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教育思想库 | 刘科:能源转型与碳中和
编者按
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
今天我们编发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及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的思想。刘院士于2022年7月17日在我院“院士大讲堂”第四讲上发表了“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
01
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近代发展背景
今天我想给大家科普和分享一下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一些知识。能源可以用来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发电技术、第二是交通运输。那么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能源进入人们的视野,就有了碳中和的话题。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经过中国前几十年的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的价格终于降下来了。我们探讨碳中和的实现,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有关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大自然是不可预测的,去年拉闸限电之后,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暴涨,整个欧洲的气候突然变得很奇怪,主要是在降雨方面,北半球也有同样奇特的情况。中国的水电厂主要是建在南方,结果去年在北方那些平时不下雨的地方,像郑州、太原、西安这些地方一直下雨。但是南方有水电的地方不下雨,那么水电方面的资源自然就很少。
02
碳中和以及能源问题的严峻现实
欧洲前两年把火电厂关了,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后又把核电厂关了,那么唯一就只能靠天然气,所以去年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暴涨八倍。这就是可再生能源,尽管这种能源清洁,但使用情况是完全不可预测的。你没法预测什么时候突然出现两个礼拜的阴雨天,这样太阳能就没了,并且现实是资源的数量本身就很少。举个例子说:全世界一年的电池产能满足不了东京电脑一天的电量使用,所以就要实现碳中和,解决储能问题。
首先我们要靠增加能源的能效来实现碳中和,增加能效永远是碳中和最低成本的路径之一。降低排放、节能减排是永恒的主题,前20年中国的能效提高了很多,但其实这个时期中国的碳排放反而是增加的。能源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首先是在碳排放量的方面,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责任;其次能源体量是巨大的,其他任何产业的消耗量都没有能源的量大。
接下来我用一些数据直观地描述一下中国能源消耗的总量,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01年期间100多年的煤耗量只有十三亿吨。但是从2001年开始,短短十年多一点的时间,到了2011年中国的煤能源消耗量30亿,到2014年整个中国的煤耗量到了38亿吨。2001年发生了什么让中国爬升出一个曲线,前100年的发展是很平缓的,结果突然之间发展速度超了以往三倍。原因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市场向中国开放,中国的企业家很快占领了世界市场,中国逐渐变成了世界工厂。所以我们在短短十年之内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超过了前100年的三倍。
现在回头看,中国的经济从2001年开始突飞猛进,中国的经济是两头在外的经济,我们的进口出口的货物量都很庞大,在两头在外这样大进大出的过程中,迎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在因为种种国际形势,国内国际双循环受到了阻力。中央提出发展内循环,增加内需。但增加内需是个伪命题,增加内需,老百姓首先要有钱,有钱了之后才能谈增加内需的问题。中国的制造业像房地产或者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耗钢筋、水泥和煤炭。我们现在房地产或者是钢筋水泥的基础设施建设占全部GDP的很大比重,对中国经济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到今天,中国在人口只占20%的情况下,住房面积已经达到全世界的50%,人均住房面积已接近世界平均住房面积的天花板。
在碳中和这一方面,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的风能、太阳能便宜了。今后20年,碳中和就是一个大的赛道。它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未来30年经济转型的一个巨大赛道。那么我们说完了能效问题,就来讲一讲电在运输上的体现,电动车不是什么太新的东西。一百年前伦敦、巴黎大街上跑的电动车远远多于燃油车。铅酸电池的发明早于内燃机20多年,有了铅酸电池接一个电动机,上面再加一个盖子,这就是1912年爱迪生发明的电动车。但当时爱迪生亏得一塌糊涂,输给了福特,就是因为他预测错了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所以说预测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极难的,目前我们也无法知道以后是燃油车的时代,还是电动车的时代。
03
能源载体的特点以及发展方向
首先,液体是人类最好的能源载体。这张图(见PPT截图)很清楚地体现出来,假设你的油箱都是一立方米,不同能源能够有多少能量?天然气每立方米是10千瓦时,铅酸电池只有90千瓦时。人类花了上百年研发到今天最好的电池,每立方米大概也就是300到500千瓦时。但是液体的数值就比电池高出很多,电池的能量甚至不足液体能源的零头,这也就是说液体的能量密度很高。液体有个最大的好处,比如说只要把运输管道一接,不要人工只需要接管子就能把液体能源输入到船体中,不需要人工。
在电动车的话题上,还有一个就是电池回收的问题,谁去回收电池是需要研究讨论的,这也要花费国家一大笔钱。因为如果不回收的话,几百万个剧毒的电池分布在中国大地,就会导致镍等重金属污染土壤,最后污染地下水。所以电动车要发展,电池回收技术就一定要同步发展。所以我现在非常支持电池的回收技术研发,因为如果不将电池回收,将来我们每个人都会为此事买单。
总而言之,我认为目前人类已经证明了两个最有效、最好的载体,一个是电,一个是液体。电的缺点在于,如果不用,就会浪费,并且储电很难。而液体有一些好处,比如跨海输送,并且可以长期储存。再说回电动车的问题,大家现在不要搞重电动,如果是重电动,那么要追求600公里的续航里程,就要把电池做得很大,电池大意味着耗的材料多,电池就变得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是重电动,那要求必须有快充。而快充也有一些缺点,第一是占地面积大;第二是快充不可能接到老旧小区里;第三是对电网的冲击也很大;第四是对电池的破坏性很大。基于以上所说的,就出现了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有一些好处:冬天你可以用甲醇发电机的余热保证电池永远在最佳温度下,让冬天电动车的问题得到解决,快充站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很小,快充充电桩在加油站里改造就可以了,不需要单独扩充土地,所以成本是非常合适的。所以这是今后碳融合的未来趋势,可能是整个人类社会能源环境的一次转型。
最后回到我们CTO学院的主题上,我觉得真正最后能够使能源发展链接在一起的,一定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企业家,尤其是未来懂高科技的企业家。因此,我认为既懂技术运用、又懂管理的企业家就是产业转型的未来。
嘉宾简介
刘科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及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并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副主任及深圳分会会长,欧美同学会 2005 委员会常务理事及粤港分会会长,卡内基-清华中心理事。曾任通用电气全球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加州理工能源中心董事,在 Exxon-Mobil 及 UTC 等著名跨国公司供职多年。回国后任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兼首席技术官(CTO),神华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协会副会长。当选 2015 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 50 人,2013 年获国际匹兹堡煤炭转化创新年度奖,2006 年获全美绿宝石特别科学奖。
相关文章阅读
(上下滑动浏览)
华东师范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点于2021年11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华东师范大学实体教学科研机构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负责招生和培养,为科创产业和企业、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培养“技术+管理”交叉的中高级管理领军人才。
向上滑动
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通过人和技术的协同转化
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
扫码关注
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