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宏斌:突出核心素养 发挥美育功能

郭晓 艺术教育杂志 2023-09-29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本期关注




杜宏斌:突出核心素养  发挥美育功能

郭晓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完善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要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美育的文件精神,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做了一些调整,在音乐、美术基础上增加了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内容。对此,近期,我们采访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音乐教研员、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杜宏斌老师。

 

体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艺术实践能力

杜宏斌指出,新课标的变化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体现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中小学的艺术课不同于高校细分专业的艺术教育,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种艺术实践和体验方式,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个人艺术才能倾向,然后到高中阶段开始分模块选学,比如音乐方面就有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编创、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必修选学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新的课程方案中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到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做到与高中多模块选学课程的衔接。二是体现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目标和定位与高校专业教育的不同。义务教育阶段教授的是多种艺术类内容,但目的不是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是进行基本的国民艺术素质教育,是以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方面的核心素养、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的的。因此,不管学生学的是什么内容,其指向都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特点是综合性,它超越学科和课程,是学生通过各种学科或课程学习之后,在个体身上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杜宏斌看来,这也就是“专”和“宽”的关系。

新课标除了传统的音乐、美术外,特别增加了戏剧(戏曲)和影视教育的分量。戏剧教育除了作为一大专门项内容外,还在其他四大内容中都有涉及,如在音乐、美术、舞蹈和影视课程中,都提到要求利用戏剧游戏或情境表演的方法,对相关的艺术进行综合的表达与呈现。对此,杜宏斌认为,事实上,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体系中一直都保留有舞蹈、戏剧的相关内容,只是这次的要求更加明确了。音乐与戏剧一直以来就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本次课程改革为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提出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加强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的迁移和运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能力,促进学科思维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以及批评性思维等。戏剧是最能体现各艺术类学科之间综合与联系的艺术之一,在戏剧表演中会涉及到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多种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学科、跨学科知识、技能、思维等解决现实问题、完成相关任务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因此,音乐课程内容中设置了“情境表演”“小型歌舞剧表演”等与戏剧相关且体现学科融合理念的学习任务,有利于改变教学中那种碎片化、孤立、割裂地进行艺术知识、技能教学的现状,加强了艺术之间、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艺术实践能力和综合表演能力。

同时,杜宏斌表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情境表演、歌舞剧表演不是专业的舞蹈表演和戏剧表演,新课标对此作了明确界定:“情境表演”是指根据一定的情境和主题,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角色扮演、形象塑造、生活场景再现等。低年级学生的情境表演活动应体现生活化、趣味性等特点,以音乐表现形式为主,有机融入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开展简单的综合性表演。“歌舞剧表演”是融音乐、舞蹈、动作、美术、文学等于一体,表现情境或故事,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因此,这里的歌舞剧表演不同于专业那种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的综合性艺术,而是相对比较宽泛和自由的综合艺术活动,形式多样,结构短小,内容丰富。它可以是歌唱加舞蹈表现一定的故事或情节、表达思想感情的歌舞表演;可以是歌唱、演奏以及动作表演来表现故事或情节、表达思想感情的音乐剧;可以是用音乐、律动、舞蹈和美术等表现特定情境和场面、日常生活和劳动等内容的情境剧;还可以是中国戏曲表演等。歌舞剧表演中还可以结合多媒体、道具、舞美、对话、朗诵等手段或表现形式,以增强表现的效果。由此可见,在情境表演、小型歌舞剧表演的学习任务中更多是采用唱、奏、演等多种形式开展的综合性艺术活动,绝非仅仅学习舞蹈动作和戏剧(戏曲)表演动作,在这个任务中,无论是歌舞表演、情景剧、音乐剧、表演唱等都离不开音乐,离不开演唱或演奏。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多元化,教师要能胜任跨学科教学

与2011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更强调综合性,其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整合为一个整体,强调美育课程的架构。那么,这可不可以认为是对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挑战呢?杜宏斌认为,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体系中一直都保留有舞蹈、戏剧的相关内容,只是这次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明确了。因此,对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是比较全面的,可以说跨学科教学的挑战一直存在,这也是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特点决定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学习力是非常强的,在涉及到戏剧(戏曲)、舞蹈等教学内容时他们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这个在平时的公开课、包括全国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都有所体现。

“当然,随着大家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对教师相应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方面的要求必然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一专多能,也许将来还要多专多能、博学多才,当然这个多专多能并不一定要专业化程度非常高,但是要能胜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网上自学加强这方面专业的学习,同时,我们也建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课程内容,使师范生将来具备一定的舞蹈、戏剧教学能力。”杜宏斌说,“据我了解,我国很多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方向本科生课程设置中,为了更好地与中小学教学对接,已经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调整,在传统钢琴、声乐、鉴赏、理论等基本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舞蹈、戏剧、影视等相关课程,有些高校将其作为必修课程,有些采用选修课程方式,但总体来看,大家都比较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但是,杜宏斌强调:“1至7年级音乐课程中的舞蹈和戏剧并不是独立的学习内容,它们是融入到音乐各项学习任务之中的,比如在听赏与评述中会涉及舞蹈、戏剧(戏曲)的欣赏,在独唱与合作演唱中会涉及到戏曲片段的学唱,在独奏与合作演奏中会涉及舞蹈、戏剧音乐的演奏或伴奏,在编创与展示中进行舞蹈或戏剧的编创等。”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树立综合教学的理念,通过这类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实践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引起了社会反响。那么,“双减”背景下,此次艺术新课标的出台是否正当其时,应如何平衡学科教育和艺术的权重,如何保障学生接受更为优质的艺术教育、规范校内外艺术教育的师资和课程内容呢?杜宏斌认为,从“双减”的内容来看,主要针对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教育培训负担,而且指的是非体育、艺术学科类的培训。艺术新课标的出台则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课标在课程改革和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完善了课程目标,优化了课程内容,明确了内容要求,细化了学业要求,增加了教学提示,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我们期待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能让广大中小学艺术教师转变观念,优化内容,改进教学,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帮助学生在掌握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逐步培养1至2项艺术特长,着力提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从与‘双减’的关系来看,我们的主张是在做减法的时候,可以适当做些加法,而这个加法就是加强体育、艺术、劳动教育,在新方案、新课标指导下,保证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教育。”杜宏斌说,“其实,校外艺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有益补充,可以满足一部分希望在艺术特长方面进一步发展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愿望,也是提高国民艺术素质、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为高校输送艺术生的重要途径。当然,目前校外艺术教育存在师资良莠不齐、课程内容缺乏监管、教学方法单一落后、收费标准杂乱无章等问题,如何做好校外艺术教育(培训)的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资质管理等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不可避免地面临未来升学压力和学习时间紧张两者之间的矛盾,那么,该如何平衡这两者?杜宏斌解释说:“首先要说明一点:课程内容丰富了,并不表示学习内容的增加,只是在艺术实践方式上更加多样化,给了学生多种尝试和选择的机会,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本次课程方案规定的艺术课程总的教学时间跟原方案相比没有变化,以确保艺术课程的实施,并不需要学生通过课外辅导、校外补习来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所以不存在课程内容的丰富与学习时间紧张的矛盾。同时,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新课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做了结构化的处理,以学习任务的方式将原本碎片化的学习内容组织起来,并且要求教材编写的时候精选内容,在教学中提倡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其次,杜宏斌认为,解决升学压力和学习时间紧张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学校都能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艺术课程,正是这些课程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释放紧张情绪、丰富审美体验、增强生活情趣、满足精神需求、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已经有足够的研究表明,学校开设的体育、艺术课程越能满足学生兴趣,在学校感到快乐的学生比例越高,也就有更多的学生喜欢去学校。根据综合评估,学生艺术兴趣越高,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评价指数越高,而且,学生体艺兴趣及其满意度高的地区,其平均学业达标率和高层次能力指数均高于体艺兴趣及其满意度低的地区。这些数据表明满足学生体育、艺术兴趣与学生品德行为、学业成绩、学习品质以及各方面对教育的满意度相关。此外,杜宏斌还指出:“关于到了八至九年级选择不同的艺术类学科学习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学校在至少开出两项艺术类学科的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更多其他的艺术课,学生可以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及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


培养具有较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时代新人,艺术新课标应时而生

可以说,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最好历史机遇。杜宏斌指出,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他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取得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而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更需要精神生活的丰富,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艺术教育又是学校美育的最主要载体和最重要的实施途径。

但是杜宏斌表示,从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也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缺额较大、城乡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艺术学业质量评价不够完善、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等问题。同时,艺术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将面临教材编写是否能较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创新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妥当、教材内容是否符合课标要求等问题;广大教师在课标实施中是否能领会、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能否积极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教方式变革以及学业质量评价改革,等等,这些都是未来学校艺术课程改革所要面临的挑战。因此,可以说新的艺术课标也是应时而生,在培养具有较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时代新人上,必将做出重要贡献。


END


|本文部分内容刊于《艺术教育》2022年7月刊||微信编辑:Mona|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往期精彩回顾


彭吉象 | 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目标尹少淳  张雪婷 | 美术课程拓展为艺术课程之我见
宋瑾 | 新编高中艺术教材解读
胡知凡:艺术新课标开启美育新征程
甄巍:坚持以美育人   强化素养导向
仲呈祥 | 里程碑之间的继承与创新——以文艺与政治关系为例冯双白 | 坚守人民立场  繁荣舞蹈事业
黄豆豆 | 文艺座谈会精神与中国文艺发展路向
言恭达 | 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旗帜

冉常建 |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

俞锋 | 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徐翔 | 汲取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智慧 建设一流艺术院校

巴图 | 以“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指导中国艺术教育的守正创新

仲呈祥:加强文艺评论三思

胡一峰 | 审美治理与增量变革——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功能拓展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