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常建 |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本期关注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冉常建(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是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推动戏曲教育改革发展、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一、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家,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戏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戏曲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创造新时代戏曲高峰作品的迫切需要。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戏曲教育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戏曲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戏曲教育,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戏曲教育,要深化戏曲教育教学改革,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戏曲教育同党和国家的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戏曲事业繁荣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可以让师生更有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尊严感和自豪感,赢得用人单位和广大戏曲观众的满意。
(二)实现戏曲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戏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戏曲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戏曲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戏曲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准则。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实现戏曲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要求,也是当前戏曲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培养戏曲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准确把握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和本质,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规格,选准培养对象,优化培养过程。戏曲学校应聚焦目标,发挥优势,凝练特色,从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教育过程、文化环境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戏曲中专生、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戏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戏曲拔尖创新人才。
(三)创造新时代戏曲高峰作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时代戏曲作品应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热情赞颂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深情褒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全面提高戏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大批戏曲拔尖创新人才,使之承担起创造有光芒、有温度、有理想、有筋骨的戏曲高峰作品的时代重任,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戏曲艺术新境界,满足广大观众新的审美期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二、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教育理念决定着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我们要加强戏曲学生的素质教育,弘扬戏曲教育的优良传统,坚持“五育并举”、因材施教、成果导向,推进戏曲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一)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德智体美劳是互相独立、彼此依托、互相渗透的关系,它们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实现五育融合,可以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增强体质,提升审美能力,养成积极的劳动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要紧密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思想政治内容与戏曲专业课程融合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增进团队合作意识、专业进取精神与职业操守。
智育是为国育才的关键因素。根据不同教育阶段戏曲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状况和理解能力,准确把握戏曲学科专业的智育目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戏曲学科知识技能,渗透相关学科的智力因素,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知识教育,有效助力戏曲人才的智力发展。
健康是生命之基,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
美育是涵养心灵、提升审美境界的重要手段。美育不能单纯让学生领略戏曲艺术的技艺和形式,而忽视美育育人心灵的根本宗旨。要吸取中华民族数千年美育的精神营养,借鉴世界美育的有益成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劳动教育是培养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基本途径。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有着新的使命、目标与特征。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融入个性化价值追求、自主性学习方式中,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
(二)坚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是中华文明在教育领域的智慧结晶,是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也是戏曲教育的重要理念,体现了教育目的、审美境界、生命能量等多层次的可能性和达成目标。因材施教既包括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也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只有将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统一,才能有效实践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由于扩招原因,戏曲生源的质量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状况。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分配给每位学生的精力和时间不足,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戏曲教育不能按照工业化、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培育学生,而要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智力、身体条件、艺术基础、文化水平等个体差异,确定每位学生的发展目标,找到适合每位学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因材施教,要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教育体系。戏曲教育教学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必修课体现戏曲专业学生所达到的整体规格,选修课体现每位学生的个体化需求。在达到培养规格的素养、知识和能力要求后,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可以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认真选才、辨才、定才,深入研究每位学生已有的素养、知识、能力,然后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做到一人一策、专人专学,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正是由于“四大名旦”的基本条件不同,被称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在教学时慧眼识才、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培养出了同出一源而又独具风采的京剧旦角四大流派。
(三)借鉴成果导向教育的前沿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目标导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戏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看过程,更要看教育目标达成效果。成果导向教育(OBE)是西方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该理论提出的深刻问题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达成教育的目标。具体而言,成果导向教育强调如下四个问题: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最终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最终学习成果?最终学习成果是指学生结束学校学习后,面对现实世界挑战时能展现出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追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成果导向教育可以为戏曲教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并结合戏曲教育传统和当今戏曲教育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吸收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精华,以最终成果为导向,反向组织、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及课程,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高质量发展。将传统的因材施教与前沿的成果导向教育有机融合,能够更好地优化培养过程,达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坚持守正创新,继承与弘扬表意主义美学精神,建立中国特色戏曲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联合培养机制,全面提高戏曲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一)健全以综合素质为主的课程体系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和分类推进”三项基本原则,牢牢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以打破传统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为前提,探索新的文科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从戏曲创作发展趋势来看,戏曲人才的综合素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掌握丰富的戏曲创作技法,熟悉戏曲艺术规律,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二是有深厚的文史哲功底,能够开掘和升华戏曲演出的思想立意。三是有强烈的创新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戏曲实践中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如果学生具备了这三种素质,经过长期演出实践的磨练,他们就会成长为戏曲事业的栋梁之才。
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戏曲教师把新的艺术理念、前沿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中,使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时代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戏曲教育在知识能力上更加侧重专而精,而新文科建设更加强调厚与博,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是新文科背景下戏曲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需要着力解决的时代课题。
虽然中国传统戏曲教育的总体定位是专而精,但某些优秀的戏曲演员在科班毕业后,却能有意识地自我学习、自觉提升艺术修养,在专而精的基础上向厚与博拓展,具备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了较高的综合素养。如京剧“四大名旦”不仅精通戏曲本身的技能,在跨学科跨专业的书画方面也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戏曲演员在科班时期的年龄大体相当于目前中专时期的年龄。如果说戏曲中专教育侧重于专而精,那么高等教育则应向厚与博拓展。戏曲导演要团结编剧、表演、作曲、舞美设计等部门联合创作,因此更需要设置专而精和厚与博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全面推进新文科战略布局,加强戏曲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将知识、能力、素养有机融合,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灵活自主的选课方式。高难度的课程会给学生带来一定压力,促使他们加倍努力。如果学生达到了阶段性学习标准,则设定更高的目标,以此使他们学得更多、进步更快,不断提升其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综合素质。
(二)建立学演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戏曲人才的成长需要特殊的条件,尤其是戏曲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需要大量的舞台实践。围绕培养戏曲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需求,建立课堂学习与舞台演出相融合的戏曲实践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从被动模仿型到主动创造型的思维转变和能力提升。
目前,戏曲教育部分理论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一定帮助,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还没有起到应有效果。我们应紧扣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着眼学生的创造能力,精心设置专业实践课程,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构建课堂学习和舞台演出交互式培养模式,让学生在面对观众的剧场实践中成长,促使他们把课堂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素养转化为创造能力。
建立课堂学习与舞台演出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科学修订戏曲中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层次而又连续递进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将戏曲专业需要的素养、知识、能力融入戏曲实践教学体系中,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要寻找和发掘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个性,通过大量的演出实践增强其创新意识,提升创造能力,既能扎实继承戏曲表演流派的艺术精华,又能依据学生自身条件创造新的戏曲表演流派。
(三)培养高水平戏曲教师队伍
教师是戏曲文化的薪火相传者。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把戏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培养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名家辈出,大师荟萃,这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教师的气质、素养、人格、学识、教学水平、艺术能力和生活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梅兰芳大师作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不仅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梅派艺术、丰富发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技法,还致力于收徒传艺、立德树人,为京剧旦角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梅兰芳一生教授、指导过100多名学生,更是培养出程砚秋、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使梅派艺术得以代代相传,并催生出新的京剧表演流派。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这不仅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同样包括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文精神、科学态度、艺术情怀等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品格、情感、艺术等能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培养高水平戏曲教师队伍,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师德教育,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在与学生相互关爱中共同成长,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教育状态与境界。
注重戏曲教师创新素质培养,不断激发创新精神,提升戏曲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务实的技能教育、科学的素质教育和高品质的创新教育等新形态。帮助有特殊潜质的学生确定发展目标,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此外,要改进戏曲教师评价制度,加强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突出教书育人实绩。
(四)探索戏曲学校与院团联合培养机制
戏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戏曲学校一家之事,而是要建立戏曲学校与院团联合培养机制,使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形成合力。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戏曲学校与院团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还缺乏健全的联合培养机制,也缺少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戏曲学校与院团可建立双向柔性引入机制。将戏曲院团艺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短期交流到戏曲学校,发挥传帮带作用;将学校有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短期交流到院团,给他们更多面对观众的演出实践机会,提升艺术技能,更好地适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
戏曲学校与院团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一般来说,在大学攻读本科或研究生的学生正处在18至25岁左右的年龄段,这是戏曲演员的黄金时期。戏曲学校与院团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可以为那些有特殊潜力的学生提供最好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更早适应戏曲院团的实际状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在大量演出实践中快速成长。同时,戏曲学校还能及时得到院团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反馈,便于以成果为导向,反向组织、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准确理解“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丰富内涵。以人民满意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戏曲学科专业为基础,以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保障,以高质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依托,构建特色鲜明、底蕴深厚、行之有效的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ZD04。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2年12月刊||微信编辑:Mona|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巴图 | 关于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考
高洪 | 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仲呈祥 |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精神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勇担新时代新征程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
巴图 | 以“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指导中国艺术教育的守正创新徐翔 | 汲取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智慧 建设一流艺术院校俞锋 | 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冉常建 |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