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4.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听众朋友,你好,现在呢,已经渐渐入秋了。古人以农历的7月8月9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和季秋。那么农历七月是孟秋时节。我之所以特意强调一下季节的变化,那是因为在古典诗词当中,秋天实在是一个太重要的季节了。在春夏秋冬四季当中,如果要按诗词和季节关联的重要性排序的话,我个人以为啊秋天应该排在第一,春天排第二,冬天排第三,夏天排第四。当然了,我这样的排序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是多年阅读诗词的经验而已,是从数量和质量上得出的一种感性认知。文人创作的诗词,无论是从数量的庞大还是从质量的突出而言,悲秋诗词似乎都显得尤其的出类拔萃。而我们今天要讲到的这位词人和这一首词作无疑是悲秋词当中的翘楚,这位词人就是柳永,这位词人的代表词作就是《雨霖铃》,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对于柳永的词阿,历史上的评价还真是褒贬不一,而所有关于柳永词褒贬的争议,归结到一点就是柳永的词到底是雅还是俗的问题。批评柳永词俗的人以李清照为代表,说柳永的作品:词语尘下登不得大雅之堂。礼俗几乎是大家公认的对柳永词俗的评价。但是柳永粉丝的力量也相当强大,有两个很著名的小故事,可以看出柳永的粉丝对他的忠诚度。其中一个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当时有一位叫做刘季高的士郎,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聊起流行歌曲,自然就会说到流行歌坛的巨星级人物柳永了,刘季高显然是很看不起柳永的。“力低柳氏”拼命的诋毁柳永,旁若无人。这时候有一位老人家实在是听不下去了,他默默的起身,拿了纸和笔过来,跪在刘季高面前,请求道,先生说柳永的词写得那么差,能否请您自己写一首给我们看看。刘季高这才无言以对,(记载曰:“刘季高侍郎,宣和间,尝饭于相国寺之智海院。因谈歌词,力低柳氏,旁若无人者。有老宦者闻之,默然而起,徐取纸笔,跪于季高之前,请曰:‘予以柳词为不佳者,盎自为一篇示我乎?’刘默然无以应。”)以后,他就醒悟过来,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要有所评价,那说话一定要慎重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也发生在宋朝,而且这个故事和这首《雨霖铃》关系更为直接,根据宋人轶事汇编的记载,在邢州开元寺里面有个法号为法明和尚,这个和尚为人放荡不羁,像济公和尚一样,不戒酒肉,但他每次喝到酩酊大醉的时候呢,就要一个劲儿的唱柳永的词,所以乡里乡亲们都不待见他,平时如果有人请法明和尚去吃斋,他肯定是不去的,那如果有人请他喝酒,他一定会欣欣然去参加,喝到高兴处的依然是必唱几首柳永的词。几十年以来都是如此。大家都把它看成是疯和尚,有一天疯和尚突然对庙里的其他和尚说,我明天就要圆寂了,你们都不要出门,看看我是怎么往生极乐世界的,和尚们都笑话他,你在痴人说梦吧。第二天一早法明和尚穿戴整齐,把和尚们都召集到一起,他说我走了走之前最后给你们留一首诗吧,和尚们惊讶的都竖起了耳朵仔细听,只听法明和尚大声的朗诵,“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朗诵完就盘腿而坐,从容圆寂了。众和尚这才知道法名的确是一个艺人,看来这个众人眼中的疯和尚的的确确是柳永的知音,而疯和尚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两句话就是柳永代表作《雨霖铃》当中最经典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不光是这个疯和尚终生为此痴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倾倒在这优美的词句之下。柳永还因此赢得了一个雅号,晓风残月柳三变。甚至当日苏轼想和柳永在流行歌坛上争个高下,他的秘书就以“杨柳岸,晓风残月。来代表柳永的婉约词风,而以”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豪放词风。连苏轼都不得不对柳永的才情表示服气呀。那么这首为柳永赢得千古驰名的《雨霖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归纳了这首词的三大魅力。


其一、是忧伤婉转的曲调旋律。

其二、是萧瑟凄美的孟秋景致。

其三、是依依不舍的离情别叙。

我们先来看看忧伤婉转的曲调旋律,《雨霖铃》这个曲调的创制始于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在惊慌失措当中,携最钟爱的贵妃杨玉环仓惶出逃,护送他一起出逃的还有皇子皇孙,平素最亲近的王公大臣以及禁卫军。其中也包括了宰相杨国忠。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贵妃得宠之后啊,杨氏一族是荣耀无比,杨国忠更是位至宰相,深得玄宗信任。安禄山正是趁着玄宗糊涂,杨国忠专权,唐朝国内民怨沸腾的实际,大举南侵打的就是清君侧的旗号,也就是借口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来夺取李唐的天下。跟随唐玄宗逃难的军士,一路上是怨声载道呀,他们当然不敢直接指责皇帝,便把满腹的仇恨和牢骚也都发泄在杨国忠身上。当唐玄宗一行逃到马嵬坡的时候,兵变终于发生了,士兵们追杀了杨国忠,并且认为杨国忠既然已经死了,他的堂妹杨贵妃也不宜再侍奉在唐玄宗身边,因为一旦天下平定之后,杨贵妃势必重新得势,她势必会为杨国忠报仇,那这些将士的身家性命都得不到保障。所以军士们杀掉杨国忠之后,立即包围了唐玄宗休息的驿站,逼迫皇上赐死杨贵妃。在孤注一掷,集体哗变的兵士们面前,唐玄宗完全没有了往日皇帝的尊严,到头来却保护不了一个心爱的女人。贵妃含着眼泪,一步一回头,被几个侍卫保护着,来到佛堂,三尺白绫,一代国色天香的美人就此香消玉殒。这一幕惊心动魄的政变过程也被白居易记录在了长恨歌当中。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贵妃一死,军士们果然安静下来,继续护着唐玄宗直到成都。后来太子李亨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随着安史之乱被平定,唐玄宗终于可以从成都返回长安了。当时正逢雨季,一路上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风雨敲打在车架的铜铃上,与山间的风雨声遥相呼应,叮叮铃铃,断断续续,仿佛是凄凄切切的在诉说着什么,玄宗坐在车里面,这一路的颠沛流离,担惊受怕,还有痛失贵妃的哀伤,一起涌上了心头。一首哀婉忧伤的乐曲,流淌过玄宗备受摧残的内心,于是,著名的乐曲《雨霖铃》就这样诞生了。唐玄宗原本就是高明的音乐家,当年他和杨贵妃创制了不少美妙的乐曲,如今这一曲《雨霖铃》成了玄宗寄托对杨贵妃无限思念的载体。回到长安之后,唐玄宗还昭来筚篥演奏家(筚篥(bì lì)是一种古代管乐器,即觱篥 ,也称管子,多用于军中和民间音乐。)张野狐为他专门吹奏《雨霖铃》曲,唐玄宗的余生,从此便是在悼念贵妃的哀伤情绪当中度过的。后来《雨霖铃》成为重要的词牌名。


由此看来,虽然在唐宋时代《雨霖铃》是怎么演奏怎么歌唱的,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雨霖铃》常常用来表达离别相思之情,旋律的凄婉、忧伤是可想而知的。而所有《雨霖铃》为调名的词作当中,显然柳永的作品是最杰出,最被人所熟悉的一首。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柳永这首《雨霖铃》是如何描写萧瑟凄美的孟秋景致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第一个出现的意象寒蝉凄切,并非付诸视觉,而是一种听觉感受,寒蝉是典型的孟秋意象,《礼记·月令》里说孟秋之月白露降,寒蝉鸣,一声寒蝉,本来已经点染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梦秋景象了,又怎么经得起再一番秋雨骤降呢,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雨,雨停了天却更冷了。这本来只是季节变化的自然表征,可是对于离别在即的行人看来,寒蝉秋雨这样的凄清寒冷,怎一个“愁”字了得啊,在告别的长亭里,听寒蝉鸣,看秋雨落,饮离别酒,离情别绪已经浓烈得让人难以承受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催促启程的吆喝声再一次毫不留情的响起,“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是指都城汴京的城门,古人往往在城郊,张设围帐,宴饮饯别,在这里当然是指长亭送别了。柳永,即将告别京城,也告别他所爱的人,再丰盛的宴席,再好的美酒,也不可能让他像往常一样豪性感怀。因为他所有的情绪此刻全部都专注在他的恋人身上了。一边是无限留恋,另一边却是连声催发。词人真恨不得这场秋雨,一直下一直下,他才有足够的借口一直留一直留,但骤雨初歇之后,他必将面临兰舟摧发,无论你怎么耽搁延留,离别的时刻终究近在眼前了。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只写离人,我个人觉得写的简直是空前绝后的好。“泪眼相看,无语凝噎。”这是伤感到极致之后的至情至性之语啊。我始终认为啊,真正的伤心。不是捶胸顿足,不是嚎啕大哭,不是喋喋不休的诉说,而只是“泪眼相看,无语凝噎。”黯然神伤,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但所有的语言全都挤在嗓子眼,争先恐后的全都要蹦出来,最终却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那才是真正的伤心到了极致,当“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将离别的情绪直接推送到最高点的时候,柳永啊却忽然宕开了一笔。


上片呢,再以风景来做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不忍离别却终究要转身离去。无论是远行之人还是对送行之人来说,此去天遥水阔再见实在是太渺茫了。远行的船只渐行渐远终究消失在黄昏的沉沉云雾之中,而伫立在长亭边的送行人,孤独的身影也终究被隐没在越来越浓的夜色之中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我还想请你要特别留意一下念去去这三个字,这三个字都是去声,也就是第四声,去声字的运用,对诗词的起承转合往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清代人万树在《词律·发凡》当中所说的那样,“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念去去三个去,声字连用,营造了一种非常急切的情绪,使得前面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静态画面,仿佛是突起波澜。因为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已经是伤心的极致了,再用任何抒情的语言也难以超越。所以接下来两句柳永就不在直接抒情了,而是改用写景的方式,貌似是让情感稍有平复,但是念去去三个去声字的领起,让情绪又推向了新的高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看似写景,实则是持续的抒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上篇是只写离别离别的场景,写到这里,该说的话也都说尽了,下片则另辟蹊径,才刚刚离别又开始了离别之后的相思苦恨了。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片换头先是泛写离别之情,自古就有,并非吾所独有,清秋时节,自古堪悲,也并非唯我独悲。甚至古人还说:秋之为言愁也。还有人将愁字拆分开来解释,愁者秋心也。看来悲秋之愁,几乎是中国古典诗词逃不过的宿命。既然悲秋和离别之愁非我独有,那属于我的独特感触又在哪里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词就是柳永的妙笔独创了,以设想今宵酒醒何处的问句来激起情绪,而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实景作为回答,一虚一实之间又遥遥呼应了上片写离别之时都门帐饮的意象。章法结构真是浑然天成。当词人今夜酒醒梦回之时,船已经飘向何处那不重要,没有了爱人的温暖陪伴,无论是飘到哪里他都毫不关心了,他只感受到依依的杨柳,清寒的小风,一弯残月孤悬空中,景色的清冷交织着相思的愁绪,真令人愁肠百结。正是这种无从排遣的愁绪才顺理成章推出了最后几句至情之语。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经年就是多年的意思,从此一别,年复一年美景依旧,可是没有你风景再美,对我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又能和谁分享呢?一曲忧伤的《雨霖铃》就这样被柳永演绎的荡气回肠,从离别之前的依依不舍写到离别之时的痛断肝肠,再写到离别之后的后会无期。一场景一段情,人生如醒醒醉醉。情景是虚虚实实,读起来你是不是也会觉得余味无穷深情逼人呢?那么让我们再来品读一遍这首忧伤的雨淋淋吧。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擅长用慢词长调来抒发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读来真是动人心魄,而另外一位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却将离愁蕴含在短短的一阙小令之中,读来也是动人心弦,那下一讲我们在一起分享李煜的乌夜啼,下一期我们再会。

61.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62.韩翃《章台柳》
63.皇甫松《采莲子》
64.陆游《钗头凤》
65.李清照《点绛唇》
66.顾夐《诉衷情》
67.李煜《菩萨蛮》
68.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