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尧 | 论艺术品质与艺术教育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本期关注
论艺术品质与艺术教育
张金尧(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报告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而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就要“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二十大报告的这些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明确要求的“要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提高人民群众艺术素养”相一致。可以说,加强艺术教育是将艺术素养提升到文明素养的基本内涵和必然要求。当然,这里的“艺术”是具有社会主义理论品质的艺术,这里的“艺术教育”是具有社会主义艺术品质的艺术教育。
一、艺术的社会主义品质
艺术具有审美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但是随着我国物质财富的逐渐丰富,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中,一些艺术创作往往追求“纯之又纯”的审美属性而忽略了意识形态属性,甚至出现了竭力消解文艺意识形态性、公开主张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思潮。虽然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作家没有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文艺究竟有哪些品质属性,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将文艺批评标准说得非常清楚,那就是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艺术作品批评标准中“美学的”批评标准大致可以理解为“形式的”或“艺术的”批评标准,“历史的”批评标准大致可以理解为“内容的”“思想的”批评标准。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的艺术批评标准应当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识形态标准中最为基本的标准。这种艺术的历史属性是意识形态中最为基本的属性。可以说,艺术作品是否能主动而自觉地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趋势,能否揭示人类历史最终归宿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发展规律,就成了是否具有历史自觉创作意识的标志,这样的作品就具有了社会主义文艺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文艺的基本特性。
关于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推动的,人类实践的历史经验中总是蕴藏着人类生存智慧。艺术创作过程就是自觉运用艺术手法表现人类实践、礼赞人类生存智慧的过程。具体而言,从历史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人类历史是一部逐步认识和弘扬人文精神、反对神性威严,摒弃“丛林法则”、反对自私人性,倡导自由生存、反对拜物教迷信,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过程。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这也是新征程上的社会主义文艺应具有的基本品质。也可以说,文艺作品也应将是否反映这种历史规律作为区分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高尚与卑劣的标志。
第一,社会主义艺术作品应当弘扬人文精神、反对神权威严。弘扬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就是歌颂“人的力量”,从而将人的未来推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看到自身力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命运悲剧的核心要义是体现“命运之神是不可战胜的”;而到了但丁《神曲》,虽然教权威严,但历经磨难的人依然可以到达天国,这是多么强烈的人文精神。因此,但丁也被恩格斯誉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的标志大人物”。到莎士比亚那里,人类已经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命运之神已威风扫地。正是看到了人的伟大的力量,莎士比亚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毫无疑问,人类的基本走向就是发现人文力量、扫除神权威严的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艺术作品应当摒弃“丛林法则”、反对人性自私。时至今日,一种自私的人性观仍有市场,这种自私的人性观的理论基础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但是孰为第一性,孰为第二性?人类社会较长时间都陷入迷思。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因此,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艺术作品应当对此做出清醒的判断,那就是坚持平等利他性,即社会属性当是人类的第一属性。反观一些现实作品却是“赢者通吃”,将一些“大院剧”的“富贵人家”设计成“白富美”“高富帅”,将一些饱受剥削与摧残的劳动人民以“下等人”的身份设计成愚蠢、丑陋、肮脏、残疾的“矮穷矬”,而从来没有分析造成其贫穷的制度根源。
第三,社会主义艺术作品倡导自由生存、反对拜物教迷信。自由是人类追求最为伟大的价值,也是人类最终的必然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发出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社会主义艺术作品应当倡导人类的自由观,但是一些艺术作品却在为“奴役人类的绳索”唱赞歌。本来,诸如金钱、商品等都是人的发明物,而一些艺术作品却将一些名缰利锁牢牢地套在“追求者”的脖子上,甚至让这些“追求者”跪下去而不是“站起来”。
第四,社会主义艺术作品应当歌颂民主、反对独裁。社会主义艺术作品也应当具有民主意识。但是,一些文艺作品还沉醉于“前现代”的美酒里。一是在一些历史公案剧或者现实案情剧里具有浓烈的“清官个人”意识,而没有民主法制意识。这些作品将“清官”个人超常的聪明敏锐作为解决历史问题的全部力量,将“清官”的偶然行为作为解决历史问题的必然手段。二是在一些历史剧里,没有反封建意识,甚至还宣扬早已扫除的帝王意识和嫔妃文化。一些作品虽然有反封建意识但是不反“皇帝”。为什么“帝王意识”“嫔妃文化”会沉渣泛起?恐怕还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恃权傲物的“人身依附”意识在作祟。
二、艺术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明确要求“要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提高人民群众艺术素养”,这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文化建设方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而要实现这一切,加强艺术教育当是必由之路。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就是要“电影看票房、电视剧看收视率、出版物看码洋、网络文艺看点击率”,仿佛以一种利润的方式就能表明受教育程度。其实,教育群众并不是满足一些境界不高的甚至是“恶劣的个性化”需求,那种认为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的口号是十分错误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否则就是“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这“两个结合”充满了辩证法,是对于消极顺应落后、低级趣味而放弃积极教育引导的脱离人民倾向的警戒和根治良方。
当然,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素养的“艺术教育”并非一种说教,并非“有了席勒而忘记莎士比亚”,而是通过艺术作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艺术教育既要切忌公式化、概念化,又要切忌政治化、一般意识形态化,还要切忌娱乐化、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艺术教育只要中心母题深具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艺术性越高明,思想性就越深刻。反之,艺术性越高明,思想性就越鄙陋、越野蛮、越落后,这样的作品毒害性也就越强。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中国式艺术教育除了艺术作品要蕴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也应当提升审美属性,就是要弘扬具有东方神韵的中华美学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总之,当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从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要抵制这些错误思潮,改善社会舆论坏境,用具有社会主义审美意识形态品质的艺术作品来加强艺术教育、提高人民群众艺术素养,不失为重要途径。*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文艺评论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ZD02。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2年12月刊||微信编辑:Mona|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巴图 | 关于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考
高洪 | 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仲呈祥 |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精神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勇担新时代新征程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
巴图 | 以“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指导中国艺术教育的守正创新徐翔 | 汲取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智慧 建设一流艺术院校俞锋 | 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冉常建 |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