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0.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上一讲,我们分享了元好问的代表作《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可以说是那首词的灵魂。而且这样振聋发聩的问题的提出起因,是因为一对大雁生死相许的爱情。大雁就是《摸鱼儿雁丘词》的灵魂意象。今天我们要品读的是《摸鱼儿·雁丘词》的姊妹篇,《摸鱼儿·双莲》词。词的主题,同样是一个生死相许的爱情,只不过主角不再是大雁。这首摸鱼儿的爱情主角又会是什么呢?我们先一起来品读元好问的这首《摸鱼儿》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词我们读了一遍,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也许已经找到了答案。

《摸鱼儿·雁丘》词是用一对大雁诠释爱情。而这首《摸鱼儿》一开始“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就直接给出了答案。这首词的灵魂意象是“莲”。而且还不是普通的莲花,因为词里面还有一句关键句“双花脉脉娇相向”。原来正确答案是“并蒂莲花”。为了区分两首姐妹篇《摸鱼儿》,我们把吟咏大雁“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的词,称作《摸鱼儿·雁丘》词,而这首吟咏并蒂莲花的词,称作《摸鱼儿·双莲》词,不过在解释这首《摸鱼儿·双莲》词之前,我还想多花一点时间介绍一下元好问。



因为元好问,在这个历代名家词系列里面,是唯一的一位金代诗人,他的身份也足够特别,金朝是由少数民族女真族。在12世纪初建立的政权,它的创立者是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以淮水为界,北方的金朝和南宋王朝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虽然在政治上,这两个王朝是敌对的关系,那我们也都知道,中国文学史上,南宋几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岳飞,陆游,辛弃疾等人都是以抗金为终身志向的。但是在文化上,金朝的文学,其实也受到了宋代文化的深远影响。可能是因为北方地域和金朝统治者少数民族的性格原因。金朝文坛在整体上更加倾向于阳刚豪壮的风格。因此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风,成为了金朝词坛的主流。而元好问就代表了金朝词坛的最高成就。他的词被认为既有苏轼、辛弃疾的豪迈刚健,又兼具了周邦彦和秦观的风流蕴藉,可以说是豪放中寓婉约,刚健中含婀娜。再进一步来说,元好问甚至可以当之无愧的被视为是金代文坛的领袖人物。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生于1190年,也就是明昌元年。明昌是金章宗完颜景的第一个年号。有意思的是金朝是女真族统治的王朝,而元好问也是少数民族,他的祖上是鲜卑族。


元这个姓氏就出自后魏的拓跋氏,当年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改拓跋姓为元姓。北周的时候,拓跋这个旧姓一度被恢复,但是到了元朝。又称为元氏了,元氏虽然是出自鲜卑族,但这个姓氏还是出了不少的文化名人。例如在唐朝和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元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到了元好问这一代,元姓几乎已经完全汉化了,元好问更是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他的学问也是以苏轼、辛弃疾为偶像。也因为这个原因,他被金国统治者视为是汉人而加以防范,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当然元好问的学问,也有家学渊源的影响。他的父亲袁德明是太原秀容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忻州人。根据金史的记载,袁德明“自幼嗜读书,口不言世俗鄙事。布衣蔬食,处之自若。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饮酒赋诗以自适。”不大喜欢去关心那些世俗的繁琐的小事情,而且粗茶淡饭,他也安之若素,参加了好几次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索性呢,就在山水之间放浪,饮酒赋诗,恬然自适。那有这样一个学问渊博,性格放达的父亲,当然也会对他的儿子形成比较大的影响。元好问是七岁能写诗的神童,14岁开始拜名师做学问,20岁就已经是名震京师,言冠经传百家的大学问家了。金朝灭亡之后,元好问坚持隐居不仕,是一位坚守气节的移民文人,晚年主要是以撰写金代历史为己任,留下了百余万字的文献记录,也为后来。金史的修撰,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清代的诗评家赵翼曾经用这样的四句诗来概括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成就:“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既是评价元好问的身世和文学成就,又总结了一种重要的文学规律。朝代更替,国家兴衰,对于诗人的命运,虽然不可避免的具有悲剧性的影响,但这种悲剧情感反映到文学上,往往能够成就伟大的文学经典。因为对于时代命运的关照,能够让文学家突破个人命运的狭窄的小圈子,进而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元好问写了很多爱情词,例如《摸鱼儿·雁丘》词,其实也包含着家国的情怀。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元好问生活在金元之交,亲身经历了国家灭亡的惨痛经历,他的人生轨迹和文学创作,就印证了这样的文学规律,当然了,我们刚才说的那是元好问的一生。其实元好问创作的这两首《摸鱼儿·雁丘》词和《双莲》词,应该是写在他生活的早期。上一期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摸鱼儿·雁丘》词写于他16岁的时候,他此后又曾经对此作进行过,几番修改,我们如今看到的作品是修改之后的定稿。当然最后的定稿是完成于什么时候?我们已经很难确知了。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元好问的人生阅历和诗词技巧都在不断的丰富和成熟。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那座雁丘始终都在他心里,他对至情的信仰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浓烈。


《摸鱼儿·双莲》词写于1216年,也就是金宣宗贞祐四年。这一年是在大雁殉情故事发生之后的第11年,当时元好问,为了躲避战乱,流离在外,在半路上,他听说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他很震撼。这也是他创作《摸鱼儿·双莲》词直接的灵感来源。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原来呀,他听说在河北的大宁有一对青年男女,因为恋爱,遭遇了外界的强大阻力,双双赴水殉情,官府得知消息后,派人到处寻找,可是踪迹全无,直到后来有人去采莲藕的时候,才发现两个人的尸体,互相抱着浮出了水面。而这一年这个池塘当中开出来的莲花全部都是并蒂的,一朵一朵,娇艳的并蒂莲,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爱情的力量。


这个故事再一次打动了元好问,所以他在《摸鱼儿·双莲》词当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莲”和怜爱的“忴”谐音。在古典诗词里面“莲”就是爱的意思,而丝的谐音相思的“思“,当然就是思念相思的意思。词一开篇元好问发出了同样深沉的感慨,爱情就像莲藕的千丝万缕,要蕴藏多少无尽的相思啊,爱情又像莲心,到底要尝尽多少人间悲苦啊。“双花脉脉娇相向”明明是相互依恋,自由恋爱的一对恋人,连天意都同情着他们的爱情,同意他们结为夫妻,“天已许”。并蒂莲的开放,难道不就在昭示着天意的许可吗?“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并蒂莲花,仿佛含情脉脉的。久久凝视着对方,就好像它和从前他们活着的时候在谈恋爱一样。


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尽管天意已经认可,他们是夫妻,可是在人间,他们却因为外界的种种阻力不能结合,留下了终身遗恨.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白头偕老,一生相守呢?在这样的人间悲剧面前,连夕阳都只能沉默,“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接下来这几句词,连用了三个典故,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断肠处,都是文学史上几个著名的悲剧故事 。

那我们不妨逐一来解释一下这三个典故,谢客指的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袭封康乐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广州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的校园有个别称就叫做康乐园。因为谢灵运曾经被贬广州,据说他当时的旧居就在中山大学校园的马岗顶。而上个世纪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故居也保存在这里。那我还是先回到谢灵运这里来,谢灵运,因为小时候曾经寄居在道观,所以他有个小名叫客儿,因此元好问的词里面称他为谢客。谢灵运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何意冲飙激,烈火纵炎烟。”又有“长与欢爱别,永绝平生缘。”的句子,表达一个为外界矛盾的剧烈冲突,导致与所爱诀别的剧痛。


第二个典故是湘妃的典故,湘妃的典故,其实我们已经介绍过了,传说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在听到舜帝的死讯之后,毅然投入洞庭湖中,殉情而死,死后灵魂化为湘水之神。


第三个典故,断肠处,断肠这个词儿在文学作品当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断肠“居然也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当中,东晋大将军桓温率领军队进入四川,行至三峡的时候,他的一个部下逮到了一只小猿猴,小猿猴的母亲一直追随着团队,沿岸哀号,追了一百多里路都不肯离去,后来母猿猴终于找到一个机会跳到船上,刚跳上船就气绝而死。士兵们剖开它的肚子一看,肠皆寸寸断。桓温听说了这件事非常生气,将那个逮住小猿猴的部下给开除了。断肠或者肠断,这个词,原本就是形容思念爱子的极度悲伤之情,后来又引申为极度思念或者是悲痛。例如苏轼悼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词,就写过这样的句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李白的清平调词也写过:“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在元好问的《双莲》词当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连用三个极度悲伤的历史典故和传说,其实都是为了烘托现实当中的这一个爱情悲剧,因为这些历史传说都还比不上现实当中这一对情侣双双殉情的惨烈程度.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词的上片是即事抒情,有一个爱情的悲剧故事,引发词人的无限伤感。下片,就是抒情和议论的集合。一层一层推出了词人的爱情观。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香奁,指的是晚唐的著名诗人韩偓的诗集《香奁集》,其中以描写爱情的诗歌为主,而且词藻是相当的香艳华丽,被称为香奁体,后来的宋词因为也多描写艳情,所以,往往被认为是和香奁体一脉相承的。韩偓在香奁集自序当中说过呀,读这样的艳情词,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写的好的艳情词会带给人一种,仿佛是咀嚼五色灵芝,饮神仙甘露的感觉,清香扑鼻,情意绵绵。元好问引用《香奁集》的这一段文字,也许是为了说明爱情原本是那么美好,那么圣洁,那么令人向往,可这样美丽的爱情故事,偏偏像一场梦一样转瞬即逝了。



“人间俯仰今古”,时光飞逝,再惊天动地的故事都会被淹没在历史的烟尘当中,但是“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爱情的精神不会随之消亡,他们的满怀幽恨,也不会随着身体掩埋,在黄土之下,不为人知。“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这正是元好问想要表达的爱情观。这和摸鱼儿雁丘词当中“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在元好问的笔下,这样的爱情绝对不是儿女私情,而是爱情追求的最高境界,灵魂相许。只有灵魂交融的爱情,才真正称得上是海枯石烂的爱情,是生死相许的爱情。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既然这世间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情缘,真的有生死相许的爱情那么用什么来见证这样圣洁的爱情呢?在摸鱼儿雁丘词当中,然后问亲手垒起了一座雁丘。“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雁丘”是大雁爱情的见证,而在《摸鱼儿·双莲》词当中,除了盛开的并蒂莲花之外,见证爱情的还有相思树。相思树,同样源自一个著名的典故,这个故事记载在志怪小说《搜神记》当中,宋国康王的舍人名叫韩平,韩平的妻子何氏容颜俊美,康王于是夺走了何氏。夺妻之恨如何能忍啊?韩平的怨气被康王知道了,于是康王不仅囚禁了韩平,还罚他去修筑城池的劳役,妻子何氏不敢公然反抗康王,于是就给韩平秘密送去了一封信,与丈夫约定要自杀殉情。后来韩平自杀,妻子何氏也投台自尽。临死之前和氏留下遗言,希望康王能够将她和韩平合葬在一起。可是康王盛怒之下,故意让人将他们的坟墓一边一个遥遥相望,康王还气急败坏的说,既然你们夫妻这么相爱,你们自己如果能够让坟墓合在一起,那我就不去阻止你们了。没想到第二天还真有两颗大紫木,分别从两个坟墓上长了起来,不到十来天的功夫,两棵大树就长成一抱那么粗了,而且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树根在地下相交,而树枝呢,在地面上交错。还引来了一对鸳鸯鸟,长久的栖息在树上,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国人很同情韩平夫妻的遭遇,于是将这两棵树命名为相思树。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相思树是爱情悲剧的见证,那西风当然就是象征阻碍爱情的恶势力了。“兰舟少住“词人为什么要让木兰舟稍作停留呢?他当然是想特意去凭吊为爱情献身的那一对痴儿女。他害怕如果不及时停下,等以后再回来,恐怕莲花都会被风雨摧残凋零,自己看到的只能是一片狼藉的落花了。同情之心,珍惜之意,尽在一个”怕“字里面了。”怕载酒重来,红衣半多,狼藉卧风雨。“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首《摸鱼儿·双莲》词,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好了,我们读完了元好问爱情词当中的双壁《摸鱼儿·双莲》词和《雁丘》词,他们同样反映出元好问对真爱,对纯情的赞美和肯定,并且借爱情来表达词人内心对于至情的坚守和追求。下一讲,我们要去解读清代多情才子纳兰性德笔下的至情了,我们要一起分享的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下一期我们再会。

41.欧阳修《采桑子》
42.苏轼《水龙吟》
43.苏轼《浣溪沙》
44.周邦彦《兰陵王》
45.周邦彦《苏幕遮》
46.李清照《如梦令》
47.柳永《鹤冲天》
48.苏轼《念奴娇》
49.温庭筠《菩萨蛮》
50.王国维《蝶恋花》
51.顾贞观《金缕曲》
52.贺铸《青玉案》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