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月生:寻访英魂​

阿斗的梦 阿斗凿墙 2023-12-11

透着青春气息的航校飞行员

月生 | 文

恕我孤陋寡闻,若不是观看了纪录片《冲天》及有关资料,我真不知道我国空军的摇篮——中央航空学校就诞生在杭州笕桥,那里培养的空军飞行员在抗战期间浴血长空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忠报国,演绎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笕桥离我居住的地方比较远,在一个丹桂飘香的日子,我踏上了寻访英魂的道路。

到了笕桥,我直奔中央航校的旧址,可听人说航校旧址现在已是部队军营,属于军事管制区,进不去。我不死心,来到部队门口,哨兵对我说,航校旧址不开放,禁止进入,请勿逗留。我只好怏怏离开。又搜索地图,七拐八拐,来到机场路一个院子里,找到笕桥中央航校纪念馆(笕桥抗战纪念馆)。纪念馆里的展览分“航空救国”“笕桥航校”“血战长空”“国际援华”“空军英烈”五个部分,史料详实,内容丰富。通过观看展览和以前看过的纪录片《冲天》,我对中央航校的历史和空军勇士们的事迹有了一定的了解。

笕桥航校的大门

中央航校前身是1928年11月成立于南京的中央军校航空队(后改组为航空班)。1930年,国民政府决定在原中央军校航空班的基础上,择址杭州笕桥扩建为中央航空学校,1932年9月1日中央航校正式成立,蒋介石兼任校长。抗战爆发后,航校先后迁往广西柳州、云南昆明、印度拉合尔(今属巴基斯坦)等地办学。1938年4月,更名为中央空军军官学校。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航校又迁回杭州原址。1948年冬,迁往台湾冈山。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八一三”淞沪会战的第二天即8月14日,日军即派9架战机飞临杭州笕桥上空轰炸。当时的中国空军在飞机性能、数量、人员培训、后勤补给等方面与日本空军相差悬殊,但他们临危不惧奋勇迎战。在第四大队长、中央航校教官高志航的率领下,3个中队的飞机紧急升空,经过一场激战,共击落日机3架,击伤1架,中国空军无一损伤。“八一四”笕桥空战是中国空军抗击日军空中袭击的第一次作战,首战获胜,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为纪念首次空战胜利,国民政府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

此后,从航校毕业的飞行员们在南京空战、武汉空战、重庆空战和远征日本等战斗中浴血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航校的“四大金刚”
航校的校训

在航校的大门口刻着这样的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在1938年2月26日的第七期毕业典礼上,也有这样的标语:“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看到这样的校训和标语,令人非常的震撼和动容。一踏进这所校园,一毕业驾机飞向天空,他们就要抱着必死的决心,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与亲人永别,“出不入兮往不返”;每一次降落,都要感谢上苍的保佑得以平安归来。

二十岁左右正处于青春花季的他们,自然明白死亡的含义和人生的美好,但他们义无反顾踏进了学校的大门,像要回家一样驾起战机冲上云天冲进敌群。他们战斗在云霄,用青春赌明天,用热血换和平,把对亲人的爱、日寇的恨,对收复河山的决心、荣耀梦想的实现,写在蓝天白云间,写在战云烽火中!

航校招收的是年龄18至24周岁且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大都不是农家子弟,而是受过良好教育、生活优渥的富家子弟和官宦子弟,像“中国兵工之父”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幼子张锡祜等人都在其中。这些孩子多是上过高中甚至清华、北大、中央大学毕业的学子,有的还是留学海外事业有成的栋梁之材——真的是国有难召必回,何等拳拳的赤子之情!战争爆发,他们没有躺在自己的安乐窝里,“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更没有贪生怕死“润”出国去,而是留下来或毅然回国,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张锡祜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阵中无勇非孝也!” 张伯苓在得知儿子的死讯后也眼含热泪地说道:“(吾)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杀敌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这种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是当今有些贪生怕死的官二代官三代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难以理解的。

二十来岁的人生花季,也正是谈情说爱的年龄。可飞行员们深知自己十有八九会战死疆场,为了不给别人留下伤痛,迟迟不考虑个人问题。飞行员张大飞对少女齐邦媛(齐后来成为台湾著名学者,著有纪实文学《巨流河》)暗恋多年,却不得不将这份情愫深深地埋在心底,牺牲前写信给齐邦媛的哥哥说:“当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我一直告诉自己,那只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我怎么能对她说‘我爱你’呢?”这需要怎样的勇气、怎样的决绝,才能挥刀斩断情丝割舍真爱?读之令人泪目。

民国才女林徽因一家,也与航校的8个飞行员有过一段深厚的情谊。那是1937年底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从北平往昆明逃难的途中,在湖南晃县雨夜寻找旅馆,循着悠扬的小提琴声找到旅馆中8个从笕桥航校迁往昆明的空军学员,大家从此相识相交。到昆明后飞行员们也常到梁思成林徽因家做客,梁林夫妇把他们当亲兄弟看待。按照惯例,飞行员出征之时,必须留下亲人联系地址,以处理身后事。而这些青年,由于家多在敌占区,无法联系,便留下了梁思成林徽因家的地址。不幸的是,林徽因先后收到8份阵亡通知书和遗物,每次接到邮差送来的信,都令林徽因肝肠寸断。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也是中央航校的毕业生,在1941年3月14日的空战中牺牲了。林徽因后来写下长诗《哭三弟恒》,既是对弟弟的哀思,也饱含了对邂逅相遇的8个飞行员的怀念。

有一个故事颇令人深思。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飞机受损,他驾机毅然撞向敌机,与日本“红武士”高桥宪一同归于尽。中方从高桥宪一的身上搜出了他在日本的未婚妻美惠子的照片和来信,陈怀民的妹妹陈难看了美惠子的信,竟然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高桥夫人美惠子女士:当你接到这封突如其来的信,看到陌生异国人的名字时,你将感到不安与惊异吧?请你不要误解我失掉胞兄的心境,因为我设身处地想到你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你得谅解高桥……他是贵国被少数人所操纵的一种政治权力强制他,要他死就死了。”“如果这恐怖的战争、残暴的烧杀延绵到世界每个角落,不消说我们会再次演出同归于尽的悲剧,即使是地球,都有毁灭的一天。”“我们要使这两个国家,以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从侵略战争的悲惨命运里解放出来。”“我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双手互相友爱地握着,心和心相印着,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使我们的心灵永远地合在一起! ”

一个二十岁的女子给另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写下这封信,一个经受失去胞兄痛苦的烈士亲属给另一个侵略者的亲属写下这封信,没有仇恨,没有詈骂,而是友善地替对方着想,宽慰对方,并指出这场战争既给中国民众带来了灾难,也给日本民众带来了痛苦和不幸,罪魁祸首是“被少数人所操纵的一种政治权力”,即军国主义者,最后还有对世界和平的美好向往和期待。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多么善良的心地!

这封85年前的信,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有一定的启迪。我们既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也要发展与日本的关系和两国民众的友好往来;既要牢记历史,也要面向未来。两国应结束过去,放下仇恨,化干戈为玉帛,真正实现中日友好。也许,这种想法在时下的环境里是很幼稚很不合时宜的,会遭到小粉红们的围攻,但我还是要说。

陈怀民与妹妹陈难

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中央航校总共培养了16期毕业生、1700名飞行员,约有1000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最后,让我们记住那些天之骄子的名字(括号内是牺牲时的年龄)

高志航(30岁);刘粹刚(24岁)

闫海文(21岁);沈崇诲(26岁)

陈怀民(23岁);林恒(25岁)

周志开(24岁);林耀(33岁)

张大飞(26岁)……

毕业典礼照片

诗曰:

空军摇篮兮坐落余杭,烽火年代兮威名远扬。

有志青年兮投笔从戎,鹰击长空兮青春激昂。

保家卫国兮不惧牺牲,为国捐躯兮视为荣光!

一寸山河兮一寸碧血,万里云天兮万里华章。

生为人杰兮死亦鬼雄,魂魄勇毅兮是我国殇!

赫赫功勋兮永载史册,英名长存兮日月齐光!

缅怀先烈兮寻访遇阻,未能祭奠兮心生惆怅,

点燃心香兮以吊英雄,魂魄归来兮伏惟尚飨!

2023年10月16日

【作者简介】月生,干了三十多年吹喇叭抬轿、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工作,现在“复得返自然”的文字匠。一枚园地耕耘者。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我手写我心。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往期精选 :

黄裕生:他们的任性与凶恶,超出了我的想象
红珍:万福红珍(10月13日)
暗箱操作“拍卖”民企矿山,铜陵市中院“吃相”太难看
张从文:环行宫家岛
黄裕生:以巴冲突,文明不会输给野蛮
一枚:17小时(上)
一枚:17小时(下)
若湘:那些女性教我的事
风吹沙:一场说走就走的奔赴
阿米尔:一场因“抄袭”而引起的相聚
仔仔:毛杰厅长的胆识与魄力,让我看到河南教育的希望

朱健国:华盛顿纪念碑内壁上的文言文石碑

红珍:我爱你,不是因为你爱我(10月1日)

一枚:三十四年后,我飞回家乡陪父母过中秋

红珍:人间无疾该多美!(9月29日)

吟诗作赋:短诗六首

一枚:亲爱的大哥哥,今天生日快乐

放之:中秋将至,思念我今年离去的亲人们

我住长江头:愿与山海共秋色 不负情深月一轮

黄裕生:这个世界有没有多余的声音?

苍须:涿州救灾,爱是劫后余生的种子

红珍:目前最难受的一天(9月22日)

代唯止:樹人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