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勇担新时代新征程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

郭晓 艺术教育杂志 2023-09-29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特稿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勇担新时代新征程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郭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谈到教育事业部分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在谈到文化事业部分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艺术和教育的交叉学科,它是一项具体的学校教育活动,也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社会事业,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它通过承担“德、智、体、美、劳”中“美育”的功能,指向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任务;又通过引导“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指向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的任务;再通过开展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指向二十大报告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任务。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按照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总要求,重新梳理审视艺术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深入研究艺术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传播体系、产业体系、市场体系,重新定位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伟大使命,对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牢牢掌握党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2013年8月19日,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对艺术教育基本属性的框定,有助于我们在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时秉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很显然,艺术教育首先是一项教育事业,其次是一项艺术事业,此二者乃偏正结构。艺术教育具有教育所具备的一切属性。

由是观之,艺术教育可以分为“广义的”“狭义的”“更狭义”的三种类型。

广义的:凡是增进教育对象的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通过艺术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的活动都可视为艺术教育。所以,“艺术教育”一方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一项通过艺术途径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的事业,其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其本质属性指向通过艺术方式开展全社会道德引导和民族素养提升,间接服务于社会建设。这是大众的艺术教育。

狭义的:指社会个体艺术技能的提高和艺术精神的升华。其属社会艺术教育范畴,如个人通过个性化的方式提升获得艺术技能,传统文化中有拜师学艺,当代文化中则有各种艺术培训机构,实际上,这种狭义的艺术教育目前是一种普遍的教育形式,大量覆盖越来越多年龄段的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艺术知识。但必须看到的是,这是一种精英艺术教育。

更狭义:特指学校艺术教育,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学校专业艺术教育”和“学校艺术通识教育”,即在“德、智、体、美、劳”教育目标的要求下,各级教育机构根据人才培养规格,有目的地培养艺术专业人才,同时开展审美素养教育。前者指向精英教育,后者指向大众教育。

从教育传播的视角来看,无论哪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都是特定艺术知识的传播,从传播者(教师)到传播内容(知识)再到被传播者(学生),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描述是:“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从政策实施的力度来看,二十大报告所使用的词汇——“根本制度”“牢牢掌握”“全面落实”“巩固壮大”,很显然比十九大报告所使用的“推进”“建设”“落实”“加强”更坚定,更自信。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这种制度自觉,将这些政策导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艺术教育生产力。

客观地说,在当前的艺术教育领域,的确存在着一些意识形态的薄弱环节,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大众艺术教育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那种物欲横流的思潮,那种因彰显主体意识引来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那种对工具理性的盲目崇拜,造就了人性的片面发展;更有甚者,一些人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最起码尊重,漠视社会公德,过度娱乐化乃至践踏法律红线,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影视圈“天价片酬”“偷税漏税”“出轨嫖娼”等乱象。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在讲道德的基础上求得真理;艺术的最高目标是提升审美思维,达至超功利的审美人格。而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理性人格”和“超功利的审美人格”的双重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必须将意识形态工作深入进大众艺术教育的每个角落,做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比如当前大多数影视演员所属的公司都是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是意识形态工作的薄弱环节。

其次,在社会艺术教育领域。传统的师徒授课,加上完全的市场化产业化,艺术教育实际已成为一种商业培训行为。为了获取更好的效果,当然也为了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培训机构往往是只重视艺术技能教育;艺术道德教育缺位,意识形态更是无从谈起。最后的结果是,大量的拥有娴熟技巧的艺术创作者,文化基本素质缺位。这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就拿影视编导培训来说,很多学生为了考取理想中的高校编导(表演、播音主持、摄影等)专业,大都是在高中二年级临时选择了突击参加艺术培训,这些学生在培训机构接受超高强度、超高密度,同时也是机械化、填鸭式的影视知识灌输,又何谈意识形态?他们在培训机构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往往就是当名人、赚大钱,通过艺术教育获取更加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

再次,在学校艺术教育领域。应该承认,近年来,由于各级各类高校都加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逐渐形成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识形态工作总体是好的。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形态的迭代更新,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制度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正在逐渐重塑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某种程度上说,学校艺术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工作正在形成一种“拉锯战”,一边是秉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艺术教师,一边则是对不同意识形态进行充分比较之后得出结论的学生。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大学)的艺术教育者,务必拥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下所形成的教育话语,才能对学生做出有效的引导,进而“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文化属性,处理好艺术教育“培根”与“铸魂”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艺术教育首先是一项文化事业,其基本功能就是培根铸魂。它以文学、音乐、美术等为艺术手段和内容进行审美教育,履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目标体系中美育的功能。艺术教育的三项主要任务:一是培养审美观念,二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三是培养艺术创作能力。此三者皆为文化事业。

培养审美观念,乃是要通过艺术活动树立一个民族的审美价值标准。简单说就是,要让整个社会形成对艺术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实现对全社会的覆盖?二是如何形成正确的判断?前者要通过教育,通过媒体,通过能够实现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作品。如二十大报告所述:“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而后者则必须通过一套艺术作品的评价机制,保证让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先进文化的艺术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乃是要在培养正确审美观念的基础之上,形成对优秀艺术作品评价的最大公约数。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表现为对先进文化的判断和认定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段话实际上从逻辑结构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培养艺术创作能力,即通过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人才,通过艺术人才创作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五年前的十九大报告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准提的比较具体:一个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三个统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一个加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四个讴歌——“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并提出“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二十大报告将以上表述进一步凝练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即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出作品、出大师、出人才,对文艺创作的质和量做出更高要求。

艺术教育从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工作,其使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好培根铸魂工作。推进艺术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千万不能走进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不左就右、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曾几何时,艺术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一些创作者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甚至以丑为美,脱离现实……凡此种种,又何尝不是畸形地发展艺术教育所结出的恶果呢?

新时代新征程中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首先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所有艺术教育活动需要培育的最重要的“根”。就艺术观念、艺术欣赏标准、艺术创作标准、艺术批评准绳等方面,涉及国家层面的,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总体价值;涉及社会层面的,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涉及公民个人层面的,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新征程中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秉持全过程思维,把艺术教育作为培根铸魂的起点,站在为民族艺术健康发展负责任的高度,做好艺术人才培养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中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还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须知当前艺术创作的很多新老问题,都与历史观有直接或间接联系。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现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对一定历史的传承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如何看待历史、表现历史,就决定了以何种态度观照现实。针对文艺界包括艺术学界一度刮起的一股解构经典、戏说历史的邪风,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高擎唯物史观大旗,痛斥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历史意识,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根基,真正把历史之“魂”嵌入进艺术教育之“根”。


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学科属性,构建中国特色艺术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作为一个学科的艺术教育,也应当加快构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应该说,在当前我国的学科制度发展过程中,艺术教育至今也不是一个规范的学科。大概是因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艺术教育都是被作为一项事业而非学科来对待的。但从上世纪末这种局面在悄然变化: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艺术教育正式出现在《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中,专业代码为040106W。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新增艺术学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设计学(1305)。此次修订尽管没有明确艺术教育的名称,实际上客观承认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全局性位置。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艺术教育专业调整为教育学类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040105。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艺术教育专业为教育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40105,属教育学类专业,可授予艺术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

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首次明确对交叉学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建立了交叉学科放管结合的设置机制和调整退出机制,明确了交叉学科学位授予和基本要求,构建了交叉学科的质量保证体系。作为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的艺术教育学,已经得到一些艺术院校的积极响应和研究探索。

尤其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新版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新版学科目录加强了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专业支撑。根据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点,重点对艺术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在原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基础上,设置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包含艺术理论及相关专门艺术的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另设置了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6个专业学位类别。尽管硕士博士学科层面并未明确对艺术教育做出安排,但客观上更加肯定了艺术教育的全局性位置。据了解,在实际的操作中,已经有部分高校在几年前就开始将电影教育、戏剧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作为学科方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而在授予学位时,有的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授予,也有的按相应的具体学科授予。此次学科目录调整,还涉及两个变化,一是减少并整合学术型一级学科,增加并细化专业型一级学科;二是增加了专业博士学位类别。可以预见的是:艺术教育如果作为学术型学位,可名正言顺地设立在新版目录的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下;如果作为专业型学位,也可作为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等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存在。

另外,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首次把“艺术教育”与文艺战线其他如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等并列,肯定其成绩,强调其重要性,这些一方面证明了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艺术教育作为一个学科的重要地位。

对于艺术教育的学科属性,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曾于2020年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艺术教育”本就是艺术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按汉语逻辑,主词应为“教育”——通过艺术方式的教育,那么,符合逻辑的归类法应隶属“教育学”。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实际上已经开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姿态出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之中。而有关艺术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探索也持续进行。如今,摆在艺术教育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尽快厘清艺术教育的知识分类系统,在知识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化的学科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教育需要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特征的知识分类,现有的文艺知识分类结构体系不断地进行调整,艺术教育必须因势而动,构建自身的学科体系。

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时代新征程中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务必遵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论述;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基础上,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新创造艺术教育的方法体系、内容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2年11月刊||微信编辑:Mona|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往期精彩回顾

李宁 | 2021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成人篇
李红菊  刘绮璇 | 2021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学前篇
张璐  赵欣欣  宋芳菲 | 2021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小学篇
吴键  霍妍君 | 2021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中学篇
郭必恒 | 2021年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高校篇
李世涛 | 戏剧与文学在山顶的一次相遇——评话剧《主角》
张昭卿 陈淞 | 从戏剧影视作品看中国跨越式发展变迁
胡一峰 | 彩调剧《新刘三姐》:赋予经典文化符号新时代内涵梁玖 | 自信繁荣的中国艺术学学科
郭春方  徐嘉仪 | 设计·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设计学科发展的重要节点
彭吉象 | 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目标尹少淳  张雪婷 | 美术课程拓展为艺术课程之我见宋瑾 | 新编高中艺术教材解读
胡知凡:艺术新课标开启美育新征程
甄巍:坚持以美育人   强化素养导向
杜宏斌:突出核心素养  发挥美育功能
张璐:新课标重在体现美育落地实践
王琦:凸显综合艺术  促进学科融合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