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十四章-叙事理论
前言
《社会工作理论》第一版和第二版结合整理,具体的内容以框架为主,然后分节进行分析整理,穿插名词解释、简答。具体理论部分会结合其他参考书和补充资料
欢迎愿意点进来看完的各位朋友提出意见建议!(直接私戳我或者公众号后台!
已更新章节:
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概念、历史与意义
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的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
课本重读|《社会工作理论》第四章-心理动力理论(下):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
其他章节会慢慢更完的!
整体框架
叙事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是短期的、精要的,聚焦于案主的权力和能力,并通过生命故事的叙说、外化和重塑,用人生经验和生活经历来理解整个人生,寻找人生意义,促进自我发挥潜能,解决面临的困境
前言
前言简要介绍叙事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叙事疗法是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方法之一,于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领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叙事疗法的理论和策略逐渐进入社会工作领域
第一节
第一节主要介绍叙事理论的理论基础
叙事治疗是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最新进展联系在一起的,源自于对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工作过度追求程序化和技术化发展趋势的反抗,通过用与以往关注技术理性的实证主义哲学不同的逻辑框架来重新审视社会工作,注重个体自己的生活意义解释和语言对话过程,使得个人的发展有着更大的空间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周围的现实世界(制度化的社会)不是客观的存在于社会中等待人们去认识和发现的,而是存在于人与人的互动之中,由不同人们所赋予的不同意义建构的
符号互动论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创立,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在场形而上学”等的批判与解构
米歇尔•福柯,作为后现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许多观念深深渗透到了叙事之中。他对权力观点的独特阐释,对“自我”与众不同的看法以及对压制人性的制度的批判,都强而有力提供给叙事治疗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第二节
第二节主要是介绍本章节理论的主要概念
叙事的隐喻:
(1)叙说是人类的天性,人都活在生活中,人也都有说其故事.
(2)故事是有生命的东西,每个人用其故事来展现其人生.
(3)自己是故事的作者.生命中发生的事很多,但我选取其中的情节来成为我的故事,人会过滤生活事件中何者会进入我的主要故事
(4)人经历事件,也不断诠释其意义.
(5)总有特定的事特别突显,不断的储存记忆.成为围绕着某个主轴、曲调的我的主要故事;不符合这个主轴,曲调的,不被注意的事件,称为替代故事
(6)治疗师应相信生命中有其它部分,虽未被描述,但仍在许多可能性,治疗师的职责即在求与当事人共同寻求新的事件,创造新的故事叙说,并赋予新的生命意义一个替代故事可以纳入当事人的生命故事曲调之一时,即使有问题的故事(主要故事)依然继续存在,但当事人可以有更新的不同可能.
不知道如何理解比较好,看了一些资料感觉还是心理咨询领域的解释比较通俗易懂:
“叙事隐喻治疗在咨询中去病理化;技术上用隐喻取代说理,用外化来探寻途径,用建构创造美好,用见证呈显价值,通过关系来改变现状
以往的治疗聚焦于发现问题、找问题的角度,来访者被置于有问题的角色里。这样来访者被置于被分析评判的被告席上,这个隐喻是:我是有问题的人。而治疗师则不自觉地进入权威的角色里,这个隐喻是:我可以帮助你,我比你更有能力。
而叙事治疗师对来访者的问话是:这个问题是怎么找上你的?这句看似平常的话会在来访者心里理解为:只是问题找到了我,我没有问题。”
第三节
第三节基本都是从实践原则、评估、专业关系和干预技巧展开
实践原则非常的清晰
1、聚焦于形塑案主生活的叙事
致力于评估和改变案主关于自己生活的叙事,特别是挑战关于那些负面、对案主造成伤害的叙事,并代之以替代性的有建设性的叙事。
2、将个人与问题分开
问题与人分开,问题是问题,个人是个人。社工撇开问题寻找更多正面经验,来替换案主的问题故事。
3、重构自己的主流故事
社工通过对案主故事的解构,协助案主看到新的故事讲述方式的可能性,形成积极的力量和自我认同。
比尔·奥汉隆将叙事治疗模式的治疗过程分为七步:
1.与服务对象或家庭一起对于困扰问题做出彼此均同意的定义。工作者在语言上促使服务对象从问题标签中解脱出来,使服务对象自己将问题看作是一种与自己分离的客体。
2.将问题拟人化,并找出压迫服务对象的意图和方式。工作者会使用隐喻和想象的方式,让服务对象和家庭假设问题是另一个人。这种方式会让服务对象轻松下来,不再将自己看成是问题本身。
3.探讨问题是怎样干扰、支配或使服务对象失去信心的。工作者会问服务对象问题对他产生的作用,怎样作用,以及他的生活和关系受影响的程度,并进一步使问题外化。服务对象与工作者一起共同摧毁问题对服务对象生活的支配作用。
4.发掘有哪些时候服务对象并未受问题的支配,或生活并未受到干扰。将问题本身与服务对象分开,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5.找出过去的证据,来证明服务对象和家庭有足够的能力站起来,应付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在这里,服务对象本人和他的生活开始被重写,工作者询问过去的故事和证据来表明服务对象确实是有能力的、坚强的、勇敢的,只是他没有意识到。工作者还促使服务对象和家庭支持这种观点。
6.引导服务对象和家庭思考在上述能力之下,未来将要过的生活。目的是为了使服务对象进一步对自己和生活的新观点具体化。
7.找出一群观众来听取服务对象表达新的认同感和故事,即安排一种社会环境来支持新的故事和认同感。工作者运用书信、询问其他有相同或相似问题的人的建议、安排家庭成员和朋友聚会,来实现这个目的。
干预技巧:
倾听
强调社会工作者自身角色的转换,它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对案主叙事的关注。通过倾听社会工作者可以发现案主在以往的叙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开创了合作的姿态与案主共同构建新的适合案主成长的叙事。
外在化问题
能够帮助案主摆脱问题困扰减轻自身的问题责任感去除了问题标签化的恶劣影响,使案主提升了自信心以及建构新叙事的动力。
寻找独特的结果
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共同建构新叙事的起点与突破口,因为发生在案主身上的独特结果源自于案主本身,这也使得案主相信自己能够发生变化。
治疗文件
承诺书、奖励证书等形式的治疗文件能够帮助案主正确认识自己在建构新叙事过程中的角色,在案主出现可喜变化时给案主提供鼓励支持。
概论版本的技巧:
1.问话。
2.解构式问话。外化问题
3.开启空间的问话。揭示独特的结果
4.发展故事的问话。从独特的结果发展新的故事
6.故事的建构。强调个人的自主性
7.回响与强化。维持巩固变化
第四节
贡献与局限归根到底也是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来说的,所以...我一直都没有刻意记忆,主要把理论内容和特点把握之后,就能编了(bushi
此外,每个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也是和社工理论的整体发展脉络相对应的,因此把握好整体的理论发展阶段和四个范式,也就大概可以知道这个理论哪里好、哪里不足了
贡献大部分都是前几节提过的优点和进步,局限可以从后几章其他理论的进步发展来思考(毕竟有不足才有发展不是hh)
其他
本章需要注意的概念:
叙事疗法、隐喻、知识与权力、社会建构、外在化、治疗文件
非常感谢你愿意看到这里
编辑 | 五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