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少淳 张雪婷 | 美术课程拓展为艺术课程之我见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本期关注
美术课程拓展为艺术课程之我见
尹少淳 张雪婷
内容摘要:中国美术和音乐课程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教育经验。面对新时代更应当加强融合与创新,由单一的课程标准向综合的艺术课程标准发展,形成内容清晰、结构分明、层次递进的新课标,从而更好地推进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文章对艺术课程标准的形成基础、艺术课程标准的困境与突破,以及艺术课程标准的实现路径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将美术课程拓展为艺术课程的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美术课程;艺术课程;课程标准;学科;融合
当今时代,放眼世界,我们的国家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艺术教育领域同样如此。此时此刻,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总结回顾美术、音乐等课程发展历史,把握新时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破解难题中寻找艺术课程的建设标准,实现从美术课程到艺术课程的创新发展。
一、艺术课程标准的形成基础
今天所谈的课程标准,不是单一的美术课程标准,也不是单一的音乐课程标准,而是综合的艺术课程标准,传统课程标准理念在新时代艺术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转变。
我国美术课程真正进入到中小学体系,是从1904年正式实施的“癸卯学制”开始的。当时在初等小学堂最早把美术称为图画手工,并被定性为随意课程,意味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到了高等小学堂及中学堂才是一个正式的学习科目。可以说,美术、音乐课程实际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其间形成的艺术教育经验,深深地积淀在了美术和音乐这两个学科里。
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世界教育形势的影响,传统美术、音乐课程正在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仅就美术和音乐课程来说,当前我国就有70多万名专职教师,美术、音乐教师大约各占一半,这为实现从美术课程到艺术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观念、内容、方法以及师资的基础[1]。
二、艺术课程标准的困境与突破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就开始着手尝试综合艺术课程标准的设计与建构,但也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最主要的是当时美术和音乐属于单独学科,而人们期望建设的艺术课程标准属于综合学科[2]。现实中开展综合性艺术课程标准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一是师资力量匮乏,没有充足的高质量的能够胜任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的教师,导致综合艺术课程无法实施;二是缺乏结构层次的区分,可称其为“粥状结构”,就像熬得过久的粥,粮食的颗粒状结构已经没有了,完全混在一起导致层次不清,这样的课程结构,自然是课程实施的大忌。
虽然存在诸多难题,但通过不断探索我们也找到了解决方法,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针对全面型艺术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需要逐渐加强“新三科”教师的培养,大力培养舞蹈、戏剧、影视专业方面的教师。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美术、音乐这两根柱子不倒,中国艺术教育的大厦才能岿然屹立,再结合一些其他的学科,采用融通及跨学科方法,就能确保基础教学的实施。面对课程结构缺乏的问题,应该建设“石榴籽结构”的课程,做到既相互融通,又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层次,确保艺术课程标准既综合又可行,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和有效实施的课程改革目的。
三、艺术课程标准的实现路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设置综合艺术课程标准,符合世界教育综合改革的趋势,以及学科间的综合(融合)艺术发展的趋势。因此,需要在课程综合和可实施性方面找到平衡点。
人类知识和学术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综合、学科发展和现代综合三个阶段。所谓原始综合,即是说早期人类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综合地应用不同知识和技能。古代巫术和宗教艺术仪式中,一般都要用到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甚至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内容[3]。当时,可能并未出现严密的学科系统,甚至连中国周代提出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是粗放的划分,未能形成严格而细密的学科。再后来,学科加速分化,变得越分越多,越分越细。其优点是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与精进,缺点就是将世界的图景撕扯得支离破碎,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在现代,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规模在增加,像现代的芯片制造、航天工程,都必须以跨学科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学习和知识又进入了一个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时代,这成了今后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未来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由38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发表的《教育2030年学习指南》,提出了人们必须面对的知识问题。其中,将要掌握的知识分成了学科知识、认识论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跨学科知识[4]。经合组织“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和技能”项目,为学生获得跨学科知识设计了五种方法。具体包括:学生可以学习跨不同学科迁移的关键概念或“大概念”;学生可以学习识别跨学科的各种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可以通过主题学习,将不同学科联系起来;跨学科学习可以通过合并相关学科或创建新学科来组织和促进;在课程中基于项目学习可以为促进跨学科研究创造空间,因为学生需要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处理复杂的课题。
在艺术教育方面,我们可以以《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2014年版)为参考对艺术课程综合进行讨论。与1994年版的《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相比较,新版标准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达到综合之目的的:其一,在原来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的基础上,增加了被综合项——媒体艺术。其二,在呈现和表述方式上,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表述相结合,比如,合写和分写这两个部分,合写部分主要是美国核心艺术标准、艺术学习概念框架,具体包括艺术教育的背景、美国核心艺术标准、建立原则和说明工作,以及基于研究所取得的发现;分写部分照顾到各个学科,比如,舞蹈、媒体艺术、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其实,合写与分写本身既肯定了各个学科的独特性,同时也强调了各个学科的融通性。其三,突出了艺术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共同的学习过程有联系过程、创造过程、表现过程、反应过程,只不过这几个过程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有特殊的表现。关键问题则是如何通过艺术创作丰富人们的生活?艺术创作如何协调人们及其周围的环境,以及艺术是如何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他们共同的艺术实践活动,以及通过艺术构建的生活社区的?
课程标准的修订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必须有一些文件背景,有影响的主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相关的课程方案,其很早就对基础教育课程做了规划: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为主。与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同步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项基本原则中,强调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新课标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理由是保证了音乐、美术的九年一贯,稳定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基石,适应了中国目前艺术教师主要是音乐、美术教师的现实情况。再有,就是通过合写和分写的方式,既突出了课程综合性,又保证了不同艺术学科门类的自身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
总之,今天的艺术课程标准尽管变化很大,但这个标准是完全可行的。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身体力行、抓好落实,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推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艺术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OB/EL].http://www.moe.gov.cn/s78/A01/s4561/jgfwzx_zcwj/202010/t20201019_495584.html,2020-10-15.
[2]尹少淳.始于世纪之初的美术课改革[J].基础教育课程,2021(11):21-25.
[3]尹少淳.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5):81-86.
[4]胡知凡.核心素养与世界中小学美术课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356-358.作者简介:尹少淳(1957-),男,湖南郴州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顾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负责人,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兼及美术理论研究。
张雪婷(1997-),女,黑龙江五常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2年7月刊||微信编辑:Mona|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黄豆豆 | 文艺座谈会精神与中国文艺发展路向
言恭达 | 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旗帜
冉常建 |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
俞锋 | 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徐翔 | 汲取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智慧 建设一流艺术院校
巴图 | 以“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指导中国艺术教育的守正创新
仲呈祥:加强文艺评论三思
胡一峰 | 审美治理与增量变革——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功能拓展
杜卫:坚持审美与人文相结合 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杨晓阳:学、术并重 助力艺术人才培养
宁钢:重视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刘晓静: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激活新时代文化传承
朱乐耕:大力推进“新艺科”建设
雷鸣强:持续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鼓与呼
刘月宁:民族音乐海外传播关键是人才
骆芃芃:加强篆刻学科制度建设 凸显社会人文价值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