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

其他

钱旭红院士:特邀主题报告《老子思维》【视频回放版】

OFFICER"通过人和技术的协同转化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扫码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1月5日 上午 8:30
其他

国际访学 | 华东师大科技商学法国“科技人文融创”访学项目精彩回顾——Day 5

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技术管理人才,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华东师大亚欧商学院(科技商学联合体)组织举办以“科技人文融创”为主题、为期七天的法国访学项目。访学项目团一行来到巴黎,与法国知名企业和专家进行了专题座谈。聆听法国里昂商学院等名校教授、专家以及行业人士的课程讲座,领略巴黎与里昂的城市风光和人文特色。本次访学项目吸引了来自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2022及2023级MEM学员、亚欧商学院各专业学生以及MBA学员的踊跃报名和热情参与。活动由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科技人才融创中心招生主任陈文婷带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访学团第五天的精彩旅程吧!法国里昂商学院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国际访学 | 华东师大科技商学法国“科技人文融创”访学项目精彩回顾——Day 4

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技术管理人才,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华东师大亚欧商学院(科技商学联合体)组织举办以“科技人文融创”为主题、为期七天的法国访学项目。访学项目团一行来到巴黎,与法国知名企业和专家进行了专题座谈。聆听法国里昂商学院等名校教授、专家以及行业人士的课程讲座,领略巴黎与里昂的城市风光和人文特色。本次访学项目吸引了来自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2022及2023级MEM学员、亚欧商学院各专业学生以及MBA学员的踊跃报名和热情参与。活动由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科技人才融创中心招生主任陈文婷带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访学团第四天的精彩旅程吧!参访新里昂中法大学访学项目的第四天,师生们参访了中法友谊及教育、人文交往的历史见证者:新里昂中法大学。大家在副校长阿兰.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国际访学 | 华东师大科技商学法国“科技人文融创”访学项目精彩回顾——Day 2

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技术管理人才,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华东师大亚欧商学院(科技商学联合体)组织举办以“科技人文融创”为主题、为期七天的法国访学项目。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上海飞往欧洲时尚之都巴黎,参访如法国电力集团、香奈儿M19工坊等知名企业,对话行业经营管理人士,聆听法国里昂商学院等名校教授、专家以及行业人士的课程讲座,领略巴黎与里昂的城市风光和人文特色。本次访学项目吸引了来自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2022及2023级MEM学员、亚欧商学院各专业学生以及MBA学员的踊跃报名和热情参与。活动由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科技人才融创中心招生主任陈文婷带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访学团第二天的精彩旅程吧!参观Ile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国际访学 | 华东师大科技商学法国“科技人文融创”访学项目精彩回顾——Day 1

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技术管理人才,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华东师大亚欧商学院(科技商学联合体)组织举办以“科技人文融创”为主题、为期七天的法国访学项目。学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上海飞往欧洲时尚之都巴黎,参访如法国电力集团、香奈儿M19工坊等知名企业,对话行业经营管理人士,聆听法国里昂商学院等名校教授、专家以及行业人士的课程讲座,领略巴黎与里昂的城市风光和人文特色。本次访学项目吸引了来自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2022及2023级MEM学员、亚欧商学院各专业学生以及MBA学员的踊跃报名和热情参与。活动由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科技人才融创中心招生主任陈文婷带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访学团第一天的精彩旅程吧!参加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2023巴黎对话”11月13日上午,法国访学团的师生们受邀参加了由法国里昂商学院主办的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2023巴黎对话”。本次对话以“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和平、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同时纪念即将迎来的中法建交60周年。对话邀请了来自世界多国不同领域的重要人士出席,包括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先生,法国前总理、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先生,中国前外交部副部长、前驻英国大使傅莹女士及法国里昂商学院校长伊莎贝尔霍特女士等。与会者围绕“北京—巴黎奥运对话:弘扬奥运精神,共话全球治理”“全球安全与发展:青年在行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包容与互鉴”“文明对话与经济合作,描绘现代化新愿景”等主题展开对话。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球面临地缘冲突、环境保护等共同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空间技术、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快速突破都急需在全球框架下展开对话和讨论,以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为此,国际间开展更多对话尤为重要。随后,同学们聆听了中国前外交部副部长、前驻英国大使傅莹女士以“中欧关系应强调合作而非零和竞争”为题的演讲。论坛活动结束后,法国访学项目团师生与里昂商学院行政负责人弗洛伦西奥先生以及亚洲校区负责人尼古拉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家畅谈了参加本次中法论坛的感想。法国企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21世纪工业科技的发展不再是单独地生产,而是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主线,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企业发展的目标,需要企业领导者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来推动,技术和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性。为更好地理解当下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结合的重要性,了解法国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11月13日下午,项目团师生一行来到法国知名可持续生态环保理念的美容品牌企业Sothys(思蒂)及高端品牌BERNARDAUD(柏图)进行企业参访。在法国知名企业Sothys(思蒂),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新书荐读 | 钱旭红院士:横跨中和西,纵跃几千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转载来源:厦门大学出版社相关文章阅读
2023年10月3日
其他

【权威发布】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入学工程管理硕士MEM招生简章

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围绕“育人、文明、发展”使命,聚焦“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行动计划,分三步实现一流办学目标,为实现“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的光荣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的领导下创立,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新型实体教学科研机构。学院致力于“通过人和技术的协同转化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秉持“创新改变世界”的核心价值观,提出“应对重大挑战的下一代管理教育”,开拓交叉学科建设,创立本、硕、博协同发展的科技商学学科体系,培养和塑造技术和创新管理领袖的思维、能力和格局,建设成为融合教学教育、科创研究、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创业服务和政府决策咨询等功能的国际知名新型科技商学院。学院与中以合作的华东师大-海法大学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和中法合作的华东师大亚欧商学院三方联合,共建中以法科技与商学创新教育联盟。五位院士和七位国家杰青领衔专题课程,“三导师制”指导培养,全校理工学院和中外名师组成教学和导师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等分别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以及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前沿教学和培养。学院面向国家需求和未来发展,开创“科技+”和“商学+”交叉学科建设,创立T3金字塔育人逻辑和“4+X”全新课程体系,为科创产业和企业、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培养“技术+管理”交叉的中高级管理领军人才。202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华东师大增列工程管理(MEM)学位点(代码1256)。该学位点的设立是为国家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培养高技术产业的首席技术官,由华东师大新型教学科研实体单位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负责招生和教学工作。2021年12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项目正式发布,是全球第一个针对首席技术官(CTO)的学位培养项目。一报考要求招生对象符合以下条件(工作年限计算截至2024年入学之日):1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工作年限计算截至2024年入学之日,下同),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注:外籍人士暂时不能报考华东师范大学MEM。二拟招生人数2024年入学华东师范大学MEM招生计划人数为100人(不含推免)。(注:招生计划名额相关政策信息如果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发布不一致,最终以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信息为准。三培养特色与优势1首创研发“4+X”的CTO培养课程体系,立足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前沿,不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以常规商科教育建立的CTO项目课程。“4”包括思维逻辑、高管能力、技术转移、商业方法,“X”是产业技术前沿领域。目前“4+X”的体系逻辑延伸到应急技术与管理方向、重大项目管理方向、智能创新工程方向。2重构全新商学和管理课程,开设全新的交叉协同课程体系。重在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思维和能力培养,从职能导向转向高管导向,从职业精神转向企业家精神,培养学员作为企业高管和组织领导干部的格局思维和创新领导力。3五位院士和七位国家杰青领衔专题课程,“三导师制”指导培养,全校理工学院和中外名师组成教学和导师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等分别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以及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前沿教学和培养。4强化实习实践课程,开设《技术创业项目》《高科技企业行动学习实践》《科技型战略企业家研修课程》《公共部门突发和应急管理实训》。已建立数十家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科创全链生态服务平台等支持学员技术创业和高管实践。学院为学员设立全覆盖奖研金,支持学员开展技术转移、技术创业、创新领导力发展等方面的项目研究和实践。四培养目标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点第一大目标定位于培养首席技术官,面向科创产业和企业,开设首席技术官方向,包括高级班和精英班,即首席技术官MEM高级项目、首席技术官MEM精英项目。培养目标和成果是贡献于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和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金融科技、美丽健康)领域。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点第二大目标定位于培养应急管理和重大项目管理人才,面向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开设应急技术与管理方向、重大项目管理方向,即应急技术与管理MEM项目、重大项目管理MEM项目。培养目标和成果贡献于攻坚或化解社会重大问题和风险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侧重公共卫生健康、政府管理和行业组织领域。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点第三大目标定位于培养智能创新工程人才,面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设智能创新工程MEM项目。培养目标和成果贡献于高科技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对高级智能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围绕人工智能与创新工程交叉定位,侧重未来新技术及其商业和社会应用。五录取类别及培养形式定向MEM学生,由学生本人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个人支付培养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般录取为定向就业,不转户口档案。所有项目均为非脱产,学习年限为2.5年,学习时间为每周末授课或双休日集中授课。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工程管理硕士MEM学位论文结合本单位的课题或研究方向进行,由导师负责指导。在规定年限内课程考试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完成硕士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审核批准后,授予教育部统一制发的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工程管理硕士学位证书。七2024年入学MEM各方向学费及简介01首席技术官MEM高级项目:24.8万元首席技术官MEM高级项目旨在给已经是CTO或处于公司技术型高管职位的学生提供一流的高端学习和交流平台,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首席技术官MEM高级项目的设立不仅要考虑生源和市场的因素,而首席技术官MEM高级项目的设立是直接面向实现CTO学院的使命和目标。项目培养过程中将引入具有世界学术影响力的师资队伍和相应的资源配备。02首席技术官MEM精英项目:20.8万元首席技术官MEM精英项目面向科创产业和企业,针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美丽健康、金融科技和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养“技术+管理”交叉、未来技术产业的首席技术官人才。项目培养过程中引入校内外名师,按技术产业细分方向,为学员提供全周期技术创业辅导和全过程跟踪支持。03应急技术与管理MEM项目:20.8万元面对社会疫情应急和复杂管理问题,华东师大应急技术与管理方向MEM硕士专业学位(侧重公共卫生健康领域)正式启动,联合多学科跨院跨领域资源优势,联袂携手教学和培养担当重任的高级管理人才,奔赴社会重要岗位。04重大项目管理MEM项目:20.8万元MEM重大项目管理方向的设立主要考虑生源和市场的因素。该方向旨在培养能够应对重大挑战的“技术+管理”的高端人才,面向企事业单位和公共管理部门,培养目标和成果贡献于攻坚社会重大问题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侧重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等领域。该专业方向联合多学科跨院跨领域资源优势,联袂携手教学和培养担当重任的高级管理人才,奔赴社会重要岗位。05智能创新工程MEM项目:20.8万元2023年7月9日,华东师范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项目“智能创新工程”新方向正式发布。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2024年入学非全日制MEM新增“智能创新工程”培养方向,由华东师大亚欧商学院为联合教育培养单位,旨在为高科技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培养拥有人工智能技术与商业创新思维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学费支付:所有项目皆按学年分三次支付,每次支付金额分别为总学费的40%、40%、20%。(注:学费以物价部门备案信息为准。)八奖学金符合申请条件的MEM新生可向学院申请“全国MEM联考奖学金”或“非全日制MEM预审奖学金”。具体信息请以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网站更新发布的奖学金方案为准。九申请录取流程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华东师范大学MEM报考系统”报名提前面试。十招生咨询通讯地址:中国上海市闵行区谈家塘路155号紫竹国际教育园区
2023年9月23日
其他

院士观点 | 钱旭红:以“超限”理念回应时代之需

"通过人和技术的协同转化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扫码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紧抓历史机遇,赋能科创新时代!华东师大智能创新工程MEM项目发布会暨MEM科创夏令营开营仪式成功举行

7月9日,由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主办的华东师大智能创新工程MEM项目发布会暨MEM科创夏令营开营仪式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副院长王正寰主持。项目发布会上,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执行院长何佳讯作题为“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教育创新实践”的主题发言。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国际教授、外国专家,华东师大智能创新工程MEM项目学术主任、人工智能与创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丁文璿,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灏发表演讲。华东师大智能创新工程MEM项目助理学术主任马雪静助理教授介绍“智能创新工程”培养方案情况。在夏令营开营仪式上,华东师大MEM2023级CTO高级班学员、慧捷(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总经理易奇志等优秀学员分享读研经验。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MEM招生部主任彭玉鑫主持工程管理硕士(MEM)项目咨询交流会。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院士观点 | 张锦:把握好基础研究中的“0”和“1”

基础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没跟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还没搞清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逐渐深入,基础研究的内涵越发丰富,开展方式更加多样。加强什么样的基础研究,从何入手加强基础研究?我认为,主要是这样三种类型和路径:首先是坚持高水平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挑战颠覆性、非共识的前沿问题。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是最具有创造性的人类智力活动,也是不确定性最强的研究路径。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原始创新有很多都源于高水平的自由探索研究。19世纪末,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偶然发现电磁波无需电线媒介就能够远距离传递信息,这与当时“弯曲的地球表面不能传播电磁波”的固有认知严重相悖,因此备受质疑。但他继续坚持深入探索,不断发展模拟信号编码基本原理和技术,最终实现了无线电通信。所以,我们要为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科研人员提供长周期支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试错空间,营造宽松、开放、包容性强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其次是强化有组织的基础研究,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将加强基础研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如原子弹、雷达等发明和青霉素的使用,让美国政府意识到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一改以往靠欧洲科学成果发展的模式,积极组建了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等资助机构,为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和最大经济体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年,我们国家不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强强联手,目的就是凝聚形成攻关大团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第三是深化应用型的基础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产业和临床一线面临的技术瓶颈背后,往往也是基础研究问题。21世纪初,在通信信道传输速率遭遇“香农极限”瓶颈的背景下,2008年毕尔肯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埃尔达尔·阿里坎公开发表论文,提出世界上第一类能够被严格证明达到“香农极限”的信道编码方法——polar码。华为公司基于这一研究基础,在polar码的核心原创技术上取得了多项突破,并促成学术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蝶变,推动人类进入5G时代。由此看,在科学面前,我们同样要提升战略眼光,拓展战略视野,从产业和临床一线的堵点、卡点、断点、痛点中发现、凝练、解决关键核心科学问题,推动科技领军企业、地方政府、医疗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各方面优势互补,疏通应用链背后的创新链。我们常说,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研究。“0”是基础研究的问题,“1”则代表问题的突破。从“0”和“1”两个方面看,对于探索性基础研究,没有在先的、明确的、具体的“0”,“1”与“0”往往同步出现,主要依托高水平自由探索开展;对于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0”是明确的国家战略需求,“1”主要依托有组织研究开展;对于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基础研究,“0”隐藏在产业和临床一线的技术问题背后,需要主动寻找,“1”主要依托校企、校地、校医合作的方式开展。作者:张锦,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院士观点 | 钱旭红:“超限制造”赋能医药及器械创制

编者按今天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让我们共同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磅礴力量。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的领导下创立,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实体教学科研机构。学院致力于“通过人和技术的协同转化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秉持“创新改变世界”的核心价值观,开拓交叉学科建设,创立本、硕、博协同发展的科技商学学科体系。在今年第六届中国药品监管科学大会(2023)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作主旨报告,以“超限制造的微纳器件及制程与医药械产业发展”为题讲解了超限制造技术对制药工业、新药研发以及医疗器械创新的意义。现特在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转发,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突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超限制造”是由我国率先提出的前沿概念,指的是通过追求制造和研发过程中的微缩化、集成化,以实现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快激光(高功率飞秒或皮秒脉冲激光)技术对透明材料进行三维内雕,对不透明材料进行微米尺度或纳米尺度的外部精刻,进而创造精度达微纳米尺度的三维核心器件或装备。“超限制造”通过在材料、工艺、精度等领域进行突破,最终实现微纳精密制造、个性化定制与产业化规模化,可应用于不同场景。探索“超限制造”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等领域的应用,研发并制造“芯片上工厂”和“掌上工厂”,能够使相关产业突破原有的制造极限,进而推动产业形态的重大变革。在生产领域,通过“超限制造”研发的微纳化工器件,将极大改变工厂外观与形态,可进一步提升化工制药、生物制药等流程工业的安全性与效率及质量,降低能耗、“三废”,极大地压缩占地面积和空间,便于智能化控制。以工厂萃取环节为例,通过超快激光加工的萃取芯片不仅极大缩减了萃取流程,将过去的几十个小时乃至几天的萃取环节压缩到了以秒计时,还可以极大地节省工厂占地面积。同时,产品转化率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超限制造”还可参与到化工制药的反应、分离、混合、萃取、结晶、乳化的全流程中,实现全流程的变革。“超限制造”赋能新药研发,结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超限制造”可以极大提升药物研发效率。模式生物新药筛选微芯片是“超限制造”的重要应用之一,基于超快激光加工的斑马鱼幼苗胶囊技术,可以极大简化大规模在体筛选操作流通,无需人工包埋、方向调节及重复加样,在高倍显微镜可以透过高度透明的玻璃直接观察到斑马鱼幼苗大脑的钙离子闪烁,进而捕捉实验药剂与脑神经信号之间的关联。基于幼苗胶囊技术,实验室内每天可以产生百万级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能够加速药物筛选流程,大大降低药物筛选耗用量,实现真正的高通量药物筛选。“超限制造”还可应用在仿生器官芯片及集成上,模拟心脑血管与皮肤,用于不同类型的实验检测。此外,“超限制造”在高端医疗器领域应用场景广阔。围绕精密医疗器械对金属材料微纳加工的要求,我国还自主构建了高性能“超限制造”多功能精刻技术平台,可以协助企业突破零部件精密加工技术瓶颈。目前该技术平台已经掌握了金属微型材、异型材的精密切割、钻孔及表面微纳处理等多功能精刻加工能力,在一些植入性医疗器械、微小型制氧机上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2021年9月29日,国家发改委会同上海市联合发布的《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中,“超限制造”被列为拟强化突破的15项战略前沿技术之一,重点突破化工、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制造极限。通过进一步地研究与应用,“超限制造”将在微纳尺度通过大规模微缩集成,颠覆性地改变传统产业的宏观形态,助力中国制造在国际上走向引领地位。转载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华东师范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点于2021年正式设立,由华东师大实体教学科研机构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负责招生和培养。学院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面向未来的首席技术官和科技型战略企业家。向上滑动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SHANGHAI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向着“创新与创新领导力”出发!华东师大2023级工程管理硕士MEM新生入学拓展训练第一模块圆满收官

5月20日至21日,华东师范大学2023级工程管理硕士MEM新生入学拓展训练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苏州两地顺利开展。此次活动作为新生Orientation系列活动中的“创新与创新领导力”新生拓展训练的第一模块,涵盖校园定向、思维训练、创新游戏等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高级班、精英一班、精英二班、精英三班的全体同学们在脑力与体力的双重挑战中,共同探索
2023年5月22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魏宏峰:AIGC将革新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伴随着ChatGPT的火爆,AIGC为首的新一轮技术浪潮已然来临。今天我们编发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实践教授、中科智云CEO魏宏峰先生在4月17日受邀发表的《AI在建筑领域全场景的前沿应用》主题演讲。魏宏峰认为,从设计、施工到运维,AI将革新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以下为演讲实录整理:全文1329字
2023年4月2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陈炳良:直面内卷,瞄准全球两款“重磅炸弹”目标进发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实践教授、生物医药产业CTO创新领导力高级研修班项目学术总监、信达生物制药首席科学家陈炳良博士近日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发表的最新观点“直面内卷,瞄准全球两款‘重磅炸弹’目标进发”。全文3067字
2023年4月3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李大力:未来3-5年的工作重点是做出真正安全有效的基因编辑药物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医学系主任、邦耀生物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产业技术学术导师李大力博士近日发表的最新观点“未来3-5年的工作重点是加速技术开发,推进产品管线,做出真正安全有效的基因编辑药物”。全文3429字
2023年3月17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许鑫:创新链动与长三角科创人才发展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学术导师、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许鑫教授的演讲核心内容。许鑫讲授于2022年6月9日在我院“MEM第四堂公开课暨招生说明会”上,发表了“创新链动与长三角科创人才发展”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全文4657字
2023年2月18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吴新野:大数据在城市治理中的实践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上海德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实践教授、数据智能专家吴新野的公开课核心内容。吴总于2022年6月29日在我院“MEM第六堂公开课暨招生说明会”上,以“大数据在城市治理中的实践”为题授课。以下为授课内容精编。全文4433字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李平:梦想性巧创:中国企业的独特创新范式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宁波诺丁汉大学李达三讲席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中国企业管理教授李平的演讲核心内容。李教授于2022年10月15日在我院举办的2022科技商学与卓越科创教育高峰论坛暨华东师大校庆MEM师生云上交流会上,发表了“梦想性巧创:中国企业的独特创新范式”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全文4838字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量子思维》:构建一种全新的统摄自然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量子思维方式

《量子思维》一书通过对量子论及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历史回顾,深度发掘量子思维与量子论之间的内涵与逻辑关联,以及量子思维与经典思维等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量子思维的基本定义与哲学内涵,深度诠释量子思维“复杂因果性”“非因果关联性”“不确定性”“动态性”“不连续性”等重要特征,并通过量子思维在哲学、政治学、人类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泛在应用,为量子时代下多学科、多视角的人文学术交叉与创新,卓越人才教育与培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治理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案。
2023年2月7日
其他

重要通知丨港澳台生,欢迎报考华东师大MEM工程管理硕士项目!

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收攻读MEM工程管理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如下,欢迎广大学子报考!一报考资格报名参加面向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一)考生所持身份证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港澳地区考生持①香港或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②《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2.台湾地区考生持①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和②《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二)考生学业水平须符合以下条件:1.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须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学士学位相当的学位或同等学历。(三)品德良好、身体健康。(四)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学位类别(以下统称“学科”)相关的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的学者书面推荐。(五)报考我校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者,除须符合上述各项条件外,还需按下列规定执行: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含3年)以上工作经验(2020年9月1日前获得毕业证书),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含5年)以上工作经验(2018年9月1日前获得毕业证书)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并有2年(含2年)以上工作经验(2021年9月1日前获得学位证书)的人员。二报考项目|
2023年2月3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许鑫: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都要更新求变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学术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许鑫教授近日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浪尖2023”)发表的最新观点“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都要更新求变”。以下为采访内容精编。全文4554字
2023年1月25日
其他

钱旭红院士:量子思维 道法自然

福兔迎春,恭贺新喜。在农历新年第一天,我们分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演讲《量子思维
2023年1月22日
其他

新年报考名校!2024年入学华东师大工程管理硕士MEM预审优选计划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介绍视频亲爱的考生:欢迎您报考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以下简称CTO学院)工程管理硕士(MEM),符合本项目报考条件的申请人(不含退役大学生士兵等专项计划)可申请参加提前面试。一申请条件2024年MEM提前面试申请人须满足以下学历及工作年限要求(工作年限计算截至2024年入学之日):1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工作年限计算截至2024年入学之日,下同)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注:外籍人士暂时不能报考华东师范大学MEM。二学习方式报考专业代码学习方向和学习方式报考类别学制授课时间125601首席技术官MEM精英项目定向就业2.5年周末或周末集中上课非全日制125601首席技术官MEM高级项目定向就业2.5年非全日制125601应急技术与管理MEM项目定向就业2.5年非全日制125601重大项目管理MEM项目定向就业2.5年非全日制备注: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院系代码168上表信息如有变化,以当年招生简章及学校网站最新通知为准。计划招生人数最终录取人数以复试录取结果为准。三提前面试申请流程(一)申请批次及申请时间面试批次月份申请截止时间面试时间第一批3月3月13日3月19日第二批4月4月17日4月23日第三批5月5月15日5月21日第四批6月6月19日6月25日第五批7月7月17日7月23日第六批8月8月14日8月20日第七批9月9月4日9月10日第八批9月9月18日9月24日第九批10月10月9日10月15日第十批11月11月6日11月12日注:CTO学院MEM提前面试申请均须在华东师范大学MEM报考申请系统内完成。具体每一批次的面试形式(线上或线下)和线下考场(普陀校区或紫竹校区)均以项目官方发布为准。*
2023年1月12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倪铮:科创企业创始人和团队评估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弘晖基金首席人力资源官、董事总经理倪铮女士的演讲核心内容。倪总于2022年10月15日在我院举办的“2022科技商学与卓越科创教育高峰论坛暨华东师大校庆MEM师生云上交流会”上,发表了“科创企业创始人和团队评估”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全文4195字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叶海峰:下一代生物医药——合成生物学助力精准医学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学术导师叶海峰的公开课核心内容。叶老师于2022年7月31日在我院举办的华东师范大学MEM第八堂公开课,也是第二堂院长公开课上,发表了“下一代生物医药——合成生物学助力精准医学”的演讲。以下为授课内容精编。全文4015字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贺樑:人工智能的心理学视角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樑教授的公开课核心内容。贺教授于2022年8月14日在我院举办的华东师范大学MEM第十堂公开课也是第四堂院长公开课上,以“人工智能的心理学视角”为题授课。以下为授课内容精编。全文3593字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曾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与人才需求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的公开课核心内容。曾教授于2022年8月24日在我院举办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五堂MEM院长公开课暨项目咨询会上,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与人才需求”为题授课。以下为授课内容精编。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首席技术学院的公开课,今天我想讲的主题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与人才需求。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是三年前国家对外发布的一个新时期重大国家战略。今天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向各位进行报告。第一个方面是新时期长三角发展战略的背景、目标是什么。第二个方面是现实的条件怎么样?第三个方面是发展的前景目标和对人才的需求。第四个方面就是具体分析一下经济发展要求下,人才需求的情况。01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地位和发展背景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贸易国之一,对内我们有长江经济带,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带和城市带,仅次于长江经济带的就是美国纽约的产业群。但是我国的人均GDP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一些,这也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城市群的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未来的发展前景或者成长空间比较大的特点。长三角发展是依托于庞大的长三角城市群。所以它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基础。从创新的角度看,就要提到中国创新得分前20的城市,大家可以看到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一共七个城市入围。可以看到长三角地区占了四个。说明地区创新发展的综合水平是非常不错的,发展规模比较大,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的。把视角转向制造业,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特别是在高端数控机床、高等装备仪器等方面,像火箭大飞机、航空发电机、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线上,有超过95%的设备是进口的。所以中国经济规模很大,对世界很重要,但是我们的一些生产线是非常脆弱的。华为的任正非在先前发表了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创新。这也反映出,中国在依赖西方技术进口的时代背景下,慢慢要走向一个较为困难的时期。早期我们不仅在芯片领域,甚至在一些其他的电子信息产业、机械、汽车等产业领域都受到了一些阻碍。在后来,全球出现了一种所谓利益全球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国家和地方出现了快速发展的组织。比如欧盟、东盟、北美都有很好的发展,在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像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这样新型的空间组织形态,这成为未来国家发展当中的核心支撑,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动力。近几年中央特别重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出台文件的核心要义和以前相比有一些不同,其中有两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强调合作。合作能够解决不同个体自发的问题,比如上海以前的能源紧张、原料紧张,我们通过上海经济区的建设,能够让其他城市的农产品和矿产品更方便快捷地运入上海。其他的城市也能够通过合作,让上海的技术更好地流入外地。第二个方面就是推动持续合作方式上的变化,以往主要是通过政府之间的合作来推动地级市经济发展的合作,但是现在需要我们从以前依靠行政资源转变到依靠市场资源发展,这个道路和以前相比也是一个很大的变化。除此之外,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中央要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当然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是国内大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探索未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未来的区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知识的生产、转化和应用。这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比如知识或者科技已经成为了核心的要素。0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简单介绍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背景后,我们既然要研究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那么就要考虑到现实的科学研究成果,比如说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和资源来支撑。另外还要考虑前瞻性与现状的结合,不仅要反映现状,也要考虑区域的未来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国际性与地方性的结合,要调查并反映地方的特色。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们采用了加权平均标准化方法,空间分析方法等等,一共拟合产生了20个指标来对不同的城市进行评分。根据不同城市的得分情况,我们可以把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大致分为五类:龙头城市、枢纽城市、重要节点城市、节点城市和地方城市。我们来看经济领域不同城市的得分:上海得分70.68排名第一,排名前十的除上海之外,还有杭州、无锡、苏州、宁波、南京、常州、绍兴,它们的综合得分呈现出梯型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排名在后面的十个城市就和排名靠前的城市的分数差距特别巨大。也就是说,在长三角地区,从经济发展和科创资源来讲,中心城市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外围中小城市的劣势和不足更加显著。在这样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中心城市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外围城市会面临更大的发展麻烦。所以只有通过一体化才可能使得外围的中小城市接受中心城市科学技术成果的支持。我想向各位报告一下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产业趋势,讲一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对现代的新兴科技产业寄予厚望,我们首先看集成电路产业:长三角地区的集成金融的规模超过全国的60%,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中国现阶段集成电路产能最强,最具核心支撑能力的一个地区。长三角不仅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上也有非常好的机会。应该说前景比现状更加令人期待。华为计划在上海青浦建设华为的研发总部,核心研发团队里有两万人。除了华为,阿里巴巴计划在嘉兴投资,整体投资额将达到两百亿元人民币,在江苏苏州的吴江区,也计划引进了一个大型项目,其中的投资也要超过一百亿元。总结来说,这个地区是以头部企业为引领,能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接下来我们来讲一讲芯片,首先我们的生产或者生活都离不开数字、离不开芯片。芯片可能成为未来国家工业发展的基本战略资源。中国芯片的进口额比石油还要多得多,2019年中国芯片的进口达到了3040亿美元,2020年达到了3800亿美元,2021年超过4000亿美元。所以中国是一个在芯片上贸易赤字特别大的国家。假如说能够在芯片的研发制造上有所突破,就会提升中国产业链的安全,同时有利于减少对外进口的赤字,因此长三角地区的芯片发展就尤为重要。03长三角区域产业基金建设与人才需求的讨论在我看来,除了芯片的研究制造,长三角区域化的国际战略中也非常重视产业基金的建设。产业基金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的融合。使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进行合作,来实现价值融合。实际上政府能够推动企业的合作,在政府的推动下能够有效提高合作效率,这也成为我们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面,比如说能不能设立总额达到5000亿元的长三角产业商业基金,实现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个地方的资源综合运用在产业一体化上有很好的作用,以上海虹桥这个枢纽为核心,延伸到比如苏州的数字公园区。我个人认为要运用市场力量,用政府、社会的力量通过发展基金的方式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推动经济要素在不同行政地域空间中更加便捷地流动。最后一个方面是我们认为要推动新兴产业体系上的融合,有助于数字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那么考虑到现实的研究环境、工作环境甚至包括生活环境,更好的环境有助于养成更高水平的创新意识。所以怎么改造我们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得这个地区能够成为人才的汇集地呢?首先是城市的绿化建设,绿化改造。比如上海的一江一河,沿着黄浦江、苏州河形成了绿色长廊,这就体现了生态建设的思想。接下来向各位介绍一下长三角地区的人才问题。其实我们都知道现在该地区的人口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尽管国家现在也出台了一些关于鼓励生育的政策规章,包括一些优惠措施,但长三角地区还是呈现出比较消极的局面。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一直处于负数,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长三角很多城市多次出台了人才政策,一个方面就是大家在持续降低人才落户的门槛,比如以前要求要有博士学历,现在有的城市就只要硕士、本科生、大专生的学历,这就是降低门槛。第二方面就是提供一些政策补贴,安家费和住房补贴之类的。我们的研究认为,为了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创新驱动,为了让科技成果能更好地转化为财富和生产力,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可以采用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组建国有非盈利的长三角科技创新人才交流中心,实现人才的充分流动。只有当人才找到合适的用武之地,让人才能够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所以华东师范大学的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的建设我认为非常有意义,学院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正对应了长三角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让一些人能够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能够在长三角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实现人才的价值转化对整个经济的高层次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地区的发展必须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还应包括人才的流动,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人才的增长就没有活力,从而变成一个衰败城市。所以我们说,人才是未来长三角地区发展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的核心。嘉宾简介曾刚德国Justus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陈劲:新发展阶段的科技商学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的演讲核心内容。陈教授于2022年10月15日在我院举办的“2022科技商学与卓越科创教育高峰论坛暨华东师大校庆MEM师生云上交流会”上,发表了“新发展阶段的科技商学”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01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我的演讲题目是新发展阶段的科技商学。为了进一步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让我们重新回顾学习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超新区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强化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创新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继承性、时代性和引领性,蕴含着丰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巨大的创造力,把握了创新的全面内涵,将科技创新拓展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这是在八八战略基础上强化体制优势、产业优势、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等方面形成的创新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战略把握。第二是突出了创新的自主本质。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通过对科技创新核心作用的高度关注,强化国家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从创新驱动提升为创新引领的紧迫感,为彻底摆脱发展中大国的依附,实现独立自主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也强调了创新对发展的积极意义。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狭隘模式,创造性地把创新与实现生态文明、摆脱贫困、共同富裕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发展理论。为世界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02全面创新是实现创新强国的科学指引具体来说,我的学习体会,第一是全面把握了全面创新的科学内涵。这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引。我们国家现在正在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变,今年的创新排名已经位居世界第21位。从2012年的34位到世界第21位,也显示了我们国家创新发展取得的卓越成就。那么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创新发展理论。深入贯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理论体系,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扩展了学术界对创新内涵的理解,提出创新是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多种创新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引领并要求全面创新,全面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外延展开,支持与促进科技创新。所以,以推进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更体现了创新的本质特征,也适应了全球创新发展的新趋势,能最大程度发挥创新的效益。我们也知道传统的创新理论,无论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都讲到创新,但是总体科学技术论述比较多,创新也是主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但是从本质来看,创新不仅包括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法的创新,也包括生产关系有关的制度创新。所以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思想把创新发展的思想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领域,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创新工作非常关键。各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革命都表明:只重视科技创新而忽视制度创新和理念变革的创新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实现现代化就要重视全面创新的思想。我们今天讨论商学教育,首先对创新理论要有更高的认识。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突出了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协同发展。传统的创新理论更多关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而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摩擦已经凸显了基础研究的紧迫性。基础研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加强基础研究,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给自强的关键环节。基础研究不仅是破解核心卡脖子问题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形成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的根本保障。所以总书记强调,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能力。所以我觉得我们商学院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实际上还要把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关系理解清楚,这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是他没有提出创新这个词。恩格斯强调需求的重要性,把握了创新的内在本质——需求导引,现在我们更加关注的场景驱动,这些都非常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既突出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又强化了科学、技术和创新三者的协同发展。超越传统西方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分割的观点,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科技创新所蕴涵的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多重关联和丰富内涵,能够使我国的技术研究、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整合,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这是我们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诉求,也是我们新供给革命需要完成的重要使命。第三,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强调了对发展的积极贡献,这就是从单纯追求高速度发展向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跃升。西方国家科技创新的关注点主要是经济政策和就业,具有较大的片面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的目标放在发展这个更宏大的事业上。新发展理念就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新的根本中心,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指导。科技创新要体现协调发展思想,就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依托科技创新,要促进城乡集团发展,要促进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所以我们非常希望华东师范大学首席技术官硕士学位培养包括博士学位培养,不仅要关注制造业和数字产业,还要关注城镇化和农业方面的科技创新管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树立科技创业的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要推动以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推动开放发展,我们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坚持内外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也要继续鼓励科技创新,参加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建立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树立共享理念,也对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坚持科技创新是为了人民,科技依靠人民,科技创新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得全体人民在科技创新的共享共建发展中有更好的获得感,增进民族团结,增进人民团结。所以科技创业既要促进经济发展,也要推动共同富裕。最后一点,从科技创新走向科学引领,从高水平科技走向自立自强。2018年4月10日,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已经提出要开放共同繁荣、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2016年5月,他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会上,也进一步强调国际竞争优势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谁在创新中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所以这里也提出了科技引领发展的观点。2018年,进一步提出了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话语。19届五中全会时,也提出要在2035年之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进入创新国家前列。所以我认为这也是下一步我们要高度重视的新的发展要求。03商学教育的三大不足对照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对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我觉得我们现在商学教育有三个明显的不足。第一,是与科技创新脱离。我们传统商学教育还是源于美国商学教育的模式,科技脱离是比较大的问题。第二,是跟实践脱节。我们很多老师在国外的顶刊发文章,但是对于产业的具体问题、重大需求问题还是参与不够。第三,是文化缺失,尤其是理想信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对文明的论述不够,导致文化缺失。反观成功的商学教育,也有很多好的探索。比如斯坦福大学非常强调有使命的学习,强调学生有使命地进行学习的发展,这方面对我非常有启发。斯坦福大学还在培养科创人才、形成高水平科创企业方面,有相当成功的经验。我们熟悉的惠普、斯科、谷歌,都是来自斯坦福的创业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影响人类发展比较重要的企业。抛开意识形态来说,他们对人类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么为什么斯坦福能够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我的研究体会是,他们非常重视的跨学科融合和跨学院教学。现在我们强调跨学科科研,实际上我觉得美国成功的经验是跨学科教学,他们有非常高水平的设计,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我的访问体会在于,他们承担了一个大学通俗教育的责任。所以他们不是简单地帮产业设计者设计产品,而是重点训练每个学生的思维转型,从传统的思维向设计师转化。设计思维并不是指简单的美观,外观的设计,而是换位思考、移情思考,甚至是战略思考。这个方面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商学院关注不够,没有掌握设计思维的关键。设计思维的关键是面向未来,面向战略性思考的能力训练,我觉得这方面非常关键。第二点,我认为他们的科技能力非常强。我们的创业课是商学老师来上,其实效果是比较差的。主要是商学老师不懂科技,所以产生的设计和创业项目都是一些平台性的服务型企业,而硬科技的创业公司基本上没有,这是很大的问题。因为没有引入工学院的教学资源。我记得很清楚,我翻译过斯坦福工学院创业课的教材,他们写的很好,连接了工程、科技和商学的关系。所以我非常推荐用他们类似的教授方法,让工学院的老师来教创业。所以这方面也请大家高度重视。第三,商学也做了很多努力,所以他们是在设计学、工程学、商学的系统合作方面做得非常好。另外,麻省理工学院也做得非常好。我们也知道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的科创人才。最近我们在系统地翻译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两本书。第一本书《高技术创业者》比较早一点,第二本书是新近完成的。这两本书都是由我和我的合作者正在翻译,我希望明年上半年能够出版,至少今年底会出版第一本书。麻省理工学院为什么能够培养好创业人才呢?首先,大学文化里面强调了知行合一或者说强调实用主义精神,贯彻了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和教学理念,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技术能力一直比较强,现在把科学技术的能力转化成商学教育,建立了以商学为核心的科创人才培养模式。他们建立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中心,首届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管理项目组MOT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吕岳:快递分拣自动化与智能化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华东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岳的思想。吕教授于2022年8月7日在我院第三堂“华东师范大学MEM院长公开课暨项目咨询会”上发表了“快递分拣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01快递分拣背景今天给大家分享中国快递分拣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一些工作。快递是属于整个物流大行业的其中一块,跟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几个包裹。我们来回想一下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大家现在已经熟悉的“双11”,后面京东又搞了一个“618”,有时候可能还有个“双12”,商家用各种办法让大家购物,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大量的包裹。中国的快递量在2014年就已经达到了140亿,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最近几年每年都有30%以上的增长,去年整个中国一年的快递量已经达到了1000亿件。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带来了快递物流处理的问题。大家看到右边的场景,是在2011年的11月15日(“双11”活动之后)拍摄的——在快递处理场地里货品堆积如山。所以当时有一个词“爆仓”,也就是后面的货品进不去仓库,前面的货品也出不来,堵在一起。“双11”以后大概需要十天左右进行内部处理,解决货品阻塞的状态。怎么去解决快递“爆仓”的问题,这些年中国走出了一条路。那么我们看看快递的包裹运送是怎么一个过程。大家每天都在网上购物,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以前大家要寄一个快递或者一封信,物品是从寄信人出发,中间经过一些处理,最后送到收信人手上。现在的快递包裹,绝大部分是大家在网上(比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下单产生的包裹,已经占了快递货运量最主要的部分。我们所发起的,其实就是在网上把信息发出去、钱交出去。我们的信息流和现金流过去了之后,商家再发件,有时候可能是快递的大集散仓直接把包裹寄发给你,所以是整个信息流、现金流和物流的“三流”过程。我们以为的物流是从发货开始一直到收到包裹,实际上可能比这个更复杂一些,中间还可能有一些中转过程等。当然如果收发在同一个城市,可能不需要经过几次集散中心的处理。基本上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物流。物流过程中因为有了包裹的产生,一些快递公司就应运而生了。我们现在平时碰到的快递公司有很多,比如京东。京东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公司。它本身是一个电商平台,但又有自建物流。另一家就是顺丰。除了这个两家以外,还有我们通常所说的“三通一达”或者“四通一达”。申通,中通,圆通,还有一个百世汇通。相对来说,百世汇通这些年的发展跟前面“三通”相比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了。尤其是去年百世汇通发展不太好,很多业务都已经转让出去了。所以说一般我们讲“三通一达”,申通、中通、圆通、韵达。“三通一达”的定位在很多方面是比较类似的。此外,还有我们的国企——EMS中国邮政。这两年还有一个极兔快递,它的发展还是比较特别的,尤其是对工商管理的同学,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国内市场上的快递公司已经比较多了,现在国内很多快递物流公司都在往外发展,而极兔恰恰相反,它是从国外发展回来的。它是从印尼那边往回发展的,其实是在我们中国制造往外开拓的过程中产生的。因为国内的手机品牌在国外销量很好(OPPO和VIVO都是中国制造的手机),尤其在印尼销量排在最前面。但是发现物流跟不上,当地的物流没办法支撑整个商业的推广,所以建了这样一个快递公司专门去给做配送。结果在当地的物流公司所产生的营收反而超过了原来卖手机的营收。到后面又去东南亚包括越南、泰国等地发展,之后再往国内发展。因为极兔跟拼多多有一些战略方面的合作,现在拼多多在大力发展一些快递公司,这些公司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02快递分拣市场讲回快递的分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拣中心。各大快递公司都有很大的需求去建物流网络,所以很多快递公司都建了集散中心,大的快递公司还可能具有全国性的集散中心。大部分快递公司还是一种区域性的集散中心发展模式,跟国外也很类似。比如在美国,美国跟中国的运输方式不一样。美国大多靠飞机运输,大量的飞机把快递包裹集中到固定的地方。我们中国邮政EMS在南京禄口机场建了一个全国的集散中心。但是,大的包裹从成本上不划算。文件类包裹绝大部分是夜里12点钟以后飞机运送到南京,经过两三个小时后的交换再飞到各地去。EMS在无锡旁边建了一个长三角的物流中心,但实际仍然管不了现在的长三角地区,因为它的体量还是满足不了需要。现在基本上只能管苏北,比如扬州、南通和泰州这个片区。PPT这张图的左上角就是中国邮政的长三角计算中心,大家看这些建筑规模实际上都比较大,右上角的图实际上都已经是上下两层建筑结构的方式。快递包裹需要通过一些集散中心来实现分拣,使得我们的包裹去到对应的一些地方。所以有这样一些集散中心来保证我们对快递包裹实行分拣的目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分拣的过程是怎么做的?最早的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手工操作,靠人搬。比如到北京,要专门搬到去往北京的卡车里面。如果往西安,要搬到去往西安的卡车里面。这个是最直观的手工操作过程,量不大的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后面量大了以后开始逐步引进一些机械化过程,中间加一个传输线(皮带线)。有了这样一个皮带线以后,包裹在皮带线上进行运转。分拣人员每一个人负责一个不同的地区,比如专门负责北京地区的,当这些包裹经过面前的时候他就从皮带线上拿下来,通过机械化的运输过程减少了人的搬运。之后物流的分拣过程进一步就开始往自动化方向发展,也就是更多地让机器来进行自动处理。我们通过这样一个矩阵式的方式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包裹分拣的过程。我们的包裹(一堆比较乱的)到达一个大的集散中心,从车子上卸下来,接下来要做的是分类。我们现在大部分用的是交叉分拣机,它绕成一个圆环,把包裹先放到环形交叉带上面,交叉带不停转动,到达准备要下去的地方后再把它推下去,这样就去同一个地点的包裹就全部集中到一起了。原理也很简单,就是通过巨大的圆盘转动实现这个分拣的过程。我自己以前做的最大的工程项目,一个环接近400米,相当于平时一个运动场标准跑道那么大的规模。我们采取的另外一个方式,就是可能大家在电视里有时候会看到的,称为机器人分拣,专业术语即AI分拣。工作方式也差不多,通常一个场地上可能要有几百个小机器人。先由工作人员把包裹放到场地上,小机器人通过扫上面的条码知道目的地在哪里。现在国外公司分拣技术设备基本上已经都有中国国产替代了,不止是基本完成替代,国产品牌还会进一步往国外发展。因为中国制造的商品向全球销售,现在开始不只是在中国,甚至一些快递公司在逐步走出海外去建设这个海外仓。因为一些快递到了海外,快递公司要对它进行处理。另外,我们中国人也喜欢从国外海淘,有些中国的快递公司也承担海淘的运输工作,往国外发展。最典型的是现在的东南亚市场,尤其比较突出的像泰国、越南、印尼等国家的物流的背后掌门人,从技术到管理都可能是一帮中国人。印度这块市场相对不太好打进去,孟加拉、澳大利亚也有分拣系统是中国人在干。这些年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一带一路,其实很多业务早就已经冲出国外了。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03快递分拣技术介绍下面结合我们自己的一些研究内容给大家讲在快递分拣方面涉及的一些技术。下面这一张图是专门抽象出来的,表示一台机器主要包含的几个部分。我们的包裹进入机器后有一个重要的动作——单件分离。机器在处理过程中只能一件一件地处理,但是现在实际上是一堆包裹。我们要把它一件一件地分出去,这是关键的一个技术。另外一个大家很直观地看到的是一些机械设备在传输,例如传输线、皮带系统等。大家只要到了物流现场就会看到这样一些东西——经过一个传输过程后,有一个“隔口”把所有的包裹最终集中到同一个录像上。我们所看到的都只是机械的一部分,此外机器还有个控制系统。自动化是一定离不开控制的,我们称之为“实时控制系统”。尤其当我们一台机器一个小时要处理几万件快递时,怎么去保证实时的准确控制,会对电器设备实际带来一定的挑战。另外,因为智能化一定要有自动的识别来指导包裹到底往哪里去,所以也要有图像扫描系统、图像分析和识别系统。大家理解了这几个部分后,我用这张图来说明大家讲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所有的目的都是代替人来工作。人的身体有手脚、神经系统让我们能够动作协调地去工作,这就相当于机器里面的机械化部分。我们的机器里面也有共建系统、传输系统、结对系统和实时控制系统,但到这一步也只是实现了机械化或者简单的自动化,真正要往智能化发展,就要能模仿人的眼睛和大脑。要有信息的采集、处理功能,再与控制系统结合在一起就完成了智能化。所以智能化其实是从机械化、自动化到最终实现智能化的过程。我们站在高校的角度看会涉及到很多学科,例如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软件、通信等。快递包裹到了每一个位置都是有光电传感器来检测的,包括摄像头其实也是一种传感器,要能够看清包裹单上面的二维码、条码是什么;以及用DWS系统测量重量、大小,都要用到传感器,当然也离不开人工智能进行自动识别。航天系统中也可能含有上面讲的控制系统等元素,跟航天系统相比,物流产业看似不那么高大上,但很多东西都是类似的,基础技术一样都少不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全学科。有这样一个自动化的系统以后,我们重点主要是做一些控制系统,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作。下面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给大家介绍一下科研方面的内容。04快递分拣技术实践前面我们提到了单件分离,从交叉环线卸下来的包裹实际上是一堆一堆的,但分拣是一个一个处理的。这个过程当中怎么样去把包裹一个一个地搬上机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大家前面看到的交叉分解过程,目前的做法是人站在特定的位置把包裹搬放到分拣机上,再一个个地送到交叉传输线上,这样一台机器周围一圈站了几十个人。我们现在追求的目的是智能化,智能化最终要实现无人化。我们很早就在做这方面的一些探索,怎么能够把这些帮助分拣的人员岗位去掉?最关键的是要做一个单件分离。我跟大家探讨两种方案,一个是用机械臂无序抓取,以机械臂代替人的动作,抓取包裹放到传输线上。用一个机械臂再加上一个判断包裹的眼睛——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通过3D相机获取包裹的图像,抓取最上面的包裹或者最靠近机器的包裹,并且放到对应的地方。给大家展示一个我们现在实验室里面做的实验。一个机械臂,下面的包裹叠在一起,朝向也是有各种变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判断抓取哪个包裹?先抓哪一个?后抓哪一个?机械臂移动到哪个点位?从哪个角度抓?实际上都要图像处理以后再给机械臂指挥,大家看到右上角就是我们3D相机拍摄到的图,通过这个图来自动判断要抓取哪一个包裹。现在实际做下来,一个小时可能差不多处理1000多件,速度实际上跟人工速度差不多,并没有超过人。同时,人手很灵活,但是现在机械臂以吸盘的方式做,遇到包裹表面不平、圆滚滚的、有塑料封装包等情况还是有些挑战的,我们现在还在做改进和提高。另外一种方案就回到了我们原来最简单的机械方式,包裹从车上卸下来以后在皮带机上一层一层往前传,在皮带机上传送的过程中包裹与机器相互之间没有影响,从头传到尾后这些包裹的状态不变。我们把皮带机的中间一段进行改进,把它分成好多个小皮带,通过控制每个小皮带决定哪一个包裹先走,哪一个后走。实际上是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用到相机,要装一个眼睛来看下面的包裹,要能够自动判断出应该让哪个包裹先动起来。所以整个过程是前面把包裹传过来,之后我们用基于视觉的单件分离技术把它拉出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了单件分离。以视觉控制下面的几十个小皮带机分别动,拉开来以后再到中线上去排队,这样从原来的乱而无序的状态变成有序状态。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想法,现在这种方式能够做到一个小时6000件,而且对各种包裹适应较好。右上角的视频是使用了我们图像控制技术而实现的自动包裹单件分离的现场情况,现在都已经开始逐步使用。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包裹违禁品检测方面的工作。现在国家九部委有专门文件对我们的快递物流公司提出了要求——快递要达到三个100%。第一个100%是:寄包裹要100%实名认证。第二个100%是:包裹里面的东西要求提前查看,客户自己去寄的时候有这样一些要求。当然现在快递包裹很多都是从快递仓储里面出来的,已经不需要这些过程。第三个100%是:要求包裹经过X光检查,防止易燃易爆以及国家明令禁止违禁物品的出现,我们在地铁站、飞机场等场所都看到很多X光检查的设备。但是这些检查方式在快递场景是行不通的。因为通常在机场或者地铁站的安检速度时间是比较慢的,大约每秒0.2米到0.5米。但是快递分拣量非常大,有的场地一天有几百万个快递。X光检查要求判断准确、效率高同时误警率低。在地铁、飞机场的警报绝大部分情况是误警,里面有个东西没看清楚重新走一遍,或者打开过来看一下,这就是误警指标,本来没有问题的,但警报表示里面有问题。我们现在也采取了一些方法提高判断的准确率,同时在这种高速传送的情况下降低误警率。这个设备是X光机,经过我们的图像识别处理,可以知道机器上面过去的包裹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有问题的,当然视频上面可能会更清晰一点。实际上在皮带机刚刚把包裹传送进来的时候,还没有到单件分离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做判断,有问题的都把它标记出来,现在也持续在做一些相关的研究,从学校的角度看,我们还是做一些算法方面的研究。这几年我们也做了不同类型的算法特征,去判断一些违禁物品。比如如果在包裹里面看到手枪要怎么把它匹配探测出来,液体容器里面装了不允许带的东西要怎么把它探测出来等。当然,我们现在还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去解决一些One-shot/Few-shot的问题。前面所讲的可能都是建模等,但其实到了实际的运用场景,根本没有足够的训练样本来进行模式识别,尤其是深度学习要求大量的训练样本。怎么样去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现在关注的是One-shot/Few-shot方法,看到类似的东西就可以把它找出来,并把这样一种思路用到我们的一些技术方法里。技术的细节就不细讲了。除了在做图像处理的一些算法以外,我们实际上还在做机械、控制、计算机、通信等相关技术,例如ASI的通信总线。它不管在物流领域,还是其他很多领域的场景里都有一些应用。实际上就是从现场采集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做判断和分析,去控制现场机器设备相应的一些动作。所以ASI也称为执行器-传感器接口,它是现场的总线。当我要对现场采集信号,实际上需要一条线把信号送回来。同样,控制一个点也是一路信号,我们看到刚才的这些机器实际很复杂,都有几千上万个控制点。针对这么多控制点,如果每个处理点都要有线拉回我们的处理中心的话就真的太多了,所以要采用总线的形式,总线会使整个系统变简单,安装也很方便,成本也会得到节约。以前我们的ASI都是要从国外进口,尤其这两年从国外买一些东西的话,从供应链的角度是相当不可控的,价格也比较高。所以我们这几年自己掌握了技术以后再做这个ASI通信系统,实现了国产市场的期待,也得到了一些推广应用,到目前为止已经把ASI里面的网关、电源等一整套东西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这块工作也是我们这几年花较多力气去做的事情。05中国物流分拣设备发展的启示刚才我介绍了我们自己做的一些工作。下面我用一张PPT总结一下中国快递分拣设备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或者还能看到问题在哪里。首先,这些年整个快递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把它总结为两个“互反馈”。一个实际是市场的需求,跟技术创新之间产生良好的反馈作用。因为有市场需求,使得我们的一些设备制造商,包括科研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做这方面的技术创新。有些东西以前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些年通过我们自有技术创新,中国人做到了国产替代。中国快递业的发展趋势是发展分拣设备,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加起来都不见得比中国的分拣设备处理得多,这就促进了我们的技术创新。另外,这么大的市场规模也使得我们的设备成本一降再降。给大家看我们最早的时候做的一台交叉分拣机,大约1000-2000万人民币,现在已经降到了500-600万。市场需求产生了市场规模,市场规模使得整个设备成本降低,成本降低又促进快递物流公司愿意去用这些设备。相互之间产生了促进作用,我认为这是这些年中国在快递分拣方面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所有的组织过程当中,我把它总结为两个“三步走”。第一步,从靠国外进口到逐步国产替代。现在的中国分拣系统已经很少从国外大规模进口设备了,主要是靠国内的企业直接生产供应分拣设备。另外,现在绝大部分企业在国内做业务、设备的同时,连人员、设备、业务都一起往海外市场拓展,使得中国的企业将来在整个国际市场上独领风骚,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尤其一些发展中国家后面都会像中国一样,经历中国前面几十年走过的路。从机器的角度看,我觉得又有一个“三步走”。最早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做系统层面的集成,把一些东西拼起来变成一整个机器,实现分拣的功能。但是里面的一些主要的技术和设备还是从国外进口,比如我刚才讲的ASI通信,以及在高速下采集图像的技术都是靠国外进口。当然,现在已经逐步实现国产替代,我们的DWS系统现在也基本上国产了,但是一些高档的处理器现在还是国外的设备比较多。大概实现了70%-80%的国产化。再往下一层次核心零件,比如集成电路,在控制系统的电路板中关键的集成电路器件现在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尤其是一些性能比较好的。所以华为才会动脑筋去自主开发,国内一些其他的手机厂商只能从高通买这些最关键的核心部件。“三步走”最终要逐步实现我们中国人自己掌握核心部件的研发,这也是将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两个“互反馈”和两个“三步走”使得中国的快递分拣设备走到今天。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CTO学院的同学关注。第一,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遇到很大的问题,我们其实是很擅长于学别人的技术,但是有的时候学得太赤裸,就造成大家都不太愿意去做创新了。因为自主创新了以后很容易被别人学去,花了好大的精力自己去做设计、做验证性实验,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干的事情人家看两眼也就会了。实际上这种事情对大家的创新激情影响比较大,越是浅层的大家越容易看得懂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就越难。知识产权保护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设备向更高阶发展。第二,物流过于追求低成本。我们现在买东西的时候都是包邮,买个几块钱的东西也包邮,导致快递公司盈利下降了,也不愿意为设备技术花费太多,又倒回来使得整个设备的质量很难更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值得去深思的问题。第三,整个行业经验能力不足,这跟前面的研发投入不足有关系,使得我们的核心技术不够,还有很多卡脖子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尤其是欧洲国家,我们刚才讲物流的一些设备原来都是西门子等欧洲国家的大公司最早研发、创造出的理念。我们中国花了十几年快速地消化了人家的一些东西,而且做得比人家又便宜,比人家好很难说,但是有些地方是有创新的。但是总体上来讲,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怎么在中国快递分拣领域进一步地做一些工作,我觉得只要大家有这方面的认识,其实还是大有可为的。因为市场很大,不仅只是国内市场。我们放眼全球,只要有市场的,我们中国人都可以做得又便宜又好,可以去引领整个世界的发展,这应该作为我们的一个追求。那么我今天就讲这些,里面跟大家分享的有些观点因为涉及到行业的发展,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嘉宾简介吕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交通运输部优秀科技人员和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在浙江大学获得无线电技术专业学士学位和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于200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机器学习、智能系统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9项。长期致力于信函和包裹分拣的智能化研发和软硬件系统设计,研制的信函自动分拣机和包裹自动分拣机得到推广应用并出口国外,获得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邮政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是IEEE高级会员,担任Pattern
2022年11月1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刘科:能源转型与碳中和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及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的思想。刘院士于2022年7月17日在我院“院士大讲堂”第四讲上发表了“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01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近代发展背景今天我想给大家科普和分享一下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一些知识。能源可以用来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发电技术、第二是交通运输。那么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能源进入人们的视野,就有了碳中和的话题。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经过中国前几十年的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的价格终于降下来了。我们探讨碳中和的实现,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有关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大自然是不可预测的,去年拉闸限电之后,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暴涨,整个欧洲的气候突然变得很奇怪,主要是在降雨方面,北半球也有同样奇特的情况。中国的水电厂主要是建在南方,结果去年在北方那些平时不下雨的地方,像郑州、太原、西安这些地方一直下雨。但是南方有水电的地方不下雨,那么水电方面的资源自然就很少。02碳中和以及能源问题的严峻现实欧洲前两年把火电厂关了,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后又把核电厂关了,那么唯一就只能靠天然气,所以去年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暴涨八倍。这就是可再生能源,尽管这种能源清洁,但使用情况是完全不可预测的。你没法预测什么时候突然出现两个礼拜的阴雨天,这样太阳能就没了,并且现实是资源的数量本身就很少。举个例子说:全世界一年的电池产能满足不了东京电脑一天的电量使用,所以就要实现碳中和,解决储能问题。首先我们要靠增加能源的能效来实现碳中和,增加能效永远是碳中和最低成本的路径之一。降低排放、节能减排是永恒的主题,前20年中国的能效提高了很多,但其实这个时期中国的碳排放反而是增加的。能源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首先是在碳排放量的方面,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责任;其次能源体量是巨大的,其他任何产业的消耗量都没有能源的量大。接下来我用一些数据直观地描述一下中国能源消耗的总量,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01年期间100多年的煤耗量只有十三亿吨。但是从2001年开始,短短十年多一点的时间,到了2011年中国的煤能源消耗量30亿,到2014年整个中国的煤耗量到了38亿吨。2001年发生了什么让中国爬升出一个曲线,前100年的发展是很平缓的,结果突然之间发展速度超了以往三倍。原因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市场向中国开放,中国的企业家很快占领了世界市场,中国逐渐变成了世界工厂。所以我们在短短十年之内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超过了前100年的三倍。现在回头看,中国的经济从2001年开始突飞猛进,中国的经济是两头在外的经济,我们的进口出口的货物量都很庞大,在两头在外这样大进大出的过程中,迎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在因为种种国际形势,国内国际双循环受到了阻力。中央提出发展内循环,增加内需。但增加内需是个伪命题,增加内需,老百姓首先要有钱,有钱了之后才能谈增加内需的问题。中国的制造业像房地产或者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耗钢筋、水泥和煤炭。我们现在房地产或者是钢筋水泥的基础设施建设占全部GDP的很大比重,对中国经济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到今天,中国在人口只占20%的情况下,住房面积已经达到全世界的50%,人均住房面积已接近世界平均住房面积的天花板。在碳中和这一方面,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的风能、太阳能便宜了。今后20年,碳中和就是一个大的赛道。它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未来30年经济转型的一个巨大赛道。那么我们说完了能效问题,就来讲一讲电在运输上的体现,电动车不是什么太新的东西。一百年前伦敦、巴黎大街上跑的电动车远远多于燃油车。铅酸电池的发明早于内燃机20多年,有了铅酸电池接一个电动机,上面再加一个盖子,这就是1912年爱迪生发明的电动车。但当时爱迪生亏得一塌糊涂,输给了福特,就是因为他预测错了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所以说预测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极难的,目前我们也无法知道以后是燃油车的时代,还是电动车的时代。03能源载体的特点以及发展方向首先,液体是人类最好的能源载体。这张图(见PPT截图)很清楚地体现出来,假设你的油箱都是一立方米,不同能源能够有多少能量?天然气每立方米是10千瓦时,铅酸电池只有90千瓦时。人类花了上百年研发到今天最好的电池,每立方米大概也就是300到500千瓦时。但是液体的数值就比电池高出很多,电池的能量甚至不足液体能源的零头,这也就是说液体的能量密度很高。液体有个最大的好处,比如说只要把运输管道一接,不要人工只需要接管子就能把液体能源输入到船体中,不需要人工。在电动车的话题上,还有一个就是电池回收的问题,谁去回收电池是需要研究讨论的,这也要花费国家一大笔钱。因为如果不回收的话,几百万个剧毒的电池分布在中国大地,就会导致镍等重金属污染土壤,最后污染地下水。所以电动车要发展,电池回收技术就一定要同步发展。所以我现在非常支持电池的回收技术研发,因为如果不将电池回收,将来我们每个人都会为此事买单。总而言之,我认为目前人类已经证明了两个最有效、最好的载体,一个是电,一个是液体。电的缺点在于,如果不用,就会浪费,并且储电很难。而液体有一些好处,比如跨海输送,并且可以长期储存。再说回电动车的问题,大家现在不要搞重电动,如果是重电动,那么要追求600公里的续航里程,就要把电池做得很大,电池大意味着耗的材料多,电池就变得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是重电动,那要求必须有快充。而快充也有一些缺点,第一是占地面积大;第二是快充不可能接到老旧小区里;第三是对电网的冲击也很大;第四是对电池的破坏性很大。基于以上所说的,就出现了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有一些好处:冬天你可以用甲醇发电机的余热保证电池永远在最佳温度下,让冬天电动车的问题得到解决,快充站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很小,快充充电桩在加油站里改造就可以了,不需要单独扩充土地,所以成本是非常合适的。所以这是今后碳融合的未来趋势,可能是整个人类社会能源环境的一次转型。最后回到我们CTO学院的主题上,我觉得真正最后能够使能源发展链接在一起的,一定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企业家,尤其是未来懂高科技的企业家。因此,我认为既懂技术运用、又懂管理的企业家就是产业转型的未来。嘉宾简介刘科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及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并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副主任及深圳分会会长,欧美同学会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吕长虹:数学成果落地工程应用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院长、博士生导师吕长虹教授的思想。吕教授于2022年7月24日在我院第七堂MEM公开课暨项目咨询会上发表了“数学成果如何落地工程应用?——基于归纳与归约思想的算法设计”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01数学归纳方法来源及解释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数学成果的落地工程应用,这个题目比较宽泛,所以我就从某一个方面来讲,也就是基于归纳规约的思想来切入。在座的各位都学过高中数学,其中归纳规约的思路可能是大家认为比较难理解的,我们面对的很多规律是不完全归纳,在座的工程师实际是很习惯运用归纳思想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经常用,也就是说当你们碰到一个实际问题,你们去探索这个问题本身背后的逻辑和规律特点,从这个角度去推进问题的解决。首先,对于归纳的思想方法,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想,并不是数学家特有的。另外数学家所认为的归纳法,是数学归纳法或者是完全归纳。简单来介绍一下,就是假设第一个倒了,那么命题一定成立,如果我知道N-1倒下时,一定能推出N倒。通过这两条我们能知道最后所有的骨牌都会倒下,这是最基本的数学归纳(此处省略下图PPT上数学公式的具体解释)。所谓的数学归纳就是把一些特殊的、看起来有规律的东西建立规约法来证明。再来看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命题:如果你手上有100块钱,我让你拿100块钱做本金去赚十块钱,按比例来说这个难度是有点大的。但假设你手上有一个亿,在这个基础上去赚一百万或者说赚一千万,这个难度比用100块钱赚十块钱的难度可能都要低。所以说不同条件下的归纳方法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也就是说归纳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当问题难以归纳时,你可以去想一些办法,在计算机的概念中,这些办法就是我们说的算法,比如快速排序、动态规划等。02资源分配问题和配置效率问题中的数学归纳思想我们今天讲座的主题是数学成果的落地工程应用,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数学与工程之间的关系,那么数学家未必比工程师更擅长使用数学的思想,工程师们更容易找到规律。数学家和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不太一样的,数学家面对一个新问题,会去找过去做过什么样类似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数学归纳的思想。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知识分两种,一种是对事物的亲身了解,另外一种就是从别的地方得到事物的信息,从而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当伟大的数学家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把新问题和大家所认为与本问题无关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思考出解决方法。归纳思维的形成大致就是这样,而非数学家的一般工程师他不是这么想的,工程师面对新的问题,他一般是去研究这个问题中有没有规律,从这个问题中分析出规律,之后再从刚总结出的规律上切入解决问题。下面我就举一些例子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在现实中解决问题时是如何应用数学归纳思维的。这个例子是我们给华为公司做的一个用户脱敏处理项目。大家看图上(见下图)的这些格子,NX乘NY个方格,这些格子就是资源,每个用户占用格子的数量是已知的,每个用户占用X资源的范围也是告诉你的,在这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其实决策变量只有一个。决策变量就是S,表示能从哪个地方开始分配资源,该如何分配的问题,约束条件是每一个用户占用的格子不能冲突,还有分配资源的总量不能超过资源总量,当然它还有个评价函数,其中提出了一些优化目标(此处省略下图PPT上数学公式及模型的具体解释)。关于细节上的分类和选择,无非是在一些节点上给用户选择,在选择之后应用最大匹配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问题分析。除了像这样面对用户分配的项目,我们还给一些公司提供过基金算法以及一些经济问题的优化算法,之前有一个项目让我们给出经济优化的算法。一开始我们的CPU耗量降了将近70%,其实他们原来给我们的目标是降低15%,我们最后降低了70%,那效率是非常非常高的。之后我们又基于计算公司的特点,提出一种更优的分配策略,打破了他们原来的分配方式,把资源的利用率提高84%。但这个东西最终要落地,按照我们的方法去落地的话,那么就需要他们各个部门的沟通,因为我们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对他给出的限制条件做出了一点点调整(此处省略部分对数据计算的解释)。还有一个例子是自动配置的问题,大家看PPT上的图片介绍,这是我们在唐山港做的一项比较好的工作。唐山港是一带一路的战略输运港口,是中国最大的商户港口,希望实现自动化港口的目标。我们在这个工作中主要做了配置的优化,怎么提高装箱的利用率。这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的东西,你把一个东西堆得越大,好像是利润率越高。但如果把货物量一次性堆得太多的话,就会出现运输不方便的情况,但是如果货物存放过于分散,那么利润率就会下降,其中有很多矛盾的变量。这其实是一个经济组合优化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考虑到基础设施的条件以及人工的问题,但是最后也是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此处省略下图PPT上多元资源分配数学建模的具体解释)。所以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去研究它里面的道理,把不同的问题联系到一起,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这就是数学归纳主要体现出的思想。有些问题只有经过复杂的规律探寻才能够完成和解决的,这就需要数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和归纳。以上就是我想讲的,谢谢大家!嘉宾简介吕长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图论和离散优化方面理论和应用研究。2020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第二届萧树铁应用数学奖,2021年获CSIAM首届数学落地成果奖和华为上研所优秀技术成果奖。现为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常务理事、上海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运筹学会副理事长、华为公司离散优化专家顾问等相关文章阅读(上下滑动浏览)华东师范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点于2021年11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华东师范大学实体教学科研机构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负责招生和培养,为科创产业和企业、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培养“技术+管理”交叉的中高级管理领军人才。向上滑动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SHANGHAI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冯斌:科创版与ESG的发展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欧洲GreenMorrow可持续发展基金高级顾问、教授级高级经济师、CTO学院特聘实践教授冯斌的思想。冯总于2022年6月9日在我院“MEM第四堂公开课暨招生说明会”上,发表了“科创上市与ESG发展”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我今天主要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科创板和ESG(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倪剑:公共卫生危机下医疗服务的挤出效应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凯瑞商学院副教授倪剑博士的讲课精要。倪教授于2022年6月17日在我院主办的华东师大MEM第五堂公开课暨新项目发布说明会上,以“公共卫生危机下医疗服务的挤出效应”为题授课。以下为课程内容精编。01医疗服务挤出效应的时代背景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公共卫生危机下医疗服务的挤出效应。首先我想先结合新冠疫情来讲一讲公共危机,我们在新冠疫情时期意识到:人们寻求医疗服务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封控期间,除了新冠以外的其他相关医疗服务都有一个很大的下降。下降可能是来自于害怕感染,所以不去医院;另外因为有一些公共政策限制出行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新冠病毒流行,可能会导致有些病人没有得到服务,也就是所谓挤出效应。这样的情况并不仅仅是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2003年SARS病毒期间就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台湾地区大概20%医疗服务业务下降,以及相关的医疗服务并没有得到解决。在2020年这次新冠疫情期间有一些研究表明,在美国大概有40%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或者推迟了应该得到的医疗服务。没有及时得到医疗服务可能会导致某些病人发生很严重的情况,如比正常情况下多了很多心脏病或者糖尿病相关的死亡。这就导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家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我们需要找出在什么样的领域、或者什么样的疾病分类,更可能由于新冠肺炎这样的公共危机导致挤出效应,即让有些人没有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为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尽管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得到大量应用,但是总体的医疗应用程度仍然不佳。有很多研究表明这里面可能存在数据采集等问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这样的公共危机情况下,各地要能够进行及时上报医疗服务数据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比如美国在前六个月的新冠流行期间,医疗服务的统计是不严谨的,并不是通过实际的医疗服务和美国医疗学会调查出的数据。我们会清楚地看到每个州都很难去通过电子医疗记录来获取大部分数据,电子医疗记录并没有能够及时上报和整合。这就让决策者、公共政策制定者无法了解哪些疾病可能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从而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这就产生了在这种公共卫生危机下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怎么样能够快速实时地监控卫生医疗服务类型。我们的研究希望通过在线药物销售状况,在短期之内能够实时快速地提供一个风向标。我们研究的场合是在大陆新冠肺炎刚刚开始之际,即从2020年的1月到2020年2月。研究采用在线业务销售数据,包括湖北武汉的数据。其中我们看到了大概有50%的医疗服务的下降。虽然不能够完全说明这是一个因果关系,但是可以很明确地看到这种在线业务销售的需求,数据能够很好地说明医疗服务应用的情况,之后我会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是怎样来进行工作的。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公共政策介入,帮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这是研究结论之一。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者,如果可以引入在线医疗数据或者药物销售数据的话,可以帮助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医疗资源的应用。那么我们的研究就可以在公共医疗卫生危机的背景下,通过数据给政策制定者提供实时全面的信息,也就是一种医疗政策介入的方法,能够帮助更好地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当然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有局限,由于我们研究的背景是中国这样的特殊情况——在中国大概70%的病人要到医院药房拿药,这其实是导致医疗卫生危机的一个原因。这张图体现出在2020年新冠肺炎期间各省的情况,横轴是每个星期,纵轴代表报告的新冠肺炎案例。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通过在线业务销售的情况,计算出医疗资源的配置应用情况。就像我提到的中国独特情况:中国的卫生医疗系统大部分都是公共的,公立的医院提供了大多数的医疗服务以及业务服务,70%的业务其实是通过公立医院的药房销售实现的。用药一般先到医院开药,找医生拿处方。病人见了医生拿着处方到药房拿回药,导致了第一个假设。如果说我们看到病人寻找医疗服务的下降,能够在相应的在线业务销售当中体现出来,在线药物销售和线下业务销售就存在一个交互效应。另外我们还知道医疗系统受到一定的容量限制,当地疫情相对比较严重的时候,药物销售就会就会有很大的提升。还有不同的疾病类型,比如心脏病或者糖尿病的病人没有机会去医院,为了维持病情,就需要相应地去从网上取得药物。02在线医疗服务的发展特点这其中就体现了两点,第一点是:在疫情相对比较严重的地方线上业务销售应该有提升,因为线上和线下存在一种交互的作用。另外就是不同疾病的影响。比如在更加严重的疾病领域,如果很多病人没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那么该疾病药物对应的线上业务销售项目就会有一个提高。总体是这样一种思路,就是希望在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情况下,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导致医疗资源在公共危机下完全集中在某种疾病上,而导致其他的疾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或因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说医院被占用了或者被限制了,此时如果有其他的相应疾病没有得到相应服务,我们都可以通过在线信息给出信号,使得医院知道哪些范围的药品受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时候,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讲,就能够相应地做一些介入,能够同时减少药品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让弱势群体能够得到相应的服务。当然大家也都知道,这里面有一个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不同的关系。新冠肺炎发生期间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都产生了一个价格的提升。对于处方药来讲提升相对大很多,在所谓医疗资源相对比较受限制的地区,会有一个更大的成交数据。那么另外我们还看了不同的这个类别,比如儿科、泌尿科、神经科、皮肤科、妇产科等,还有心脏相关的,我们会看到它寻找医疗服务的下降程度是不一样的。同时对应药物的需求,我们也做了一个相应的研究。在不同新冠肺炎地区,我们会看到它有不同的提升。这体现出了我们思路的可行性,在这样一种公共卫生危机下,可以通过在线业务销售帮助政策制定,以及医院可以进行一些医疗资源的配置,从而能够为需要寻求医疗服务的病人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他们因没有得到相关的服务而导致更高的死亡病例。大家也在媒体里面看到了美国在这方面其实做得很不好,导致很多不一定是由于新冠导致的病人死亡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在线药物销售,能够帮助进行医疗资源的推广。我们不但用这个在线业务销售的数据来做这样的事情,同时还看了中国银联的大数据。为什么可以通过中国银联的数据来进一步确认我们思路是可行的呢?因为很多在线寻求医疗服务现在都是用信用卡。中国大部分信用卡都是中国银联数据,我们拿到了中国银联在2020年1月到2月之间所有跟卫生医疗相关服务的信用卡数据。我们去看了这个中国银联的数据,以及在线业务销售的数据。我们是按照每个省的数据去画出这样一个表格。左边是银联的数据,信用卡用来看病花钱的数据;右边是在线药物销售的数据。我们会看到银联看病的数据下降的话,那么医疗的数据也会有个下降,存在一个相关性。另外我们还画了线下医院医疗服务和在线医疗需求,我们会看到一个负相关的作用。如果在线的药物销售比较高,另外一方面就是寻找医疗服务花钱少,这就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出两者存在一个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银联的数据进一步确认刚才所用这种在线药物销售的数据,从而反应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疾病的医疗资源利用情况,这样就可以提供给公共政策制定者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能够更好地进行早期介入,从而避免相关病人得不到服务的情况发生。03医疗服务挤出效应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我们把在线医疗的数据带入预测,发现一旦加入了最近业务销售的数据,预测性的有效性提高了25%左右,进一步体现出在公共卫生危机下面,我们可以用一些其他数据,来帮助我们进行政策的制定和介入,从而提高服务的效果。新冠肺炎期间,比如说害怕感染也好,或者说医院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出行的限制措施也好,导致很多人没有能够及时去医院、没有办法去看医生,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在线诊疗、远程医疗服务。我们研究了远程医疗服务对于一个病人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的远程医疗针对的是不特别紧急的情况。美国的心理健康治疗中运用很多,有一些类似的人工智能工具。我们发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公共危机、卫生危机事件上,我们发现在线医疗可能会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可能帮助了病人,及时通过线上的方式提供了医疗服务,但另外一方面,可能导致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平等。我们通过分析四万多个治疗师的情况,是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美国的数据分析。我们有价格信息,包括在线服务的价格以及线上服务的价格,也分析了一些人工智能工具在这个平台上的情况。但是其中可能存在内生性,各个远程医疗引入人工智能工具的决策可能不太一样。我们引入了边境战略(Border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席酉民:数智时代的工商管理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兼任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席酉民的思想。席教授于2022年1月19日做客我院“名师大讲堂”第4讲,发表“数智时代的工商管理——生态管理、行业融合、产业家养成与心智升级”的演讲。以下为讲座内容精编。如何能够驰骋在数智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我们很多人跳到海里,不是去享受风口浪尖上的精彩,而可能被淹没、甚至牺牲。工商管理教育是帮人类形成一种认知世界而驰骋于世界的一种学问。我们怎么样来帮人类生存于这样一个复杂的时代?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需要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发生哪些转型,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思考的。01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特点大家对这个时代已经有很多认知了,比如全球化肯定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点,但是这个时代遇到的问题是反全球化,前几年美国掀起了这种反全球化的趋势。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兴起使得人们重新怀疑全球化,怀疑国际化,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们看到全球化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比说内旋,比如各国内向化发展,比如全球供应链。但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又遇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互联和物联使得我们即使在全球化遇到了各种阻力和困难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想想每天早上睁开眼睛拿起手机,无论你的朋友在什么地方,无论你的合作伙伴在什么地方,你都可以立即与全球世界连接在一起。这种连接给我们这个世界在各种冲突、各种不确定、甚至各种风险的情况下,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更大的模糊性,使得我们发现:一件事件发生了,人们无法知道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复杂性。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发生了,但不知道这件事情发生背后的因果关系。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所有的学问都是想知道背后的逻辑关系,从而来控制这个事件。但是现在的世界,逻辑性也没有了。当然还有多变性,多变性大家不一定熟悉,但是大家很熟悉UACC,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在上世纪的时候我就提出UACC(不确定性(Uncertainty)、模糊性(Ambiguity),复杂性(Complexity)和多变性(Changeability)的环境)。这个时代它最大的独特性是背后的机制,这个机制有一些现象大家耳熟能详,比如说“链接革命”。过去因为没有链接,世界是孤零零的,人跟人是孤零零的,所以我们不能产生很多新的现象。现在是面对革命,人人链接、人物链接导致产生了很多新现象,产生了数字化,产生了人工智能机器人。但这些还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产生了技术平台上的很多新现象,这个新现象是共享。现在由于互联数字化智能化,我们已经很难孤立地去讨论一个问题。我们生存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样一个共识的时代,这两个基本的特点一定会导致很多颠覆性的不利,这种颠覆性是颠覆过去的逻辑,人类生存认知世界的逻辑。所以简单看,我们现在可能是进入UACC世界或者乌卡世界,这个时代背后由于受制的迅速的发展,导致了范式革命,也就是说我们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革命。这种方式革命进而产生了很多新的生活现象和管理现象,我把它叫做生态的越狱。我们几乎每个领域里都出现了新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生活在一种新的生态中,教育有教育的生态,产业有产业的生态,产业链的生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产业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我们一个行业把所有相关的领域会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生态,而这种生态的运行逻辑发生改变。所以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生态出现,我们会发现这个时代最厉害的人已经从过去的企业家上升为产业家。也就是说围绕一个产业需求,或者围绕一个产业中间的核心生产环节,去整合整个产业链,最后形成一个产业生态。那产业家和企业家有什么不同?产业家和我们谈的管理者有什么不同?产业链背后依然出现了由于产业管理对象的不同,而出现的生态管理。大家知道生态是很难管理的,因为它具有极强的演化,所以我们要从传统的科学管理转换到生态管理的时代。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去回答我们这个生态管理时代,我们的心智怎么改变,我们怎么样重新认知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在这个重新认知的基础上如何提升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怎么样来帮助人们应对这样一个时代?这是我今天讲座的基本逻辑。02生态管理时代的来临我可以简单梳理一下管理的变迁,横坐标是时代的变迁,纵坐标是管理的演化,最上面一排是核心理论,即管理时代的一些核心经济理论。对角线上是管理的演进过程。大家会看到从管理的聚焦、例外管理、核心竞争力管理到关系管理,一直到现在比较流行的管理合作伙伴。每一个时期的管理侧重点也不一样,从效率中心的有效性、应变性、国际化、敏捷性、增值性,那到现在可以说进入到了平台管理时代。最近10年来人们几乎开口闭口离不开平台、前台、后台、中台等概念,企业实践走得比管理研究可能更超前。那生态管理背后追求的是什么?生态管理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生态强调的是进化,倒退的道路也就是退化,所以我这用了演化、没有简单用进化。但是人类总是希望干预,人类总是希望通过自身的领导管理让我们走一条路走得更准确。所以在演化的基础上,我们怎么样去干预,这是生态管理时代的独特性。所以看到管理侧重点的变化趋势就是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领域里边大家会看到敏捷性、增值性、有趣性,我后边会讲到生态红利成为侧重点,而管理的对象可能是关系管理、伙伴管理、合作管理、平台管理、生态文化。在这个时代里大家可以看到,范式革命发生了,管理要发生新的变化,那么工商管理必须进行新的思考。管理知识讲一个阶段性,但是除了阶段性以外,最本质的东西是背后的机制,生态管理中是一个是演化,一个是干预,我们再把它深化一点,把它简单化。横坐标是我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是从过去的稳定可预见性,到现在的乌卡或者UACC,在整个场合总管理可以分成大体的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我们的传统管理时代,传统管理时代的特点是科层控制基本上是控制优化设计,专业化管理。后来我们发现人类的管理需要更多的协作,为了加强协作,理论上提出了矩阵管理。而基层管理强调的是交叉协作去防止孤岛,提高有效性。那么平台管理实际上是在矩阵管理的基础上朝前迈了一步,通过平台支持使各项横向的、纵向的合作能够更有效进行。所以平台管理进入到一个更高阶段,就是交叉协作的更高阶段,但同时又强调各自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所以平台管理简单理解是平台支持,相对自治,相对自制就可以更强的灵活性。那么进入生态环节,应该是干预和演化双机制起作用,实际上进入到一种自制博弈的状态,就是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目标,但同时有演化性干预下的目标和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一种博弈。这种背后的机制实际上是两种机制在起作用。我用这个红线来描写的是人类事业发展的一个历程,不管是个人发展,还是一个企业管理都无法走一条顺利的道路。这个现象说明,我们在传统管理时代、矩阵管理时代所采取的机制,基本上是控制设计的机制,是科学管理的机制,因为我们知道它背后的逻辑,通过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和已经发展的工具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生产线。但是到了平台管理和生态管理,人类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这个时候会发现控制优化平台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更大一部分的贡献是在平台的基础上,人们自制的创造性活动产生出更大的价值。所以通过这条线,大家可以看到人类未来的发展需要两种机制并行,一种是设计的机制、优化的机制,一种是演化自治的机制。这两种机制,谁能把它运营得好,谁能够拥有未来。而我们过去的科学管理更多研究的是优化科学设计的精神。尽管我们也有行为科学管理,人文社科的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但是我们基本上是把人和行为纳入科学设计的范畴来进行控制的,而没有给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足够的空间。但是在生态管理时代,我们要给予足够的空间,因为我们没办法控制它。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从过去单一的科学设计渠道走向两种渠道,并行互动的时代,这就是我想强调的新机制。03数字化时代对于管理观念的冲击和颠覆那么有的人可能会争论,现在有大数据、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通过数据挖掘了解到背后的机制。例如,我们学校里用大数据可以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行为方式,甚至为每一个学生画一个像,基本掌握到百分之七八十的行为规则。大数据在局部的、更精确的控制或者认知,确实可以帮人们利用控制机制和设计机制。但是在更大范围之内,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种控制的时候,人类之间的博弈和演化变得更复杂。也就是在大系统范围内,人类社会介入一个更复杂、更不确定的系统,从而演化的机制会变得更加强劲。举一个最简单的生物例子,比如前一段时间,一群亚洲象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有很多控制措施(喂香蕉、弄篱笆、走道),但是没有人能够准确地知道它们会走到哪去,它会怎么走,这是演化机制在起很大的作用,人有限的干预没法控制它。但是我们从大系统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可以大体知道它未来可能稳定的状态是什么,因为复杂系统有短期不可预测性。但是从长期大格局上,我们知道它可能的演化组织,这个就是设计机制和演化机制可以用于人类管理的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不是说完全不可知,是部分可知、部分不可知,但是在大尺度内我们可以预见,可以用这种状态去指导人类未来的发展,这是管理新机制的出现。而实际上这种机制一直存在,只是说我们在过去更多的研究的是设计控制优化科学的机制,而对人的能动性、对能动组织的这种演化机制如何使用的关注不足,现在必须重新关注。除了这种机制以外,人类会发现我们的组织方式要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一谈到组织,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任何一个大学、一个家庭都是一个组织。当我们谈到组织的时候一定有三个概念,一个概念就是角色组织中的成员,每一个成员扮演一个角色;第二就是组织关系,像一个家庭,有父母、子女、夫妻等等这种关系是确定的。还有就是角色,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是谈一个组织最基本的三个概念知识。在传统时代我们都知道组织的角色是相对确定的,关系是相对确定的,组织的流程也是相对确定,所以我们就拥有了传统组织。传统组织是相对稳定的、清晰的,我们可以用设计科学规范的管理来达成目标。但是随着网络化、数字化和组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会发现组织的边界在模糊化,组织的关系在柔性,组织的流程在不断引入创新不断迭代。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传统的组织向外生长,生长出三种新的形态,一种形态关系仍然是确定的但流程是创新的,比如现在很多新的业务比较多的组织,留有形成一个平台给员工足够的创新。在很多年前就有这样的例子,很多年前的宝洁公司每年在考核员工的时候,不是简单考核员工是否完成任务,而是考核员工是否贡献了叫standard
2022年7月8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李平:T型战略与阴阳悖论——专精特新如何平衡聚焦与多元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宁波诺丁汉大学李达三首席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终身正教授李平的思想。李平教授于2022年6月16日在我院“名师大讲堂”第14讲上发表了“T型战略与阴阳悖论——专精特新如何平衡聚焦与多元”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T型战略与阴阳平衡——专精特新企业聚焦多元平衡。首先介绍背景,中国产业生态布局与产业体系重视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传统产业生态以追赶为起步,以价值链下游需求为起步,以低端市场低成本模式为起步,以模仿国家先进企业为起步。可以看得出我们只是追赶者,导致长期缺乏对上游“五基”的重视,包括基础零配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设备,仪器机床、基础工业软件等。我们对“五基”的长期忽略,同时我们进口原材料,进口设备,进口工艺、进口技术、进口软件、进口零配件组装,市场端以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早期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得不采取的一个措施,但是长期以往就会卡脖子,我们需要转型升级,从这个“五基”做起。同样,产业以模仿为主,缺乏创新,严重同质化,大家都靠低成本竞争,没有重视以创新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那么表现出来的就是中国的产业集群是高度同质化的红海竞争,而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高度差异化,不管是纵向供应链的或者是横向的,做同样产品的差异非常大,在一个类别里的不同细分市场,差异化程度非常高,所以竞争形态表现为蓝海。01专精特新与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的本质是精一。专精特新小巨人指比较小的企业(1-5亿左右),而单项冠军一般都在50-100亿,也有10-30亿。相对来说单项冠军比专精特新小巨人大,不局限于上游,业务既有to
2022年7月7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李源:用创新打破人工智能落地难魔咒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中科智云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产业导师李源的公开课内容。李总于2022年5月22日在由学院主办的“华东师范大学MEM第三堂公开课暨招生说明会”上,以“用创新打破人工智能落地难的魔咒”为题进行授课。以下为内容精编。今天很高兴给大家分享一些人工智能在具体渗透到各个行业应用时遇到的问题,以及怎么用创新的方法迎接这些挑战,破解这些问题。人工智能是很新的一项技术,在最近这十年左右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但其实这个概念已经提出来很久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它真正能够落地应用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所以说它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技术,在这个技术应用当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我从细节的角度去看,也是人工智能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即机器视觉是如何在工业领域和实践中应用的,我们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挑战,以及怎么用创新的方法去克服这些挑战。实际上我们在落地的时候面临了五大挑战,这五大挑战都是从场景开始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场景的迁移,因为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一项软件技术,我们开发好一个软件,肯定是寄希望于它能够在多个场景中应用的,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由于本身的特点,它在场景迁移上面会遇到一些挑战。第二个是场景定义模糊的挑战,就是我们到底希望人工智能来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能不能够被定义成人工智能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挑战。第三个挑战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是基于统计和概率理论来的,是一个模糊的结论,那对于怎么去使用这个结论,这就有了模型精度上的挑战。第四个挑战就是我们经常希望人工智能去找出一些异常的东西来,如果异常样本是稀缺的,那怎么办?最后一个挑战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大部分都是采用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技术来实现的,这个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都有数量众多的参数,这些参数就需要海量的样本来进行拟合和回归,这些参数本身的数量很多,对样本的要求也就很多。我们接下来逐一展开介绍。01人工智能“落地难”中挑战的具体案例在场景迁移中有一个例子,就是比如我们现在有很多根据工业需求做的场景模型,比如建筑工地或者工厂,它需要对工人的着装进行识别,找出那些没有按照要求着装的工人,因为着装其实是安全生产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那可以开发一个这样软件,通过一些数据训练得到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能够去识别着装。但是当我们把这个软件推向市场,就会发现有很大的问题:就是各个工厂或者各个场景对工作服的样式要求都不一样,那要怎么保证辛辛苦苦研发的一个模型,一个算法能够在所有场景下都能使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工作服不一样,不可能为每一个客户都去独立研发这样一个算法,这样的话成本就非常非常的高,也就是说它只是去识别一个工作服,但是要付出很高的代价,那它的投入产出比是不划算的。这是一个场景迁移的挑战。我们再分享一个模型精度挑战的案例。这个案例是我们去识别航空发动机,也就是涡轮发动机。它的涡轮部分一直是在高温高压下工作,即在一个金属的基底上面涂装了一些陶瓷类的、能够抗压抗高温的材料,这个材料在工作当中也有可能会被烧蚀。我们希望通过一种内窥镜的技术,就是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的胃镜、肠镜之类的内窥镜技术去检查这个发动机有没有叶片烧蚀等这些问题,它检查的时候就是把这个内窥镜放到发动机内部,然后去拍摄一个30分钟的视频,再把这视频交给运行人工智能算法的服务器去分析,看在这些视频当中有没有哪个叶片被烧蚀。这个模型我们的合作单位是自己去研发的,花了很大的功夫,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得到了一个精度很高的模型。假设它是一个99.9%精度的模型,那我们可以简单来算一下。大家可以看一下公式,假设按我们国家安防监控的最低帧率的要求——16帧每秒,我们把30分钟换算成秒的单位,乘以16帧每秒,然后再乘以它的精度99.9%,然后因为要算有没有误报,所以用1减掉99.9%。这样就可以算出来,在30分钟视频中,在99.9%这么高精度的模型下面,它仍旧有这个28张左右的误报数,就是28个识别异常。它的应用场景是希望把所有的执行航班任务的飞机都做一次检查,找出那些有问题的,然后去把这些有问题的发动机交给维修部门去维修。那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检测的话,它几乎就达不到这个目标,因为所有发动机录的这30分钟视频都会有异常。因为我们现在这个技术是没法做到百分百精度的,那这就导致看上去精度很高的这样一个模型,在落地的时候仍然没法使用,这就是我们有模型精度的一个挑战。场景定义模糊的挑战,我也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需求。比如我们在铁轨上面,希望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识别异物,就是不应该出现在铁轨上的东西。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个画面上异物的种类其实是很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只是一个逻辑上的定义,它在视觉上面并不能精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东西叫做异物,那我们的算法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是通过这个目标去识别物体的。铁道上面有异物是一个无穷大的取值范围,各种各样的东西放到铁道上都可以称作是异物,那怎么样去应对这样的挑战呢?就是没办法精确定义,但要让人工智能去识别,这个问题就是场景定义模糊的挑战,那我们顺便也会举例去讲怎么去解决这样的挑战,即异常样本的稀缺挑战。我再举两个案例,一个是工业上面最常用的皮带运输设备。大家可以看到就是我这个画面上红色的圆筒状的物体,这是它的一个滚轴,这个滚轴是支撑着皮带运输设备的,这个滚轴在使用过程当中可能会脱落,一旦脱落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工厂发生安全事故,也有可能导致一些生产平板的故障问题。但是这种脱落并不是常态,它是一个偶发的现象,大部分情况下工厂都是正常生产的,我们也没有听说哪个工厂三天两头就会暂停生产,所以能提供给我们的样本就很少。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是需要大量样本去学习、去训练的,如果从来没见过什么是脱落的滚轴,那么就无从谈起去识别这个已脱落的滚轴。这种脱落现象很少见,那就得不到这个样本,这就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了,没有样本我训练不出模型,没有模型我也识别不出这个异常来,这就是异常样本稀缺的一个挑战。右边这张图是滑轨的磨损,同样也并不是说生产过程当中三天两头就会磨损,而是常年累月使用过后才会产生的这种磨损,那这个磨损的样本也非常非常难找。这也就需要用创新的方式去解决。另外,我们刚才讲的场景都有一个本质上的问题——海量样本的调整。深度学习本来的优势就是有大量的参数,它可以和各种各样的函数映射,但是大量的参数就意味着大量的样本,需要大量的样本去进行训练。随便找几幅监控画面的图片,大家就可以看到从这个监控画面上采集样本是困难的。当然比如其中一个烟火的样本,大家看到地面上在冒烟,但我们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冒烟,这个异常应该是应该能够识别到的,但它需要大量的样本去做这件事情,我们很难去抓到这种我们正好想要的样本,这就是我们海量样本的挑战。那针对这个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02解决人工智能“落地难”问题的方法论思路我提出了一个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就是我们怎么去做这件事情。实际上我们计算机从头到尾有很多这种类似的挑战,比如你最常用的网络。现在都是基于TCP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院士观点 | 钱旭红:超越知识、立足前沿

6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在线召开科学教育研讨会,并成立科学教育研究与教学中心。作为长期奋斗在一线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校长钱旭红院士以“超越知识、立足前沿”为题致辞。以下是致辞全文。超越知识,立足前沿在科学教育研讨会上的致辞钱旭红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2022年6月9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丁敏:创新思维与逻辑创新方法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2022年6月8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魏宏峰: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中科智云科技有限公司CEO兼首席科学家科学家、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实践教授魏宏峰的思想。魏总于2022年5月22日在我院MEM第三堂公开课暨招生说明会”上,发表了“创新的挑战与机遇”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今天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能够受邀来跟大家简单聊一聊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理工出身,本科读的是计算机、硕士读的是数学,在90年代末到美国留学,在美国有一些创业的经历后,于2014年回到中国,开始我在中国的创新事业。在2018年我们成立了中科智云,主攻的方向是通用人工智能。因为我在国内国外都有一些创业的经历,所以受邀跟大家分享一下创业、创新,特别是在现在科技创新的大浪潮下,聊聊我们有什么样的机会和什么样的挑战。结合我们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的这些课程和理念,我觉得在大家面临挑战的时候,如果能够有一些这样的创新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会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助力作用。今天聊的主题是创新,那大家看到了一串数字。学数学的人对很多的数字和公式有很多的情节在当中,我们接下来也会看到一些数学公式,并结合我的一些经历跟大家聊一下创新。01创新就是从0到1的过程其实创新最根本的就是从0→1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从一个想法到具体落地,成为能够产生价值的一个实物,我们称作为创新。那从0→1,大家看到这个过程还是非常长的,有很多的曲折。在这个过程中,对创新想法的不停地验证,其实也就是对创新所带来的价值进行各个方向的验证。最终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这个创新的想法能够真正对社会、对生活带来正面的价值。在海外这么多年,我其实经历了比较多的创新和创业。大家看到当中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公式,它是一个决策规则的公式,那这个决策规则公式说明了什么?它其实是一个损失损益函数,就是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对预期的或者非预期的损益进行一个决策,取到最小的平均损益,然后我们才能够做出最好的判断。通俗一点讲,就是在创新的过程当中,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为什么我喜欢数学?也就是说摸着石头过河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来代表,并且能够推算出来的。举个例子,就是我的一个创业实例。就是从1999年开始,有这样一批有志者对虚拟世界产生了无限的兴趣,大家希望能够通过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对大家的生活工作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做出一个改变,这就是一个创新的项目。2005年,我有幸一起参加了这个项目,其实是资助的一个开源社区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就是实现一个虚拟世界,让大家能够生活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能够生活、社交、工作。这个项目后来演变成项目跨界,就是另外一个分支项目,这个分支项目是我带领几个加州大学的小朋友创建的,这个分支项目最终在高级网站的基础上改了很多底层的技术,包括对它的性能、安全以及物理特性(就是虚拟人物在虚拟环境里的物理特性)做了很多改造。那有一个叫Second
2022年6月7日
其他

应对重大挑战的管理教育:华东师大应急技术与管理方向MEM学位项目正式启动!

面对社会疫情应急和复杂管理问题华东师大应急技术与管理方向MEM硕士专业学位公共卫生健康领域正式启动联合多学科跨院跨领域资源优势联袂携手教学和培养奔赴社会重要岗位担当重任的高级管理人才新开设的应急技术与管理方向MEM项目,加上已开设的首席技术官方向MEM项目,以及重大项目管理方向MEM项目,标志着华东师大“应对重大挑战的管理教育”正式启动。这是以“合力攻坚、改变超越”的精神,通过由“新思维、新格局和新项目”构成的管理教育创新工程,改变长期以来西方主导的经理人教育传统,从根本上提升教育质量,支撑国家对创新的需求。华东师大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点简介华东师范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点于
2022年6月6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何佳讯:高管格局与CTO学位教育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执行院长、亚欧商学院中方院长何佳讯教授的管理思想。何佳讯教授于2022年5月1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MEM第二堂公开课暨招生说明会”上,发表了“高管格局与CTO教育”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今天是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简称CTO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第二次公开课暨招生发布会,我围绕这次公开课的主题,给大家作“高管格局与CTO学位教育”的专题分享。这是我对经理人教育以及高管生涯发展的一点思考。希望通过我们的学位项目,能够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01CTO学位项目介绍首先介绍我们的项目。CTO学位项目是在工程管理专业硕士项目中培养首席技术官,有鲜明的教学定位。这是华东师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提出的教育创新理念与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在我国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要有企业家精神也要有科技专长的首席技术官和科技型战略企业家。这是现在的事业对高级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创立了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这是华东师大的二级实体教学研究机构,钱旭红校长担任理事会理事长。有关CTO整个培养理念和内涵,大家可以看钱旭红院士的新书《改变思维(新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其中专门介绍了首席技术官,以及今天的时代为什么需要这种高层管理人才。另外,在CTO学院公众号上也刊登了钱旭红院士的演讲,他在各种场合讲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呼唤首席技术官走上科创企业的领导岗位,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卡脖子”在于教育,CTO学位教育正是通过创新的教育对接国家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筹备创立了CTO学位教育。在2021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增设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正式发布了该项目。我们把首席技术官从西方原来的高管短期培训发展成学位项目,包括精英班和高级班两个方向。这是我们的教学特色与创新。高级班招收的学生是准CTO或者是CTO职位,学历为理工本科、硕士及以上,具有较为资深的从业经历;精英班以通常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为培养对象,是公司主管或者中级经理层。在教育资源配置上,高级班以准EMBA的师资与资源来确定标准,精英班按通常的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来配置。02“4+X”课程结构体系与T3卓越育人逻辑世界顶尖高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有CTO高管教育,它们还是以传统商科教育的逻辑。我们是以“科技+”和“商学+”交叉教育的理念,因此独创了“4+X”课程结构体系。“4”抓住了商学与管理四大核心模块——思维逻辑、商业方法、高管能力以及技术转移。“X”面向三大高科技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以交叉综合的优势,既要立足于产业技术前沿,同时要把握商业与管理的思维与方法。每个模块下的课程都独具特色,面向高管教育而非一般的职能导向。在“看得见”的课程体系背后,我们背后有独特的
2022年5月25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周南:阴阳之道,大象无形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著名华人学者、曾任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周南的思想。周老师于2022年5月19日在由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主办,华东师大亚欧商学院、华东师大-海法大学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上海闵行区委组织部春申金字塔人才学院联合主办的“名师讲堂”第12讲上,发表了“阴阳之道,大象无形”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讲座伊始,周老师从“人、地、天”“三才”引入,指出人类所有的智慧都是从自然界而来,做得好的是模仿天地之德——“象天法地”。天之德,自强不息;地之德,厚德载物。人之德,在于良心。大德服从大道。大道即是天理,自然、无为;大德即为良心,自发、有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代表“祝你一切顺利”的“利”,这是儒家哲学。更高的智慧是“道、天、地、人”“四大”,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代表“顺”,这是道家哲学。所以,“顺”在“利”前。周老师1982年由教育部公派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与加拿大工作多年,习惯了美国思维与行为;1994年到香港工作后,华洋混合;最后回归中国文化。他从自身经历出发,指出美国“牛仔”思想重教人做事,中国儒家思想(“孔子”)重教人做人,《道德经》(“老子”)境界更高,强调道法自然。重要的是:判断、选择以及坚持不懈做下来。01品牌阴阳论阴阳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与行为模式。阴阳互补共生。“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阴和阳是万物生发的两股原动力,相互对立而并感应,导致万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消亡。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这是品牌阴阳论的基本预设。从营商的角度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中的“万物”就是消费者和品牌,必须“冲气”达成“和”,即“有无相生”,才会生生不息。“做”品牌是用良心“做”“有无相生”“创-造”“形-象”与“价-值”,希望与顾客和市场建立、维持长期关系。从“万物负阴而抱阳”讲起。人是“万物”之一,“做”品牌遵从"道/天理"的"德/良心"(conscience),这是根本。良心之缘,财之源,善因得善果;良心不在,销不久,恶因得恶果。善因与恶因,都是本性驱使,应当发挥善性,压抑恶性。当然,这还需要环境、法律、“天条”等外部因素的约束和影响。“良心”用红色表示,两边分别是“形”(form)和“象”(image)。“形”在左边(有、实、地),用绿色表示;“象”在右边(无、虚、天),用蓝色表示。“形”与“象”可以相生,两者相互依存,也可以相杀,直至灭亡。具体说来,“形”/“脸子”/“功效”是产品的统称,卖家通过“造”(make)呈现内容,如此产品(product)才或许有“价”(price)。“形”是短期的,是用来“消费”的,希望可以满足消费者低层次的需求。“象”/“面子”/“名声”是品牌(brand)的统称,卖家通过“创”(create)才能赋予产品内涵,如果能与消费者的价值观相契合,可以实现
2022年5月21日
其他

CTO 教育思想库 | 曹虎:数智时代的品牌增长思维(Brand Led Growth)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成果多方位跨领域体现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编发科特勒咨询集团全球合伙人和中国区总裁、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实践教授曹虎博士的新思想。曹虎博士于2022年5月9日在由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和科特勒咨询集团联合主办的“2022第六届中国品牌日特别论坛”上,发表“数智时代的品牌增长思维”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精编。01品牌的旧思维正在被颠覆品牌不仅是经营成果,不仅是静态的心智资产、认知资产,甚至品牌资产的概念,它正在成为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和发动机。基于多年在全球和中国品牌战略咨询实践的观察,我给大家做一个分享。我的观点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但是它代表了实践当中的一些观察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拓展认知边界。总体上来说,全球品牌面临三个重大挑战:第一,代际差异人类历史当中第一次出现5代人,整整5代人会使用同一个品牌,这对品牌管理和品牌定位、品牌延伸带来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既保持品牌原来的核心人群高度相关,同时在新一代人进来之后,让他们觉得这不是爷爷或祖爷爷辈的品牌,不会让人觉得啤酒是爷爷的啤酒,是爸爸的啤酒,它也是我的啤酒。不少品牌都面临这种问题,特别是一些耐用品品牌,还有快消品牌。面对代际差异,品牌如何实现差异化又同时保持相关性,就是既稳守核心客户,又能够不断的纳新,这是个挑战。第二,数字化入侵当消费者和企业进行连接时,消费者行为和态度都可以变成数字、被记录被分析的时候,需求和欲望都可以被深度理解的时候,它将极大的冲击企业的经营模式,拓展企业和顾客连接的可能性,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创造顾客价值的空间。根据企业所在行业不同,以及个人在企业当中的岗位不同,大家对数字化的感受会有差异。有些行业是偏“上游价值“的,比如化工产品,比如一些To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秦朔:科创时代的管理思考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CTO教育思想库系列,汇集学院教授、导师和特邀嘉宾的演讲、讲课或发表的文章,以原创思想成果与广大学员和社会公众分享。这些知识和思想记录多方位跨领域传播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在2022年4月16日主办华东师范大学MEM公开课暨招生说明会,人文财经观察家、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实践教授秦朔围绕本次公开课主题“人工智能、管理变革与生涯晋级”,以“科创时代的管理思考”进行专题授课。以下为课程内容精编。01中国经济大逻辑的变化首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想到乔布斯的时候会联想到什么?我相信很多人脑子里会想到改变世界,也有很多人会想到软件、硬件、服务的结合。也有一些人可能会想到乔布斯选择的接班人——蒂姆·库克,是全球顶级的供应链的管理高手。我曾经去过一些苹果在中国重要的一些代工商,比如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苹果会派人员到那里驻场,指导他们怎么做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流程管理、经营管理,多的时候指派了一两百人。第二个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是微软公司,大家想到微软的时候,不仅会想到比尔盖茨,他定义了软件这个行业;也有人会想到萨蒂亚•纳德拉,他在担任微软第三任CEO的时候所推动的变革管理,特别是企业文化方面的变革管理,最后通过介入云服务,再造了一个微软。大家也会想到当年的谷歌,虽然现在的谷歌没有历史上巅峰期那么令人膜拜,但谷歌当年的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所写的《重新定义公司》,这本书所讲到的核心问题还是管理,包括我们现在讲到的OKR管理法,小团队的管理,在无边界组织中执行任务的管理。还有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克,他说要把99%的财富都贡献给慈善事业。我本人也有幸去扎克伯格的慈善组织做过访问。我们想到亚马逊这家公司的时候,很多人也一定会想到所谓的第一性原理,就是贝佐斯提到的。那么我刚才简单举了这样一些例子,也是呼应了何佳讯教授刚才给我们展示的一些全球最受尊重的、最被人所推崇的品牌,这些其实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家伟大的科技公司的成长与发展绝对离不开管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管理的产物,是企业家创业创新精神的产物。所以我深深认同CTO学院致力于把科技、人文、企业家精神相关联的培养理念。我今天主要想举三个我亲自采访和报道的案例来支撑这个观点。在讲三个案例之前,我想简单的讲一下,为什么科创在今天如此重要?我想这是因为过去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从代工+地产+基建+间接融资的这种过去的发展逻辑发生了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带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也是我们过去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力量是劳动力的红利与国际市场的转移相结合,以及不断扩充资产负债表。如王健林所说的“清华大、北大大、不如胆子大”,借得越多并把借的钱都投到资产上,资产就一直在上升,所以这是时代发展的逻辑。这样一个逻辑还会延续,因为中国的城镇化没有完全结束,但它不再是主要的逻辑。今天主要的逻辑,我认为是科创+内需+直接融资,这样的逻辑在于要创造生产性的价值。这也是纽约大学威廉·J·鲍莫尔教授提出的理念,生产性创新的价值是引领我们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在这个逻辑之下,我们有很多的朋友可能在从事制造业或者创新型的制造业。无论是科创板的设立、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还是在美国卡脖子背景下激发了中国的内生性动力以及科技方面补短板的澎湃浪潮,国家的产业基金和各地的扶持基金,以及现在VC投资、PE投资的投资重点,也都转向了人工智能、生物制药、半导体等。如果这些方面不实现跨越,就不能从一个制造大国变成一个制造强国,最终也无法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这也是我们未来真正成为第一流的世界制造强国和品牌强国的必经之路。02科创时代的三个管理应用实例下面我讲的这三个案例都是我亲自采访,接触、了解得比较深的企业。我想讲的三个企业都是to
2022年5月7日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何佳讯:科技人文双元驱动与CTO学位教育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推出CTO教育思想库系列,多方位多角度传播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在2022年4月16日主办华东师范大学MEM公开课暨招生说明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执行院长、亚欧商学院中方院长何佳讯围绕本次公开课主题“人工智能、管理变革与生涯晋级”,以“科技人文双元驱动与CTO学位教育”进行专题授课。以下为课程内容精编。今天是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简称CTO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公开课暨招生发布会。我结合作为学者教授,以及在职经理人教育这两个角度,给同学们做“科技人文双元驱动与CTO学位教育”的主题分享。01科技与人文双元驱动我从自己最近在国际上发表的一项关于品牌与国家联结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开始。简单地说,该项研究回答在中国有哪些品牌具有国家级的地位,能够代表中国,并在全球市场拥有竞争力,以及背后的逻辑。所谓国家级的地位,就是当我们提到中国时,脑海中首先浮现出哪些品牌;当然反过来,提到这些品牌,我们是否把它们与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两个维度合成“品牌与国家联结”构念,成为品牌的国家级地位的测量。我们研究这背后的驱动力。大家看模型最左边有两个变量,一个变量是品牌创新,另一个变量是国家传统。谈到品牌创新,首先会想到是科技为核心的驱动力量,而论及国家传统,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文化资产,基于人文力量所支撑的驱动力。我发现这两个变量可以显著地影响品牌和国家之间的联结强度,代表国家级地位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又能够让我们感知到品牌具有全球化的形象,最终影响到品牌的竞争力。所以推动事物发展的两种核心力量,一个是科技的实力,一个是人文的力量。这两种力量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实际上也是科技和人文的双元驱动——“科技重塑人文、人文引导科技”。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企业管理还是经理人教育,科技和人文是我们不断探寻进步的力量,是基本的思维结构,也体现为中国道家的阴阳平衡思想。回顾四次工业革命,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突破的力量,尤其是第三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世界的变局。与此同时,大家知道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之后,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促发人们关注人文力量的重要性。差不多十年前,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改变冷战思维,从强调东西方差异,转向东西方融合和共同性。这是面向思考和解决世界性大问题,所需要的价值观。背后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支撑的整体论思想。从微观的角度在组织层面上我们也应该考虑这两个维度。首先,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科创型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作为组织的运行中,人文的因素或者说软实力也相当重要。对于个体和个人发展,也需要有这两种力量。简单地说,一个叫做智商,对应于专业能力水平;另一个是情商和灵商,实际上是一个人的软实力。我们要认识这两种力量的性质差异,有助于更好地提升科创企业的发展水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在职经理人教育。以专利为例,我们知道专利申请有明确的“三性”评价标准,但使用专利创造商业价值,则需要复杂的组织、受综合因素的影响。科技研究和技术研发,我们可以更多地使用分析性思维,对应教育中的专业细分;但技术转移和商业创新,我们需要使用整体性思维,这需要经理人有综合能力,在经理人教育上也就需要教育创新,进行跨界、跨部门、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如果科技是船,那么人文是帆;如果科技是用,那么人文是体。但是在大学及更高阶段的学习和教育中,我们通常是按专业来划分边界的。比如现在报考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大部分同学,在本科阶段都是特定的某个理工科专业。如何实现生涯晋级,成为经理人和高管;如何把技术和管理结合起来,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需要认识科技人文两种力量的本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进行了反思,开创了新的教育逻辑和培养体系。02国家级品牌地位与双元品牌战略我主持的国家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从2020年开始发布“国家冠军品牌强度指数榜”。看这些上榜的国家级品牌很容易发现: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科技驱动的品牌,比如华为、格力、海尔、腾讯等;但也有些品牌很明显是文化驱动的,比如茅台、五粮液、云南白药等,都有文化遗产和历史底蕴。从微观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角度,如何用好科技人文这两种力量,成为国家级品牌,进而影响全球市场,需要管理者思考。评价企业的实力,相信大家知道《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按照2021年的结果,中国有143家企业上榜,前100强中有31家。但是如果按照Interbrand品牌价值排行榜,2021年只有华为上榜。这两者的巨大差异就在于评价指标体系不同。《财富》世界500强,评价指标是营业收入,其性质是企业规模;Interbrand品牌价值排行榜,关键评价指标之一是品牌竞争强度,其性质是盈利能力和长期发展。中国不缺大企业,但是品牌实力较弱。在世界经济低迷周期中,大家都特别关注企业增长。企业增长有两种路径,业务扩张路径和品牌成长路径。业务扩张强调市场驱动,关注营业收入和销售额。而品牌成长则强调内在使命和愿景驱动市场,关注品牌意义及其带来品牌的溢价能力。这是两种路径的差异。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要从原来的速度规模转向高质量发展,从企业层面来说,实际上就要是发展品牌战略的路径。以品牌战略发展为主导需要认识品牌的二元本性,这是根本性的出发点。这两种力量在思维上不是对立的、一分为二的,而是协同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这是中国老子阴阳平衡论的思想。二元本性包括基因和成长这两大方面。在品牌建立的时候,有品牌基因,蕴含着企业家和创业者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等。我们称之为战略驱动的本性,是企业家主导。但品牌要不断成长,这要求品牌满足市场需求,不断跟上时代节奏和市场变化求发展。我们称之为顾客导向的本性。品牌的基因,重视内在的传承,主要以人文力量为基础。品牌的成长,需要创新求变,要有科技力量支撑品牌发展。这就是我提出的双元品牌战略,具体可分解为科技的战略和人文的战略。人文需要历史和时间的积淀。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数字化和超互联时代诞生的品牌,大多很年轻。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大趋势。因此,现在的品牌战略要大力用好科技力量,要区分于旧世界的品牌战略逻辑,即人文力量驱动。当然整体品牌战略,是要把两种力量融合,但侧重点有所不同。03回归管理和管理教育的初心回到管理学上,我们大家知道现代管理学的创始人是彼得·德鲁克。在他的经典著作《管理:使命、责任、实践》的扉页,他用打字机把自己对现代管理学最核心的贡献打在私人信笺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原件现在藏在美国德鲁克档案馆。他说自己创立了管理这门学科。他定义了管理的基本性质,是博雅技艺(liberal
其他

CTO教育思想库 | 丁文璿: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编者按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推出CTO教育思想库系列,多方位多角度传播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将科技与管理结合、技术与商业化整合、“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合。今天我们推荐的是,法国里昂商学院人工智能与商业分析教授、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特聘国际课程教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认知科学和信息技术博士丁文璿以“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为题发表的演讲。该演讲发表于2022年4月7日,为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举办的“名师讲堂”系列活动第十讲。以下为发言精编。01人工智能备受关注的话题与治理法规当下人类社会在加速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人工智能越来越多、深层次、广泛地嵌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层面上,我们看到很多人工智能技术的体现,例如在工业生产中的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工厂,在物流仓储行业中使用的移动式智能车,在医疗健康行业中的智能诊断与新药研发,在金融股票市场上的高频交易系统,还有在服务行业中广泛出现的服务机器人,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餐厅、奥运村与机器人厨师等场景中的应用。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我们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新生产力,使得我们人力资源领域方面除了过去的蓝领和白领,现在又出现了新的“数字领”。因此,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使相当一部分人失业。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也带来了其它一些问题与风险。如电商与直播平台广泛使用的用户偏好推荐和大数据杀熟的现象,人脸识别带来的隐私安全问题,自动驾驶事故频发、问责难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被不法分子滥用从事网络犯罪、生产和传播假新闻、合成虚假影像等等。引发了社会大众、媒体、各行各业研究学者们对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方面的广泛讨论。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大家都在探讨一些非常相似的概念,虽然用了不同的词汇,但究其背后的定义,大致可以总结为:隐私问题、人工智能算法的公平公正性(或者偏见与歧视)问题、人工智能决策的透明与可解释性问题、人工智能使用的安全与可控问题、以及人工智能的责任与对人工智能的信任问题。为了应对与解决这些风险问题,许多政府机构、非盈利组织、大型高科技产业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条例、法规和措施。例如,2016年4月欧盟出台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2017年12月,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出台了《人工智能设计的伦理准则》;2020年欧盟进一步出台了人工智能的规范,致力于如何建立可信任的人工智能。同时,许多大型互联网企业包括谷歌、脸书、腾讯、百度、京东等都出台了相应的人工智能系统开发的伦理框架。最近,在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一个最新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它是中国首个国家层面科技伦理治理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强调智能科技服务人类的时候,必须要增加人类的福祉,不仅必须要尊重生命的权利(尤其用于在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类方面的技术),还要尊重个人的隐私。而且,科技服务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做出的决策过程以及机制保持公开透明,并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能够及时控制。该文件为新兴技术伦理治理设置了“红绿灯”。02人工智能治理的挑战虽然已经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对人工智能技术从数据采集与管理、算法设计到系统使用的条例与法规,但是,我们对人工智能的风险治理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难点或者关键点就在于:如果让机器具有人类伦理道德意识,我们就必须设计相应的算法,而我们人类对道德的性质和关键的道德价值还没有达到统一的共识。尤其在哲学层面上,全世界对伦理道德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就有不同的流派和标准。例如,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该如何决定与某个道德规则所对应的道德代码的价值取向?是应该采用“功利主义(utilitarian
2022年4月28日
其他

重磅!华东师大发布全球首个CTO学位项目

上海临港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刘伟致辞上海临港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刘伟表示,知识的密度决定产业发展的高度,人才的密度深刻影响城市的繁荣,临港集团与华东师大携手合作,共建CTO
其他

院士观点 | 钱旭红:前沿科技产业需要首席技术官

OFFICER"通过人和技术的双重转化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扫码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2020年12月4日