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至莹 | 放松的力量

珊瑚 Kering跃动她影 2024-02-03

工作室内,石至莹在她画的“海”前,席地而坐。从背后望过去,仿佛那是一片真正的、沉静的海。旁边的画作,一幅是黑底上闪烁的光芒,如浩瀚宇宙中两颗相撞的星体,一幅是蓝底上跳跃的圆点,像星辰,又像水珠。大海、星体、宇宙……这些或具体或抽象的意象关联起来,令这个开阔空间中的一角,充满了特别的磁场。

石至莹的画,有一种柔和的色调,空间的交错感、失重感,莫名地让人有一种放松的力量,而她本人也如画一样温和,如同露出水面的冰山,散发出幽蓝的光芒,让人忍不住让人想要去了解那些藏于水面之下的地方。

1979生于上海  工作于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


主要美术馆个展:

“相对距离”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中国(2019)

“石至莹” 橘子郡美术馆,加州,美国(2017)

“从太平洋到公海”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09)


主要群展:

“超融体”—-成都双年展,成都市当代美术馆,四川(2021)

Legacies of Exchange ,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美国(2021)

“个人史料—第十八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2020)

“后笔墨时代:中国式风景” 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2018)

“亚洲藏品中的对话” 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悉尼,澳大利亚(2015)


您的绘画题材包括几个主要的主题,例如自然中的海、石头和造像,您选择绘画题材的标准是什么?

石至莹我觉得,首先还是要在自然界里属于比较常见的,大家看见会有一些直观的感觉;其次是,可能像古人作画时选择的也就这些种类,我想看看,如果是同样种类的话,在现在这个语境下,同样的主题,画出来跟以前的人有什么不一样。


选择这些事物,是因为它们在绘画里会有很多可能性,像海水或者石头,本身便是变化无穷的,如果转换成绘画语言的话,就变成了一个长线的研究方向。看古人,其实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画石头、花鸟,对我来说,像选择海水、石头也是有点这个意思,可以玩出很多花样来,然后造像也是,里面有那么多丰富的资源可以去学习,其实是一个道理。

包括像我现在画的系列“圆光”,其实就是敦煌壁画中佛像背后的圆光。在画“圆光”系列的时候,我内心非常平静,选择它的一个原因是它虽然都是圆,但是圆圈的大小粗细,色彩的变化,其实是有无限多的搭配,可以一直画下去,而且圆形本身可以进行各种组合。

 “石头”是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您画的石头都有一种奇妙的悬浮感,非常轻盈,仿佛超越了石头本身。应该如何理解您所说的“给绘画减重”、“失重”的概念?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去画石头?

石至莹我很喜欢一个艺术家 Cy·Twombly,他有很多抽象的绘画,在画面上可以看到油彩淌落的痕迹,有很多艺术家都会用这种视觉形式,但是他的画是我唯一看到的既有淌落痕迹,整个画面呈现感觉又是相当轻盈的,淌落的痕迹并不会因为引力而显得沉重,是因为画面上方的颜料痕迹等很好的取得了一个视觉和动态的平衡,这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因为我觉得像艺术作品中要有一部分能让人们脱离地心引力,脱离一种束缚,感觉更轻盈。所以我在绘画中也有这样的考量,近期宝石的作品中会用到镜像的元素,镜像本身就是一种即在又不在的状态,转换成绘画语言后会多一些层次和空间,并且由于削弱了物体的投影,所以也起到了让物体减重变轻盈的效果,如同水面的倒影一样。就是考量减轻画作中物质的重量。

其实中国书画也是这样,像是画山水,如果说沉重可以很沉重,但它往往都是举重若轻的感觉。画山的时候,下面的水都是留白的,空间感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大,这种东西我觉得还挺高级的。

从2013年开始,您就在画敦煌壁画和造像的题材,到了今年的《化城喻》,可以说是这一系列的集中体现。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您对造像、敦煌壁画的体现上经历了哪些变化?

石至莹2013年我有画过一些造像,但是那个时候我可能被描绘的对象牵制太多,抽象化或提炼的过程做得还不够,发现在绘画本身缺了一些什么东西,但是我又不清楚是缺了什么,就停下来一直没画。到今年又开始画了,好像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了。期间至少去了三次敦煌,参观,收集资料,买画册,回来研究。


我画海也是有一个阶段,当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时,那就放一放,先画其他题材,画完之后,你反过来可以再来推进之前这个题材,我觉得这几条线索可以互相借鉴,互相推进。


最近对于造像的想法,应该说是比原来更成熟,或者是我知道为什么要选择画它了。好比我很喜欢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他曾编写过一本《意大利童话》,但是他并不是为了要弘扬意大利文化之类的,而是在民间故事中发现了一种很简约,但是又很丰富饱满的写作方式,所以他加以收集及改编,就成了学习和再创作的一个来源。


我和他的想法近似,因为造像很多是来自于民间的无名画师或者是雕刻家,所以会带有一种把幻想和民间大众趣味结合的特征,但是又是带有一定的当时的文化或文明的那种气息,内涵非常丰富,又有时间的积累,可以从造型和色彩中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选择这些作为一个脉络去研究,也是在做一个二度创作,然后因为它既是吸收,又是在输出,很享受。

您的造像系列作品经常呈现出“浮雕”的质感,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形式?

石至莹浮雕是我一直很关注的一种形式,因为它正好是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然后我经常会思考事物的存在状态,比如有时候写一个字,如果你去盯着它看,你会发现它其实不是字了,大家都会有这个感觉,对吧?

也就是说,在长时间观察一个事物之后,你会发现它越来越抽象,也会越来越缺少我们当时赋予它的一个概念,比如说这个字它会完全抽象成笔触笔画,然后字的含义是没有的,所以我希望在绘画当中能把这个状态表现出来。


浮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它就是介于二维三维之间的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但是它也不偏向于哪一个,而且在处理方法上也有很多地方可以学习借鉴。

《化城喻》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石至莹它来源于《法华经》,里面讲述到在众人寻宝的疲惫行程中,导师幻化出一座“暂时”的城池供人们休整之用,以启示人们,幻化的城池只是一个通往目的地的桥梁,为了能更方便地让人们能到达目的地。这个展出来之后,朋友都说这个题目起得挺有意思的,我自己很喜欢这个譬喻故事,所以就借这个故事来讲一些对绘画上的理解,初衷非常简单

《化城喻》里的佛像也好,神兽也好,都有一种很治愈的感觉,不像传统印象中佛像是和人有距离感的,你画的佛像仿佛在对人微笑,可能和你创作时的状态也有关系?

石至莹是的,我有收到一些反馈,好几个朋友都说,看到《化城喻》的画觉得心生欢喜,但也不是那种狂喜,就是很幸福很开心,我觉得作为画家来说,这其实也就够了。一方面,这些造像取材于北齐时期和云冈石窟中的一些伎乐天众的形象,这些形象本身就是面带微笑的。其次,有很多的艺术作品,它可能是这样的类型一一能把人类情感,更准确说是一种体验,做一个保鲜,多少年之后,当人们看到作品时还会产生同样的感受,我觉得如果是能够把体验精准服帖地用艺术语言转换出来的话,那就算是个很好的作品了。

请和跃动她影的读者,分享您喜爱的书籍、电影、音乐或任何您认为值得分享的文艺作品或有趣事情。

现在在读或正准备阅读的书

《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

您最爱的十部电影/电视剧

《黑客帝国》《云图》《穆赫兰道》《东京物语》《梦》《2001太空漫游》《超体》《闪亮的风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杀死比尔》

这两年必看的艺术展览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余友涵,张恩利两位老师的个展,以及PSA的各建筑展。




Credits

采访/撰稿:珊瑚

摄影:二花

视频:周噜噜  carloszhong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石至莹 | 放松的力量

珊瑚 Kering跃动她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