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方 徐嘉仪 | 设计·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设计学科发展的重要节点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本期关注
设计·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设计学科发展的重要节点
郭春方 徐嘉仪
内容摘要:设计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行,服务国家需求,引领结构创新。在革新的过程中,设计学科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成为能够积极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面貌与审美趣味的文化沉淀。文章指出,十年来,设计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节点,对其进行回顾与梳理,能够更加系统化地了解设计学科发展的历程,为探索新时代新背景下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生态找寻新起点。
关键词:设计学科;国家艺术基金;新文科;“双一流”;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十年来,在社会变革、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在时代发展、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下,中国设计作为饱含艺术哲学与文化内涵的时代产物,在推动中国艺术教育和中国特色审美价值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贡献自身力量。
一、学科“升级”,设计学晋升为一级学科
设计,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人类文明形式,“体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征”[2],具有时代性的审美特征。设计学科,是一门能够在全球化语境中生动地表达“中国性”的艺术学科,能够完成对时尚要素的文化融合与设计创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1年3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原文学门类下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升格为独立的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3]。设计学学科,由“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专业),升级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动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自20世纪末起,历经几代专家学者提案调研,十几载春秋的不懈努力,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这是高等教育认识层面的一大进步,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既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于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又印证了美育对于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4]。设计学晋升为一级学科,是学科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突破,为学科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带来了可贵机遇。
正如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教授所说:“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救治当下人类面临的经济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生态危机,都必须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高度去实现艺术自觉、艺术自信、艺术自强,去加强艺术学学科的理论建设。这是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出发的一种必然。”[5]
二、大力支持,国家艺术基金助推新发展
近十年来,国家艺术基金大力鼓励艺术探索和创新,有效助推了艺术设计行业各类型作品的创作,支持传播、交流、推广,助力培养优秀艺术设计人才,持续激发设计学科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促进艺术设计事业繁荣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3年底国家艺术基金设立。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培养艺术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6],同时充分利用基金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示范性,先后在艺术人才培养类、传播交流推广类、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类三类项目中,对艺术设计类项目进行立项资助。
成立以来,国家艺术基金稳步提升对艺术设计项目的资助力度,在资助数量、资助金额等方面均呈现逐年稳步增长趋势。截至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累计资助艺术设计类项目700个,约占资助项目总数的13.7%;承担单位共396家,资助金额总计4.07亿元,约占资助总额的9.8%。其中,传播交流推广类项目143项,资助金额15803万元;艺术人才培养类项目264项,资助金额20626万元;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类项目293项,资助金额为4325.8万元。
2014至2019年间,艺术人才培养类、传播交流推广类、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类项目中,对艺术设计类资助项目总数呈整体上升趋势。在资助金额方面,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中的艺术设计类项目平均占11.8%;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的艺术设计类项目平均占35.3%;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中的艺术设计类项目平均占18.81%。
国家艺术基金所资助的艺术设计类项目更加关注和倡导绿色、科技、扶贫、区域振兴等时代特征主题,项目延展效应卓越,助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为社会和地区综合实力的提升带来有力催化,产生积极效应。
基金的成立与资助更进一步激发了艺术人才的创作热情。在项目立项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和鼓励青年艺术人才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培养起一批批艺术领军人物和新型实用型人才,激励其创作生产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切实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在展示中国风貌、传播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有助于设计学科实现社会资源与教科研能力的互助互升。项目成果切实推动了设计教育的多元发展,在科研反哺教学的过程中,为社会和高校培养了大批专业急需人才。项目运行过程辐射公共教育,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带动公众审美品位的提升,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繁荣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贡献力量。
三、融合创新,新文科带来变革新方向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提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特别强调新文科的发展应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需求,尊重文科教育特点和文科人才成长规律,将新文科的建设提升到教育整体层面。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7]
新文科的时代背景,指明了设计学科需要通过交叉融合创新,完成对人才培养的结构升级,充分展现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改革需求。设计学科需要更加关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结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完善与提升,更加关注知识的生产以及知识的效用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跨领域的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设计,是运用独特的眼光来捕捉事物的形式特征,通过艺术的形态来表达设计者的思想观念,其根本目的在于改善现有的生活状态,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设计学科的交叉融合,所追求的不是将学科自有特点抹平而一味迎合,是在全力发挥各个学科强项的基础上,进行优质联动,强强联合,激发潜在力量。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所讲:“实质性的对话,只有在沉厚扎实的根底上才有可能。”[8]
新文科背景下,设计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需要进行以设计学为代表的艺术学科与工科的优质交叉,更需要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设计学科体系,通过设计语言展现文化自信,这将是助力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设计学科、设计教育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开展美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新文科背景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语言、建设中国特色设计学科体系,需要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以“为国家设计、为人民创作”为精神根源,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文化发展战略,探索传承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力量的拓新之路。
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科需要建构起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高地,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设计学科教育教学机制和人才培养体制。
四、齐头并进,构建学科发展新格局
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颁布,明确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9]。
2022年2月,《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发布。至此,近七年的时间内,“双一流”建设已稳中有序、稳中有进地推进实施,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建设水平提升到了新高度。此外,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出在2019至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10]。
“双万计划”是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注重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使高校发展、学科建设与专业建构齐头并进。“一流本科和一流本科教学,是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11]对设计学科的专业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建设,需要规划布局、深化整合教育教学改革——以契合时代发展的新思路,完善艺术实践方法,提高艺术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与综合实力;形成以特色优势专业为内核,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知识谱系,将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实践交互,清楚明晰的设计教育发展路向;充分运用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作,彰显中国艺术教育优势。
五、交叉融通,学科建设迎来新起点
2021年12月,经过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其中,艺术学科门类中的艺术学一级学科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历史、理论研究方向。新增的交叉学科门类中有6个一级学科,其中包括设计学。
此次专业目录的重大调整,是对设计学科近年来发展成果的认同,表明实现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对设计学科有着迫切的需求。在此机遇下,设计学科应通过融合创新,完成对人才培养的结构升级。这高度契合了新文科背景下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新文科建设正是围绕着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知而开展的。
将设计学科列为交叉学科门类,是设计学科的重要发展机遇。这更加鲜明地指出,在新文科的发展背景下,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下,设计学科需要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以新时代、新经济和新产业为背景,以知识的高度融合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形态为基础,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整体趋势,对多元、立体、复合型教育进行探索,发挥设计学科的交叉性,完成知识生产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设计学科拥有了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加丰富的、深层次碰撞和沟通的可能,迎来了基于各自学科逻辑、探索不同学科间深层次沟通的全新机遇。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适应社会发展,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物质水平与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设计学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学科交叉过程中,需要创新交叉学科领域科研组织模式,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学问题为导向,发挥交叉学科优势,真正把文化强国宏伟目标落到实处。
在构建新型设计学科建设体系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促进文科发展的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探索实践“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逐步探寻设计学作为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符合时代发展的设计专门化、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势在必行。
六、设计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中国乡村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文明智慧。乡村振兴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战略,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乡村文化得以复兴的发展路径。
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人类活动,是依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类生活世界的活动;设计活动,是一种致力于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创作活动;设计者,可以通过设计语言,赋予现实世界一种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形式与结构,使现实生活更具文化韵味和审美特性,能够显现出某种程度上诗意的形式与美感。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我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文旅融合8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12]。
在创意设计赋能重点领域,《意见》提到:需要引导创意设计企业、平台、工作室及设计师向乡村拓展业务,为乡村提供创意设计服务;鼓励创意设计、规划建筑、园林景观等单位参与乡村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美丽庭院;鼓励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为乡村建设提供支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农产品文化附加值;鼓励发展特色农业,挖掘特色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文化内涵。在文旅融合赋能方面,《意见》提出了创意设计、演出、节庆会展等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创意下乡”,提升旅游商品开发水平等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指出:“建议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组织艺术力量投入乡村规划建设、乡土建筑设计、乡村环境生态美化设计、乡村造物传统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艺术节等具体课题的研究,使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景观、风貌景观形成有机整体,彰显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13]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设计者、艺术家以美的形式介入。设计学科可以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方式,运用以设计为代表的、多种形式的艺术化手段,通过引导居民参与设计活动等方法,充分发挥村民的智慧,帮助其建立起更深层次、更加广泛的文化自信、生活自信。在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多元融合艺术、文化、社会、经济,为美丽生活增光添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带来新可能,为乡村居民带来独具特色的艺术生活,使村民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我国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在学科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学科特色建设与协同融合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方面,取得突出进展。”[14]十年来,设计学科的建设与变化是以时代发展为底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美为内核,把握大势、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努力打造设计学科新高地,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设计学科教育教学机制和人才培养体制。
未来的中国设计教育,应发展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国家精神的传播途径。践行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与使命,将传统文化传承脉络与时代发展脉搏相结合,将优秀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使其更具人文情怀,传递中华文化优质内容。诠释中国文化精神,凸显中国文化内涵,彰显中华民族气概,传承中华民族品格,提升中国艺术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以回应国之关切,以适应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姜朝晖.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05/27/34879514.html,2021-5-27.
[2]《艺术学概论》编写组.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7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4/201104/116439.html,2011-3-8.
[4]杨钢.艺术学“升门”十年来我国设计学学科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2(1):056-061.
[5]仲呈祥.艺术学获批成为独立学科门类随想[EB/OL].http://www.cflac.org.cn,2011-4-15.
[6]国家艺术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章程[EB/OL].http://www.cnaf.cn/,2019-12-18.
[7]李凤亮.以新文科建设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EB/OL].https://m.gmw.cn/baijia/2022-07/10/35872663.html,2022-7-10.
[8]邓小南.今天我们怎样学科交叉[J].大学与学科,2021(4):74-81.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2015-10-2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2019-4-4.
[11]吴岩.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17.
[12]中国农业信息网.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全文)[EB/OL].http://www.agri.cn/V20/ZX/nyyw/202206/t20220627_7867089.htm,2022-6-27.
[13]中国美术家协会.范迪安:关于持续推动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加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加强科技艺术学科建设、推动科技艺术发展等四个提案[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513102199649988&wfr=spider&for=pc,2022-3-6.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科建设与国家发展同步共频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科建设情况综述[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712/t20171228_323246.html,2017-12-28.
作者简介:郭春方(1962-),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设计学、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艺术批评与文化传播。
徐嘉仪(199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批评与文化传播。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2年9月刊||微信编辑:Mona|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彭吉象 | 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目标尹少淳 张雪婷 | 美术课程拓展为艺术课程之我见宋瑾 | 新编高中艺术教材解读
胡知凡:艺术新课标开启美育新征程
甄巍:坚持以美育人 强化素养导向
杜宏斌:突出核心素养 发挥美育功能
张璐:新课标重在体现美育落地实践
王琦:凸显综合艺术 促进学科融合
仲呈祥 | 里程碑之间的继承与创新——以文艺与政治关系为例冯双白 | 坚守人民立场 繁荣舞蹈事业
黄豆豆 | 文艺座谈会精神与中国文艺发展路向
言恭达 | 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