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5.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听众朋友您好,今天这一切我们要分享的又是一首流行歌曲《独上西楼》,这首歌当年是由邓丽君原唱的,说不定你也听过,甚至还会唱几句吧。歌词是这样写的,我模仿邓丽君小姐的声音,先来读一遍。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歌词念完了,当然我模仿的效果肯定是东施效颦。而且我也没有她那样甜美的声音。大家可以搜搜网上邓丽君演唱和朗诵的原版。不过尽管我模仿的是不像,但我想你一定是听明白了,这显然不仅是一首流行歌曲,它应该就是一首词呀?的确这就是一首词,词牌名是《乌夜啼》,只不过邓丽君演唱的歌词和《乌夜啼》的原词最后一句有一个字的差异。邓丽君唱的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乌夜啼》词的最后一句应该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大多数版本的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番滋味和一般滋味一字之差而已,不过,“一般”和“一番”的意思倒是相近的,都是一种的意思。我将《乌夜啼》原词再读一遍。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乌夜啼》之所以能够被当成流行歌曲,时隔一千多年还能被这么多人喜欢,是为什么呢?首先,因为它写的太好了,其次还是因为它写的太好了,最后是因为它真的写的太好了。呵呵,这种写得太好了废话,我居然一连强调三遍。这实在是因为我想不出其他更合适的词来形容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而且我还想不出该从什么样的途径去解释这首词。因为它看上去那么简单,既没有什么你不认识的难字,也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生僻典故,更没有什么理解不了的隐秘情绪。



词的上片写秋天的深夜,词人一个人独自登上西楼赏月,觉得非常寂寞冷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词的下片是词人为什么觉得寂寞的原因。“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就说得非常明白了,是因为一种离愁别绪。诗里面的离愁,我们已经读得太多了,白居易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写的是离愁。秦观的“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写的是离愁。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的是离愁。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离愁,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写的还是离愁。尽管每位词人的抒情角度和方法都不一样,但离愁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因离别而不舍,因不舍而相思。这样的情绪每个人都经历过,每个人也都懂,实在不用太多废话了吧。


那么关于这首《乌夜啼》我还能讲什么呢?说实话我还真有很多话要讲。因为关于这首人人都懂的小词还有一个大问题,至今学术界还聚讼纷纭,没有最终定论。这个问题就是这首《乌夜啼》到底是谁写的呢?这么美丽的一首小词,它的作者是谁呢,这个问题要是确定不了,另外一个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因为如果不能确定它的作者。不能确定他写的离愁具体指向什么人。换句话说这首词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离愁呢?我之前列举的秦观、柳永的词,写的应该都是词人和恋人之间的离愁。苏轼的《水调歌》头写的是他和弟弟苏辙之间的离愁。这些都是很容易确定的。那么这首《乌夜啼》能否坐实离愁的主角呢?



我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关于《乌夜啼》的作者。现存的所有版本当中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乌夜啼》的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这也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后蜀国主孟昶。这个说法在当代没有那么普及,可是有不少重要的古籍,例如,《花草粹编》《古今词话》《十国春秋》等等,都标注了是孟昶所作。这说明孟昶的著作权应该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反正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定论,那我们不妨稍微分析一下这两位词人的不同特色。李煜的生平和主要词风,此前我已经不止一次的说到过了,所以这里暂时将它先放一放。我们先来重点介绍一下孟昶,孟昶是五代时期后蜀的国主,他是后蜀高祖孟知祥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919年,在明德元年也就是934年,孟昶在15岁登基,即后蜀帝位。他做了32年的太平皇帝,直到广政28年,也就是965年正月十九日,举国投降宋朝。同年5月16号孟昶一行抵达汴京,6月9日孟昶就抱病而卒。从5月16日抵京,到6月3日,受封为秦国公再到6月9日暴卒,47岁的孟昶在汴京居留的日子总共还不到一个月。


从亡国之君的命运来看,孟昶和李煜的相似之处还真是多的不得了。首先,他们都是五代偏安一隅的小国君主,南唐定都金陵(今南京)。后蜀定都成都,地势比南京更为易守难攻。而且巴蜀之地自古就是天府之国,物产富饶,一位帝王的富贵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和资源。第二,他们都是多才多艺的风流皇帝。李煜不仅善于写词,还是音乐家、书画家,还有一个美丽多情的小周后陪伴左右。亡国之前的生活真是说不完的富贵浪漫。孟昶在这方面丝毫不输给李煜,孟昶对于治理国事不怎么上心,可他也是一个文艺全才。我们现在不是说成都别号锦城吗?孟昶就曾经命令在城上尽种芙蓉,盛开40里呀。他还对左右的侍从说古以蜀为锦城,现在看来这才是真的锦城了。我们在说到词的发展历史的时候,首先一定要说到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花间集》可以说是奠定了文人瓷的主流基调。而花间集所收录的词人大部分都是蜀人或者是入蜀的词人。蜀地向来远离战乱,社会相对稳定,生活比较富裕。再加上先后建立了蜀国,史称前蜀、后蜀的帝王,又都是爱好文艺的人,所以就为娱乐性的小词发展提供了最合适的温床。像建立前蜀政权的王建就特别优待文人,深受王建信任和重用。前蜀宰相韦庄就是《花间集》里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之一。到了后蜀国主孟昶的时代,词的发展更是迎来了一个高潮。在孟昶的周围围绕着以欧阳炯、鹿虔扆、韩琮、阎选、毛文锡等为代表的一批词人,其中大多数人都是花间集里的干将。这五个人就是因为词写得好,受到了孟昶的赏识,还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当时人们甚至将他们并称为五鬼花间集的编纂者,也是后蜀的赵崇祚,曾经担任后属的卫尉少卿。其中欧阳炯还为花间集撰写的序言落款处表明写序的时间是大蜀广政三年。广政是孟昶的年号,这一年的也就是公元940年,是孟昶在位的第七个年头,在五代十国时期,词坛最引人注目的两大重镇,分别就是蜀和南唐了。这当然与这两个地方的君王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君王自己喜欢又大力推动词就这样充满活力的发展繁荣起来了。只可惜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还有30多首词流传了下来,可是孟昶自己的作品并没有完整的流传,只有苏轼曾经说过一个关于梦唱填词的故事。苏轼在他七岁的时候,偶然听到老家梅州一个姓朱的老尼姑说起了孟昶的词,这个尼姑当时是90多岁了。她自己说,年轻的时候曾经跟着师傅去过蜀主孟昶的后宫,那天天气特别热,孟昶和他的爱妃花蕊夫人晚上在摩诃池上乘凉的时候填了一首词,就是《洞仙歌》,尼姑当时还能够完整的唱出来。后来又40年过去了,姓朱的尼姑早就死了,《洞仙歌》也失传了。但是苏轼还记得起老尼姑唱的头两句,于是他一时兴起就将整首词补充完整了。我把这首洞仙歌也读一遍这首词,可以看作是孟昶和苏轼的联合创作。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如果苏轼的记忆不错的话,那么起句的“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应该就是孟昶形容花蕊夫人的花容月貌了。有意思的是还有人说,后来蜀帅谢元明曾经开凿过摩诃池,还找到了刻有这首词的古石刻,那孟昶的原作也就随之重见天日了。孟昶的原词是这样写的:


”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贝阙琳宫恨初远。

玉阑干倚遍,怯尽朝寒,回首处、何必留连穆满。

芙蓉开过也,楼阁香融,千片红英泛波面。

洞房深深锁,莫放轻舟,瑶台去,甘与尘寰路断。

更莫遣流红到人间,怕一似当时,误他刘阮。”


这两首词我就不详细解释了,泛泛而论的话,如果后面这首词真的是孟昶原做的话,那么孟昶的洞仙歌比苏轼的词更加香艳,也更加贴近花间风味。好了,关于孟昶廊。我就介绍到这里了,既然孟昶对此有如此偏爱,而且自己呢也堪称其中高手,他和李煜一样啊,也有缠绵旖旎的爱情经历,更传奇的是他最宠爱的妃子,花蕊夫人也是著名的诗人词人,流传到今天的宫词还有一百多首。这样文艺范儿的才子佳人,不比李煜和大小周后逊色吧,这样看来如果将《乌夜啼》的著作权归属于孟昶,应该不算辱没了这首好词吧。



那么为什么又有人说这首词是李煜的作品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呢,确实是有版本的依据,另外一方面虽然对此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但他自己流传下来确切可靠的词毕竟寥寥无几,而李煜在词坛的地位就是至尊无敌的,而且这首《乌夜啼》和李煜亡国之后的整体词风十分契合,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啊,这首词抒发的不只是一般的离愁而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了。你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言”既有无话可说的意思,更是有话不能说,有话不敢说,有话无人可说的多层含义。这简直就是李煜被囚禁之后的真实写照了,他有满腹的悔恨,却不能说不敢说,也没有人可以听他诉说,甚至即使说出来又有什么用呢?他只能沉默无语,只能沉默的忍受一切。也许正是为了排遣这种无处不在的孤独,他才会在失眠的深夜里独自西楼望月,偏偏他所见到的一切不仅不能为他消愁,反而更添愁绪。他抬头看楼上孤悬夜空的月亮,并不是团团圆圆,月儿是一弯残月,就好像词人伤痕累累的心一样,是残缺不全的。原来月亮也和他一样的孤独啊,他低头看楼下梧桐,秋意凉凉。原来人迹罕至,门窗紧锁的深深院落也和他一样的寂寞。那么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寂寞忧伤呢,?答案在下半阙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几句词暗用了比喻,你想,离愁怎么可能剪得断呢,显然词人是将离愁比喻成了一张密密实实的网,错综交织的线,紧紧的缠绕着他,让他拼命的想解断,想挣脱却终是挣脱不了。这真是绝妙的比喻,将无形的情绪用有形的事物来进行比拟,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具体可感了。李煜的确是擅长用这种比喻的。他会将愁绪比喻成是“一江春水”,会将离恨比喻成是“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都是这种比喻手法成功使用的范例。既然剪不断,那就看看能不能理得顺吧。剪不断是本能的想要摆脱的迫切反应。理还乱,就是退而求其次的试图平息愁绪了。然而词人终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决定,甚至连他自己也没有办法用语言准确的形容这种绝望的情绪,他只好徒劳的发出最后的叹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意思就是我们所有能够品尝得到的滋味之外的另外一种滋味了。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啊!“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样的句子简直是朴素到了极致,倒真的是和李煜一贯的直抒胸臆,白描手法非常相似,而且词句越朴素,情绪越沉痛。真可谓凄凉况味,欲言难言,滴滴是泪。



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南唐二主词笺注这本书当中有这样一段评析,我个人认为写得非常好,比我讲得好,所以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历来诗词写离愁别恨不乏佳句,或写愁之深如李白的《远别离》“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或写愁之思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首词则写愁之味:“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独特而真切,可谓味在咸酸之外,但植根于人心之中,是心之深处才可感受的滋味。“


刘永济《词论》:“盖亡国君之滋味,实尽人世悲苦之滋味无可与比者,故曰‘别是一般”。这样看来,假如这首词真是李煜所作,大多数人是不会有意见的,你觉得呢?好了,最后我们再来温习一下这首致简单却又至深沉的《乌夜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就讲到这里了,关于《乌夜啼》这个词牌名的来历,我们留到下一次讲另一首《乌夜啼》的时候再一起探讨。下期再会!

61.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62.韩翃《章台柳》
63.皇甫松《采莲子》
64.陆游《钗头凤》
65.李清照《点绛唇》
66.顾夐《诉衷情》
67.李煜《菩萨蛮》
68.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