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吉象 | 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目标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本期关注
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目标
彭吉象内容摘要: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的修订工作从2019年1月开始,直到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为止,整整经历了近三年半时间,对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都进行了调整。新的艺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始终坚持以美育人,十分重视课程综合,强调以核心素养贯穿全部课程,而课程目标更是围绕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设立,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标准指导。文章就此展开分析,希望对教师群体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的艺术课程标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在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义务教育阶段课标修订工作直接面向全国1亿多中小学生,关系到我们国家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重大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视察中国人民大学发表重要讲话所指出的那样,这是关系到“新时代我们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基础性方向性问题”。应该说,2022年义务教育课标正是遵循这个方向进行了修订工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16门课程中,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显得格外醒目。正如教育部相关领导所说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的修订是此次全部课标修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做好了也会是一个亮点。
一、新的艺术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上,坚持以美育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立德树人”的宗旨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来讲,艺术教育的任务又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当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义务教育阶段,以美育人,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各项标准和要求。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优秀科学家”的问题时,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多方面的修养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十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强调音乐艺术对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他晚年甚至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美学与艺术方面的问题。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历来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全民族精神素质的提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课程标准的修订十分重视课程综合
此次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修订十分重视课程综合。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将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音乐课程和美术课程合并为一门艺术课程,而且加入了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新三科”,充分体现出艺术综合的趋势。艺术包含着许多不同的种类,而每一个艺术种类又可以区分出多种艺术体裁。在笔者撰写的《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这本教材里,就把艺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五部类共16种艺术样式或者体裁。虽然此次课标修订中,艺术课程已经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种样式,但是仍然有不少艺术样式未能纳入,例如曲艺、杂技,等等;而且还有一些新兴的艺术体裁本身就涉及到多种艺术,例如,音乐剧就与音乐、戏剧、舞蹈密切相关,并且同美术、影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其实,就此次义务教育艺术课标增加的“新三科”来讲,实际上已经大量存在着学科交融的情况,由于以前未能进入课标,“新三科”往往没有编制内的教师,不少学校的舞蹈课程由音乐教师或者体育教师来完成;戏剧课程常常在语文课堂甚至外语课堂里出现;影视课程不少是由美术教师或者语文教师讲授。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里大量存在着的上述情况,都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讲授中需要认真加以注意的。艺术课程标准还十分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了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社会、生活、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此次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标涉及的16门课程,在三年多的修订工作中,都不约而同地十分重视核心素养,强调以核心素养贯穿全部课程。所谓核心素养,它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参与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的几十位专家经过多次讨论,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的《关于全面改进与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份重要文件,大家一致同意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4条作为2022年艺术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在艺术课程中的具体体现,集中凝练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伊始,就提出坚持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如果从艺术课程标准的目标来看,就是强调广大中小学生通过美育和艺术教育,能够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科技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新课标中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所设立的4个核心素养中,第一个就是“艺术感知”。什么是艺术感知呢?“艺术欣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2]拥有较强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个学生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该学生从事审美创造的基础性能力。对于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来说,逐步提高其艺术感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感知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所设立的4个核心素养中,第二个核心素养“艺术表现”和第三个核心素养“创意实践”,是指需要培养广大中小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能够运用媒介、技术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运用形象思维创作情景生动、意蕴健康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尤其是鼓励广大中小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各项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尤其是让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参加艺术的创意实践活动,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的第四个核心素养是“文化理解”,其中重点是对于三大文化的学习、认识、理解和领会。所谓“三大文化”就是指中小学教材中应该始终贯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难历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以及当前在党的领导下,正在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强起来”,努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其中可以说蕴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主要指20世纪上半叶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分子,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文化内涵。具体来说,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其间上百万优秀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以儒家为主的多种学说为代表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滋养和哺育着全民族所有成员,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中多样文化构成的基础。党中央一贯重视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强调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在新的艺术课标中强调学习和领会三大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真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优秀文化。
与此同时,新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也强调需要学习和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艺术传统,学习和了解中外古今的经典艺术作品,因为它们都是人类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在此基础上,学习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应该指出的是,艺术课程的4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贯穿于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其中,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艺术表现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目标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语
综上所述,2022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内容十分丰富,仅仅从艺术课程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来看,就有非常丰富的内容,需要大家努力学习、认真领会,在此基础上才能具体执行、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3]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5-29.作者简介:彭吉象(1948-),男,四川成都人,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国务院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艺术学召集人,教育部义务教育课标修订艺术组召集人,研究方向:艺术学、影视美学等。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2年7月刊||微信编辑:Mona|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黄豆豆 | 文艺座谈会精神与中国文艺发展路向
言恭达 | 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旗帜
冉常建 |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
俞锋 | 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徐翔 | 汲取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智慧 建设一流艺术院校
巴图 | 以“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指导中国艺术教育的守正创新
仲呈祥:加强文艺评论三思
胡一峰 | 审美治理与增量变革——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功能拓展
杜卫:坚持审美与人文相结合 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杨晓阳:学、术并重 助力艺术人才培养
宁钢:重视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刘晓静: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激活新时代文化传承
朱乐耕:大力推进“新艺科”建设
雷鸣强:持续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鼓与呼
刘月宁:民族音乐海外传播关键是人才
骆芃芃:加强篆刻学科制度建设 凸显社会人文价值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