暖时可能会痛得很厉害;二级冻伤:冻伤后数小时或一天内出现水泡,说明组织受到了更深的损害;三级冻伤:皮肤全层受损,发黑发硬

四级冻伤:骨骼和肌腱冻伤。


冻伤往往是因为皮肤或受伤组织外露且缺乏运动,有可能会发生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症状,而失温是因为身体热量的得失无法平衡,进程可能是相当快的。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同伴是失温还是太冷了、冻伤了呢?


如果觉得“脸冻得发疼”、“耳朵快冻掉了”,那就是太冷了,有冻伤风险。


如果“冻得发抖”,那可能已经徘徊在失温的边缘,等到不抖了,真正的危险就来临了。而这也是失温更不易觉察、更凶险的地方。如果在很冷的时候,你的伙伴一点也没有发抖,而且不再回应你,那么就是十分危险的了。


记住,失温是一种可致命的医疗急症。遇到失温,一定要第一时间寻求医疗援助。


参考资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pothermia#cite_note-NEJM2012-2

[2] DO I HAVE HYPOTHERMIA, OR AM I JUST REALLY COLD?,https://healthcare.utah.edu/the-scope/shows.php?shows=0_3w7atmmx[3] Hypothermia Can Happen Both Indoors and Outdoors,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hypothermia-can-happen-indoors-surprising-facts/[4] 寒冷天气如何做好防护措施?http://www.chinacdc.cn/jkzt/hjws/ncgc_10782/201901/t20190103_198629.html[5]  Frostbite vs. Hypothermia Differences in Symptoms and Stages,https://www.emedicinehealth.com/frostbite_and_hypothermia_symptoms_and_stages/article_em.htm[6] How Does a Person Freeze to Death?,https://www.livescience.com/6008-person-freeze-death.html[7] 山野医学:失温,一种容易被“救”死的病

相关阅读

1  都在测温度,但到底什么是温度?|贤说八道

2  你的维生素D够了吗?医生没告诉你的各种细节,本篇都有了 | 117三人行

3  生娃有危险?怕娃不健康?冻卵可取吗?破解“高龄”女性生育难题

4  保健品辅酶Q10到底有没有用?| 117三人行

5  哪种食用油最健康?| 117三人行


近期推荐

1  终结新冠,还是与毒共存?五大原因或致群体免疫失败,新冠许是下一个流感

2  改变科学的10种计算机工具,你用过哪个?

3  印度新冠病毒到底是什么毒?

4  为什么我们非得去找代数方程的整数解?

5  呵,时光不倒流,熟蛋就不能返生吗?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收不到推送了?快加星标!!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微信实行乱序推送,常点“在看”,可防失联

猜您喜欢(点击下方标题即可观看):

1.年少恶习累累,成年用语言骗全世界, 用心理学撩妹, 最后被总理接见

2.维生素D的真相你不懂

3.战俘营里的大学

4.给山药削皮手会痒?只因为你少了这个操作

5.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研究证实,棕色脂肪能让人做健康的“胖子”

6.学区房究竟有多大作用?看看最牛学区房--从孟母三迁谈起

7.新研究发现“伟哥”的新用途:预防心血管疾病,并延长寿命...

8.撬开扇贝的壳时,它的200只眼睛正在盯着你……

9.美文选刊|十大经典西部片(上)

10.吃辣的学问,全都在化学丨味觉化学

11.从森林走来,栖息在城市中

12.BBC纪录片《化学史》全3集

13.BBC纪录片《香水》全3集

14.美文选刊|中华美食行天下(上)

15.不要吝惜你的“赞”

16.止痛不用吃止痛药?修改基因或许也可以

17.美文选刊|独特的摩梭文化,你了解吗?

18.美文选刊|十大经典西部片(下)

19.美文选刊|中华美食行天下(下)

20.新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会促进全身炎症和脂肪肝的发展,不过有一种甜味剂例外…

21.氟化物能防龋,到底哪种方式更有效?

22.他因科学研究被蛰了1000次

23.压力导致脱发的科学依据

24.【诺奖得主Wilczek科普专栏】要不设立一个反诺贝尔奖?

25.地磁场的两极倒转,曾推动物种大灭绝?

26.数坛上的一代“歌王”——辛格

27.“白娘子”真的有毒!

28.受哲学思想的启发导致的重要科学发现︱科学史

29.头发稀疏、脱发和秃顶的原因终于找到啦 |荣登《自然衰老》杂志

30. O

31. 治不好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在作怪

32.BBC纪录片《植物王国》全3集

33.观念的囚徒:哈耶克从未过时,却注定是少数

34.塑料不消化,吃下去大不了拉出来?不,它还跑进了人类胎盘

35.天然的广谱杀虫剂——鱼藤酮(Rotenone)

36.过去十年,考古学十大里程碑发现

37.美文选刊|为何探索火星?

38.袁靖老师说牛,真牛!

39.飞行器像蜜蜂一样避障?《Nature》发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机器学习飞行器

40. BBC纪录片《数学的故事》(全4集)

41.BBC纪录片《 科学的故事》全6集

42.BBC纪录片《植物私生活》全6集

43.BBC纪录片《生命的奇迹》全5集

44.BBC纪录片《睡眠十律》

45.BBC 纪录片 《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全4集

46.BBC纪录片《人类感官 》全3集

47. BBC纪录片《现代世界的天才》(全3集)

48. BBC纪录片《糖脂大战》

49. 间歇性禁食的益处再添新证:降血压立竿见影,胆汁酸或是关键!

50.BBC纪录片 《生命》全10集

51. BBC 纪录片《强迫症·心魔 》

52.BBC纪录片《健康饮食的真相》

53.BBC纪录片《维生素的真相》

54.BBC纪录片《锻炼的真相》

55.BBC纪录片《地球脉动 I 》全11集

56.BBC纪录片《二战全史》全26集

57.BBC纪录片《进食、断食与长寿》

58.类器官的前世今生

59.雄蝇授精后,会“看守”雌蝇,直至受精卵排到牛粪上…动物奇特的生殖方式里隐藏着怎样的演化奥秘?

60.传递快乐的分子——多巴胺(dopamine)

61.抗衰老基因疗法,是美好的前景,还是无良的骗局?

62.博物学的浪漫,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丨展卷

63.有颜色、有花香,甚至还有花蜜,为什么还不配叫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